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冷热力计算
- 格式:xls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6
风冷降温的计算公式一、引言随着气候变暖和夏季高温天气的增加,人们对于降温方式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风冷降温作为一种常见的降温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室内空调、电子设备散热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风冷降温的计算公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此项技术。
二、风冷降温原理风冷降温是利用风扇或风机将空气吹过冷却源,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将热量带走,从而实现降温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空气的对流和换热作用,通过风扇或风机的运行,使得空气与冷却源接触,从而吸收热量并带走,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三、风冷降温的计算公式风冷降温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推导得到。
1. 空气流量计算公式风冷降温中,空气流量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Q = V × A其中,Q表示空气流量,V表示风速,A表示风口的截面积。
2. 冷却功率计算公式冷却功率是指通过风冷降温所带走的热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P = Q × ΔT × Cp其中,P表示冷却功率,Q表示空气流量,ΔT表示冷却前后的温差,Cp表示空气的比热容。
3. 初步估算温度降幅根据热力学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初步估算温度降幅:ΔT = P / (m × Cp)其中,ΔT表示温度降幅,P表示冷却功率,m表示冷却源的质量,Cp表示冷却源的比热容。
4.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以上计算公式仅为初步估算,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例如,可以考虑降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冷却源的表面积等因素,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四、风冷降温的应用风冷降温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降温方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 室内空调风冷降温是室内空调的基本原理之一,通过冷却风扇将室内热空气吹出,从而实现室内温度的降低。
2. 电子设备散热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风冷降温可以有效地将热量带走,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
3. 工业生产在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设备或产品进行降温处理,风冷降温可以提供简便高效的解决方案。
两种散热方式设计原理及计算2008-3-10 15:10:00推荐一、自冷式热设计原理及计算在自然对流和辐射情况下,平板散热器垂直安装,型材散热器沟道应该是垂直的。
叶片的表面应该涂漆或处理以使其有良好的辐射率,例如铝应该进行氧化处理。
至于强制对流下的散热器,其放置方向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当然仍然是要使冷却空气能通过散热器叶片之间的沟道自由流动为原则。
(一)自冷式热设计公式由于散热器装上后会使热阻大大减小,而热量总是趋向于向热阻最小的方向流动,因此当电源模块装上散热器后,可以认为,电源模块产生的热量基本上都是通过散热器而散发出去的。
只有很少(小于10%)的热量是从电源模块的外壳底板与侧面壁通过热交换而散发出去的。
由前面几节的公式我们能求出电源模块所消耗的热量Pd及模块外壳与周围流体(空气)的温差△T。
这样散热器所需要的热阻Rth为下面的任务就是查散热器的产品目录或手册,从中找出与电源模块基板尺寸相当的、在合适环境温度及自然对流与辐射下的热阻值小于Rth的散热器即可。
(二)常用散热器热阻常用的散热器有平板散热器、型材散热器和叉指形散热器等。
又指形散热器由于散热叉指之问的“烟囱效应”利于热对流,所以在相同热阻下,叉指形散热器比其他散热器体积小、重量轻。
国产的叉指形散热器型号为SRZ系列。
国产的型材散热器型号为XC系列、DXC系列、XSF系列等。
表10—3和表10—4分别为国产型材散热器和国产叉指形散热器的型号及其对应的热阻阻值表。
从表10—3和表10—4可见,散热器到环境的热阻随加到散热器上的耗散功率Pd值的增大而略有下降。
这是因为当加于散热器上的耗散功率Pd增大时,散热器上的温升△T也随之增大。
散热器和环境之间的温差一旦增大,散热器的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的散热能力增强,所以其热阻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
如手头一时无型材散热器、叉指形散热器而准备采用铝平板作为散热器时,可查图10—5、图10—6散热器的热阻曲线图,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铝平板散热器的尺寸。
冷热量、风量和温差的计算公式
1. 冷热量计算公式:
在热力学中,冷热量通常指的是热量传递的大小。
冷热量的计
算涉及到许多因素,包括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等。
通常情况下,
冷热量的计算公式可以用热容量和温度变化来表示,即:
Q = mcΔT.
其中,Q代表冷热量,m代表物体的质量,c代表物体的比热容,ΔT代表温度变化。
2. 风量计算公式:
在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中,风量通常指的是单位时间内通过
某一截面的空气流动的体积。
风量的计算通常使用以下公式:
Q = Av.
