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指南目标●提供一个脑卒中作业治疗程序的概况●定义在可行的实践框架下发生的作业治疗领域,进程,和干预●为了帮助作业治疗师和作业治疗辅助人员及那些管理、赔偿、制定关于作业治疗服务政策的人员,理解作业治疗在治疗成人脑卒中的贡献。
●为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医疗机构管理者、教育和医疗卫生调节者(healthcare regulators)、第三方支付者、和管理的保健组织(managed careorganizations)。
Target Population针对人群●成人脑卒中幸存者Interventions and Practices Considered考虑的干预和实践● 1.为作业服务做参考● 2.评估⏹制定作业文件⏹通过观察和评估对作业表现进行分析● 3.制定一个干预计划● 4.干预的实现⏹防止继发损伤的干预⏹恢复表现技巧的干预⏹调整活动的需求和活动所进行的环境的干预⏹促进一个健康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的干预⏹帮助维持表现和健康的干预● 5.干预回顾● 6.治疗效果监测●7.中断、出院和随访Major Outcomes Considered所考虑的主要结果⏹测量工具的效度和信度⏹干预的有效性⏹运动和处理技巧⏹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作业表现技巧⏹作业表现形式⏹继发性损害⏹习得性废用⏹误吸⏹生活质量Recommendations推荐Major Recommendations主要推荐●作业治疗从业人员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和急性卒中后的不同时间段里,为各种不同的神经性损伤的脑卒中幸存者提供干预。
本文涉及到卒中恢复的三个时期:⏹卒中后急性期⏹康复期⏹持续调整期●作业治疗评估和干预将以每个人卒中恢复的时期和形式、干预的环境(theintervention setting)、卒中幸存者生活的环境、损伤的程度为基础而有不同的差异。
此外,每个人的个体目标和兴趣将极大地影响作业治疗进程。
●本指南的目的在于,急性期是指卒中后的起初几天。
脑卒中防治指南(大众版)脑卒中,俗称“中风”,临床上称脑血管意外,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突然堵塞或破裂所导致。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85%;出血性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这一类。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XX特点;它也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筛查、积极干预效果显著,但实际上我国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为落实国家脑防委脑卒中防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的宏观策略,提高国民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了解,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XX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组织省内脑血管病专家,制定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方案与规划,旨在为医疗机构有效开展脑卒中科普宣教工作提供指导。
一、中国脑卒中疾病概况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9%,位居全球首位。
近30年,我国卒中发病率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地域和城乡差异以及年轻化趋势。
根据中国国家卒中筛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74岁人群首次卒中总体发病率由2002年的189/10万上升至2013年的379/10万,平均每年增长8.3%o2018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49/10万(死亡人数约157万),较1990年上升41虬分别为城市居民的第3位死因和农村居民的第2位死因。
卒中出院人数及人均医药费用均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607元和18525元,相比2007年分别增长60%和118%o推荐意见: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开展卒中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二、脑卒中防治科普任务要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首先,应使公众知晓卒中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做好预防。
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从事的职业有密切关系。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本文将对中国脑卒中的流行概况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加强防控措施。
流行现状1、男女比例:男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脑卒中患者约占60%。
2、年龄分布:脑卒中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5-65岁为高发年龄段。
3、地区差异:不同地区脑卒中发病率存在差异,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1、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患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2、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丰富,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脑卒中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慢性病管理等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或长期精神压力等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预防与控制1、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和健康讲座等形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加强疾病早期诊断:建立健全脑卒中筛查与早期诊断机制,提高脑卒中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力。
3、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城乡医疗资源统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脑卒中诊疗水平,实现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救治和康复。
4、鼓励科研创新:加大对脑卒中防治研究的投入,推动科研创新,研发更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5、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脑卒中防治合作项目,提高中国脑卒中防控的整体水平。
