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弗洛伊德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22
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他们的精神问题。
它由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对话组成,通过探索患者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以帮助他们认识到其心理困扰的根源。
精神分析疗法起源于奥地利的维也纳,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建,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认可。
精神分析疗法的核心理论是无意识的存在。
弗洛伊德认为,许多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是由于内心深处的冲突和压抑而引起的。
这些冲突通常源自过去的经历,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和逐渐揭示他们的潜意识思维和情感,精神分析疗法旨在解决这些冲突,并促进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变革。
精神分析疗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转移。
转移指的是患者将对过去的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与他们有关的医生身上。
通过分析这些转移,医生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模式和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此外,精神分析疗法还强调解构潜意识中的防御机制,以便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进行必要的改变。
精神分析疗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经历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传统的精神分析疗法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并且需要患者每周定期与医生见面。
然而,现代的精神分析疗法已经出现了一些改进和变种,如短期精神分析疗法和结构性精神分析疗法。
这些变种对疗程时间进行了缩短,并提供了更加结构化和目标导向的方法,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精神分析疗法的有效性一直备受争议。
已经有许多研究和临床试验试图评估精神分析疗法的效果。
尽管结果并不总是一致,但许多研究表明,精神分析疗法可以提供长期的治疗效果,并有助于改善个人的心理健康。
然而,由于疗程时间较长和治疗费用较高,精神分析疗法并不适合所有人。
除了个人治疗之外,精神分析疗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家庭治疗和群体治疗。
家庭精神分析疗法旨在通过探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帮助解决家庭内的冲突和问题。
群体精神分析疗法以小组形式进行,成员可以通过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情感来互相支持和治疗。
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分析患者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压力,实现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精神分析疗法的起源、核心理论和技术,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疗法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也纳,由弗洛伊德等人创立。
精神分析疗法的核心理论是无意识心理和童年经验对个体发展和心理问题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冲突主要源于无意识中潜藏的欲望、冲动和经验。
通过与患者的对话和解释,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并解决这些无意识心理过程的影响。
精神分析疗法的核心技术是自由联想和解释。
自由联想是指患者无限制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感觉和幻想,而无需过滤或控制。
患者被鼓励在治疗过程中放松意识的控制,以便能够触及和表达内心深处的内容。
解释是指精神分析师对患者的自由联想进行分析和深入解释,揭示其中的无意识心理过程、抵抗和防御机制。
通过解释,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问题,并逐渐接受和处理这些问题。
精神分析疗法注重个体的童年经验和人际关系对个体发展和心理问题的影响。
精神分析师通过分析患者的童年经验,寻找其中的阴影和创伤,并帮助患者解开这些经验对其成年后的心理影响。
此外,精神分析疗法还强调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对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师在治疗中注重与患者的治疗关系,并倾听患者对这种关系的反应和感受,以促进治疗的进展和转化。
精神分析疗法适用于多种心理问题和疾病,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精神分析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深层次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尽管治疗过程可能较长,并且需要患者的付出和投入,但精神分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医学领域,并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
与传统精神分析疗法相比,现代精神分析疗法已经发展出一些变种和改进方法,如短期动态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主义导向的精神分析疗法。
这些方法在时间上更为紧凑,并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结合使用,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由奥地利的精神科医生S.弗洛伊德所构建的学科。
