初中物理趣味故事47第一个飞上天的人素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化学-第一个飞人之死-钟青生在18世纪80年代初,热气球刚在欧洲出现不久,人们对这种飞行器还不十分相信,当时人们已经用热气球成功地把鸡、鸭、羊送上了天空,但从来还没有人乘气球离开地面。
1789年法国国王批准了科学家第一次用气球送人上天的计划,并决定用两个犯了死刑的囚犯去冒这个风险。
这件事被一个叫罗齐埃的青年知道了,他想人第一次飞上天是一种极大的荣誉,荣誉不能给囚犯。
它决定去作一次飞行,于是便找了另外一个青年人向国王表示了他们的决心,国王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于是在1783年11月21日,他俩乘坐热气球,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用热气球载人的飞行。
那次共飞行了23分钟,行程8.85公里,罗齐埃由此成了当时的新闻人物。
第二年,罗齐埃计划乘气球飞跃英吉利海峡。
当时已经发明了氢气球,使他拿不定主意的是:乘热气球好呢,还是乘氢气球好?最后,罗齐埃决定两个气球都乘,也即把氢气球和热气球组合在一起去飞跃海峡。
一天,他们将两个气球组合在一起,升空了,然而,升空不久,就发生了悲剧,两只气球碰在一起,发生了爆炸,罗齐埃和另一位青年葬送了年轻的生命。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原来热气球下面挂了一个火盆,目的是给气球气囊中的空气加温,是气球里充满着热的空气。
然而在氢气球中充的是氢气,罗其埃没想到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只要一碰到火星就会爆炸,显而易见,热气球是不能和氢气球同时混用的。
罗齐埃是一个敢于冒险的青年,可惜他只有勇敢精神,缺乏科学的头脑,导致了一场球毁人亡的悲剧的发生。
看来,化学知识是多么的重要!【练一练】1、点燃下列混合气体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混合物是()①氢气与空气②氢气与二氧化碳③石油液化气与空气④煤气与空气⑤煤气与氮气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④⑤2、氢气可做填灌探空气球的原因是,为防止探空气球爆炸,可用气体代替氢气。
3、氢气除可用作填灌探空气球和做燃料外,还具有的用途是。
【答案】1、C 2、气球的密度小,是最轻的气体氦气 3、可冶炼金属【解析】1、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34 失重状态下的人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1时7分,在拜克努尔飞船发射场,一支重型火箭起飞了。
在末级火箭的顶端连着一个直径是2.3米的球形空间,这是“东方1号”宇宙飞船。
在球形空间中坐着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苏联空军少校尤里·加加林,当时他刚满27岁。
在绕地球飞行一周后,加加林安全地降落在莫斯科西南805公里的萨拉托夫。
飞船在绕地球的轨道上总共飞行了108分钟,其中有89分钟加加林是在失重状态下度过的。
失重是人进入宇宙空间遇到的一个特殊物理因素。
宇宙飞船绕地球轨道作圆周运动时,飞船运动的离心力和地球对飞船的引力相等。
由于这两种作用力方向相反,使飞船里的人和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在失重的条件下,会出现一些难以想象的奇妙而有趣的现象,它对人的生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长期生活在恒定的地心引力条件下,形成了内环境的平衡。
人体的主要成分是由软组织、骨骼、体液构成的,重力对这些成分的作用不同,在进化中形成了这些基本成分之间的一定比例。
骨骼结构的坚固性和它的功能,肌肉的主动活动、体液的分布特点,保证了对重力的对抗,使人体得以生存发展。
人类进入宇宙空间前,曾有人预言,失重可能破坏人体的内环境平衡,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化,甚至断言,谁要是摆脱重力,谁就将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
人在宇宙空间生理的实践证明,人在失重时,生理功能要发生变化,但不像有的人预言的那么严重。
失重时人体生理功能改变,主要是血液重新分布,大量血液涌向上身,骨盐代谢紊乱,骨质出现脱钙,初期出现类似地面运动病症状的航天适应综合症等。
这些变化,短时间不会构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回到地球后都可以逐渐恢复。
习惯于地球重力生活的人,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将会感到新奇。
人体的重量消失了,行动起来真正是身轻如燕,掌上可舞。
在舱内可以自由地飞来飞去,也可以停留在空中。
但站稳脚跟变得不那么容易,国外有些航天员穿着一种带磁性的鞋,工作地点的舱壁上包上铁皮,这样站立就很稳了。
46 让人像鸟儿一样展开双翅翱翔如今,人类虽然已经造出了飞机、火箭、飞船、航天飞机,但几千年来像鸟儿一样展开双翅,在蓝天中自由翱翔的向往却丝毫未衰。
千百次实践都已经证实,要求人类凭借自己的身体像鸟一样飞是万万办不到的。
无论怎样用力地扇动双臂,都不能飞离地面。
难道仅仅是在于人类缺乏一对翅膀吗?不完全是。
如果把野雉的体形按比例放大到像人一样,它也会像石头一样笔直地掉到地上。
假如像西方神话中的伊卡洛斯一样给一名孩子粘上一对翅膀,翅膀的长等于身高,宽等于身高的四分之一。