其中,Q代表风量,A代表截面积,v代表空气流速。
3. 温差计算公式:
温差是指两个物体或两个位置之间的温度差异。
温差的计算公
式简单地可以表示为:
ΔT = T2 T1。
其中,ΔT代表温差,T2和T1分别代表两个物体或位置的温度。
综上所述,冷热量、风量和温差的计算公式涉及到不同的物理
和工程概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希望这
些信息能够帮助到你。
风冷制冷机组能耗计算公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制冷设备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风冷制冷机组作为一种常见的制冷设备,其能耗计算对于节能减排和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风冷制冷机组能耗计算的相关知识和公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风冷制冷机组能耗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制冷机组的制冷量、制冷剂的性质、环境温度等因素来计算机组的能耗。
在实际应用中,能耗计算公式可以帮助用户评估设备的能效表现,制定合理的节能措施,并进行能耗成本的预估。
风冷制冷机组的能耗主要包括压缩机能耗、冷凝器能耗、蒸发器能耗和风机能耗等部分。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部分的能耗计算公式。
1. 压缩机能耗。
压缩机是风冷制冷机组中最主要的能耗部分,其能耗计算公式为:C = P × V × (ln(P1/P2) / η)。
其中,C为压缩机的能耗,单位为千瓦时;P为压缩机的功率,单位为千瓦;V为压缩机的运行时间,单位为小时;P1和P2分别为压缩机的进口和出口压力,单位为帕斯卡;η为压缩机的等熵效率。
2. 冷凝器能耗。
冷凝器是将制冷剂从气态冷凝成液态的设备,其能耗计算公式为:Q = m × (h1 h2)。
其中,Q为冷凝器的能耗,单位为千焦;m为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小时;h1和h2分别为制冷剂的入口和出口焓值,单位为焦耳/千克。
3. 蒸发器能耗。
蒸发器是将制冷剂从液态蒸发成气态的设备,其能耗计算公式为:Q = m × (h1 h2)。
其中,Q为蒸发器的能耗,单位为千焦;m为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小时;h1和h2分别为制冷剂的入口和出口焓值,单位为焦耳/千克。
4. 风机能耗。
风机是风冷制冷机组中用于散热的设备,其能耗计算公式为:P = ρ× Q ×Δp / η。
其中,P为风机的能耗,单位为千瓦;ρ为空气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Q为风量,单位为立方米/秒;Δp为风压,单位为帕斯卡;η为风机的效率。
风冷冷水机组冷量计算公式随着工业和商业领域的发展,空调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许多工厂和商业建筑中,空调系统被广泛应用,以确保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和稳定性。
而在空调系统中,冷水机组则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冷水机组通过冷却水来调节室内温度,为室内环境提供舒适的温度。
在冷水机组中,冷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冷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冷水机组的工作效率和性能。
因此,正确计算冷水机组的冷量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风冷冷水机组冷量的计算公式及其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
冷水机组的冷量是指其制冷量,即冷却水的制冷能力。
冷量的单位通常是千瓦(kW)或者万卡(kcal)。
而冷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包括室内外温度差、室内外的热负荷、冷却水的流量等。
在风冷冷水机组中,由于没有冷却塔,冷却水的温度通常会比较高,这也需要考虑在内。
风冷冷水机组的冷量计算公式通常可以表示为:Q=4.18×m×ΔT。
