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1[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7
《三顾茅庐》教学实录教材分析:本课是依照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按“三顾茅庐”的顺序,能够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第二段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但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怏怏而回。
第三段,写刘备三访孔明,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详写第三次拜访,突出了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此外,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使人物形象显得鲜明生动。
是训练学生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特点的好课文、教学目标:1、细读二、三段,找出写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的词句。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发现诚、感悟诚、赞美诚、教学过程一、质疑导读,披文入情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全文,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访孔明”,谁能说说对刘备的初步印象?生:刘备仰慕孔明。
生: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师:同学们特别会学习,也特别能总结、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的过程,大伙儿有什么新的问题不?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生:课文是如何详写刘备等人请诸葛亮出山?课文为什么多处写张飞?师: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我们如何样来研究文中刘备、张飞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呢?生:……二、合作探究,深入课文师: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是读明白人物形象的好方法。
同学们是研究人物的专家,请用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
交流时要做到有话可说。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
师小结学法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先让研究刘备的同学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心得体会(交流刘备的几处言行,原则上以学生的学路为主,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悟出情感,读出个性,说出见解)生:我读了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明白了他特别仰慕敬重诸葛亮。
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相关推荐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通用9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情况。
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一等奖说课稿1、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设计理念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历史故事我们一贯沿袭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师细腻入微的讲解,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心。
这样的学习过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等等,关注甚少。
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
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为此,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1)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结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教材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2)角色的转换《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教师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2023年四年级三顾茅庐阅读答案优秀四年级三顾茅庐阅读答案篇一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评课稿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评课稿《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
课堂有三点值得学习: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
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直接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品读文章,品味重点词句。
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从而也体现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
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
课堂中,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见面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刘备的谦恭和诚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
对“下马”代表尊敬的拓展,对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的拓展,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对于“恭”的教学也是匠心独运。
既进行了生字教学,又因为心字底,让学生明白刘备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诚心诚意。
建议:1、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顾茅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顾茅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这篇文章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恳态度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这篇文章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范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质和智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初中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初步理解简单的文言文词句。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如“顾”“因”“乃”等,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
(2)培养学生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品质。
2、教学难点(1)感受刘备求贤的诚心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三顾茅庐”的深层含义。
小学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生:看过。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三国演义》?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英雄人物,比如:刘备、张飞、关羽、曹操、周瑜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如《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课前,老师也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出示多媒体课件,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字简介及有关人物图片,老师配乐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浩瀚的篇章,深入描绘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
其中,细致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你们看,这是(生说刘备),他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与张飞、关羽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后来成为蜀汉的昭烈皇帝。
这是(生说诸葛亮),他是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汉县隆中,留心世事,号称卧龙。
这是(生说关羽),刘备的二弟,智勇双全、武艺高强。
这是(生说张飞),刘备的三弟,生性鲁莽、豪爽。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下。
这节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十七回的一个小故事,大家齐读课题。
生:三顾茅庐。
点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课件《三国演义》的简介,特别是介绍了课文中所提到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个人物,情景交融,学生身临其境,营造出美好的心境,诱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老师来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课文中的生词谁来读?生:(读词,教师重点指导冈是第一声,响读shang,塞是多音字)。
生:齐读词。
师:生字词掌握得不错,课文是不是读正确、读通顺了,哪些同学愿意分小节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生:分小节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三顾茅庐原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
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
”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
”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
”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玄德惆怅不已。
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
”玄德曰:“且待片时。
”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
”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
”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
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
”玄德便教备马。
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
关、张亦乘马相随。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
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
”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
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
”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课文原文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
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不过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
张飞都不同意。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
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
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
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
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
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
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
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
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
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
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
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诚意感动了诸葛亮,使得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刘备的仁德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刘备三次拜访的艰辛和诚意。
这篇课文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古代文学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 som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以及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教师讲解,来理解和掌握这些关键信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 keywords and expressions 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到刘备的仁德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培养自己的诚信和敬业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 keywords and expressions 的用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如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高尚品质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查阅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的用法。
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
本文是关于四年级《三顾茅庐》课后练习提示,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创新与实践
1、这篇课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你可以把原著这一章节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2、描写人物时如能从细微处去刻画,会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请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人,挑选一个进行一段细节描写。
提示:
她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显得很窘迫。
白皙的脸涨得红红的,像喝醉了酒似的。
手不知放在哪儿才好,眼皮从几缕漂亮的刘海后面不停地翻上翻下,黑葡萄般晶莹的眼珠闪动着聪慧的光芒,却不敢正视我们。
高高的鼻梁下面,一张小巧的嘴巴紧紧地抿着。
脚不停地在讲台上挪来挪去,腿似乎在微微颤抖……
附课后练习4提示:
(1)这是一句比喻,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是喻体。
(2)这是一句比喻,把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分析之后的感受,比作了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句是喻体。
(3)这是一句比喻,刘备把自己得到诸葛亮,比作鱼儿得到水一样。
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是喻体。
附课后练习5提示:
我来到祁连山数十里外的戈壁滩上,只见这儿一片辽阔,视线无阻,黑色的戈壁滩衬托着白色的雪峰,格外分明。
此时日光从西方射来,正好使我领略了祁连山的另一侧面。
在这柔和的光线下,雪却更加清晰,每一山峰上层层峦岭,道道峡谷,像雕刻出的缕缕冰纹,交相映错,而群山却是雪的峰、冰的剑,森然罗列,浩淼相联。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理顺本文字音。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三国演义》介绍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案传统的教案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
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全的教案应当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
知道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真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真诚。
教学难点: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风景。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何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干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解题顾:拜望 ;茅庐:草房子过渡:谁去拜望?拜望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二、初读课文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全、准确地说说题意2、再读课文“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爱好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2)检查自读情形 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茅庐诸葛亮恍然大悟捆来尊重卧龙恭恭敬敬娟秀宜人嘱咐讨论群雄纷争分析半晌时辰辅助潺潺策略疏疏朗朗下榻b、知道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知道的词!半晌:半天尊重:尊重看重恍然大悟:本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知道。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三、细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摸索:这段告知我们什么?刘备为何要去拜望诸葛亮?2、重点知道“两次”“拜望”“恳切恳切”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真诚态度)3、指导朗诵: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真诚读好吗?四、过渡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语文《三顾茅庐》优秀说课稿语文《三顾茅庐》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语文《三顾茅庐》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二)、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展开全文的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悟。
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我的教学特色:“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能够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五)、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理解品味,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准备:挂图(七)、教学时间:两课时二、说学情: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少年读本,初步了解一些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
三、说教法:1、以读代讲法:也就是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悟情。
龙源期刊网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作者:王萍吴红明
来源:《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年第05期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和多音字“塞”,重点指导“恭”的书写。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设计理念】
于永正教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
”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有着奠基作用,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也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
可以这样说,没有第一课时的扎实教学,就没有第二课时的精彩纷呈。
合理划分课时,是教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所以本人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聚焦生字词及课文脉络,让学生初步感悟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并借助课外阅读丰富课文情节,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而深入语言文字,真切感受刘备对贤才的尊重,则在第二课时教学中完成。
【课前谈话】
赏邮票,猜故事。
1.桃园三结义
师:“三结义”中的“三”指哪三个人呢?
2.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阅读练习及答案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
”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
”遂转入后堂。
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
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
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
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