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浅谈艺术商品化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1\艺术商品化后,艺术不再是艺术,而是为商品而作的了,这对于艺术本身就不存在艺术价值了!2\艺术商品化后,人们很容易忽略艺术的真正价值,而只在乎其价钱,把艺术当作充当面子的东西.3\滥造的所谓艺术会更多,贬低了艺术的价值.4\艺术是人的心灵的有感而发,是美丽而神圣的;商品是一种由于交换的东西,是死的个体的.所以艺术商品化是弊大于利的.希望上述的答复能让你胜出.艺术商品化弊大于利一辩: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逐日提高,消费水平也由量变转化为了质的提升。
物质上的充足显然已经不足以满足我们的全部需要。
于是,人们通过艺术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不少精明的商家便抓住了这一契机,使艺术以商品化的形式走入市场。
对于现今这一现象,在听了对方辩友的论述后,我的确了解到不少艺术商品化的利处。
然而我方却认为,艺术商品化,弊大于利。
下面,就由我代表我方,从艺术商品化给艺术家、艺术价值的衡量、艺术本身的发展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影响几个方面带来的弊端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来看今天辩题的意义。
艺术是什么?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艺术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是一种通过其独特的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通俗的理解上,艺术是人们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并通过它认识自然、历史、社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的重要媒介。
所谓艺术商品化,即把艺术通过商业的形式流通进入市场的过程,是一种以商业为主要目的,来左右艺术的行为。
而艺术商品化所带来的弊端是:在艺术商品化的过程中,当金钱变成艺术创作的目的,艺术的创作者——艺术家,便有利可图,致使越来越多粗制滥造的作品充斥人们的生活。
商业大潮把艺术推向市场。
有的以谋取暴利为初衷的艺术家,放弃了在艺术领域的崇高追求,不断作出艺术含量低但商品价值高的艺术品。
市场的需求,使艺术的创作一度出现令人担心的媚俗倾向,出现了不少迎合市场、带有廉价趣味的作品。
一些艺术家身上还存在浮躁情绪,不能正确处理艺术与市场的关系,为了打入市场降格以求卖得一个好价钱。
艺术商品化艺术是劳动生产,是人类精神财富。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使社会对艺术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艺术也只有达到商品化,才能满足更高品位、更多形式的需求。
无论从社会的发展,还是从艺术自身的发展或者从艺术的社会作用来看,艺术商品化都是必然的结果。
而且从原始艺术到当代艺术中,更趋向商品化的艺术就更趋向成熟。
艺术商品化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它能促使艺术的发展,也能使人类更多也更容易的实现艺术的价值。
我们要正视艺术商品化可能出现,将要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各方面共同努力,保证艺术的商品化健康运行与艺术本身的健康发展。
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比现实有典型性”——就是艺术这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性,决定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而“用形象来反映现实”——艺术的这种功能决定了艺术的价值。
于是艺术这一社会意识形态成了人类精神的粮食。
从行为学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总是先去填饱肚子,接着定会去填饱头脑与心灵,然后再去填好肚子。
如此,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一般应有一定的精神文明水平相对应。
当今社会人类生活早已达到丰衣足食的水平,世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仍在不断提高,于是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艺术家犹如资本家拥有物质财富一样,拥有着精神财富。
非艺术家本身不但不具有这种财富,而且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重一日,那么交换是必然的。
有需有应才能形成交换,艺术家为什么愿意交换呢?因为只有交换,艺术家才能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用来填饱肚子或填好肚子或为艺术活动谋取更好的创造条件,进而创造更好的艺术。
当然这交换形式不是拿大米换书画那么简单。
在今天,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形式,艺术必然被商品化,这是社会发展,艺术发展的结果。
一、艺术也是一种劳动生产虽然人们知道艺术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但却不大与其他形式的劳动相提并论。
这是人们对金钱的错误否定,对劳动的狭义理解和对艺术的不深入思考所导致的。
现代艺术是否过于商业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现代艺术过于商业化。
首先,现代艺术过于商业化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十分普遍。
艺术家们往往更注重作品的商业价值,而非其艺术内涵。
这导致了许多作品变得缺乏深度和独特性,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买家,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这种商业化的趋势不仅影响了艺术作品本身的质量,也扭曲了艺术家的创作初衷。
其次,现代艺术市场的过度商业化也导致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
例如,一些艺术品市场上的炒作和投机现象,让许多原本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被忽视,而一些商业化程度高的作品却因为市场炒作而被高价售出。
这种现象不仅扭曲了艺术品的真正价值,也让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难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现代艺术过度商业化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商业化的艺术作品往往更注重外在的视觉效果和市场需求,而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应该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这让观众难以真正领略到艺术作品的内涵,也让他们逐渐失去了对艺术的真正热爱和尊重。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引用著名艺术家毕加索的一句名言,“艺术不是为了装饰生活,而是为了改变生活。