结论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5-65岁为高发年龄段,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文化背景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脑卒中流行,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疾病早期诊断和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等。
脑卒中溶栓流程
脑卒中溶栓是一种治疗脑血管阻塞的方法,旨在恢复脑部的正常血液供应,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以下是脑卒中溶栓的一般流程:
1. 初步评估:当患者出现中风症状时,医务人员会首先进行初步评估,包括了解病史、诊断症状以及评估风险因素等。
2. 急诊CT扫描:为确诊是否为缺血性中风,通常会进行急诊头部CT扫描。
这能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3. 溶栓治疗决策:基于CT扫描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将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如果确认患者符合溶栓治疗的条件,医生会权衡利弊,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共同决策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4. 血液检查:在开始溶栓治疗之前,医生会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出血风险。
5. 溶栓药物给药:如果决定进行溶栓治疗,医生会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溶解血管内的血栓,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
6. 密切监测和护理:在溶栓治疗期间,患者需要
进行密切监测,并接受专业护理。
医生和护士会定期检查患者的病情、血压、心率以及可能的并发症。
7. 后续护理和康复:脑卒中溶栓治疗后,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后续的护理和康复治疗。
这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请注意,脑卒中溶栓治疗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以上流程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确定。
写在课前的话缺血性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
因导致卒中的病因纷繁复杂,给诊治带来了巨大困难。
本课件提出缺血性卒中的规范化诊治,即分层诊断与治疗,较好地理清了诊断思路,为治疗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2008年国外文献报道,自上世纪70年代至目前截止,脑卒中治疗概况回顾性研究显示:高收入国家脑卒中发病率逐年降低,已降低42%;而低-中等收入国家发病率却逐渐上升,增幅大于100%。
2008年全国第三次死亡原因调查显示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超过1百万,是冠心病死亡人数的3倍,已位列第三大死因,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因此我国防止脑卒中的任务更为艰巨。
我国从1993年至2003年,据卫生部统计,脑血管病治疗费用逐年增加,其速度远远超过GDP的增长。
尽管我国已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相比较美国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多个关键指标,无论是入院后治疗,还是出院时状态,我国均处于劣势,甚至有些指标明显差强人意。
二、缺血性卒中的检查卒中是多病因构成的临床综合征,诊断过程往往十分复杂。
(一)临床检查1.首先需要采集病史信息:如发病时间、病史演变、诱发因素等。
关于诱发因素需注意几个方面:一是需考虑患者体位。
患者若是从卧位坐起身,或是从卧位到立位时出现卒中发作,一般考虑发病机制可能是血液动力学。
二是远距离乘机,突然发病,考虑下肢静脉血栓可能性大,原因多为卵圆孔未闭(PFO)。
三是患者情绪激动时发病,提示脑栓塞的可能。
另外需要注意到患者整个病情的时间演变。
(五)全身动脉检查众所周知,脑血管病是综合征,全身各系统血管均可能存在异常。
所以,除外对脑血管的检查,还需进一步筛查其他部位的血管,如肾脏部位的血管、股动脉、下肢血管等。
近年来,学者注意到对主动脉弓血管的筛查在诊断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该部位的筛查,可采用B 超或是CT 做进一步检查。
(六)危险因素评估脑卒中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种。
国内中、西医治疗脑卒中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概况作者:常艳鹏谢雁鸣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第23期[摘要] 近年来,国内对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日益重视,日渐受到临床医学、药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等方面专家的关注,其研究结果在药品定价、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临床药物合理选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文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脑卒中药物经济学文献进行概述,了解国内治疗脑卒中药物及康复方法的最新研究现状及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开展脑卒中药物经济学研究提供借鉴,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卒中;药物经济学;综述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已成为临床主要死因之一。
目前对脑卒中的治疗具有多种药物和方案,尤其在我国,具有种类丰富的用于治疗脑卒中的中成药,运用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寻找一种既疗效明显,又花费较少的治疗药物及方案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内近年对脑卒中的中、西医治疗及康复进行了一些经济学方面研究,现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简述。
1 脑卒中治疗药物之间的经济学研究对于临床医生来讲,在治疗脑卒中种类繁多的药物中选择出适用于患者的药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从功能效用相近的同一类药物中选择,更为困难。
目前医生对药物的选择主要依据的还是用药习惯,而在更高的层面,如在药物药效比方面选择还是少见。
因此,对治疗脑卒中的药物之间进行经济学评价,选择出性价比高的药物,不仅对医生、患者,对药物生产厂家同样显得尤为重要。
邹瑛等[1]对三七总苷、巴曲酶、尿激酶、奥扎格雷等4种溶栓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4种方案成本分别为587.72,2 498.401,4 060.00,2 839.20元,有效率分别为61.54%,92.86%,96.30%,93.10%;在与方案A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方案B,C,D依次为61.01,99.89,71.34,提示应采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概况【摘要】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是一种新型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其作用机制包括促进神经再生和抗氧化作用等多方面因素。