那么,这位新伊卡洛斯的双臂必须发出1.5马力的功率,约等于成年人最大持续功率的4倍。
体重、外形和功率在飞行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任何生物想要飞行,首先要有一个足以抵消其体重的外力。
这个外力是由空气提供的。
在地球海平面高度,空气对任何物体的各个方向都有一个压强为1公斤/平方厘米的压力。
为了获得升力,生物必须设法减小空气对它顶部的压力,以得到一个由下往上的净压力。
鸟儿和飞机都是依靠适当形状的翅膀在向前运动中获得外力的。
飞鸟弯曲而后掠的翼尖使得从上面流过的空气要比下面的速度更快些,从而形成了一个向上的净压力。
压力的大小与空气密度成正比,同时还与前进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没有运动,就没有升力;没有空气(例如在月球上),鸟儿也不能飞行。
要飞行除了要有速度,要有空气,还要有足够的翼面积。
例如,每小时56公里的飞行速度可以获得每平方厘米约0.07公斤力的外力。
翼展面积达到3000平方厘米,总共就可以获得2公斤的升力,足够托起一只一般的鸟了。
假如前进的速度再增加,那么,只要较小的翼面积就能获得同等的升力;反之也一样。
实际上,鸟类也根据它们的需要各有选择。
例如,大蓝苍鹭为了涉水,长了一双又细又长的腿。
为了在着陆时不致于将这双长腿折断,它必须飞得很慢。
为此,苍鹭双翅的面积相对来说就比较大。
另一方面,野雉需要在下层林木中作机动飞行,翅膀太大诸多不便。
为了用它的那对小而且短的翅膀将自己保持在空中不掉下来,野雉飞得很快。
47 第一个飞上天的人斯蒂斯·蒙哥尔斐尔和约瑟夫·蒙哥尔斐尔兄弟俩都是造纸工人。
他们多年来对飞行很感兴趣。
1782年的一个晚上,约瑟夫坐在火炉前,看见几张烧焦的小纸片飞起来钻进了烟囱。
他对此很感兴趣。
“瞧,”他对斯蒂斯说,“使纸片飞起来的力也可以使飞行器飞起来。
”在这件事的启发下,兄弟俩做了一次实验,他们用绸子做了一只袋底敞开的口袋,然后在口袋底下生火,这只口袋很快飞升到天花板上。
以后,他们又在室内外多次实验的基础上,用纸和麻布做成一个巨大的气球。
1783年6月5日,他们在所居住的安诺纳村中把这只气球放上天空。
许多人聚拢来观看他们用火堆给气球充气。
大家都很惊奇地凝视着气球升到1800米的高空飘荡,最后降落到离村庄1.6公里的地方。
蒙哥尔斐尔兄弟相信,气球是由燃料产生的某种未知气体抬升上去的。
他们不了解火的作用只是把热空气充满气球。
热空气比气球周围的空气轻,因而会上升。
而当气球里面的空气冷却时,气球就慢慢降落了。
他们的实验消息,很快就传到巴黎。
到处都开始谈论这件事。
当然,暂时还没有人敢乘气球上天;不过,现在人们已常常想到飞上天空这件事了。
他们说:“这两兄弟要不了多久就会造出飞行器来。
”在巴黎,人们立刻筹集了款项,要在首都制造一个气球。
著名的科学家詹姆士·查尔斯教授接受了这项任务。
查尔斯教授知道一种比空气轻的气体,他称之为“易燃的气体”,即今天我们都称之为氢气的气体。
查尔斯教授决定用这种气体来充满气球。
在蒙哥尔斐尔兄弟的气球第一次升上天空以后十一个星期,1783年8月26日深夜,运货马车把氢气球送到了巴黎中心的一个公园。
一行人随着马车走,他们用火炬照亮了所经过的路,马车在寂静的城中穿过几条街道时,看到的人不多,而且一看见就逃开。
两个马车夫吓得从车上跳下而跪在地上。
第二天,虽然下大雨,还是有一大群人前来观看气球升空。
气球很快就消失在低垂的云层中,于是大炮鸣放一响,以示庆贺。
66 他们是怎样飞起来的19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界发生了一起轰动世界的大事:德国科学家、滑翔机专家奥托·科连撒尔,在经过两千多次滑翔之后,失事殒命。
消息传开,舆论哗然,不少人丧失了飞上天的信心,甚至有人断言:“空中是人类交通的禁区”。
可是,当这个消息传到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城时,却引起了两名自行车修理工人的关注和兴趣,这便是飞机奇迹的创造者——莱特兄弟。
这两位青年工人,既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金钱,有的仅仅是满腔热情和坚定的毅力。
他们一面经营修理自行车业务,一面刻苦地自学,在短期内,学会了德文,精读了科连撒尔的著作《飞行问题》和《滑翔实践》。
科连撒尔的名言是:“每一只鸟,都是一名杂技表演师”,“谁要飞行,谁就得模仿鸟。
”于是,他们便细心地观察各种鸟的飞翔动作,看它们怎样起飞,怎样升降,怎样盘旋。
他们发现,鸟类转弯的时候,往往用翼尖、翼边扑动,以保持身体平衡,他们把这些原理都一一用到了飞机的设计上。
为了系统地掌握飞行理论,他们认真地钻研数学、空气动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基础理论。
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科连撒尔尽管滑翔了两千多次,但在空中时间总共只有5小时,空中实践太少了,致使他无法掌握空中的特殊规律。
他们决心吸取科连撒尔失败的教训,到空中实践。
他们试制了翼端卷曲,装有活动方向舵的滑翔机,先把滑翔机像风筝似的用绳子在风中放起来,然后再真正地进行滑翔。
从1900年到1902年三次进行空中试验,测量了风压和气流,记录了许多详细而确切的数据,从而揭示了不少飞行的奥秘。
他们经过改进机翼和方向舵的形状结构。
在初步解决稳定操纵后就转入了动力飞行的研究。
1903年秋天,莱特兄弟终于试制成功了“飞行者”号飞机,它是一架以轻质木料为骨架,帆布为基本材料的双翼飞机。
平行安置的双层机翼提供了升力,运用活动方向舵能操纵飞机升降和左右盘旋,一台具有水冷设备的12马力的发动机,带动两个螺旋桨。