精神分析法是以“人类”的心理为研究对象。
也就是说,精神分析法不是以人类以外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不会通过将研究动物所得到的结果直接适用到人类上面,不会从那些结果里面去类推人类的心理。
一、精神分析法的起源及定义1、创立标志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2、定义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辅导目标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4、辅导过程及具体方法(1)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预备治疗期和治疗一至三期。
(2)方法:一般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阻抗、阐释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a、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
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
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b、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
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
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
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c、移情(transference)。
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
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SigmundFreud(1856-1939)是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的欧洲精神病学家。
他是近代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分析学说颠覆了人类精神学之前的思想,成为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弗洛伊德学”,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对病患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他的一个主要的工作成果。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是有若干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各自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其中,弗洛伊德认为有三个心理结构:超我(Super ego)、我(Ego)和基本性愿望(Id)。
超我是一个期望负责人格(personality)的形成,这些期望来自家庭、社会和文化,它建立规则、准则和价值观,形成内心的道德感。
我是一种被调节的机制,它与内在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挑战相平衡,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最高平衡。
而基本性愿望则是基本的、常常被压制的欲望,这些欲望来自人体本身,是不被满足的冲动,可以引发恐惧、焦虑和其他情绪状态。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是由被压抑的欲望引发的,这些欲望可能是由超我不断抑制和放大引发的,也可能是由于跟环境相关的外部刺激而引发的。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的病因是人的压抑的潜在的欲望的不满足,他把这种潜在欲望称为“冲动”。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需要把他不断压抑的潜在欲望融入到现实世界里,才能达到健康的心理平衡。
为了治疗精神病,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这是一种口头疗法,主要是把患者的内心深处的记忆拉出来,来解开患者的心理病患。
这种疗法的基本步骤是把患者的言语与行为细节转变成与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思想有关的叙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的原则是,当患者能把自己的潜意识的想法真正的显露出来,他就会得到解脱,就能康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是一个深刻而创新的理论,它划破了传统心理学的壁垒,从而起到了一个转折性的作用。
它重新定义了原有心理疾病的定义,并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路径。
它的理论正在被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心理治疗的核心,并受到各国心理学界的认可和普遍应用。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西格蒙德 (Frend Sigmund 1856―1939),奥地利医生、心理学家,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生平简历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早年从事神经学的研究,随后在J.M.夏尔科、A.A.利博尔特和J.布罗伊尔的影响下,应用催眠治疗精神疾病。
1893年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认为病人把曾经有的情绪经验排除到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能力;通过催眠回忆后,情绪发泄了,病就痊愈了。
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
由于对病人及对自己的梦的观察和分析,弗洛依德发现和确认了无意识心理现象。
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一书。
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别出心裁的开创一种研究心灵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