其中,Q代表冷量,单位为千瓦;m代表冷却水的流量,单位为吨/小时;ΔT代表冷却水的温度差,单位为摄氏度。
在这个公式中,冷却水的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冷却水的流量大小直接影响着冷量的大小。
一般来说,冷却水的流量越大,冷量也会越大。
因此,在设计和选择风冷冷水机组时,需要合理地确定冷却水的流量,以满足实际的制冷需求。
另外,冷却水的温度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冷却水的温度差是指冷却水进出口的温度差异。
一般来说,温度差越大,冷量也会越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冷却水的温度差,以确保冷水机组的正常运行。
除了上述公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需要考虑进来。
例如,冷却水的温度和压力、冷却水的比热容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冷量的计算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得到准确的冷量值。
总之,风冷冷水机组的冷量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
正确的冷量计算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选择和设计冷水机组,以满足实际的制冷需求。
风冷热力计算范文风冷系统是一种常用的热交换系统,用于从一种介质中移除热量并将其传递给另一种介质。
在风冷系统中,空气被用作中间介质来传递热量。
这种系统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领域,如电力厂、化工厂和制冷设备等。
风冷系统的热力计算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系统的热性能。
热力计算包括确定系统需要处理的热量负荷、估计空气流量以及计算风冷器的冷却效果。
首先,确定系统需要处理的热量负荷是进行热力计算的第一步。
热负荷可以通过推导出各个组件的热量贡献来计算,例如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等。
计算时应该考虑到环境条件、系统运行模式和负载要求等因素。
其次,需要估计风冷系统所需的空气流量。
空气流量取决于系统的热量负荷以及其他因素,如空气温度和压力。
可以使用风速器或恒流风量计等设备进行测量和估算。
最后,需要计算风冷器的冷却效果。
风冷器对空气的冷却效果可以通过热传导的计算来确定。
热传导方程可以根据风冷系统的特征参数和操作条件而得出。
在进行风冷热力计算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如空气湿度、风冷器的表面积和材料类型等。
这些因素对系统的热量传递和效率有重要影响。
除了热力计算,还应该考虑风冷系统的能耗和效率。
为了提高系统的能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改善风冷器的设计、优化空气流通和增加换热表面积等。
总之,风冷热力计算是设计和优化风冷系统的重要一步。
通过合理计算热负荷、确定空气流量以及计算冷却效果,可以提高系统的效果并实现能源的节约。
在进行热力计算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以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可靠运行。
风冷散热的设计及计算风冷散热原理:散热片的核心是同散热片底座紧密接触的,因此芯片表面发出的热量就会通过热传导传到散热片上,再由风扇转动所造成的气流将热量“吹走”,如此循环,便是处理器散热的简单过程。
散热片材料的比较:现在市面上的散热风扇所使用的散热片材料一般都是铝合金,只有极少数是使用其他材料。
学过物理的人应该都知道铝导热性并不是最好的,从效果来看最好的应该是银,接下来是纯铜,紧接着才会是铝。
但是前两种材料的价格比较贵,如果用来作散热片成本不好控制。
使用铝业也有很多优点,比如重量比较轻,可塑性比较好。
因此兼顾导热性和其他方面使用铝就成为了主要的散热材料。
不过我们使用的散热片没有百分之百纯铝的产品,因为纯铝太过柔软,如果想做成散热片一般都会加入少量的其他金属,成为铝合金(得到更好的硬度)。
风扇:单是有了一个好的散热片,而不加风扇,就算表面积再大,也没有用!因为无法同空气进行完全的流通,散热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从这个来看,风扇的效果有时甚至比散热片还重要。