这架飞机虽然试飞的飞行距离只有36.6米,飞行时间只有12秒,可是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人类第一架动力飞机,它揭开了人类空中飞行的序幕,实现了人们几千年来梦想像鸟类那样飞上天空的愿望。
简述古人想飞上天的故事在古代,人们对于飞行的渴望从未停止过。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壁画中描绘的飞行者,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都揭示了人们对于飞翔的向往。
然而,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实现飞行一直是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为了飞天的梦想,在技术落后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空中飞行的神话和传说,“嫦娥奔月”就是典型的代表。
另外传说中的周穆王访问西王母的时候,曾经乘一辆“黄金碧玉之车”,腾云驾雾,以日行万里的速度奔向西方的昆仑山,而作为主人的西王母,则乘一辆更为华丽的“紫云车”。
还有仙人王子乔骑的是白鹤;秦穆公的女婿是乘龙的萧史,女儿是跨凤的弄玉。
他们都能在空中自由来去。
至今保存在甘肃敦煌石窟里的壁画,还给我们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飞天”的形象。
10月19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乘槎泛天河到嫦娥奔月,从飞车、木鸟、风筝、竹蜻蜓到火箭,古人“逐梦九天”的梦想从未消逝。
在中国古人想飞上天的故事:尧舜二帝的飞行传说:古代贤君帝尧“乘槎泛天河”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飞天的渴望,对后世影响甚大。
东晋时期王嘉《拾遗记》载:“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槎)浮于西海……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
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冥矣。
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
”这便是乘槎泛天河故事的起始,是古代对宇宙飞船的想象。
这个故事也为后世诗人、词人创作提供了素材。
春秋战国时期大哲学家墨子曾经带领300多个弟子专心研究飞行原理。
花了三年的时间,制成一只“会飞”的木鸟,古书上把它叫作“竹鹊”或者“木鸢”。
因此,在2300多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第一架飞行器。
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也制作过一只“木雕”。
这个“木雕”飞行器的最大特点,是在它的腹中安上了“机关”,只要开动机关,它就能够独自飞出好几里远。
主题活动《飞向天空》--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活动名称: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活动目标:1、了解宇航员的成长经历,懂得认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2、对宇航员有敬佩的心理,有当宇航员的愿望。
活动准备:有关杨利伟的故事。
活动过程:一、提问引出兴趣。
你们知道宇航员吗?那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是谁呢?二、介绍杨利伟的成长故事。
1、他是如何当上宇航员的?我们来听听杨利伟的成长故事。
2、讲述故事“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
提问:(1)杨利伟小的时候是怎样学习的?(2)杨利伟小的时候是怎样锻炼身体的?3、再次倾听故事。
提问:(1)怎样才能当上一名宇航员呢?(飞行技术好、身体棒、记忆力好等等)(2)考上宇航员后,杨利伟又是怎样学习的?(3)为了防止自己会得“空间运动病”,杨利伟又是怎样训练的?(4)登上火箭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杨利伟感到害怕吗?为什么?(他的心里想到的是训练和工作。
)三、讨论:如何才能当上宇航员?我们也想当宇航员,那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好好学习、多锻炼身体、遇到困难不害怕能解决)小结:只有向杨利伟那样从小好好学习,坚持锻炼身体,在学习中不怕困难,长大后才能成为一名勇敢的宇航员。
附故事: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2003年,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遨游在神秘的太空,这次“首飞”壮举,是中华民族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飞行!担任这次飞行的航天员杨利伟是从十四位优秀的航天员中选拔出来的。
杨利伟小的时侯,学习非常认真,特别喜欢看书,有一次考试拿了三个100分,中学时参加全县数学竞赛还拿了奖。
小时侯的杨利伟还很喜欢运动,什么打篮球、打乒乓球、溜冰、跑步,他都很喜欢。