”这句话表达了艺术的本质应当是对生活和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的商业化需求。
另外,现代艺术市场上的一些商业化事件,比如拍卖会上高价成交的商业化作品,也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持这一观点。
反方观点,现代艺术并未过于商业化。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反方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现代艺术市场的商业化现象并非完全是负面的。
商业化的市场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更多的优秀作品得以被发现和推广。
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也可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创作。
其次,现代艺术的商业化也可以为艺术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
商业化的需求可以激发艺术家们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作品,也可以让艺术市场更加多元化和活跃化。
这对于整个艺术行业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趋势。
最后,商业化的现象也可以让更多的普通民众接触到艺术作品,从而提高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如何看待艺术的商业化姓名:胡文强学号:00301136 艺术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早期的艺术形式有岩石壁画、原始舞蹈等,越到后来,形式和内容越丰富。
到了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为包括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摄影、电影、工艺美术等在内的多种门类。
从形式和内容上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的发展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只有音乐、舞蹈、绘画这几种艺术形式,到了私有制社会,就有了建筑这种艺术形式,而到了二十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了,就有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
到了二十世纪后期,世界经济空前繁荣,商业潮流汹涌而来,作为独立的艺术领域,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艺术的商业化越来越严重。
在音乐方面,甲壳虫乐队等音乐大师发展了唱片市场,使得音乐开始进入商业领域。
在电影领域,商业片为广大观众所喜欢,美国的好莱坞、香港的电影,都是电影商业化的典型。
于是,就引来了许多关于艺术商业化的争议。
在这其中,有很多人反对艺术的商业化,认为商业化阻碍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担心这样的艺术会变得越来越单调。
在某种程度上我也认同这种观点,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艺术的商业化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原因,它的产生与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的存在是合乎情理的。
艺术的商业化给艺术的生产与传播带来动力。
一部艺术作品,当它成为一种商业产品时,就会有更多的人能欣赏到它。
在以前,艺术只是那些艺术家的事情,是上流社会的事情,高深莫测,远离大众,这也就降低了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艺术仅仅成为艺术。
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众对艺术有了强烈的需求,他们也需要艺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而艺术与大众还是有距离的,这需要一种方式让大众能接触到艺术,于是商业化的运作就此产生。
艺术的商业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大众对艺术的需求。
但大众需要的艺术是大众艺术,而不是那些深刻的、高深莫测的艺术,因此,那些艺术家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将那些高深的艺术变成大众能够接受、喜欢的艺术。
艺术商品化弊大于利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认为,艺术商品化的弊大于利。
首先,艺术本身应该是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而商品化会让艺术失去其纯粹性。
当艺术被商业化,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从追求艺术本身转变为追求商业成功,这样的艺术作品就会失去其独特性和真实性。
其次,商品化也会引发艺术市场的虚假繁荣。
艺术品的价格不再取决于其实际价值,而是取决于市场需求和推广力度。
这样的市场泡沫会导致艺术品价格的不断上涨,最终导致市场崩盘,损害收藏者和投资者的利益。
最后,艺术商品化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当艺术品成为商业产品,它们就会成为财富的象征,而不再是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这样的商品化会导致社会对艺术的重视程度下降,也会使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变得越来越肤浅。
因此,我认为,艺术商品化的弊大于利,我们应该尽力保护艺术的纯粹性和真实性,让艺术回归本质。
谢谢。
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不同意一辩的观点,我认为,艺术商品化的利大于弊。
首先,商品化可以让艺术家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收益。
艺术品的商业化可以让艺术家通过销售作品来获得收益,这样的商业化也可以让艺术家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例如展览、演出等。
这些商业机会和收益可以让艺术家更好地创作,也可以让艺术更加活跃和多元化。