1905年弗洛依德出版《性学三论》一书,他把生物发生原则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做了种系发生的和个体发展的观察与概括。
1914年弗洛依德发现自恋的心理现象,并以先天的内部驱力,即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裔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主义或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赖堡。
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习,至1876年开始在布吕克教授领导的生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并接受医学临床方面的训练,于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旋至维也纳公立医院研究幼年一成年脑(特别是延髓)的个体发育。
1885年旅居巴黎,就学于神经病理学家夏尔科,认为神经症可以求助于心理治疗。
1886年返维也纳,研究歇斯底里症(或称癔病)及其治疗。
1900年以后,声誉日隆,信徒众多。
1909年,被邀参加美国克拉克大学校庆,即席发表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因之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30年,获歌德奖金。
1936年任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
1938年法西斯德国侵占奥地利,弗洛伊德被迫离开了维也纳,1939年9月21日死于英国。
弗洛伊德致力研究精神分析60余年,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年)、《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年)、《精神分析引论》(1916—1917年)、《群众心理与人类“自我”分析》(1920年)、《自我和伊特》(1923年)、《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年)、《弗洛伊德自传》(1935年)等。
《精神分析引论》(IntroductoryLecturesOnPsycheAnalysis)初版于1917年,1922年英国伦敦乔冶一艾伦和昂温公司出版了JoanRiviere,翻译的英文版,1930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文译本,高觉敷译,1984年商务印书馆重印了此书。
该书共3编28讲。
第一编叙述过失心理学的内容,第二编阐述作者对梦的假说以及释梦的技术,第三编阐述神经病心理治疗的原理。
1(该书内容丰富,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关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决定于潜意识的欲望,但他也说:“但这决不意味着,对我们来说,意识的属性已经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或称为心理分析学,是二十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创立的一门学科。
其起源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垄断资产阶级残酷掠夺;中小资产阶级面临着破产;整个社会尔虞我诈,道德沦丧,惶惶不可终日。
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便自然地导致人们精神病和神经病发病率日益增高。
精神分析就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一生的发展都受性本能,也就是“力比多”的冲动所支配,因此人的一生都是由许多性欲阶段组成的。
他认为,性欲,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与生殖期。
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的来源,顺利解决这些矛盾,机体就可以走向成熟。
(一)口唇期(0-18个月)这一阶段的性感区域是口、唇和舌。
婴儿通过吮吸、咀嚼和咬等动作或行动来获得快感寻求乐趣。
发展不良好表现为不成熟,过分依赖他人,暴饮暴食,咬指甲等。
(二)肛门期(18个月-3岁)这个时期的性感区域转变为肛门、直肠和膀胱,大小便的排泄会给儿童带来快感。
本阶段的冲突可能会造成两种类型的人格,一种是肛门排泄(肛门排放型)的人格,比较随意,无序;一种是被称作肛门便秘型人格,表现呆板,不灵活。
(三)性器期(3-6岁)又称为俄尔普斯期,本阶段儿童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比如男孩“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
(四)潜伏期(6-11岁)本阶段儿童的性冲突处于潜伏状态,这一阶段的儿童进入学校,前几个阶段表现比较强烈的性冲动大大减弱,男女之间界线分明,比如小学时期的“三八线”,对异性缺乏兴趣。
同伴多为同性。
(五)生殖期(12-20岁)本阶段儿童进入青春期。
潜伏期被压抑的恋父恋母情结到了这一时期转移到了同龄的异性身上,所以也叫“两性期”表现寻求与他人建立长期的异性关系。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关于人格起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平衡的理论。
意识个体目前能够知晓的心理成分。
前意识当前不能意识到,但是能够很容易进入意识的那部分信息。
无意识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成分,储存着被压抑的原始本能驱力、记忆以及情绪。
压抑西格蒙特-佛洛依德认为,不愉快的信息通常在没有知晓之前就已经进入了无意识。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个生而具有的无意识心理成分运用初级加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遵循快乐原则。
力比多性饥饿和渴的生命本能力量。
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企图寻找即时的满足避免痛苦而不管会对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初级加工思维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试图通过对需要对象形成欲望-实现的心理表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现实原则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通过安全现实的方法来满足本我需要的企图。
