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李小刚
- 格式:ppt
- 大小:3.87 MB
- 文档页数:88
脑梗死临床路径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 急性起病;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X线片、心电图;(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易栓检查、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梁海峰;杜守云;薛晓琳;刘敏华;李国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效果.方法方便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选择时间:2015年2月—2018年2月,分别行不同的治疗方式:疏血通治疗、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应组别:对照组、观察组.对比2组临床疗效、NHISS评分、ADL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显效例数有30例,对照组为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54、P=0.0196);②观察组治疗后NHISS评分为(8.54±2.22)分、ADL评分为(51.25±6.98)分,数据与对照组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97、P=0.0117;t=5.5793、P=0.0001);③观察组不良反应例数有2例,对照组数据为13例,对照组数据明显高于观察组(χ2=10.1895、P=0.0014).结论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为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可推广.【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9(038)001【总页数】3页(P101-102,141)【关键词】疏血通;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作者】梁海峰;杜守云;薛晓琳;刘敏华;李国栋【作者单位】灌云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连云港 222200;灌云县人民医院内科,江苏连云港 222200;灌云县人民医院内科,江苏连云港 222200;灌云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连云港 222200;灌云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连云港 22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1],甚至可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的生存期限不断的缩短,影响我国人口质量,故,选择较为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十分有必要。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全文)卒中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
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静脉rt-PA溶栓。
对静脉溶栓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证实发病4.5 h内静脉rt-PA溶栓有明确获益,而且溶栓时间越早,获益越大。
静脉溶栓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能够通过其获益的患者不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3%,同时其治疗效果依然有巨大的优化空间,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自2014年底开始,一系列相关研究相继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在经过筛选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以机械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明确获益。
基于主要针对可回收支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6项机械取栓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2015年国内外相关指南对特定人群急诊血管内治疗给予了最高级别的推荐。
2015年至今,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在多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国血管内治疗的数量逐年大幅增长,新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血管内治疗的适宜人群,基于这些最新研究证据,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本领域专家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征求建议并讨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的基础上,根据新发现和新证据进行了推荐和建议的更新,制定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旨在总结目前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适合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方法。
建议临床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推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方案对于经筛选发病6 h以内、ASPECTS评分<6分、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或发病超过6 h、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建议完成CTP 检查以明确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医脉通2011-05-04发表评论(13人参与)分享病例讨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李小刚病例报告患者:男(右例手),59岁,1951-10-23生主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于2011-1-15晚20:34到我院急诊。
