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控溅射系统介绍perfect
- 格式:ppt
- 大小:5.10 MB
- 文档页数:12
一.磁控溅射电镀上世纪80年代开始, 磁控溅射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 其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现在磁控溅射技术已经在镀膜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正是近来市场上各方面对高质量薄膜日益增长的需要使磁控溅射不断的发展。
在许多方面, 磁控溅射薄膜的表现都比物理蒸发沉积制成的要好;并且在同样的功能下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得的可以比采用其他技术制得的要厚。
因此, 磁控溅射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涉及制造硬的、抗磨损的、低摩擦的、抗腐蚀的、装潢的以及光电学薄膜等方面具有重要是影响。
磁控溅射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是由该技术有别于其它镀膜方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特点可归纳为:可制备成靶材的各种材料均可作为薄膜材料,涉及各种金属、半导体、铁磁材料,以及绝缘的氧化物、陶瓷等物质,特别适合高熔点和低蒸汽压的材料沉积镀膜在适当条件下多元靶材共溅射方式,可沉积所需组分的混合物、化合物薄膜;在溅射的放电气中加入氧、氮或其它活性气体,可沉积形成靶材物质与气体分子的化合物薄膜;控制真空室中的气压、溅射功率,基本上可获得稳定的沉积速率,通过精确地控制溅射镀膜时间,容易获得均匀的高精度的膜厚,且反复性好;溅射粒子几乎不受重力影响,靶材与基片位置可自由安排;基片与膜的附着强度是一般蒸镀膜的10倍以上,且由于溅射粒子带有高能量,在成膜面会继续表面扩散而得到硬且致密的薄膜,同时高能量使基片只要较低的温度即可得到结晶膜;薄膜形成初期成核密度高,故可生产厚度10nm以下的极薄连续膜。
1.磁控溅射工作原理:磁控溅射属于辉光放电范畴, 运用阴极溅射原理进行镀膜。
膜层粒子来源于辉光放电中, 氩离子对阴极靶材产生的阴极溅射作用。
氩离子将靶材原子溅射下来后,沉积到元件表面形成所需膜层。
磁控原理就是采用正交电磁场的特殊分布控制电场中的电子运动轨迹, 使得电子在正交电磁场中变成了摆线运动, 因而大大增长了与气体分子碰撞的几率。
用高能粒子(大多数是由电场加速的气体正离子)撞击固体表面(靶), 使固体原子(分子)从表面射出的现象称为溅射。
磁控溅射杨洋(湖北大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武汉201210)摘要磁控溅射是为了在低气压下进行高速溅射,必须有效地提高气体的离化率。
通过在靶阴极表面引入磁场,利用磁场对带电粒子的约束来提高等离子体密度以增加溅射率的方法。
在各种溅射镀膜技术中,磁控溅射技术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在等离子体产生、维持以及效率方面与其他技术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改进,较易获得高的沉积速率,致密性与结合力更好的薄膜,因此在机械、光学和电子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些年来,关于磁控放电的理论得到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磁场结构的分析以及物理机制讨论。
在磁场放电区域,电子被限制在磁力线平行于阴极表面的位置,从而产生出高电离化的背景气体。
在这个区域产生的离子被加速运动的过程中,又会受到电子和离子的碰撞同时产生出二次电子来维持放电。
在磁控溅射系统中,由于特殊的磁场结构,靶材表面的磁场分布以及离子分布是不均匀的,从而导致刻蚀的不均匀性,这对于靶的利用率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因此针对于靶面粒子分布以及刻蚀形貌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计算机建立模型仿真。
关键词:磁控溅射,电磁场,靶1、工作原理磁控溅射的工作原理是指电子在电场E的作用下,在飞向基片过程中与氩原子发生碰撞,使其电离产生出Ar正离子和新的电子;新电子飞向基片,Ar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靶,并以高能量轰击靶表面,使靶材发生溅射。
在溅射粒子中,中性的靶原子或分子沉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而产生的二次电子会受到电场和磁场作用,产生E(电场)×B(磁场)所指的方向漂移,简称E×B漂移,其运动轨迹近似于一条摆线。
若为环形磁场,则电子就以近似摆线形式在靶表面做圆周运动,它们的运动路径不仅很长,而且被束缚在靠近靶表面的等离子体区域内,并且在该区域中电离出大量的Ar 来轰击靶材,从而实现了高的沉积速率。
随着碰撞次数的增加,二次电子的能量消耗殆尽,逐渐远离靶表面,并在电场E的作用下最终沉积在基片上。
磁控溅射百科名片磁控溅射是为了在低气压下进行高速溅射,必须有效地提高气体的离化率。