其次,商品化也可以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
商业化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收藏家参与艺术市场,这样的参与可以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艺术市场的繁荣也可以鼓励更多的艺术家创作,从而推动艺术的发展。
最后,商业化也可以让艺术更加接地气。
商业化可以让艺术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让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需求和心理。
这样的接地气可以让艺术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认可,也可以让艺术更加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因此,我认为,艺术商品化的利大于弊,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艺术的商业化发展,让艺术更加活跃和多元化。
谢谢。
三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认为,艺术商品化的利弊相当。
艺术商品化弊大于利概念:艺术商品化,即把艺术通过商品的形式流通进入市场的过程,是一种以商业为主要目的来左右艺术的行为。
标准:是否能让艺术自身的艺术性得到充分体现1,把商业价值等同于艺术价值。
(商业价值成为衡量艺术的主要标准)2,艺术商品化,降低了艺术的艺术性。
商品化即意味着以市场为导向,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都以市场为导向的话,很容易出现跟风模仿的现象,从而造成艺术作品的单一趋同的倾向。
Ps:艺术商业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在暂时的或在某种特定场合下,市场价格具有很大的实效成分,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往往严重背离。
因为,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具有经济价值的同时,存在包括艺术欣赏,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价值。
价值升华:如今人们似乎习惯于这样的事实,商业价值已成为衡量艺术的主要标准,一件艺术品价格越高,它就越好。
或者说一件好的艺术品必定是好卖的商品。
商品化的巨大诱惑使得现在很少有人去关心意义问题了,更多的人毫无保留地接受被异化的现实。
然而我们都知道,艺术尊循美的规律,人性发展的规律。
商品遵守商品价值规律,因此若以金钱为最高目的来激励艺术生产,任凭拜金主义,金钱崇拜泛滥,将艺术本身商品化,艺术前景堪忧。
我们也都明白,艺术生产不同于普通商品生产,艺术生产规律也不同于普通商品生产规律,抹杀两者区别,使艺术商品化,艺术家商人化,不仅不会带来艺术的繁荣,反而会导致艺术的退化。
那么,对艺术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是灵感,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活水。
我方一直在强调艺术商品化本身没有任何错,但是立足于现实,它很容易犯错,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推动下,艺术创作很容易就会偏向唯市场导向,而放弃艺术创作最本真最重要也是最长远的灵感导向,艺术将走入单一趋同的泥潭。
这样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当代艺术得以发展的同时失去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勃勃生机,成为一潭死水。
我方这么说并不是危言耸听,仅仅是想提醒大家注意这种很容易就会犯错的商品化趋势。
1 阐释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解析:关于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在《艺术概论》一书中,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中都有涉及,但是不成体系。
需要考生自己总结和分析。
如果只用艺术品论和接受论两章的内容来分析这个属性,又显得比较单薄。
所以需要全面思考,对艺术的本质、精神生产、艺术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题:艺术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审美的认识。
(点评:这一句话总结了书中第一章的理论内容,是一个万能句子,考生可以掌握。
)艺术品具有风格、品味等属性,一旦艺术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艺术品就表现出一定的价格,带有商品属性。
第一,艺术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生产,审美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
(点评:每段的第一句话,是这一段论述的核心,要准确、简练,不要啰里啰嗦。
第一段先从艺术本质——精神生产开始论述,主要是说明艺术的最根本的价值何在,这个价值也影响了艺术在市场上的价值。
)艺术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和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在审美创造中,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它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物化或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了精神消费的产品即艺术作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这正是艺术作为精神生产和艺术作品作为精神产品的实质或本质。
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是一副不到半平方米的木板油画,达芬奇创作此画用了四年的时间,经过反复的修改才最终定型。
现在蒙娜丽莎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每年有数以千万的观众去巴黎观看此画。
其实现在蒙娜丽莎的高仿作品不计其数,网上也有很多的电子图片,即使一个熟练的画家临摹一副蒙娜丽莎也不过是一个月的时间,但是这些高仿、电子照片的价值却远远比不上达芬奇的真作,依然有数以千万的观众去卢浮宫观看原作。
其原因就在于真作蕴含了达芬奇的审美独创,是达芬奇本人独特的精神产品。
(点评:此处用一个著名的案例分析独创的精神产品的价值。
此案例完全可以复制,比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兰亭序》等作品。
现在,我将从以下几点做一个总结:第一,商品化的艺术使得艺术沾染上更浓厚的商业气息,污染了艺术创作的殿堂。
商品作为交换的本体,是必须要有其价值尺度,也即是金钱来衡量的。