现病史:3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持续约1小时后缓解;第二天早6点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约半小时后自行缓解,来院当天17:20又出现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麻木,到急诊时症状有所缓解,伴前额部胀痛。
急诊查体:Bp173/75mmHg,除右侧肢体轻度针刺觉减退外,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NIHSS:1分。
急诊辅助检查:头CT:示多发腔梗;ECG:窦性心律,T波改变(轻度缺血);化验:Glu:4.6mmol/L,plt:123×109,Fib:2.84,TNT:阴性,余化验正常。
2011-1-15颅脑CT检查(平扫+非创伤)双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对称性减低,双侧基底节区、双侧侧脑室旁仍见散在点片状低密度影,部分边界清晰,左侧小脑似见点条状低密度。
脑室系统大小及形态未见异常。
部分脑沟增宽。
脑中线结构居中。
右侧上颌窦粘膜下小囊肿。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5年:最高180/90mmHg;控制在145/75mmHg 左右;糖尿病史14年:目前用胰岛素治疗;发现脑腔梗6年:无症状。
冠心病5年:因反复发作性胸痛,做过4次冠状动脉造影、4次行动脉内支架植入。
下肢血管B超(2010-4-19):双下肢动脉多发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符合动脉硬化闭塞症;左侧股浅动脉限局性狭窄;右侧股浅动脉完全闭塞,无血流,股浅动脉下端侧枝循环建立。
2010-9-12CT颅脑CT检查(平扫+非创伤)双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对称性减低,双侧基地节区,左侧侧脑室旁见小圆形低密度影,部分呈脑脊液密度。
全!急性期脑梗死规范化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是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年龄多在50岁以上,病因多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相关。
在我国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正确及时的诊断和适当的处理是关健。
一、即刻的诊断与评估1.确定患者的病情是由于缺血性卒中引起而不是其他全身性或者神经科疾病,尤其是脑出血引起;2.评估是否需要紧急溶栓治疗;3.进行一些诊断学研究以明确是否存在急性的内科或神经科方面的卒中并发症;4.对病史和其他一些资料进行分析以推断本次卒中的血管分布区和可能的病因和病理生理二、诊断1.遇到病人,首先询问病史、查体、再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2.病史:向周围人群了解发病先兆、原因、急缓、发病的过程中的意识变化(如头外伤后昏迷后的再次昏迷可能是硬膜外血肿)、伴随的症状。
3.既往史、服药史环境与现场的情况。
4.查体:生命征T、P、R、BP、气味、皮肤粘膜、瞳孔、胸、腹、四肢、神经系统、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布氏征)。
5.辅助检查:常规检查、CT、MRI、脑脊液检查。
6.搬运:拍病人看神志、平放取出口腔异物、解领扣领带、头侧向一侧、三人平运三、病史和体检1.突发的或逐渐进展的局灶神经科症状;2.大部分患者意识是清醒的(大面积半球梗塞、小脑梗塞或者基底动脉阻塞可能影响意识);3.25%左右患者会出现头痛;4.脑干或小脑梗塞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四、中风诊断的正确率1.敏感性:86.1%特异性:99.1%2.容易误诊为中风的疾病:未被确认的癫痫发作、晕厥、中毒或代谢性疾病,包括低血糖、脑肿瘤、硬膜下血肿等;3.上述容易误诊的情况更多表现为全脑受损而不是局灶神经科症状。
五、与脑出血的鉴别1.非常重要2.有下列情况之一脑出血的可能增加一倍:到达医院时已经昏迷;呕吐;严重的头痛;目前在进行华法林治疗的;收缩压>220mmHg 或非糖尿病患者血糖>170mg/dL;3.光有临床表现还不够,影象学检查非常重要。
综合医院内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全面康复
索爱琴;段瑜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5(010)006
【总页数】2页(P248-249)
【作者】索爱琴;段瑜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09
【相关文献】
1.急性期入院脑卒中患者神经内科与康复综合治疗探讨 [J], 许俭兴;区丽明;丘卫红
2.综合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 [J], 解庆凡;史艳
3.综合康复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J], 李洁; 马艳; 刘琦; 江超; 李进华
4.综合康复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J], 李洁; 马艳; 刘琦; 江超; 李进华
5.综合康复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J], 李洁; 马艳; 江超; 李进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供血中断,造成脑组织损伤的疾病。
它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脑卒中的突发性和紧急性,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以下是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的概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的关键目标是恢复脑血流和限制进一步的神经组织损伤。
机体对急性缺血的反应分为两个阶段:梗死核心和梗死周围区域。
治疗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和挽救梗死周围区域的神经组织。
药物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治疗过程中,静脉溶栓剂尤为重要。
目前最常用的静脉溶栓剂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根据最新指南,t-PA的使用时间窗口为4.5小时内,即患者症状开始后4.5小时内必须开始使用。
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但副作用风险不能忽视,如出血等。
因此,溶栓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经严格患者选择后进行。