临床研究证据表明,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在使用上,剂量和用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且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其更深层次的作用机制和优化治疗方案。
【关键词】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剂量、用法、适应症、禁忌症、应用前景、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的作用机制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能够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脑细胞代谢、减轻脑血管的痉挛等多种途径,从而保护脑细胞免受缺氧缺血的损害。
临床研究证据也显示,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脑损伤的范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及效果,并总结临床研究证据支持。
通过对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了解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治疗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探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的剂量和用法,明确其适应症和禁忌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的用药指导。
总结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前景,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完善该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提高对于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2. 正文2.1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的作用机制1. 抗氧化作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能够通过调节氧自由基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平衡,减少氧化应激的损伤,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氧化损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李小刚写在课前的话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参考诊治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概况(一)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过程(如下图):该图包含了以下方面:1 、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
2 、发病过程:病人容易形成粥样硬化,粥样硬化形成以后,斑块不稳定破裂,启动了凝血系统和血小板系统,就会形成血栓或者栓塞,堵塞了远端的脑血管,这样就造成了缺血性卒中。
3 、对抗措施:首选治疗方法是再灌注疗法,即通过溶栓治疗、支架或者是器械取栓等,把堵塞的血管再通。
但是这种再灌注疗法有一定的时间窗。
(二)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1 、按照病理生理的演变过程,临床上将缺血性卒中分为:超早期:发病 6 小时内早期:发病 6 ~ 72 小时内急性后期:发病 72 小时~ 1 周内恢复期:发病1周后2 、半暗带( 1 )超早期状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
( 2 )缺血发作时真正坏死的神经元比较少,大部分处在一个半暗带,即是所有可以挽救的组织。
( 3 )随时间的变化,坏死区逐渐扩大,相对的半暗带逐渐减少,至 6 个小时,坏死区已非常大,这时可以挽救的半暗带非常小。
3 、时间就是大脑被堵塞的脑血管如在一分钟以内不恢复血流,大概有 190万个神经元死亡,如果 1 小时不恢复血流,可以想象这个死亡的神经元是巨大的。
即使随后血流再恢复,仍然不能挽救病人的神经功能,即已经死亡的神经元无法再恢复。
4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若用一个圆来表示,则四分之三决定于它的超早期的 6 到 8 小时,而剩下的四分之一的机会是康复。
( 2 )从卒中发作开始,要积极呼叫急救系统,通过急救车转运到有资质的神经科医院,同时加用神经保护药,经过卒中小组的成员做评估后,进行脑的影像学检查,如果确定是缺血性脑卒中,就要及时给予溶栓治疗。
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概况
【关键词】脑卒中;药物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1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318-01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或中风,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为表现的急性
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脑卒中具有[1]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因此,脑卒中的防治工作不容忽视。
现介绍一下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情况。
1 溶栓治疗
研究表明,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在脑梗死早期,用溶栓药物使阻塞血管再通,从而挽救缺血脑组织,是治疗脑梗死的最重要的方法。
1.1 第一代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sk)和尿激酶(uk)。
苏凡凡[2]等对10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结果,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或明显好转为7
2.70%,其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与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对[3]1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过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总有效率为80.95%临床资料,而经过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
3.23%。
这两种药物有较好的溶栓力,但此类药物缺乏溶栓特异性,
对血栓部位及非血栓部位的纤维溶解有影响,易导致出血,过敏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要把握好适应症及药物剂量和注药速度,以使其安全、有效。
1.2 第二代溶栓药物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为代表,包括重组人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阿尼普酶(ap-sac)、尿激酶原(pro-uk)等。
其中rt-pa在临床使用较多。
李浩军[4]报道了将60例起病3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静脉内应用
rt-pa(0.9mg/kg)组与对照组(皮下注射肝素钠),结果,(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与溶栓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跟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
