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医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38 MB
- 文档页数:54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脏病治疗的有效方法。
也是评价心脏外科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所谓的心脏移植就是取出人或者动物的心脏,然后移植到患者体内。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一方面既要考虑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另一方面还很难找到合适的供者。
自2002年开科以来,我们科成功开展了12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
1905年法国(卡雷尔)首例动物异位心脏移植;1946年苏联Demikhov(德米科霍夫)首例动物胸腔内异位心脏移植;1964年美国Hardy (哈迪)首例异种心脏移植;1967年南非Barnard (巴纳德)首例人类同种异体心脏原位移植----人类心脏移植史上的里程碑。
1967年12月2日是人类心脏移植史上的里程碑,南非克里斯蒂安?巴纳德医生首次完成了人对人的心脏移植。
受体刘易斯?沃什坎斯基是一位54岁糖尿病心脏病患者,两次心搏骤停。
供体是一个24岁女性,因头部外伤致脑死亡。
术后采用激素、硫唑嘌呤及局部放射线等免疫抑制治疗,不幸病人于术后18天死于肺部感染,尸检未发现移植物排斥现象。
心脏移植虽然开始于1967年,但仅在80年代初才被接受为终末期心脏病的治疗方法。
免疫抑制剂治疗和移植物处置的进展才使心脏移植成为可能,并导致了心肺移植的成功和不断发展。
据1994年国际心脏移植协会的登记,在257个移植中心,心脏移植手术累计超过30200例,而在1980年前,心脏移植总数不到360例,这进—步表明心脏移植术是在近期发展起来的。
国际1981年斯坦福大学首先将环孢素A应用于心脏移植,心脏移植进入高潮;全世界300多个心脏中心进行心脏移植;1994年国际心脏移植协会的登记,在257个移植中心,心脏移植手术累计超过30200例2005年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报告70201例心脏移植患者;目前手术的成功率达90%以上;国内1978年,张世泽完成中国首例心脏移植,也是亚洲第一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年,台湾朱树勋完成亚洲第一例异位心脏移植;1987.1995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亚洲首例婴儿心脏移植术;截止至2004年10月据中华器官移植协会统计,我国大陆共完成310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率达90%,1年生存率为75%。
心脏移植术1.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治疗无效、心功能Ⅳ级的晚期心脏病病人。
1、各种严重的心肌病。
2、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而无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机会者3、无法矫治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
4、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伴有广泛的心肌病变者。
5、供体要求同前。
2. 禁忌症暂无可参考资料。
3. 最佳时间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暂无可参考资料。
5. 术前注意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一)供体心脏的取出1.胸骨正中切口。
游离出上下腔静脉,肺动脉和主动脉。
静脉注射肝素2mg/kg。
2.主动脉灌注冷心肌麻痹液。
3.将上腔静脉在右心房以上4cm处切断;下腔静脉于其根部切断,并由此向上剪开右心房。
4.在肺静脉开口处切下左心房后壁,使其成为方形开口。
5.自无名动脉起始部横断主动脉。
6.肺动脉在其分叉处切断。
(二)受体心脏的切除1.胸骨正中切口。
肝素300U/kg静脉注射,建立体外循环。
2.切除左、右心房前壁,保留左、右心房后壁及部分房间隔用于吻合。
3.贴近半月瓣切断主动脉及肺动脉。
(三)供体心脏的植入1.用3-0 Prolene线连续吻合左心房。
2.用3-0 Prolene线连续吻合右心房。
3.用4-0 Prolene线连续端端吻合主动脉。
4.用4-0 Prolene线连续端端吻合肺动脉。
完成植入吻合。
7. 并发症暂无可参考资料。
8. 后遗症暂无可参考资料。
9. 术后饮食手术后每天应保证摄入适量的水果和蔬菜,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鱼类、蛋类等)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玉米油、橄榄油、葵花子油等),少吃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油、奶油等)。
10. 术后护理1、无菌隔离室特别监护。
2、异丙肾上腺素2.2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3~4天。
3、选用有效抗生素。
4、每日查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
5、加强营养支持。
6、抗免疫排斥药的应用。
环孢素(环孢霉素A)4mg/h,抗人体胸腺免疫球蛋白10~ 25mg/(kg・d),由静脉滴注。
心脏移植现状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外科心脏移植(Heart Transplantation)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人的有效方法。
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项常规手术。
近年来,在我国已开始迅速发展。
今天评介心脏移植,不仅要看术后病人存活的时间,同时也要看考术后病人生活质量提高的程度。
发展史心脏移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905年,法国医生Alexis Carrel 和Charles Guthrie,首次报道将小狗的心脏移植在大狗的颈部与颈动脉、静脉吻合,供心复跳持续收缩了近2个小时。
这是心脏移植的开端,这种手术方法至今仍在动物实验中应用。
1946年,苏联的Vladimir Demikhov 完成了首例犬胸腔内异位心脏移植的实验,术后犬存活32天。
此后不久,在没有体外循环和低温条件下他又完成了首例心肺移植及单肺移植的动物实验,极大的推动了心脏移植研究的发展。
1960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Norman Shumway和Richard Lower 应用中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对心脏移植的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良,确定了沿用至今的吻合左右心房,主动脉及肺动脉的经典方法(标准法),为心脏移植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
1964年,美国Mississppi 大学的James Hardy 施行了人类首次心脏移植术,以黑猩猩的心脏为供体的异种心脏移植,供体心脏仅复跳了1个小时。
1967年12月3日,南非的Christiaan Barnard,在开普顿Groote Schuur 医院完成了他的惊世之举,成功的施行了人类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患者术后存活了18天。
这次手术的成功极大的推动了心脏移植的发展。
使心脏移植的临床开展进入了第一次高潮。
世界各地的医疗中心先后建立心脏移植实验室,仅仅在二三年间就完成了心脏移植150多例。
但由于供心保存、㎜排异反应、感染等问题未能解决,大多数病人术后短期内死亡,存活率极低,导致心脏移植热很快消失,陷入了心脏移植的低潮期,大部分医学中心纷纷停止了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