除了药物治疗,机械取栓术逐渐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取栓术通过导管将血栓取出,恢复脑血流。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特定病例中,机械取栓术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的决策。
此外,脑卒中的恢复阶段也需要特殊关注。
康复治疗是脑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恢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认知康复等。
最新指南强调,康复治疗应该与其他治疗措施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治疗计划,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总的来说,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强调了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更严格的时间窗口要求。
机械取栓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
康复治疗也被越来越多地重视。
然而,脑卒中的治疗依旧挑战巨大,未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梁青【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14(21)20【摘要】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87例,对照组7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67.82%,对照组为52.63%,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有改善,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PLT计数、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PLT计数、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对照组为0,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疏血通注射液,值得应用.【总页数】3页(P102-104)【作者】梁青【作者单位】大连市沙河口区医院神经内科,大连 1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9【相关文献】1.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88例临床效果分析 [J], 刘旭明2.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6例临床效果分析 [J], 刘莉3.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88例临床效果分析 [J], 刘旭明4.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 [J], 梁海峰;杜守云;薛晓琳;刘敏华;李国栋5.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 [J], 金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李述震【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24(36)8【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该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6、CXC 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重组人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NIHSS评分和血清CXCL12、sCD40L、IL-6、IL-2、NSE、Hcy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MMSE评分,降低血清NSE、Hcy、炎性因子水平和NIHS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总页数】3页(P8-10)【作者】李述震【作者单位】新乡同盟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2.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4.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5.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究竟什么药是好药?——解放军第三医院药学专家李新田主
任访谈录
姜慧仁
【期刊名称】《看医生》
【年(卷),期】2003(000)002
【总页数】1页(P44)
【作者】姜慧仁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3
【相关文献】
1.85岁营养专家的四乐养生——访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院营养科主任李瑞芬[J], 崔普权
2.李小刚:脑卒中临床研究与治疗策略——特邀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小刚教授 [J], 杰然;
3.“好药”究竟好在哪儿? [J], 袁立新
4.自动摆药机采购求解——支招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张晓乐 [J], 徐英
5.拜名师,铸好药--曲靖市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举行中药老专家“师带徒”拜师仪式[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卒中用药教育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血糖、血脂、体重、吸烟、饮酒、饮食及心理因素等。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应进行有效的血压、血糖、血脂和心率管理,此后定期监测、复查;并建议患者合理饮食,摄入适宜水果或者蔬菜、降低盐摄入量、合理体育锻炼、戒烟限酒,保证睡眠,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脑卒中患者日常监测指标:
规律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及心率