超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实施执行道德约束和力求完美从而与本我的欲望对抗。
良心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的道德约束。
自我理想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完美行为的标准。
置换一种防御机制个体将攻击或性感受从最初的目标转向安全的人或事物。
升华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置换方式对社会有害的目标被社会允许的目标代替总的来说是对社会最好的置换方式。
认同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参照生活中成功获得满足的个体。
性敏感区域刺激时释放性能量的身体部分。
心理性欲阶段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的性能量寻求不同满足途径的发展时期。
口唇期弗洛伊德认为从出生到1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本我的满足集中于口腔。
口唇依恋型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暴饮暴食吸烟以及其他口腔活动寻求快感。
口唇侵犯性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口头对他人敌对获得快感。
肛门期弗洛伊德认为从1岁到3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二个阶段快感的获得来自于肛门。
肛门便秘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吝啬的顽固的固执的和冲动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以提出自己的分析的方法作为心理学家的到来,他的理论被认为是改变了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方向。
他的理论以客观解析和深度心理学的理论为两个大的部分,并且在两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分析。
弗洛伊德最初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以客观解析为基础的,它的核心理论是:一切心理现象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所有内容都来自于内在的冲突。
他提出的这种解析方法主要是建立在病历研究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病历研究从病人的命运中可以找到当前的心理状态的一系列因果关系。
在客观解析里,他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超我、我和潜意识。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受超我、我和潜意识三部分组成的元素制约的,如果某一部分出现矛盾,就会出现心理病理。
除了客观解析,弗洛伊德也提出了一种深度心理学,他认为,人们一生中都会有一种“复原力”,这种力量能够把人们带回到他们生活的潜意识中,找到心理障碍的根源,从而以较好的方式治疗心理病理。
当他把客观解析和深度心理学结合在一起时,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即精神分析。
他试图把客观解析的解释与深度心理学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而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以便以更有效的方式治疗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被认为是心理学发展和发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以自己的分析方法来深化理论,他的理论涉及客观解析和深度心理学两个方面,并且在两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分析。
他提出的超我、我和潜意识的概念影响着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
他的深度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而以较好的方式治疗精神疾病。
因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继承和发展着20世纪心理学家的理论,提供了一种深入的解读和了解人类心理的方式。
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1. 引言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是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
该理论主要关注人类心理活动的无意识冲突和动力,并通过分析患者的梦境、自由联想、抵抗和转移等现象,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起源及其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2. 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的起源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弗洛伊德的临床实践。
他观察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回避某些话题或感到痛苦,而这种回避和痛苦常常与他们的无意识冲突有关。
弗洛伊德开始探索人类无意识与冲突的关联,逐渐形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3. 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3.1 无意识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活动中存在着无意识过程,它是个体意识之下的底层结构。
无意识包含了个体不易察觉的欲望、冲动和内心冲突,常常通过梦境、幻觉和症状的形式表达出来。
无意识对个体的影响往往超出其自我意识的范围。
3.2 动力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主要有两种冲突力量:生命冲动(Libido)和死亡冲动(Thanatos)。
生命冲动驱使个体寻求快乐和满足,而死亡冲动则使个体趋向破坏和自我毁灭。
这两种冲突力量在个体内部产生了不断的斗争和平衡。
3.3 自我、超我和本我精神分析心理学将人类心理活动划分为三个层次:自我(Ego)、超我(Superego)和本我(Id)。