假如没有好的风扇,则散热片表面积大的特点便无法充分展现出来。
挑选风扇的宗旨就是,风扇吹出来的风越强劲越好。
风扇吹出来的风力越强,空气流动的速度越快,散热效果同样也就越好。
要判断风扇是否够强劲,转速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转速越快,风就越强,简单看功率的大小。
轴承:市面上用的轴承一般有两种,滚珠轴承和含油轴承,滚珠轴承比含油轴承好,声音小、寿命长。
但是滚珠轴承的设计比较难,其中一个工艺是预压,是指将滚珠固定到轴承套中的过程,这要求滚珠与轴承套表面结合紧密,没有间隙,以使钢珠磨损度最小。
通常在国内厂家轴承制造中,预压前上下轴承套是正对的,因为钢珠尺寸与轴承套尺寸肯定会存在一定误差,所以在预压受力后,滚珠同轴承套之间总有5—10微米的间隙,就是这个间隙,使得轴承的老化磨损程度大大增加,使用寿命缩短。
同样过程,在NSK公司的轴承制造中,预压时上下轴承套的会有一个5微米左右的相对距离,这样轴承套在受压后就会紧紧的卡住滚珠,使其间的间隙减小为零,在风扇工作中,滚珠就不会有跳动,从而使磨损降至最小,保证风扇畅通且长久高速运转。
精心整理第二章冷空气参数计算人工制冷是指借助于制冷装置,以消耗机械能或电磁能、热能、太阳能的呢过形式的能量为代价,把热量从低温系统向高温系统转移而得到低温,并维持这个低温。
目前常用的制冷方式有蒸汽压缩式制冷、蒸汽吸收式制冷、蒸汽喷射式制冷、吸附式制冷、电热制冷、磁制冷、涡流管制冷和热声制冷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蒸汽压缩式制冷。
蒸汽压缩式制冷是利用气体的节流效应,通过绝热膨胀来制冷的。
蒸汽压缩式制冷由分为单机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和多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及其许多发展形式,这里为了研究方便,采用最简单的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单机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四大部件组成,如下图所示。
对制冷剂蒸汽只进行一次压缩,故称为单机蒸汽压缩。
整个循环过程主要由压缩过程、冷凝过程、节流过程以及蒸发过程四个过程组成,每个过程在不同的部件中完成,制冷剂在每个过程中的状态又各不相同。
对于冷风机的设计计算,要对循环的主要参数进行设计计算,并主要关注与蒸发器相关的循环参数。
在冷风机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所给条件计算出冷空气参数,冷空气参数是冷风机设计计算的基础和依据,其计算结果直接影响冷风机的选型和设计,因此其计算要求较高的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冷空气计算主要是依据相关经验公式和查表所得进行的。
计算的内容可大概分为回风参数和送风参数,回风参数是冷风机蒸发器的进口空气参数,送风参数是冷风机的出口空气参数也即要进入室内的空气参数;计算主要涉及冷空气的焓值、含湿量、密度、粘度、饱和蒸汽压等。
2.1制冷循环相关计算2.11已知条件:已知:回风干球温度:0℃回风相对湿度:90%送风干球温度:-3℃送风相对湿度:95%大气压:10132Pa制冷量:5.4kw制冷剂:R222.12相关计算:1.查表得R22的汽化潜热为210.55kJ/kg2.制冷剂循环量:代入数据计算得,制冷剂循环量为115.412kg/h2.2冷空气参数计算1.热力学温度: T=t+273.15 回风温度:273.15送风温度:270.15 2.水蒸气饱和压力:2195768.2)1(4287.0)1(50475.1lg 028.5)1(79574.10lg 10101010)1(76955.452969.840000--⨯⨯+-⨯⨯+⨯--⨯=-⨯-⨯--T TbT T T T PT T P其中,P :水蒸气饱和压力P b:大气压力T :冷空气温度T 0:绝对零度带入数据得:回风温度下水蒸气饱和压力:611.32Pa 送风温度下水蒸气饱和压力:490.34Pa 3.含湿量:其中,d :含湿量P b:大气压力Pa:水蒸气饱和压力ϕ:相对湿度代入数据得:回风含湿量:3.40g/kg 送风含湿量:2.87g/kg 4.空气密度:其中,ρ:空气密度P b:大气压力Pa:水蒸气饱和压力T :空气温度ϕ:相对湿度代入数据得:回风温度下的空气密度:1.29m kg 3/ 送风温度下的空气密度:1.30m kg 3/ 5.