您此次就诊血压为:血糖为:。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关键词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4.07.001 1 前 言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㊁高死亡率㊁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且呈年轻化趋势,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世界性难题,更是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1-2]㊂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近200万人次[1,3],其中约80%为缺血性脑卒中㊂尽管目前国内外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管理及二级预防做出巨大努力,总结出相应的指南及共识[4-5]指导临床实践,但仍不能有效阻止脑梗死发病的增长趋势[1,6]㊂ 中医遵循整体观念㊁辨证施治,对脑梗死急性期诊治多根据证候学表现进行辨证分型,根据证型并结合药物的属性分别施以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7-9],但这种辨证方法无公认的标准,且复杂的分型常不统一[9-15],疗效较常规西医治疗未能体现出明显优势㊂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优势引起不少西医临床医生的兴趣,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可㊂值得指出的是,以往文献发表的相应共识[13-15]虽较单一的中医㊁西医共识内容更丰富,但多为中医㊁西医诊疗思路与方法的叠加,虽然拓展了诊疗视野但大多西医医生仍不易在临床重复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指出 国家鼓励中医㊁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㊂重温1956年毛泽东主席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 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㊁新药学 号召,回顾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讨论达成的共识,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是中医㊁西医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中医㊁西医两种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思路㊁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而形成的一门新医学,而不是中医㊁西医二者的叠加,也不等同于现时期提出的中医药现代化㊂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方法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先用西医方法诊断,再通讯作者 高利,E -mail :*******************引用信息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7):1153-1162.用中医方法辨证)已达成共识㊂提示西医微观诊疗思路与方法要与中医宏观的诊疗思路与方法相结合,中医辨证应结合西医的病因病理及理化检查结果;认识疾病要体现整体观,治疗手段应首选中医㊁西医公认的方法,以这一优势方法为主,辅以另一种方法,即手术与用药相结合,靶向治疗与中药整体调理相结合㊂应该明确的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等于任何时候都中药㊁西药并用㊂脑梗死急性期是疾病最重要阶段,及时有效的诊疗直接决定疾病的转归及预后㊂据此,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根据临床现状,策划了脑梗死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目的是阐明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推行具有实质意义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与手段,以使广大的中医㊁西医同道易于理解并重复㊂本共识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并结合文献,简化了复杂的中医辨证,将脑梗死急性期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分为4型(恢复期不在此列),明确了各证型的症候特点及舌象特点,结合了现代医学相关旁证及血清实验室指标,希望能方便中医㊁西医临床医师操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病人㊂值得指出的是,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的医学,需不断地修正㊁补充并完善㊂对中西医结合医学不能片面地从单一的西医或中医角度去评价,因其虽来源于中医㊁西医而又有别于中医㊁西医㊂本专家共识虽经国内数十名中医㊁西医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经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但难免有内容的疏漏,希望业内同道多提宝贵意见㊂2 共识制定的证据及分级本共识制订系统评价采用GRADE (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系统方法对证据体进行质量分级,充分采用高质量证据进行评价,同时对于缺乏高质量证据的中医诊疗方法及体现出理想疗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并结合相关专家的诊疗经验,注意兼顾疗效㊁风险㊁经济因素以及可操作性等多方面因素㊂GRADE 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见表1㊂表1GRADE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类别含义证据质量分级高(A)非常确信真实的效应值接近效应估计值,进一步的研究不太可能改变结果中(B)对效应估计值有中等程度的信心:真实值可能接近估计值低(C)对效应估计值的信心较低: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得出与现在不相同的结果极低(D)对效应估计值几乎没有信心推荐强度分级强明确利大于弊,所有人或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某种干预措施弱利弊不确定GPS基于非直接证据㊁专家意见和经验形成的推荐注:GPS为良好实践主张(good practice