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和理性的代表,超我是道德和文化的代表,本我是冲动和欲望的原初状态。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平衡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行为。
3.4 梦境和自由联想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梦境是无意识冲突的主要表达形式。
弗洛伊德通过解析患者的梦境内容,揭示了一些隐藏在无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自由联想则是一种治疗技术,患者被要求说出一切经过思维的内容,无论是意识到的还是无意识到的。
这有助于揭示患者的无意识冲突。
3.5 抵抗和转移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会出现抵抗和转移的现象。
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它将个体的内心世界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将介绍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起源、理论和应用,并探讨其对个体发展、人际关系和心理治疗的重要影响。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起源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是维也纳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与概念,开创了心理治疗及心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后来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意识与潜意识、精神结构、童年经验和性与心理发展等。
首先,精神分析心理学强调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关系。
意识包括我们能够主动感知和思考的心理内容,而潜意识则是我们不易察觉的心理过程和欲望。
潜意识中的冲突、欲望和压抑情绪对我们的行为和情感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精神分析心理学将人的心智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的原始部分,包括我们的基本欲望和冲动;自我是对现实的认知和调节部分;超我是内化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这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此外,童年经验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的冲突和体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长久的影响,这些经验往往在潜意识中留下痕迹,并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
最后,精神分析心理学强调性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欲望在儿童时期会经历一系列不同的阶段,即性心理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的滞留和冲突都会对个体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
三、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应用精神分析心理学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理论,它也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
通过分析个体的梦境、自由联想、情感表达和童年回忆等,精神分析心理学帮助个体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和解决内心的问题。
此外,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于人际关系和组织行为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
•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一、精神分析的起源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
以无意识原欲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
1.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2.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一、早期人格结构说
无意识
二后期人格结构说
•后期,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人格结构说作了较大的修改。
他取
消了检查作用的概念,新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概念,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取代了较为简单的二部人格说。
食欲去食品市场偷吃别人东西违法
憎恨父亲离家出走仇恨父亲是罪过
求生欲望神经症逃避战场是胆小鬼
性欲结婚非婚性行为不道德
弗洛伊德的宝贝
精神分析大师。
弗洛伊德----心理学精神分析的鼻祖.(2007-12-12 08:40:29)心理学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生平作者:[英] 欧内斯特·琼斯转贴自:顾闻点击数:1690顾闻译自《美国百科全书》(国际版,1982年)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
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
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论点已被后人所修正、发展。
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会-经济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作用。
虽然弗洛伊德学说一再受到抨击,这丝毫无损于他的形象。
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医生,精神病学家,心理学领域的新学派——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在人类行为学方面提出了不少革命性的、颇有争议的观点。