动力粘度: 其中,μ:动力粘度T :气体温度T:绝对零度代入数据得:回风动力粘度:1057268.1-⨯s m /2送风动力粘度:1057135.1-⨯s m /26.运动粘度:其中,V :运动粘度μ:动力粘度ρ:空气密度带入数据得:回风运动粘度:105339.1-⨯s Pa ⋅ 送风运动粘度:105314.1-⨯s Pa ⋅ 7.定压比热容:其中,C p :定压比热容d :含湿量代入数据得:回风定压比热容:1.008843009kJ/(kg ⋅℃) 送风定压比热容:1.008406308kJ/(kg ⋅℃) 8.导热率:查表得:回风导热率:0.02442W/(m ⋅℃) 送风导热率:0.024174W/(m ⋅℃)9.空气平均温度:5.1230-=-℃ 10.空气比容:kg m /77098409.030.129.123=+11.平均含湿量:134455045.3287.24.3=+g/kg12.平均定压比热容:008624659.12008406308.1008843009.1=+kJ/(kg ⋅℃)13.风量: 带入数据有555048.344214.449.8360077098409.04.5=-⨯⨯=风量h m /32.3本章小结冷空气参数的计算是冷风机的依据,在对制冷循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经验公式计算出冷空气的各项参数,通过这些参数可以大概确定蒸发器的结构数据。
空调外机风冷冷凝器换热计算
空调外机的风冷冷凝器是空调系统中承担冷凝热量的关键部分,其换热量的计算可以根据传热原理和热力学公式进行估算。
下面是计算空调外机风冷冷凝器换热量的一般步骤:
1. 确定空气和制冷剂的物性参数:需要获得空气和制冷剂的温度、压力、比热等物性参数。
2. 确定换热方式:根据空气和制冷剂的物性参数,判断冷凝器的换热形式,包括强制对流、自然对流或辐射换热等。
3. 确定换热区域和表面积:根据具体的外机设计和材料参数,确定冷凝器的换热区域和表面积。
4. 计算换热传递系数:根据换热方式和表面特性,计算换热传递系数。
对于强制对流换热,可以使用对流换热公式,如
Nu=0.023*Re^0.8*Pr^0.33;对于自然对流换热,可以使用格拉斯霍夫公式,如Nu=0.54*Gr^0.25。
5. 计算单位面积上的换热量:根据换热传递系数和温差,计算单位面积上的换热量,如Q=A*h*(T1-T2),其中Q为换热量,A为冷凝器的表面积,h为换热传递系数,T1和T2为空气和
制冷剂的温度差。
6. 计算总的换热量:根据冷凝器的总表面积,通过乘以单位面积上的换热量来计算总的换热量。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计算步骤只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思路,并且计算的准确性还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例如空气速度、管路设计、换热器材质等。
因此,实际工程中需综合考虑并结合具体条件进行换热计算。
自然风冷功率计算公式
P=h×A×ΔT
其中,P是自然风冷却功率,单位是瓦特(W);
h是换热系数,单位是瓦特/平方米·摄氏度(W/m²·°C);
A是散热面积,单位是平方米(m²);
ΔT是物体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的差值,单位是摄氏度(°C)。
换热系数h是决定风冷却功率的关键因素,它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或经
验公式进行估算。
换热系数取决于物体的形状、表面特性以及气流特性等。
一般情况下,圆柱形物体的换热系数可以通过以下经验公式进行计算:h=4×(Nu/2)×(k/D)
其中,Nu是努塞尔数,k是热导系数,D是物体的直径。
努塞尔数Nu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描述了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的
非稳态传热能力。
努塞尔数与雷诺数、普朗特数等无量纲参数相关,可以
通过实验测试或经验公式进行估算。
在自然对流冷却的情况下,努塞尔数
可以用以下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Nu=C×Re^m×Pr^(1/3)
其中,C是常数,Re是雷诺数,Pr是普朗特数。
雷诺数Re是描述流体动力学特性的无量纲参数,通过物体外部的流
体速度、密度和粘度来计算,可以根据物体尺寸、流体速度进行估算。
普朗特数Pr是描述流体传热特性的无量纲参数,通过流体的热传导性、流体速度和流体的黏度来计算,可以根据流体的物性数据进行估算。