每天早上他都背着书包跑步来到学校,在学校的跳绳、跑步比赛中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后来,杨利伟考上了飞行学校,当上了一名光荣的飞行员,他飞过强击机、歼击机,飞行时间达到1200小时(大约整整50个日日夜夜),飞行技能出类拔萃。
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的故事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这是一次伟大出征。
这是杨利伟历经磨练征服太空之旅。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杨利伟进入飞船,按照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射前的各项检查。
8时59分,0号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
火箭即将点火。
指挥大厅里充满紧张气氛,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一切在瞬间仿佛凝固了。
杨利伟在飞船内安稳地目视着前方,静静地等待着那辉煌一刻的到来。
医学仪器显示,杨利伟的心率:76次/分。
国外有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因为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达到140次/分。
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这时,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
全场顿时掌声雷动。
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满眼泪花,不住地说:“杨利伟,好样的!”事后,这位老专家向记者说,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杨利伟敬礼向大家致意告别,心里想的是大家,惟独没有他自己。
这不仅体现了杨利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展现了杨利伟的人格魅力。
飞船起飞了。
飞向了太空。
从飞船的舷窗往外望去,杨利伟看到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
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
”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边就是人类的美丽家园。
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
飞船以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高速飞行着。
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
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
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
274天外来客1983年4月11日12时50分左右,无锡东门区上空,突然一声尖啸,人们还来不及躲开,只听“呼”的一声,地面上出现一层雾气,周围的电杆和电线强烈地晃动起来。
定睛一看,原来地上掉下一堆冰块,最大的直径大约有50~60厘米。
经过科学家们考察研究,已证明它原来是“天外来客”——陨冰。
陨冰,对于许多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据科学家们研究,在宇宙间有相当数量的冰物质。
经过粗略的计算,光是在太阳系里的冰物质,质量竟然有将近4700个地球那么多!1979年3月,当“旅行者1号”宇宙飞船飞经木星上空时,人们发现木星的卫星木卫二竟然能反射太阳光的70%,相比之下,地球的卫星——月亮就黯然失色了,它只能反射太阳光的7%。
为什么木卫二有如此强的反射能力?原来它上面有近100公里厚的冰和水。
再看木卫三和木卫四,冰的厚度竟有几千公里以上。
但是如果和更大的冰球——海王星与天王星比较,它们又变得微不足道了。
据推测,天王星上冰的总量竟比7个地球还重,冰层的厚度足有上万公里。
除了这些巨大的冰球之外,宇宙中还有一些冰的“流浪汉”。
它们主要是彗星和一小部分以冰为主要成分的流星。
它们在太空中漫游时,偶尔与其他天体相撞,个别碎块在飞经地球附近时,受到地球吸引而坠落,这就是陨冰。
坠落在无锡的天外来冰,很可能是“流浪汉”中的一个。
地球上自然形成的冰,是水在低温下凝结成的,它的成分是水。
宇宙中的冰物质除了水结冰外,还有另外一些碳、氮的氢化物和氧化物所结的冰。
宇宙中也有水结的冰,但它常常含有较多的铁等杂质,并且混杂了一些氨冰等。
还有一些宇宙中的水冰则是有和地球上的冰完全不同的物理特点和内部构造。
科学家们把宇宙中的这些水冰按照它们物理性质的不同,分为冰Ⅱ冰Ⅲ……在地球上,即使在最冷的南极地区,最厚的冰层也只有4公里多,冰层底部承受的压力不会超过四五百个大气压。
宇宙中的冰层厚以几百公里、几千公里或上万公里计,因此位于深部的冰层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航天英雄小故事
那我给你讲一讲杨利伟的小故事吧。
杨利伟可是咱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呢。
你想啊,他要去的地方那可是太空,之前没几个人去过的神秘地儿。
当时啊,杨利伟坐在神舟五号飞船里,火箭点火发射的时候,那动静可大了,就像有无数个大鞭炮在屁股后面炸一样。
