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14温度的测量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探索温度的变化规律——1.4温度的测量教案。
一、温度单位的测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使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和华氏度。
摄氏度是由瑞士科学家摄氏于1742年发明的,被广泛使用于欧洲及其它国家,并被国际气象组织所接受和规范。
在气象学、物理学等科学领域中,常常使用一维热传导方程来研究物体温度的分布规律,该方程中的温度即为摄氏度。
华氏度则是由德国科学家华氏于1724年发明的,近二百多年来还是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使用的一种温度单位。
在华氏尺度中,摄氏度每升高1度相当于华氏度上升1.8度。
可以将这两种温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公式表示如下:F = 1.8C + 32 (1)C = (F - 32)/1.8 (2)其中,F表示华氏温度,C表示摄氏温度。
在实验室中,通过应用热电偶、温度计等物理学测量仪器进行温度的精确测量。
热电偶原理是将两种金属导线的端部焊接在一起,形成温差电动势,并用热电偶仪器来对所测温度进行读数。
温度计分为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两种。
水银温度计是一种在密闭空间中,利用沸点和结晶点的稳定性测量温度变化的仪器。
电子温度计则是通过使用精密温度传感器和微处理器技术对温度进行精确测量。
二、温度变化的规律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温度变化的规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热量传递规律和物质状态变化规律。
在实验中,通过控制物体和环境之间的热量传递速率,可以得出关于温度变化的定量规律。
根据热传导方程,若物体温度比环境温度高,则热量将从物体传递到环境,物体温度将不断降低,直到与环境温度相等。
反之,如果物体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则热量将从环境传递到物体,物体温度将不断升高,直到与环境温度相等。
热量的传递速率取决于温度差异、物体的热导率、接触面积和传递方式等因素。
物质状态变化规律则指物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状态转移规律。
例如,水的状态转移规律可以表示为以下图像:在温度为0℃以下时,水为固体。
温度的测量教案教案标题:温度的测量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温度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2. 掌握温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和方法。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温度测量并记录结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或电子温度计)。
2. 温度计使用说明书。
3. 温度测量实验器材,如热水、冷水、冰块、室温水等。
4. 板书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温度的概念,例如,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2. 提问学生如何判断物体的温度,是否知道温度的测量单位是什么。
知识讲解:1. 介绍温度的测量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
2. 解释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如读数、刻度等。
示范实验:1. 展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 进行简单的温度测量实验,例如,测量室内温度、热水温度、冷水温度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小组合作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个温度计和一些温度测量实验器材。
2.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温度测量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引导学生讨论和比较实验结果,归纳温度变化的规律。
巩固练习:1. 提供一些温度测量的情境问题,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来解决问题。
2. 给学生一些温度测量的练习题,巩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3.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温度测量实验,如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变化。
2. 提供更复杂的温度测量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2.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3.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温度的测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温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进行温度测量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温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及其使用方法3. 温度测量的实验操作步骤4. 温度单位及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温度概念的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测量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准确读数,特殊温度计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温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采用演示法,直观展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温度测量,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4.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交流温度测量的心得,提高观察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温度计、实验器材(如热水、冷水、冰块等)。
2. 学具:体温计、实验记录本。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提问:你们知道常用的温度计吗?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温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讲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3. 讲解温度测量的实验操作步骤。
三、演示(5分钟)1. 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 演示温度测量的实验操作。
四、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温度测量实验,巩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温度单位及换算练习。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温度概念、温度计使用方法和温度测量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温度测量,并写成实验报告。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如天气变化、食物烹饪等,引导学生关注温度这一物理量。
2. 讲解温度概念:解释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引入温度的计量和单位。
7S.1.4温度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3、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二.重点难点1、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温度的正确记录三.教具准备三只透明塑料杯,热水、温水、冷水,温度计四.教学过程(一)、温度的引入[引入] 今天的天气比较热(冷);刚刚烧好的水很烫…凉——温度低热——温度比“高”烫——温度高其实物质之所以有凉、有热、有烫,这均与温度有关。
结论:温度的高低与冷热程度有关。
板书: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二)、温度计的引入[学生实验]:1.室温时,用手去摸大理石与棉花,有何感觉?2.两手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把左右手插入温水中,说出两者的感觉?师生:单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科学的。
要准确判断和测量温度的高低,我们该怎么办?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此外还有我们接触最多的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体温计。
(三)、温度计的认识(1)用途:测量物体的温度的。
(2)构造:一根内径很细而且均匀的玻璃管,管的下端是一个玻璃泡,在管和泡里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煤油、酒精等),管壁上标有刻度值。
①玻璃泡——盛装液体;②玻璃管——给液体发生热胀冷缩提供的并显示的场所;③液体——达到跟被测物体相同的温度,并发生热胀冷缩作用;④刻度——根据液体柱液面的位置,显示出温度的读数。
(3)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拿出温度计,握住下端的玻璃泡,观察水银柱的变化情况,然后再放开,观察此时液柱又如何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升跟温度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
学生的参与(4)刻度线:先了解几个特殊的温度(参照书本图1—32)。
然后了解刻度线是如何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然后分成100格,每一格为1度,这样就有了刻度线。
初中物理《温度的测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温度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温度测量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温度测量的基本原理2. 常用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3.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4. 实验操作:测量不同温度下的液体体积5. 实验数据分析:探讨温度与液体体积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温度测量的基本原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2.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准确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温度测量的意义和基本原理。
2. 通过实物演示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3. 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实验数据,探讨温度与液体体积的关系。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温度测量的意义。
2. 讲解:介绍温度测量的基本原理,讲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 演示: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如何测量不同温度下的液体体积。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温度下的液体体积。
5. 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探讨温度与液体体积的关系。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温度测量的重要性和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温度测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温度测量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温度计使用方法的掌握。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包括温度计的准确使用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温度与液体体积关系探讨的深度。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展示温度测量的原理、温度计的结构和实验操作步骤。
2. 实验器材:温度计、液体容器、测量工具等。
第四节温度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摄氏温度的规定和温度计的制作
2、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方法:探究、学生边活动边讨论
四、教具:烧杯、温度计
【板书设计】:第四节温度的测量
一、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1、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单位;摄氏度
3、种类: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体温计
三、正确使用温度计
使用前:观察量程
测量时: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拿出,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记录时:写上单位。
第4节温度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准备:
学生:一次性杯子每人一只、体温计、煤油温度计二人一只、自带温度计。
教师:水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口表、肛表各一支,烧杯两只、水槽三只、冰水若干、热水、自来水若干。
四、教学过程:
《温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前测和反思学生都做过,从学生的反馈中感觉:学生对这堂课还比较满意,只有一个学生认为不满意,希望老师能讲一些学生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识并能与时代接轨,介绍一些高科技信息。
我对这堂课的认识:课件比较简单、实用。
上课思路清晰、流畅。
学生表现积极、活跃。
师生互动较为和谐。
不足:指导学生看书不够、课前的演示《温度的感觉》实验做得不够充分、有说服力,原计划的下一节实验课因故搁浅,也不知如何去准备空白温度计,所以多少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