他还为治疗行为方面的疾病建立了一套新的体系。
一八五六年五月六日,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维亚的弗赖堡(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
他起初的名字是西吉斯蒙德(Sigismund),再加上一个犹太字所罗门(Solomon),但是十七岁那年,他把第一个之改为西格蒙德(Sigmund)。
弗洛伊德三岁时全家迁居维也纳。
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的前妻生的两个孩子比西格蒙德大二十岁左右,他们没有去维也纳,而是移居到英国的曼彻斯特。
西格蒙德是他父亲与后妻生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五个妹妹。
它的早年生活是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的。
准备的年代青年时代,弗洛伊德对一般的哲学和人道主义问题很感兴趣,但是,他觉得必须有一种严格的科学训练来约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因此。
在一个犹太慈善机构的资助下,他于一八七三进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弗洛伊德从事大部分研究工作的生理实验室主任是恩斯特·冯·布吕客,他是一个要求严格的训练者,一个在科学研究方面无懈可击的人物。
1909年9月弗洛伊德为克拉克大学二十周年校庆而作的五次讲座。
马萨诸塞州,伍斯特。
第一讲女士们,先生们:在新世界的学生面前举办这种讲座对我来说是新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使我感到为难。
我有幸使自己的名字与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我的演讲便以精神分析为题。
我要对这项新的研究与治疗方法的起源和进一步发展,向你们作一番极其简要的历史回顾。
……当我还是学生,正忙于毕业考试时,一位维也纳的医师,约瑟夫·布罗伊尔博士〔正在试验治疗歇斯底里病人的方法(1880一1882)〕……布罗伊尔博士的病人是位21岁的姑娘,才智出众。
他的病经过两年发展之后出现了一系列身心紊乱,需要认真治疗。
她的右侧肢体麻木、严重瘫痪,有时左侧身体也呈同样的病症,还出现了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也大大减弱。
当她想吃东西时,难以保持头部位置,并伴随强烈的神经性咳嗽、恶心。
有一次,她接连几个星期丧失了饮水的能力,尽管她遭受干渴的折磨。
她的语言能力也减退了,甚至连自己的母语也无法说、无法理解。
最后。
她处于一种“失神”、混乱、瞻望的状态,整个个性发生了改变。
我在后面还要详细论述这些状态……这些病症最初出现在她照料父亲的时候。
她很爱自己的父亲,严重的疾病后来导致了他的死亡。
但她被迫放弃照料父亲的义务,因为她自己发病了……你们不要以为,诊断出病人患了歇斯底里而不是脑组织疾病时,最好采用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的大脑疾病,药物往往无济于事。
医生对于歇斯底里完全无能为力。
他只能使其保持良性状态,但不知道何时能够治愈、如何才能治愈。
因此,确诊一种疾病为歇斯底里,病人的处境没有多大变化,医生的态度却会有很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发现,他对歇斯底里病人采取的行动与对待器质性疾患的病人不同。
他对前者没有对后者一样的兴趣,以为他们遭受的痛苦远不如后者那样严重,对这种看法有必要重新作出认真的评价……在这个病例中,布罗伊尔是无可指摘的。
他对自己的病人表示同情和兴趣,虽然一开始不知道如何帮助她……满怀同情的观察使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些办法,首次有可能病人提供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病人处于“失神”或心理变态时,常常自言自语地重复几个词。
这些词好像是从她那纷乱繁忙的思绪联想中泄漏出来的。
这位医生听出这些词之后就让她处于被催眠的状态,一再对她重复那几个词,并观察由此引起的联想。
这些提示使那些在“失神”状态时控制她思想的心理产物又重新出现了,并通过简单的言辞泄露出来。
老实说,这是一种幻想,往往有诗一般的美。
我们可以把它称作白日梦。
我们通常把它看成这位守护父亲的姑娘的转折点。
每当她产生这些幻想时,她便获得解放,恢复了正常的心理生活。
这种健康状况可以持续几个小时。
第二天又出现新的“失神”状态,可以用同样办法与新的幻想联系起来而解除。
这就给人留下印象,在“失神”时表现出来的心理变态是源自这类感情冲动的幻觉的兴奋的结果。
奇怪的是这位病人发病时能够理解英语,并且只能讲英语。
这种新疗法被称为“谈话疗法”,或者被戏称为“打扫烟囱”。
这位医生很快意识到,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暂时驱散重复出现的心理“乌云”,而且可以净化灵魂。
如果在催眠时,病人能够回忆起它们最初出现的情形以及有关的联想,就能为它们所引起的情绪提供发泄口,从而使疾病的症状消失。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病人渴得要命,却突然不能喝水了。
并且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理由。
她手里拿着一杯水,可是一碰到嘴唇就把它推开,就像得了恐水症一样。
显然,在这几秒钟内,她处于失神的状态。
她只能吃水果、瓜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来减轻干渴的煎熬。
约六星期之后,她终于在催眠中极其恶地谈到了自己讨厌的英国保姆。
她说,当她走进那位保姆的屋子时,发现保姆的可惜的小狗从杯子里喝水。
她出于礼貌保持了沉默。
医生发现,在她表达了这种被抑制的强烈愤怒之后,她又想喝水了,而且毫无困难地喝了大量的水。
当她从催眠中醒来时,杯子就在她的嘴唇旁边。
那些症状就这样永远消失了。
”请允许我对这个试验再罗嗦几句。
以前从未有人用这种方法治好过歇斯底里病,或者如此深入地理解它的病因。
如果这种猜测能够进一步得到证实,那就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发现,很可能以类似方式产生的主要症状都可以用这种办法解除。
布罗伊尔不遗余力地证明这一点,并以井然有序的方式研究其他更严重症状的病理。
情况的确如此,几乎所有的症状都是由带感情色彩的经验产生的,如果你们愿意,可以把它看成一种残余物、沉淀物。
我们后来称之为“心理创伤”。
把这些症状与当时产生它们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们的本质。
用专业术语来讲,这些症状是留下记忆痕迹的情景“决定”的,不能作随心所欲的解释或者把它们描述成神经症莫名其妙的作用。
只有一种例外的情况我们必须提及。
引起这种症状的往往不是一种经验,而是几种经验,也许是许多类似的、重复的心理创伤的共同作用造成了这种后果。