他就这么被“轰”上了天。
在太空里,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说,他在飞船里看到了咱们美丽的地球,那蓝色的星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水球,上面还有白色的云朵飘着,就像棉花糖似的。
不过呢,太空旅行可没那么轻松,他还得时刻关注各种仪器设备,确保飞船正常运行。
最有趣的是,他回来的时候,那落地的姿势也是经过专门训练的。
就像一个超级英雄落地一样,稳稳当当的。
他这一回来啊,可就成了全中国人民心中的大英雄啦,他的勇敢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咱们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
再给你讲个阿姆斯特朗的小故事吧。
阿姆斯特朗这个名字在航天史上那也是响当当的。
他可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呢。
他坐着阿波罗11号飞船就奔着月球去了。
到了月球表面的时候,他从飞船的小梯子上慢慢走下来,当他的脚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土地时,他说出了那句超级经典的话:“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你能想象那时候的场景吗?他穿着那笨重的宇航服,在月球上一蹦一跳的,就像个超级大的玩具娃娃。
而且啊,他在月球上还做了好多有趣的事儿,比如采集月球的岩石样本啥的。
他在月球上走的时候,那心情肯定特别奇妙,周围一片寂静,只有他自己的呼吸声和脚下月球尘土扬起的声音。
他这一登月球啊,可就开启了人类探索月球的新纪元呢。
让梦想飞翔的莱特兄弟名人故事(精选5篇)让梦想飞翔的莱特兄弟名人故事篇1飞翔是很多人的梦想,莱特兄弟是飞行的始祖,他们忠于梦想,努力奋斗,才成功发明了飞机。
莱特兄弟从小对机械很感兴趣,但如果他们没有合作无间的话,可能飞机的发明又会晚了几十年,莱特兄弟一生奉献于飞机的发明,虽然在努力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冷嘲热讽,但他们努力不懈,终于发明了飞机,完成了梦想。
伟伯˙莱特出生于一八六七年,奥维伯则在一八七一年出世,伟伯十一岁时,爸爸买了一个简单的飞行玩具,启发了两兄弟的灵感,飞行的梦想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萌芽。
他们同心协力发行了一份报纸──”迪顿周刊”,可是因为大报社的恶性竞争而改行做脚踏车。
后来因为德国发明家李连的飞行实验,让他们重新对飞行感到兴趣。
一九零零年莱特兄弟进行了第一次滑翔机的实验,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锲而不舍,在第二年制造了第二号滑翔机并修改了第一次的错误。
一九零五年,莱特兄弟的”动力飞机”成功飞行了三十九公里,创下佳绩。
四年后他们在迪顿成立”莱特兄弟飞机公司”,开始大量制造飞机。
但不幸的事降临了,伟伯染上了伤寒,虽然他努力的和病魔缠斗、抗争,终因天命难违,伟大的发明家就与世长辞了,享年四十五岁。
而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奉献一生所发明的飞机,竟然在世界大战中成为可怕的杀人工具,这件事让奥维尔痛心不已。
奥维尔缠绵病榻,一九九年四一月三十日安祥的离开了人间。
莱特兄弟努力不懈,再接再厉,正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最好的典范。
虽然飞机的发明成了战争无情的杀手,但也让交通更无远弗届,使距离缩短了许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更加快速、频繁,这正昰他们人生伟大的地方。
莱特兄弟克服了许多困难,从不向失败低头,他们对于发明的坚持和力求上进的态度,正是“勇者的画像”也是我们效法的最佳楷模。
让梦想飞翔的.莱特兄弟名人故事篇2多年前,—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以替别人放羊来维持生计。
—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个山坡,这时,—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的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处。
万户飞天的故事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位名叫万户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勇敢而聪明的少年。
从小,万户就对飞天这件神奇的事情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他常常在田间地头仰望着蔚蓝的天空,幻想着自己能够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然而,飞天对于古代人来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
他们没有飞机、没有火箭,更没有现代科技的支持。
但是,万户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梦想,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探索。