以上所述的公式和参数适用于自然风冷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物体形状、环境条件进行修正和调整。
在工程实践中,一般会通过实验和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得更精确的自然风冷功率估算结果。
液压系统中风冷式油冷却机的计算公式
液压系统中风冷式油冷却机的计算公式
计算出液压系统单位时间内的热损耗,即系统的发热功率Pv,然后结合你需要的油温期望值T1,对照风冷却器的当量冷却功率P1曲线图,选择与之匹与的型号。
这是普遍使用的计算方法。
必须注意,在测定系统单位时间内油的温升时,要区分是否有冷却器在工作,该文所指的工况是系统没有冷却器时油的温升。
计算公式:Pv=ρ油×V×C油×ΔT/H,式中:
Pv:发热功率(W)
ρ油:油的密度(常取0.85Kg/L)
V:油的容积(L)
C油:液压油的比热容,常取2.15Kj/Kg℃
ΔT:一定时间内油的温升
H:温升时间(s)
例:某一液压系统(无冷却器的工况下)在10分钟内油温从30℃上升至45℃,液压油的容积为80L。
发热功率计算如下:Pv=0.85×80×2.15×(45-30)/(10×60)=3.655Kw
已知环境温度T2=30℃,最佳油温期望值55℃,则当量冷却功率计算如下:
P1= Pv×η/(T1 -T2),式中:
P1:当量冷却功率(w/℃)
η:安全系数,一般取1.1
T1:油温期望值(℃)
T2:环境温度(℃)
故:P1=3.655×1.1/(55-30)=0.161Kw/℃=161 w/℃
对应主泵流量,依据161 w/℃的当量冷却功率查曲线图,选取匹配的风冷却器。
最方便的另一种散热计算法,是发热功率估算法:一般取系统总功率的1/3~1/2作为冷却器的散热功率,若工况为长时间保压状态
(如夹紧作业),则系数最大值推荐2/3。
制冷量计算公式总热量QT Kcal/h QT=QS+QT空气冷却:QT=0.24*∝*L*(h1—h2)显热量QS Kcal/h 空气冷却:QS=Cp*∝*L*(T1-T2)潜热量QL Kcal/h 空气冷却:QL=600*∝*L*(W1-W2)冷冻水量V1 L/s V1= Q1/(4.187△T1)冷却水量V2 L/s V2=Q2/(4.187△T2)=(3.516+KW/TR)TR其中Q2=Q1+N=TR*3.516+KW/TR*TR=(3.516+KW/TR)*TR 制冷效率—EER=制冷能力(Mbtu/h)/耗电量(KW)COP=制冷能力(KW)/耗电量(KW)部分冷负荷性能NPLV KW/TRNPLV=1/(0.01/A+0.42/B+0。
45/C+0.12/D)满载电流(三相)FLA(A)FLA=N/√3 UCOSφ新风量L CMH Lo=nV送风量L CMH空气冷却:L=Qs/〔Cp*∝*(T1—T2)〕风机功率N1 KWN1=L1*H1/(102*n1*n2)水泵功率N2 KWN2= L2*H2*r/(102*n3*n4)水管管径D mm D=√4*1000L2/(π*v) n3-水泵效率=0.7~0.85n4-传动效率=0。
9~1。
0F=a*b*L1/(1000u)a-风管宽度mb-风管高度mu-风管风速m/sV1—冷冻水量(L/s)V2—冷却水量(L/s)注:1大气压力=101.325 Kpa水的气化潜热=2500 KJ/Kg水的比热=1 kcal/kg?℃水的比重=1 kg/lQT—空气的总热量QS—空气的显热量QL—空气的潜热量h1-空气的最初热焓kJ/kgh2—空气的最终热焓kJ/kgT1—空气的最初干球温度℃T2—空气的最终干球温度℃W1—空气的最初水份含量kg/kgW2-空气的最终水份含量kg/kgL—室内总送风量CMHQ1—制冷量KW△T1—冷冻水出入水温差℃△T2—冷却水出入水温差℃Q2—冷凝热量KWEER—制冷机组能源效率Mbtu/h/KW COP-制冷机组性能参数A—100%负荷时单位能耗KW/TRB-75%负荷时单位能耗KW/TR C—50%负荷时单位能耗KW/TR D—25%负荷时单位能耗KW/TRN-制冷机组耗电功率KWU—机组电压KVCOSφ—功率因数0。
制冷量计算公式总热量QT Kcal/h QT=QS+QT空气冷却:QT=0.24*∝*L*(h1-h2)显热量QS Kcal/h 空气冷却:QS=Cp*∝*L*(T1-T2)潜热量QL Kcal/h 空气冷却:QL=600*∝*L*(W1-W2)冷冻水量△T1)冷却水量△T2)=(3.516+KW/TR)TR其中Q2=Q1+N=TR*3.516+KW/TR*TR=〔3.516+KW/TR〕*TR 制冷效率—EER=制冷能力〔Mbtu/h〕/耗电量〔KW〕COP=制冷能力〔KW〕/耗电量〔KW〕局部冷负荷性能NPLV KW/TRNPLV=1/(0.01/A+0.42/B+0.45/C+0.12/D)满载电流〔三相〕FLA(A)FLA=N/√3 UCOSφ新风量L CMH Lo=nV送风量L CMH空气冷却:L=Qs/〔Cp*∝*(T1-T2)〕风机功率N1 KWN1=L1*H1/(102*n1*n2)水泵功率N2 KWN2= L2*H2*r/(102*n3*n4)水管管径D mm D=√4*1000L2/(π*v) n3—水泵效率n4—传动效率F=a*b*L1/(1000u)a—风管宽度mb—风管高度mu—风管风速m/sV1—冷冻水量(L/s)V2—冷却水量(L/s)注:1大气压力=101.325 Kpa水的气化潜热=2500 KJ/Kg水的比热=1 kcal/kg?