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运动学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48
踝关节关节结构运动解剖学
踝关节是人体下肢的重要关节之一,由胫骨、腓骨和距骨组成。
踝关节的结构包括距骨、胫骨和腓骨,它们通过关节面相互连接。
踝关节由内踝和外踝组成,内踝是胫骨的一部分,外踝是腓骨的一
部分。
在踝关节的结构中,有多个韧带起着固定和支撑的作用,如
内外侧副韧带、胫距韧带和跟腱等。
这些韧带有助于维持踝关节的
稳定性,防止过度扭伤和损伤。
在运动解剖学中,踝关节的主要运动包括背屈、跖屈、内翻和
外翻。
背屈是踝关节向上弯曲,使脚尖向胫骨方向移动;跖屈则是
踝关节向下弯曲,使脚尖向下移动。
内翻是踝关节向内侧转动,外
翻则是踝关节向外侧转动。
这些运动使踝关节能够适应不同的地面
和运动需求,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踝关节还承担着身体重量的支撑和平衡功能。
当我们行走、跑步或进行其他活动时,踝关节需要承受身体的重量,并在不
同的地面条件下进行调整,以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
因此,踝
关节的结构和运动解剖学对于人体的正常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踝关节的结构和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中的重要
内容,了解踝关节的结构和运动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动机理和运动功能,也有助于临床上对踝关节相关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实训背景踝关节作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承担着支撑和稳定下肢的重要功能。
为了深入了解踝关节的运动学特性,提高对踝关节运动生理学的认识,我们进行了踝关节运动学实训。
二、实训目的1. 掌握踝关节的结构和解剖特点。
2. 了解踝关节的主要运动方式及其生理意义。
3. 学习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4. 分析踝关节运动中的力学原理。
三、实训内容1. 踝关节的结构与解剖踝关节由距骨、跟骨、舟骨、骰骨和胫骨、腓骨的远端构成。
关节囊附着于各骨的关节面,周围有韧带加固,包括跟距韧带、距舟韧带、距跟舟韧带等。
关节面分为滑车关节面和凹面,分别与胫骨和腓骨的关节面相对应。
2. 踝关节的主要运动方式(1)跖屈与背屈:踝关节的主要运动方式,由胫前肌和腓骨长肌等肌肉收缩产生。
跖屈时,足跟离地,足尖向下;背屈时,足尖向上,足跟下沉。
(2)内翻与外翻:由胫后肌、腓骨短肌和腓骨长肌等肌肉收缩产生。
内翻时,足内侧缘向中线靠拢;外翻时,足外侧缘向中线靠拢。
(3)旋转:由胫后肌、腓骨短肌和腓骨长肌等肌肉收缩产生。
内旋时,足跟向中线靠拢,足尖向外;外旋时,足跟向外,足尖向中线靠拢。
3. 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被动关节活动度。
(1)主动关节活动度:由受试者自主完成的关节运动,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等。
(2)被动关节活动度:由外力作用下,关节在无肌肉收缩的情况下产生的运动,如由他人帮助完成的关节运动。
4. 踝关节运动中的力学原理踝关节运动中的力学原理主要包括:(1)肌肉收缩力: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是踝关节运动的基础。
(2)关节囊与韧带:关节囊和韧带在踝关节运动中起到稳定和保护作用。
(3)骨骼杠杆:踝关节运动中的骨骼杠杆原理,使肌肉收缩力得以放大。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通过实训,我们了解到踝关节的运动学特性,并掌握了以下内容:1. 踝关节的结构和解剖特点。
2. 踝关节的主要运动方式及其生理意义。
3. 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踝关节的运动特点
踝关节的特点:
关节囊前后较薄,两侧较厚,并有韧带加强。
胫侧副韧带为一强韧的三角形韧带,又名三角韧带,位于关节的内侧。
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跟、舟三骨。
由于附着部不同,由后向前可分为四部:距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胫舟韧带和位于其内侧的距胫前韧带。
三角韧带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北京张博士医考中心整理,前部纤维则限制足的跖屈。
腓侧副韧带位于关节的外侧,由从前往后排列有距腓前、跟腓、距腓后三条独立的韧带组成,连结于外踝与距、跟骨之间。
距腓后韧带可防止小腿骨向前脱位。
当足过度跖屈内翻时,易损伤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
踝关节属滑车关节,可沿通过横贯距骨体的冠状轴做背屈及跖屈运动。
足尖向上,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小于90°叫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大于直角叫做跖屈。
在跖屈时,足可做一定范围的侧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