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万户渐渐长大了,他成为了一个杰出的工匠。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许多实用的工具和机械,受到了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
然而,他的飞天梦想却从未放弃过。
有一天,万户听说了一个传说,天空中有一种叫做“风筝”的东西,可以让人们在空中飞翔。
万户立刻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研究风筝的制作和飞行原理。
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改进,他终于成功地制作出了一只能够在空中飞翔的风筝。
万户高兴地向村民们展示了他的发明,大家纷纷为他的创造力和勇气所感到惊叹。
然而,万户并没有停下来,他知道,这只是他飞天梦想的一个开始。
接下来,万户开始着手研究更加复杂的飞行工具。
他不断地改进风筝的结构,探索各种飞行原理,最终,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载人飞行的飞行器。
这种飞行器外形奇特,结构复杂,但却非常轻巧灵活,可以在空中自由飞行。
当万户第一次乘坐这种飞行器飞翔在天空中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成为了古代世界中第一个飞天的人。
万户的飞天故事很快传遍了整个古代世界,人们纷纷为他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
他的飞行器成为了古代世界中最为神奇和令人向往的发明,为人类的飞行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万户的飞天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智慧,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障碍,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就像万户一样,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完成了古代世界中最为伟大的飞天壮举,成为了古代世界中最为伟大的飞行者。
《物理名人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有趣的物理名人故事。
有一个叫牛顿的科学家,他可厉害了!有一天,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
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他的头上。
一般人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是牛顿就不一样啦,他开始想:为什么苹果会往下掉,而不是往天上飞呢?后来呀,他通过不断地思考和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还有一位叫爱因斯坦的科学家。
小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他特别喜欢思考问题。
有一次,他看到指南针总是指着一个方向,就好奇地想这是为什么。
长大后,他提出了相对论,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
小朋友们,这些科学家是不是很聪明很厉害呀?《物理名人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来听听物理名人的故事哟!先说伽利略吧。
有一次,他在教堂里看到吊灯在不停地摆动。
别人都没在意,可他却盯着看了好久。
他发现不管吊灯摆动的幅度大还是小,所用的时间好像都差不多。
通过这个发现,他对物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再来讲讲法拉第。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怎么上过学。
但是他特别喜欢科学。
有一次,他看到一本书上讲电磁的知识,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后来经过努力,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小朋友,这些科学家是不是很了不起呀?《物理名人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来讲物理名人的故事啦!有个叫安培的科学家。
有一天,他在街上一边走一边思考问题,太专心啦,竟然把前面的马车车厢当成了黑板,还在上面写起了算式。
马车动了,他还在写呢,把街上的人都逗笑啦。
还有居里夫人,她为了找到一种新的元素,在实验室里不停地工作。
那里的环境又差又危险,可她一点都不怕。
最后,她成功地发现了镭元素。
小朋友们,这些科学家是不是很勇敢很坚持呀?。
关于航天英雄的故事《航天英雄的故事》以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为主角,讲述了他追寻航天梦想的成长历程。
故事的主人公叫小明,是个热爱天文学和航天的孩子。
自从小明上幼儿园时,老师给他们讲了关于宇宙和星球的故事后,他的内心深处就萌发了成为一名航天员的梦想。
小明在家中密室里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太空仓,他像真的宇航员一样穿上宇航服,操纵控制面板进行模拟飞行。