这就有必要按照时间的顺序再现记忆中发病的全部过程,当然是以相反的顺序,最初的成为最后的,最后的成为最初的。
在没有清除那些后来的记忆之前,要想直接触及最主要最基本的创伤是不可能的……几年之后,我开始对自己的病人采用布罗伊尔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方法,我的经验与他的经验完全吻合……如果你们允许我加以推广的话——在简洁的表述中,这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结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歇斯底里病人受到记忆恢复的折磨。
他们的症状是某种(创伤性)经验的记忆符号或残迹……他们无法摆脱过去也无法忽略对自己有利的现实。
心理生活决定致病创伤的固恋,这实际上是精神病最重要的特点。
我应该承认,当你考虑到布罗伊尔的病人的历史时可能会提出异议。
认为她的所有创伤都是在她照料自己病重的父亲时造成的,因此她的所有症状只能看成是他患病和死亡的记忆符号;认为与悲伤,与关于死亡的想法的固恋对应的症状,在病人死亡之后不久产生不能说是病理性的,而是正常的情绪行为。
我承认;布罗伊尔的病人显示的创伤性情感固恋的确没有什么异常的地方……迄今为止,我们只是解释了歇斯底里症状与病人生活史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进一步考虑布罗伊尔观察到的两个因素,这样可以获得这种疾病发病过程及其治疗方法的启示。
先考虑第一个因素,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布罗伊尔的病人的发病情景几乎都是必须抑制强烈的兴奋,而不是用适当的言语和行为提供发泄口。
在遇见保姆的小狗的那段经历中,她出于礼貌压制自己,不表露过于强烈的厌恶。
她坐在父亲的病榻前,小心谨慎,不对病人流露出自己的焦虑和痛苦的沮丧。
后来,当她在医生面前又重新产生同样的情景时,她曾经压抑的情绪就以一种特殊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像是长期遭受了禁闭一样。
当医生努力使这种情景重视时,由该情景引起的症状达到了最强烈的程度,在它完全暴露之后,症状就消失了。
另一方面,经验表明,当病人在医生面前重新体验与创伤有关的情景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情绪未能充分地开展,那么这种过程就没有什么效果。
显然,病人的疾病和恢复健康依赖于这种情绪展开的过程。
我们认为,把“情绪”看成一个量是合理的,它可以增强、派生和转移。
这样就迫使我们得出结论,病人之所以得病是因为在致病的情景中,情绪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发泄。
疾病的本质在于这些被“囚禁”的情绪发生了一系列反常的变化。
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永久性结果被保持下来,成了心理生活中长期障碍的根源。
另一部分变成对身体的反常的支配和抑制,发病时以身体症状表现出来。
我们把后一种情形称为“转变性歇斯底里”。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部分心理能量通过支配身体的神经得到疏导,成为“情绪表现”。
转变性歇斯底里则使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过程逾常,相当于过分强烈的情绪表现,它以一种新的途径进行发泄。
如果一股水流通两条渠道,那么当一条渠道出现障碍时,另一条渠道就会溢流。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完成关于歇斯底里的纯心理学理论了,这里我们把情感过程放在第一位。
布罗伊尔后来的观察迫使我们把它们归因于另一种意识条件,它在决定该疾病的特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的病人在正常状态之外,表现出多种精神状态,“失神”、混乱和性格变化。
当她处于正常状态时,完全记不起使她犯病的情景及其与症状之间的联系。
她忘记了这些情景,或者说使它们与发病脱离关系。
当病人被催眠时(这是有可能的),可以很费力地使她回忆起这些情景,这种回忆可以使那些症状解除。
若不是催眠的实践和试验,对这个事实的解释,将会使人感到极为困惑,通过对催眠现象的研究,一个初看起来有点怪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这就是几种心理组合在同一个人身上是可能的。
它们可以是相对独立的,彼此“完全不相干”,这就可能导致意识分裂……以同样的方式完全可以解释歇斯底里病例中的事实。
布罗伊尔得出结论,歇斯底里的症状源自特殊的精神状态,他称为“催眠状态”。
……以后,我还要说明除催眠状态外的其他影响和过程,但布罗伊尔仅限于这个因素。
或许,你也会感到布罗伊尔的研究只是给了你一种不完备的理论和对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的不充分的解释。
但是,完备的理论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如果有人观察伊始就给你提供一种没有漏洞的圆满理论,那么你就有更充分的理由表示怀疑。
这样的理论只可能是他思辨的产物,而不是对事实公正研究的成果。
第二讲……伟大的法国观察者夏尔科本人并没有创造心理学的理论的意愿。
我在1 885-1886年曾经是他的学生。
他的学生P·雅内首先尝试深入地探索歇斯底里的心理过程。
当我们把精神分裂与个性作为理论核心时,我们是在学习他的榜样。
雅内根据在法国流行的、有关遗传和退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关于歇斯底里的理论。
按照他的观点,歇斯底里是神经系统的一种退化形式,表现为心理综合机能的先天性“弱点”……我继续解释布罗伊尔开创的研究,很快形成了关于歇斯底里分裂(或意识分裂)的根源的另一种观点……布罗伊尔所采用的精神发泄法(渲泄法),预先假设病人必须处于深度的催眠状态中,因为只有在催眠状态中才能获得致病联想的知识,处于正常状态时,无法知道这些知识。
催眠作为一种怪诞的、可以说是神秘的辅助手段很快就使我感到不快了。
当我发现,自己费尽心机也无法使所有的病人进入催眠状态时,就决定放弃催眠术而采用与此无关的精神发泄法。
因为我无法按照自己的希望改变大部分病人的心理状态,我就设法直接在正常状态下治疗他们。
这在最初看来是完全没有意义、毫无目标地进行的。
困难在于:要从病人那儿发现某些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的东西。
人们怎么能指望这样的方法获得成功呢?对于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并有启发性的过程的回忆帮助了我,这是我在南希的伯恩海姆诊所里看到的。
伯恩海姆向我们显示了,人们处在催眠梦游的情况下如何经历各种经验,然后明显地失去对这些梦游经验的记忆,这些记忆甚至在正常的状态下也能被唤醒。
如果向他们询问梦游时的经验,他们一开始会说自己记不得了,但是如果伯恩海姆一直坚持、敦促、肯定他们是知道的,那么每次被遗忘的记忆都会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