℃水的比重=1 kg/lQT—空气的总热量QS—空气的显热量QL—空气的潜热量h1—空气的最初热焓kJ/kgh2—空气的最终热焓kJ/kgT1—空气的最初干球温度℃T2—空气的最终干球温度℃W1—空气的最初水份含量kg/kg W2—空气的最终水份含量kg/kg L—室内总送风量CMHQ1—制冷量KW△T1—冷冻水出入水温差℃△T2—冷却水出入水温差℃Q2—冷凝热量KWEER—制冷机组能源效率Mbtu/h/KW COP—制冷机组性能参数A—100%负荷时单位能耗KW/TR B—75%负荷时单位能耗KW/TR C—50%负荷时单位能耗KW/TR D—25%负荷时单位能耗KW/TR N—制冷机组耗电功率KWU—机组电压KVCOSφ—功率因数N—房间换气次数次/hV—房间体积m3Cp—空气比热〔0.24kcal/kg℃〕∝—空气比重〔〕@20℃L1—风机风量L/sH1—风机风压mH2OV—水流速m/sn1—风机效率n2—传动效率〔直连时n2=1,皮带传动〕L2—水流量〔L/s〕H2—水泵压头〔mH2O〕r—比重〔水或所用液体水管管径的计算由动量定理得F×t=M×vF是力t是时间M是质量v是速度因为F=p×s,M=P×s〔按1米计算〕p是压强,s是面积P是密度所以有p×s×t=P×s×v×v→p×t=P×v压力、管径、水的密度、时间〔可假定〕那么可算出流速v所以每秒的流量V=svQ=cm(T2-T1)Q单位J ; C比热,如果是水就是4.2kJ/K*kg ; T2-T1就是降温差值制冷量t是时间,即降温需要多少时间算出来的制冷量单位是大卡(kcal/h),然后再除以就是制冷量(w)如果是风冷,再除以2500,就是匹数如果是水冷,再除以3000,就是匹数“匹〞是一个功率单位,就是一匹马力的意思:一匹马力=750W或735W 。
风冷塔散热量计算风冷塔散热量KWh=C×M×△T(C=4180J/kg·℃)温差=进水温度-出水温度5℃=37℃-32℃,6℃ =38℃-32℃。
逼近度=出水温度–湿球温度4℃=32℃-28℃,3℃=32℃-29℃。
拓展:风冷塔 (The cooling tower)是用水作为循环风冷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其冷是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的蒸发散热装置,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装置一般为桶状,故名为风冷塔。
风冷塔是集空气动力学、热力学、流体学、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学、静、动态结构力学,加工技术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产物。
水质为多变量的函数,风冷更是多因素,多变量与多效应综合的过程。
按通风方式分为:①自然通风风冷塔;②机械通风风冷塔;③混合通风风冷塔按水和空气的接触方式分:①湿式风冷塔;②干式风冷塔;③干湿式风冷塔。
按热水和空气的流动方向分:①逆流式风冷塔;②横流(直交流)式风冷塔;③混流式风冷塔按应用领域分:①工业型风冷塔;②空调型风冷塔。
按噪声级别分:①普通型风冷塔;②低噪型风冷塔;③超低噪型风冷塔;④超静音型风冷塔。
按形状分:①圆形风冷塔:②方型风冷塔。
按水和空气是否直接接触分:①开式风冷塔:②闭式风冷塔(也称封闭式风冷塔、密闭式风冷塔)。
其他型式风冷塔,如喷流式风冷塔、无风机风冷塔等。
风冷塔主要应用于空调风冷系统、冷冻系列、注塑、制革、发泡、发电、汽轮机、铝型材加工、空压机、工业水风冷等领域,应用最多的为空调风冷、冷冻、塑胶化工行业。
具体划分,如下:A、空气室温调节类:空调设备、冷库、冷藏室、冷冻、冷暖空调等;B、制造业及加工类:食品业、药业、金属铸造、塑胶业、橡胶业、纺织业、钢铁厂、化学品业、石化制品类等;C、机械运转降温类:发电机、汽轮机、空压机、油压机、引擎等;D、其他类行业风冷塔的作用是将携带废热的风冷水在塔体内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废热传输给空气并散入大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