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雨雪雷电,小明都坚持每天进行模拟训练,他相信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进入了中学。
他在学校里积极参加航天俱乐部的活动,了解更多关于航天科学和技术的知识。
他还主动参加了各类竞赛,与其他对航天有兴趣的同学们共同探索和学习。
小明在一次校内的模拟太空飞行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
这一荣誉让他备受关注,他的航天梦想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最终,小明在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了航天学院,开始了正式的航天培训。
他克服了训练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和知识素养。
他和队友们一起进行模拟飞行和实地训练,为将来的真正太空任务做好准备。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磨砺,小明终于圆了自己的航天梦想。
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航天英雄,登上了宇宙飞船,参与了一次重要的太空任务。
在太空中,他和其他航天员一起进行科学实验和观测,探索宇宙的奥秘。
回到地球后,小明成为了航天界的翘楚,他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并将航天梦想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他在各地进行讲座和分享,激发青少年们对航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航天英雄的故事》以小明的成长为线索,展现了一个追求梦想的故事。
它鼓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能坚持到底。
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们探索未知、追求卓越的勇气和毅力。
航天员小故事100字我想给大家讲几个航天员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可太有趣啦。
咱先说说杨利伟叔叔的事儿吧。
杨利伟叔叔那可是咱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他为了这一天啊,付出了太多太多。
你能想象训练有多苦吗?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各种模拟太空环境的训练,一会儿超重,感觉自己像被一座大山压着,呼吸困难,身体好像都不是自己的了;一会儿又失重,整个人飘来飘去的,脑袋晕乎乎的。
可杨利伟叔叔从来没喊过苦叫过累。
我听说啊,在飞船发射的时候,那震撼劲儿,就像你坐在一个超级大的炮仗上,“轰”的一下就冲出去了。
杨利伟叔叔当时心里得多紧张啊。
可是他还是镇定自若,他就想着,我代表的是中国,我可不能出岔子。
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在奥运会赛场上,背负着整个国家的希望,必须勇往直前。
再说说王亚平阿姨吧。
王亚平阿姨特别了不起。
她不仅是航天员,还是一位太空教师呢。
在太空里讲课,这得多酷啊。
她在太空中给地球上的小朋友们做各种实验,像水球实验,那水在太空里就像有魔法一样,聚成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这就像变魔术一样神奇。
小朋友们在地球上看着都惊呆了,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我想象着王亚平阿姨在太空中的生活,肯定也有很多小趣事。
她和队友们在太空舱里飘来飘去,可能找个东西都得费好大劲儿。
就像你在一个到处都是气球的房间里找钥匙,东西到处乱飘。
她和队友们之间的互动肯定也特别好玩。
有时候互相调侃一下,“嘿,你看你飘得像个气球似的。
”“你还说我呢,你自己不也像个会飞的小精灵。
”还有翟志刚叔叔,他可是第一个在太空漫步的中国人。
当他打开舱门,迈出那一步的时候,那一步简直就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大步啊。
他当时心里肯定又兴奋又紧张,就像一个探险家站在从未有人涉足过的神秘土地边缘,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等待着自己。
他在太空中挥舞着五星红旗,那五星红旗在太空的黑暗背景下显得格外鲜艳,就像一颗最闪亮的星星。
你想啊,这些航天员们离开地球,到那个未知的太空里去。
那太空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个巨大的、充满神秘的游乐场,但是这个游乐场可危险重重。
飞天梦圆第一人作者:赵小葵来源:《儿童故事画报·科幻大探险》2021年第10期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杨利伟已经进入神舟五号飞船,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就绪。
在指挥大厅里,近百名工作人员忙碌着,大屏幕上实时投射着神舟五号飞船内部的情况,每个人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