两组的继发性颅内出血率与3个月时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且rt-pa在高龄脑梗死患者溶栓中,小剂量溶栓也较安全、有效[5]。
1.3 第三代溶栓药物包括瑞替普酶,兰替普酶、替尼普酶、替普酶等。
采用瑞替普酶10mu+10mu的常规剂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和安全性,李道佩[6]等运用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静脉溶栓治疗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结果比单用瑞替普酶更有效、安全,并不增加患者(包括老年人)关键部位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
2 抗血小板治疗
通过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临床较为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噻氯匹定、双嘧达莫等。
瑞典的小剂量阿司匹林试验(salt)表明[7],与安慰剂组相比,75mg/d的阿司
匹林可使卒中的危险降低18%。
经过临床检验该类药物的有效率较好,而副作用较少,因而在临床上是治疗脑梗死的常用药物之一。
3 抗凝治疗
抗凝药的作用在于阻止栓子的进一步扩大,并减少继发的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预防卒中的复发。
主要应用肝素、肝素类药物。
有报道[8]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加常规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50例和对照组(阿司匹林加常规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50例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60%,且治疗组对降低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效果。
4 神经细胞保护剂治疗
神经保护剂是通过抑制异常的神经元损伤生化过程来保护缺血
细胞的药物的总称,常用的神经保护剂包括:钙通道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细胞膜稳定剂(如胞二磷胆碱)、自由基清除剂(甘露醇)、谷氨酸拮抗剂(硫酸镁)、阿片样物质拮抗剂(如纳洛酮)等。
研究表明[9]:临床观察尼莫地平和胞磷胆碱对60例急性脑栓塞的治疗作用,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和胞磷胆碱组各30例,结果,两组在治疗脑栓塞的疗效中无明显差异。
5 降纤治疗
血浆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是增加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10]。
主要降纤药物有降纤酶、蚓激酶、东菱克栓酶等。
刘新红[11]报道了9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72小时内随机分为治疗组(降纤酶组)和对照组(单用奥扎格雷钠组),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33%,对照组总有效率77.33%。
6 其他药物治疗
我国传统医学对脑梗塞治疗取得很大成功,中医中药治则治法很多。
张国龙[12]对108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即服用补阳还五汤,又以复方丹参液活血化瘀治疗,结果能显著提高疗效。
现代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对凝血机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消除血栓,又能增强凝血机制。
所以无论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均可使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并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尤其是随着溶栓治疗、卒中单元及卒中病房的提出,且我院于2010年5
月也成立了脑卒中科,使其治疗模式发生划时代的改变。
目前对脑卒中治疗的基本原则[13]是首先快速恢复脑血流量,如溶栓、抗凝、血液稀释,减轻脑水肿、扩血管等,第二步是限制脑损伤,保存缺血而非坏死的脑组织,防止继发性并发症。
虽然其药物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改变极为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
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病情,研究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专家学者们的不懈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揭开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相关难题的面纱。
参考文献
[1]方亮,张梓倩,王维群,等.脑卒中患者的功能评价与药
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3):78-82.
[2]苏凡凡,刘辉,王利萍,等.应用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05例临床观察.临床军医杂志,2012,40(1):213-214.
[3]赵桂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中外医疗,2010,(9):110-112.
[4]刘浩军,刘鸣,沈飒,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新药杂志,2010,19(11):953-955.
[5]于路,张剑平.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高龄脑梗死患者溶栓中的临床价值.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b):830-835.
[6]李道佩,黎宝妹,陈运辉.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中国药房,2010(24):2237-2239.
[7] farres mt,grabenwoger f,gross ce,et
al.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stroke in high risk patients.bmj,2002,324(1):71-86.
[8]吴振华.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的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2009,2(9):48.
[9]李念羊,张培.尼莫地平与胞磷胆碱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70-71.
[10]龙洁.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2004,2(1):10-13. [11]刘新红.降纤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78):44.
[12]张国龙.复方丹参注射液加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108例疗效观察.医药世界,2006(5):86-87.
[13]陶明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近况.中国医学文摘,2005,26(5):65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