statement)㊂3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分型诊疗3.1中西医结合诊断及辨证分型流程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5,16-17],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急诊诊治专家共识“[15]㊁‘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14]㊁‘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18]以及‘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19],建议脑梗死急性期采取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诊疗模式㊂详见图1㊂图1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诊疗示意图(西医诊疗流程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如有变动请关注该指南的最新版)推荐意见1: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建议脑梗死急性期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在分型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强推荐,A级证据)㊂推荐说明:既往有研究显示,脑梗死急性期常规西药加辨证使用中药治疗2周㊁3个月后Barthel指数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单用西药组明显改善,提示常规西药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在脑梗死急性期具有重要意义[20-24]㊂还有研究提示脑梗死急性期西医治疗与中医辨证用药相结合对疾病的治疗有更好的作用[22,25]㊂‘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也指出,脑梗死急性期诊疗首先运用西医的理论与方法,根据西医诊断脑梗死的标准确定脑梗死的诊断,同时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根据中医辨证要点明确中医辨证诊断,最后形成西医疾病的诊断和中医辨证诊断相结合的诊疗思路,即西医方法根据病人症状体征结合相关理化检测结果作出诊断,同时用中医方法观察病人的神㊁色㊁形㊁态等,了解病人的整体变化,将中医㊁西医治疗手段优势互补,据此辨证施治,疗效会更显著㊁更全面[14]㊂ 推荐意见2:中西医结合治疗于动静脉溶栓或介入取栓治疗前即可开展(强推荐,B 级证据);对于溶栓和取栓后24~48h 的病人,进行再次辨证后根据证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弱推荐,B 级证据);对于不具备动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适应证的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应早期进行辨证分型,根据证型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强推荐,B 级证据)㊂ 推荐说明:脑梗死急性期动静脉溶栓或介入取栓是目前西医治疗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㊂‘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13]中基于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研究进行的Meta 分析显示,对于溶栓时间窗在6h 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联合辨证使用中药能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早期介入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防止病情加重,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后期功能恢复[20]㊂部分研究针对脑梗死溶栓病人进行症候学观察发现,病人溶栓后的实证逐渐减少[26],提示溶栓之类 破血 药物有耗气伤血作用,因中风已严重耗伤了人体正气,溶栓治疗则可使病人的 本虚 状态进一步加重,故经溶栓治疗后病人易出现头晕㊁神疲乏力等脏气亏虚表现,说明溶栓前后症候之间出现了转化,溶栓后有必要进行再次辨证以指导中药整体调理㊂亦有研究显示溶栓对症候影响不明显[27]㊂3.2 简化分型(见图2)图2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简化分型(4个证型及舌象)示意图推荐意见1: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简化分为4型,将痰热型及阴虚型视为阳类证,即 热证 ;将气虚型和痰湿型视为阴类证,即 非热证 ,中医论述的实证和虚证在图表中已显示,故不单独分类(强推荐,B 级证据);根据相关症候结合舌象判断热证与非热证型(强推荐,B 级证据)㊂推荐说明:既往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㊁痰湿证多见,证候分布以实证为主,痰㊁热㊁瘀并存,邪气较盛,提示脑梗死急性期症候存在一定规律[28-30]㊂有研究认为,中风病急性期明确病名后即明确了证候特点,进而根据中医八纲辨证,提出中风病急性期可分为阴类证与阳类证的临床思维[31]㊂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急性脑梗死病人热证及非热证的血清实验室检测呈现基因聚类的相反趋势[32],基于此,参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西医结合脑病临床重点专科适宜项目(脑血管病简化分型)推广结果,根据中医八纲辨证阴阳为总纲理论结合临床证候确有不易区分阴阳的现实,将阳类证和阴类证变通为 热证 与 非热证 ,提出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简化诊治方案[31,33-34],将急性期脑梗死辨证归纳为热证类(痰热证和阴虚证)和非热证类(痰湿证和气虚证)㊂观察发现,热证型病人除神经科症状体征外,多存在面色发红㊁心烦易怒㊁手足温㊁多口干㊁便干或臭的特点,其中痰热证型多伴有渴喜冷饮㊁口中黏痰㊁口干㊁口苦或口气臭秽㊁大便干或臭的证型特点,舌象可见舌苔黄厚或黄腻,亦有部分薄黄苔,舌体多呈暗红色[19,35];而阴虚证型病人多伴有头晕耳鸣㊁口干舌燥㊁腰膝酸软㊁尿色深;舌象多见少苔或无苔,舌体偏瘦小,舌色嫩红或舌尖红[14,36],而脑梗死急性期非热证型病人除神经科症状外,多有面色少华或晦暗㊁手足不温㊁大便软或不成形的特点,其中痰湿证多伴有头沉重㊁口唇暗淡㊁咳吐白痰㊁胸腹满闷㊁饮食无味㊁周身沉重㊁大便发黏㊁尿中常有泡沫[14,19,31],舌苔多白润或白腻,舌体暗淡而胖或有齿痕[37];气虚证一般可有少气懒言㊁气短乏力㊁易出虚汗㊁小便畅,舌苔薄白或白润,舌体色淡可有齿痕[38]㊂基于上述可知,脑梗死急性期各型均有各自的舌象特点,提示舌象在症候鉴别中的重要意义,建议临床需将症候特点结合舌象综合评价予以分型㊂推荐意见2:除舌苔舌体外,舌下静脉对于脑梗死急性期辨证分型有显著的辅助作用,急性期通过观察舌下静脉可为症候辨别及治疗进一步提供参考,热证型多见舌下静脉增粗变长且颜色变深,非热证型舌下静脉多色淡(强推荐,B级证据)㊂推荐说明:舌下静脉对于脑梗死急性期辨证分型有进一步辅助指导作用,有研究提示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型舌下脉络增粗,颜色加深,而气虚证型出现上述情况比例较少,由于舌下静脉是脏腑通于舌体的直接通路,亦暴露充分,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了解气血运行状态的较好观察部位,对判断疾病症候有重要辅助作用[39]㊂有学者亦认为舌下静脉是舌象的重要补充,通过舌下络脉颜色辨别寒热性质,通过曲张程度辨病邪深浅,对症候鉴别可提供更多参考[40]㊂推荐意见3:炎症指标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㊁白细胞介素-6 (IL-6)㊁C反应蛋白(CRP)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㊁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FIB)㊁D-二聚体以及血脂相关指标如高密度脂蛋白(HDL)㊁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在鉴别证型方面有参考意义;炎症指标的下降也间接反映了中药的抗炎及神经保护作用;部分指标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值㊁HDL㊁同型半胱氨酸(Hcy)㊁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进一步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情况㊂但各项化验结果均需结合病人地域㊁种群㊁年龄㊁饮食习惯㊁生活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弱推荐,C级证据)㊂推荐说明:多项研究显示,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型病人体内CRP㊁IL-6㊁TNF-α㊁NEU水平较高,在痰湿证㊁气虚及阴虚证型病人中依次减低,提示炎症在不同证型中的意义[8,41-42]㊂有研究探索中药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发现应用中药治疗后病人体内的炎性因子如血清IL-1β㊁IL-6㊁TNF-α表达明显下降[43-44]㊂提示中药治疗脑梗死可减少病人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从而达到神经保护作用㊂部分研究亦通过观察凝血系列在不同证型中的差别,发现气虚证病人体内FIB及D-二聚体水平较其他证型明显升高,提示凝血功能在其中的作用[42,45]㊂认为中老年病人正气亏虚㊁气血推动无力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与促进血栓形成有关㊂风痰瘀阻证(非热证)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提示痰浊㊁瘀血病人血浆D-二聚体易升高,易形成血栓[46]㊂Hcy作为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数研究发现其在痰热证及气虚证病人体内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8,42,45,47],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参考,但同时需要注意病人地域㊁年龄及饮食结构在其中的影响㊂有研究同时发现Hcy和MMP-9在溶栓后出血转化病人体内明显升高,多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48],提示两者预测脑梗死急性期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意义㊂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三酰甘油(TG)㊁LDL-C在痰热证及痰湿证病人体内高于其他证型[8],亦有与其相反的研究结论[45],需更大样本量观察以便进一步发现其规律,但仍提示其对于临床辨证具有重要意义㊂另有学者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证病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型[49],提示此型病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更低,可视为正气不足的客观证据之一㊂部分研究显示,sdLDL-C水平与LDL-C比值升高与脑梗死急性期溶栓出血转化相关[50],密切监测可良好评价脑梗死病人溶栓后出血,而HDL-C同样在脑梗死出血转化病人中明显降低,提示血脂相关指标在脑梗死出血转化中的预测作用[51]㊂3.3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见图3)图3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示意图推荐意见1:任何证型病例,均应在严格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相应治疗手段㊂脑梗死急性期所有证型都应同时加用具有抗血小板㊁溶栓及抗凝作用的活血化瘀中成药(强推荐,A级证据),临床可根据辨证分型加用中药配方整体调理(用药时机宜早),并根据辨证实时调整药物成分及剂量(强推荐,B级证据)㊂推荐说明:回顾既往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病人主要以痰瘀体质为主,清热化痰㊁活血化瘀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的关键[52]㊂结合最新分型及药物属性(见表2),各证型基础治疗应参照中华医学会相关用药标准[14,53]㊂‘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14]指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主要思路,疾病有其发生㊁发展㊁恢复的过程且病情程度不同,其必然伴有相应的病理改变,临床需根据辨证实时调整中药成分及剂量㊂推荐意见2: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型治疗应以清热化痰㊁通腑泄浊为原则,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凉血药物(强推荐,B级证据);热证型见有发热㊁意识障碍明显者可加用安宫牛黄丸,且提倡早期连续服用至热象不明显(强推荐,B级证据);阴虚型治疗以滋阴益气为原则(强推荐,C级证据);痰湿型治疗以健脾化湿为原则,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性温药物(强推荐,C级证据);气虚型治疗以补益脾肾为主,不用寒凉属性的中成药或汤剂(强推荐,C级证据)㊂推荐说明:痰热证治疗以清热化痰㊁通腑泄浊为主,可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静脉输注凉性药物如苦碟子㊁清开灵㊁醒脑静注射液等,慎用银杏叶或川芎嗪注射液等温药㊂一项针对苦碟子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Meta分析显示,苦碟子注射液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总有效率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㊁Barthel 