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屏幕上那个蜷缩在狭小航天舱中的人——杨利伟。
他穿着航天服,冷静地坐在座椅上,就像一尊雕塑。
李继耐举起话筒,想要再嘱咐几句,话到嘴边,鼻子却不禁有点发酸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中国人送入太空,这一上九天,会发生什么事,所有人都无法预料。
李继耐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一定没有问题的,我们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曙光计划打基础,有迄今为止最稳定安全的长征二号F火箭做运载工具。
我们一定没有问题的!”李继耐定了定神,深吸了一口气,他微笑着,尽量用轻松的语气说:“利伟,明天早晨,我们将在内蒙古草原迎接你凯旋,预祝你圆满完成任务,咱们明天见!”“明天见。
”杨利伟的声音里似乎也透着一股轻松。
“1分钟准备!”在一片紧张中,技术员的声音响了起来。
“40秒,插销脱落。
”“30秒。
”“20秒。
”“10,9,8……3,2,1!”“点火,发射!”“轰——”大火仿佛一朵金色的花,盛开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底端。
在耀眼的火光中,火箭仿佛一把白色的利剑,劈开了天空,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缓缓上升。
指挥大厅里的人们纷纷站了起来,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有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用颤抖的手撩起衣摆,擦了擦湿润的眼角。
“酒泉程序转弯。
”“东风程序转弯。
”“酒泉光学跟踪正常。
”“青山USB雷达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技术员们紧张地记录并汇报各项进程与数据,到目前为止,一切正常,这让站在指挥大厅里的人们松了一口气。
而在此时的神舟五号飞船舱内,杨利伟并不好受。
在上升期间,火箭与飞船发生了急速的抖动,产生了8赫兹左右的震动,这与杨利伟的内脏产生了低频共振。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47第一个飞上天的人素材新人教版
斯蒂斯·蒙哥尔斐尔和约瑟夫·蒙哥尔斐尔兄弟俩都是造纸工人。
他们多年来对飞行很感兴趣。
1782年的一个晚上,约瑟夫坐在火炉前,看见几张烧焦的小纸片飞起来钻进了烟囱。
他对此很感兴趣。
“瞧,”他对斯蒂斯说,“使纸片飞起来的力也可以使飞行器飞起来。
”在这件事的启发下,兄弟俩做了一次实验,他们用绸子做了一只袋底敞开的口袋,然后在口袋底下生火,这只口袋很快飞升到天花板上。
以后,他们又在室内外多次实验的基础上,用纸和麻布做成一个巨大的气球。
1783年6月5日,他们在所居住的安诺纳村中把这只气球放上天空。
许多人聚拢来观看他们用火堆给气球充气。
大家都很惊奇地凝视着气球升到1800米的高空飘荡,最后降落到离村庄1.6公里的地方。
蒙哥尔斐尔兄弟相信,气球是由燃料产生的某种未知气体抬升上去的。
他们不了解火的作用只是把热空气充满气球。
热空气比气球周围的空气轻,因而会上升。
而当气球里面的空气冷却时,气球就慢慢降落了。
他们的实验消息,很快就传到巴黎。
到处都开始谈论这件事。
当然,暂时还没有人敢乘气球上天;不过,现在人们已常常想到飞上天空这件事了。
他们说:“这两兄弟要不了多久就会造出飞行器来。
”
在巴黎,人们立刻筹集了款项,要在首都制造一个气球。
著名的科学家詹姆士·查尔斯教授接受了这项任务。
查尔斯教授知道一种比空气轻的气体,他称之为“易燃的气体”,即今天我们都称之为氢气的气体。
查尔斯教授决定用这种气体来充满气球。
在蒙哥尔斐尔兄弟的气球第一次升上天空以后十一个星期,1783年8月26日深夜,运货马车把氢气球送到了巴黎中心的一个公园。
一行人随着马车走,他们用火炬照亮了所经过的路,马车在寂静的城中穿过几条街道时,看到的人不多,而且一看见就逃开。
两个马车夫吓得从车上跳下而跪在地上。
第二天,虽然下大雨,还是有一大群人前来观看气球升空。
气球很快就消失在低垂的云层中,于是大炮鸣放一响,以示庆贺。
第一只氢气球飘行了24公里才降落在戈尼萨村附近。
村里的人看到氢气球,认为这是来自天上的怪物。
因此,他们把落下来的气球缚在马尾上,在田野上疾驰,把亚麻布的气球拖成了碎片。
一个月以后, 1783年9月24日,蒙哥尔斐尔兄弟在一只热气球下面挂了一只笼子,笼里放一只公鸡、一只雌鸭和一只绵羊。
这是第一批乘气球的动物。
法王路易十四和朝廷大臣们看着气球从凡尔赛宫的广场上升起。
气球在空中飘行了2.4公里后降落。
那时候,人们对飞行给人体造成的影响还一无所知。
所以公鸡、雌鸭和绵羊回到地面上以后,人们立即作了仔细的检查。
斯蒂斯和约瑟夫说:“飞行对这些动物并无损害。
”有人看到公鸡的右翅受了伤。
10个人立刻跑出来证明说,公鸡在起飞前半小时被绵羊踢过;可是有些人不相信他们的话。
“造成损伤的就是飞行”,这些人说,“飞行是一件危险的事。
”
正是为这件事,许多人认为,没有人会获准去飞行。
因此,当蒙哥尔斐尔兄弟宣布他们正在制造载人飞行的气球时,路易十四就说,他只准犯人飞上天空。
于是青年医生史拉特·特·罗齐尔挺身而出。
“第一个飞上天的人是很光荣的,”他说,“陛下,我愿意乘着气球飞上天空。
”法王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在1783年10月18日,他第一次乘着气球飞上天空,下面有一条绳索缚住气球。
他上升到25米的空中。
当他下来时,人们围住他,目不转睛地望着他,因为他立下了英勇的功绩而活着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