商品化似是将艺术请下神坛,也是将艺术投入金钱的汪洋。
当逐利这种商品特性成了艺术之舟的帆,艺术又能驶向何方?第二,艺术品有着不同与商品的特性,即其思想形态与追求。
商品的概念将弱化艺术本身的价值而更加加重商品的价格形态,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作用下,使得艺术在流通的过程中出现异化的现象。
艺术家认为是艺术,商家认为是艺术商品,投资家认为是投资商品,买家认为是商品,最终的结果是看似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其实是将艺术埋进被曲解的坟墓,沉沦于黑暗。
第三,艺术的本质在与追求自由与真,善,美,商品的本质在于交换与使用,二者本质上不存在等同性。
艺术品有着交换的可能,但这种可能并不代表着艺术的商品化就是自然而然顺乎其本身发展,就是利大于弊的。
人同样具有商品的属性,但人的商品化就是弊大于利的,比如人口贸易。
盲目的认为艺术的商品化就是符合其本身发展的观念是错误的。
艺术的真不该用市场的价格来判定;艺术的善不该用利益的油墨来粉饰;艺术的美不该用钱权的砖瓦来构筑;艺术的自由与博大更不该用钱权利欲来填充。
我们需要艺术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君子之姿,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平庸之态。
当艺术套上孔方兄的缰绳,我们何以期待艺术以自由之身奔跑?第四,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商品化弊大于利,才能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艺术,规范艺术,引导艺术,发展艺术。
不然,当异化的艺术令我们无所适从,我们要怎么对自己说:“我相信弊端会终结,会解决?”又有谁能大声的嘶喊:“我保证能将艺术引向正轨?”只有认清现在的现实,才能创造有希望的未来啊对方辩友。
最后,我想说,在我们仍然憧憬于艺术的岁月里,艺术的真与善,不正是我们生命中所追求所无法抛却的吗?那就让我们告诉自己,就像告诉自己不要被钱权利益蒙蔽心灵一般,我们的艺术商品化弊大于利啊!那么,请你,请你们,为我,为我们,为所有期待灿烂年华的花朵能烂漫开放的大家,留下一片艺术的心灵净土吧!谢谢!。
艺术概论:浅谈艺术商品化现象
13级艺术管理专业(专升本)
18号杨旒旒
随着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已经越来越成熟。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使社会对艺术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使得艺术也只有达到商品化,才能满足更高品位、更多形式的需求。
现在一幅画、一联字、一首歌、一场舞、一部电影、一座建筑、一篇诗文、一尊雕塑都可以成为商品,通过金钱表现其价值。
而且只要有钱就可以轻易选择拥有与享受,因为它们是商品化了的艺术。
其实商品艺术不单指买卖艺术成品,同时也包括艺术活动。
如:演员演电影,建筑师建筑等都是要获得报酬的。
我认为艺术也应当顺应潮流,实行它的商品化。
我的观点是艺术商品化,显然利大于弊。
第一,我要说明的事,艺术具有商品属性。
所谓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那么艺术品是艺术家的劳动产品,伟大的艺术都是经过艺术家经过辛勤劳动所产生的。
艺术商品化后艺术品就具备了商品价值,那么它就会具有一定的社会存在价值 ,在社会商品流通中就得到了一定的肯定,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认识它.而不是让艺术品作为私人物品或博物馆藏匿起来。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只有为别人的,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为此艺术家们为不同需求的人们创作艺术有不同的风格,而不是庸俗化。
正如中国美术史上从唐朝到清代的百花齐放从吴道子到郑板桥的人才辈出。
艺术的商品化使得艺术不再是贵族王室的专利而正如刘禹锡的那首诗中写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艺术商品化是对艺术家权利的保障。
艺术家为了满足艺术品欣赏者的欣赏需求,投入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花费了自己的心血。
理应得到他本该具有的权利,即他所需要的酬劳。
艺术商品化可以为艺术工作者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让他们在温饱无忧的情况下去探讨艺术的道路,从而使他们的艺术作品越来越丰富,使他们的艺术生命不断得到延长。
也使艺术家们可以更容易的去学习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也使民间艺术走出封闭环境,比如中国的剪纸、刺绣等使得更多的、真正的参与艺术,使广博的市场上出现了更多更好的艺术家。
第三,艺术商品化可以鼓励艺术家更多地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广大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既然是劳动的一种,当然适用这种规律。
只有使艺术家的劳动得到与他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值的酬劳,才能刺激艺术家的积极性,从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艺术的商品化改变了我们。
使我们如今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可以不断的看到一部部新的电影出现,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电影,在不断丰富我
们的生活洗礼我们的心灵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电影中了解历史也可以感受到世界各地目前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从而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
艺术的商品化可以使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音乐,使我们的生活不再单调。
艺术的商品化还可以使我们更容易的学习到钢琴、绘画、书法和舞蹈等各种各样的艺术。
使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完美,不断地体会着世界的真、善、美。
艺术商品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的分工开辟了新的途径带来了许多新的行业,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人民创造财富,更重要的是为整体的艺术一层楼垫下了稳固的基础。
我们处在精神文明高雅的年代,艺术商品化代表着人民对艺术的追求。
我们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繁并进,并驾齐驱。
我们才能为新的文化谱写更美好的篇章创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