指数等方面均优于常规药物治疗[54],该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对脑梗死急性期热证病人效果明显㊂一项针对清开灵注射液在脑梗死急性期的研究显示,与常规西药治疗比较,加用清开灵组在临床疗效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提高生活能力状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55],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有重要作用㊂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㊁化痰通络作用,对颜面潮红㊁口干㊁便秘㊁舌红苔燥的痰热证病人效果更佳㊂有研究观察234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应用醒脑静注射液的疗效,结果显示痰热证病人在醒脑静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56],提示醒脑静治疗脑梗死痰热证具有优势㊂另有研究发现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伴意识障碍者有一定的催醒作用[57]㊂在痰热证合并意识障碍或高热情况下,口服安宫牛黄丸有利于病人意识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建议每次1丸,每日1次,意识障碍且热象明显者可每日2次,温开水或中药汤剂化开后口服或鼻饲,一般连续服用3~5d至热证不明显,病人若存在四肢发冷㊁面色苍白㊁冷汗不止等 虚 症状,为此药物禁忌㊂阴虚证㊁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应慎用安宫牛黄丸,因为此药有朱砂等成分,不宜久服[58-59]㊂痰热证病人无高热及意识障碍可用牛黄清心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次或2次,此药具有镇静㊁镇惊㊁清热解毒的功效,可增加脑微循环血流量,改善脑缺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60]㊂此型病人还可选用脑栓通胶囊㊁逐瘀通脉胶囊㊁豨莶通栓胶囊㊁牛黄清心丸等中成药㊂一项针对脑栓通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的Meta分析显示,脑栓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改善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61]㊂有研究显示逐瘀通脉胶囊早期联用西药亦可促进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恢复[62-63]㊂还有研究显示豨莶通栓胶囊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可提高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不良反应[64]㊂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中药汤剂配方多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剂,如清热抗炎方(宣武医院专利处方痰火方),主要成分为:黄连9g㊁大黄5g㊁连翘10g㊁竹叶9g㊁胆南星9g等,每日1剂(重症者可适当加量)煎汤口服或鼻饲,以每日排出1次或2次大便且大便臭味减小为度,若出现腹泻可减量或停服㊂伴有腹胀㊁便干便秘㊁咳痰或痰多者,可用星蒌承气汤加减㊂有研究显示星蒌承气汤可以调节神经功能紊乱,降低机体应激状态,改善脑部循环,还可以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肠道恢复;Meta分析显示星蒌承气汤联合常规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可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中医证候评分及改善大便状况,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应用越早越有利于疾病康复[65-66]㊂伴有发热㊁频繁抽搐可用羚羊角汤加减㊂研究发现羚羊角具有息风定惊㊁解毒凉血㊁平肝清热等功效,可促进痰热证型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恢复且有安神作用[67]㊂脑梗死急性期阴虚证型的治疗以养阴益气兼清热为主,在基础西药上可酌情静脉输注凉性药物,如清开灵㊁醒脑静注射液,中成药可选用培元通脑胶囊㊁丹灯通脑滴丸㊁醒脑牛黄清心片㊁通天口服液㊁养血荣筋丸(伴肌张力偏高者更宜)等㊂文献提示脑卒中的发病主要由于脾肾亏虚至痰阻血瘀,出现本虚标实证候㊂有研究发现培元通脑胶囊对脑梗死阴虚证型治疗有突出疗效,且能改善脑梗死多项症状体征[68-69];针对其研究的Meta分析同样显示,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培元通脑胶囊可以显著提升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残障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0]㊂脑梗死急性期阴虚证型汤剂可选桃红四物汤,热象明显者可加用镇肝熄风汤㊂桃红四物汤方剂中桃仁㊁红花㊁川芎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和解聚作用,研究发现老年脑梗死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桃红四物汤,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有效改善[71]㊂阴虚证之肝肾阴虚者,多因情志失和㊁烦劳过度㊁饮食劳倦㊁久病耗损而致机体阴阳制约失衡,究其根本,内风为标,阴虚为本㊂肝肾阴虚者可选镇肝熄风汤,本方有重镇降逆㊁益阴潜阳之功效㊂研究显示脑梗死急性期阴虚证病人热象明显加用镇肝熄风汤能更有效缓解病人的各项临床表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运动功能恢复[72]㊂脑梗死急性期痰湿证型病人治疗应以健脾化湿㊁活血通络为主,可在基础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㊁银杏叶制剂等静脉输注,慎用醒脑静注射液等凉药;中成药可选用苏合香丸㊁蛭蛇通络胶囊㊁华佗再造丸等㊂研究发现蛭蛇通络胶囊治疗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具有较好疗效[73]㊂有研究显示,治疗组采用阿替普酶联合蛭蛇通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治疗后Barthel 指数以及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提示蛭蛇通络胶囊可进一步缓解急性脑梗死症状,改善病人神经功能损伤[74]㊂研究发现,华佗再造丸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改善病人动脉硬化及神经功能缺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