通过在靶阴极表面引入磁场,利用磁场对带电粒子的约束来提高等离子体密度以增加溅射率的方法。
工作原理磁控溅射的工作原理是指电子在电场E的作用下,在飞向基片过程中与氩原子发生碰撞,使其电离产生出Ar正离子和新的电子;新电子飞向基片,Ar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靶,并以高能量轰击靶表面,使靶材发生溅射。
在溅射粒子中,中性的靶原子或分子沉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而产生的二次电子会受到电场和磁场作用,产生E(电场)×B(磁场)所指的方向漂移,简称E×B漂移,其运动轨迹近似于一条摆线。
若为环形磁场,则电子就以近似摆线形式在靶表面做圆周运动,它们的运动路径不仅很长,而且被束缚在靠近靶表面的等离子体区域内,并且在该区域中电离出大量的Ar 来轰击靶材,从而实现了高的沉积速率。
随着碰撞次数的增加,二次电子的能量消耗殆尽,逐渐远离靶表面,并在电场E的作用下最终沉积在基片上。
由于该电子的能量很低,传递给基片的能量很小,致使基片温升较低。
磁控溅射是入射粒子和靶的碰撞过程。
入射粒子在靶中经历复杂的散射过程,和靶原子碰撞,把部分动量传给靶原子,此靶原子又和其他靶原子碰撞,形成级联过程。
在这种级联过程中某些表面附近的靶原子获得向外运动的足够动量,离开靶被溅射出来。
种类磁控溅射包括很多种类。
各有不同工作原理和应用对象。
但有一共同点:利用磁场与电场交互作用,使电子在靶表面附近成螺旋状运行,从而增大电子撞击氩气产生离子的概率。
所产生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撞向靶面从而溅射出靶材。
靶源分平衡和非平衡式,平衡式靶源镀膜均匀,非平衡式靶源镀膜膜层和基体结合力强。
平衡靶源多用于半导体光学膜,非平衡多用于磨损装饰膜。
磁控阴极按照磁场位形分布不同,大致可分为平衡态和非平衡磁控阴极。
平衡态磁控阴极内外磁钢的磁通量大致相等,两极磁力线闭合于靶面,很好地将电子/等离子体约束在靶面附近,增加碰撞几率,提高了离化效率,因而在较低的工作气压和电压下就能起辉并维持辉光放电,靶材利用率相对较高,但由于电子沿磁力线运动主要闭合于靶面,基片区域所受离子轰击较小.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概念,即让磁控阴极外磁极磁通大于内磁极,两极磁力线在靶面不完全闭合,部分磁力线可沿靶的边缘延伸到基片区域,从而部分电子可以沿着磁力线扩展到基片,增加基片区域的等离子体密度和气体电离率.不管平衡非平衡,若磁铁静止,其磁场特性决定一般靶材利用率小于30%。
吉林平衡磁控溅射原理一、前言吉林平衡磁控溅射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表面处理技术,其在表面涂覆、金属化、陶瓷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吉林平衡磁控溅射原理的基本概念、设备构造、工艺流程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基本概念1. 磁控溅射磁控溅射是利用高能离子轰击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或分子脱离并沉积在基板上形成薄膜的一种表面处理技术。
在磁场作用下,靶材表面被电子轰击后,释放出的原子或分子被加速并沉积在基板上。
2. 平衡磁控溅射平衡磁控溅射是指通过调节气体流量、功率密度和靶材距离等参数来实现稳定沉积速率和均匀沉积厚度的一种磁控溅射技术。
相比传统的磁控溅射技术,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具有更高的沉积速率和更好的膜层均匀性。
三、设备构造吉林平衡磁控溅射设备主要由真空室、气体供给系统、靶材支架、基板支架、磁控系统和电源等组成。
1. 真空室真空室是吉林平衡磁控溅射设备的核心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高度真空的环境,以保证沉积过程中的稳定性。
真空室一般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内部表面光洁度高,以避免对沉积膜层产生影响。
2. 气体供给系统气体供给系统主要提供工艺所需的气体,并通过调节气体流量来实现沉积速率和膜层均匀性的控制。
气体供给系统一般包括气源、流量计和阀门等组件。
3. 靶材支架靶材支架是将靶材固定在真空室内并与电源相连的装置。
靶材支架一般采用铜或铝制作,其表面必须保持光洁度,以保证沉积膜层的质量。
4. 基板支架基板支架是将待处理的基板固定在真空室内的装置。
基板支架一般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其表面必须保持光洁度,以避免对沉积膜层产生影响。
5. 磁控系统磁控系统主要是通过调节磁场强度和方向来控制离子轰击靶材表面的能量和方向。
磁控系统一般由永磁体和电磁体组成,其结构复杂,需要精确调节。
6. 电源电源主要是为靶材提供高频或直流电能,并通过调节功率密度来控制沉积速率和膜层均匀性。
电源一般采用高频或直流电源,其输出功率可达数千瓦。
四、工艺流程吉林平衡磁控溅射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真空抽气、气体灌注、沉积、退火和后处理等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