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的逻辑(正式)共20页
- 格式:ppt
- 大小:441.00 KB
- 文档页数:20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这几天,我就在看这本书。
它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名著,出版于1965年,作者奥尔森(Mancur Olson,1932-1998)是马里兰大学的教授,已经去世了。
它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人们什么会组成集团?
传统的看法是,因为人们有共同利益,所以组成集团后,便于采取行动维护共同利益。
但是奥尔森回答说,不是这样。
人们之所以会加入集团,是因为集团本质上提供了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商品(public good),也就是说,如果不加入,就享受不到特殊利益。
比如,在西方某些企业只雇佣工会成员,所以只有加入工会,才能到该企业就业。
再比如,只有加入美国医疗协会,才能在美国行医。
因此,奥尔森说,本质上集团的存在是一种“搭便车”行为(free ride)。
只有当一个集团能够提供排他性的个人收益时,这个集团才能存在下去。
从这一点出发,可以得到两点推论。
(1)如果当一个集团为其成员提供的收益在下降,那么这个集团很可能就会走向衰弱。
(2)由于集团提供的是所有成员都可以享受的公共品,所以大集团的成员维护集团公共利益的动机会弱于小集团的成员,因为在大集团中,个人的贡献越大,他可以享受到的回报就越少。
自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
它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或者说是集体行动问题。
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不研究这类问题是认为,诸如此类的决策和行动由于是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所以就超出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传统假定。
可现代经济学的拓展和进步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问题并不意味着不能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
相反,公共选择理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牢牢扣住“经济人”这个最基本的行为假定,认为除了参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的人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是不存在的。
理论前提:对理性人假设奥尔森的前提假定是:人是理性的,因此不会浪费金钱、时间和资源。
如果人们不需要花费资源,即可获得所需,那么他们就不会花费资源争取利益。
奥尔森认为,利益集团的实质在于最大限度地追逐特殊利益。
利益集团为其成员谋取利益的惟一途径,只能是在杜会的总利益中争取较大份额,而不顾社会的总的利益是增加还是减少。
第1章集团和组织理论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
1.1组织的目的大多数组织的目的是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但这种利益是共同利益1.2公共物品和大集团奥尔森用了一个经济学中很简单的公共物品的提供的例子来指出传统理论的致命缺陷,在一个完全竞争产业中,所有企业显然对更高价格有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企业都发现当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时,增加产出是有利可图的,结果导致所有企业都增加生产,价格下跌,每个企业的利润都减少了,怎样才能防止这一现象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外部干预,政府价格支持,关税,卡特尔协议和诸如此类的措施可以防止企业采取与它们利益相相悖的行为。
但是奥尔森此时又给人们拨了一盆冷水:正如某一生产者为提高其产品价格而限制产量是不合情理的一样,要他牺牲时间和金钱来资助其产业的游说集团获得政府帮助同样是不合情理的。
一. 整体感知《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分为六个单元:集团和组织理论、集团规模和集团行为、工会和经济自由、国家和阶级的正统理论、压力集团的正统理论以及“副产品”和“特殊利益”理论。
首先,作者简要概述了经济学界的传统集团利益观念。
即,在一个组织内部,只要存在符合每个个体需要的、可感的利益,所有成员就会团结起来,为实现和增进共同利益而进行集体行动;并且,组织和集团不论规模大小,运作机制如何,其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利益的增加。
进而,作者先破后立,指出,在经济学话语背景下的理性个体具有意识的两重性,一方面,在进行私人交易时,个人利益至上;另一方面,面对国家和民族等抽象实体时,又充满自我牺牲精神。
故,面对性质和目标各异的集团,理性人既是因为主客观的利益需要加入其中,也不可能一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集体行动,即,共同利益不是产生集体行动的充分条件,集团规模与集团行为的差异性将影响集体产品的追求和集体利益的实现。
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后,作者提出达成集体行动的两个条件:集体成员的“不对称性”和“选择性激励”。
前者,指由于集团内部成员受益的不平衡性,预期受益较高的成员对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和贡献将更大;后者,指社会制裁和社会奖励,即“对个人加以区别对待:不服从的个人受到排斥,合作的个人被邀请参加特权小集团”。
而集团利益的实现同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集团越大,越不愿提供集体物品,越不愿增进共同利益;集团越小,凝聚力和执行力越强,越容易实现共同利益。
这实际上,是以个体主义研究方法为基础,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验证,建立崭新的集体行动理论为逻辑前提,构筑独创性的利益集团理论。
接着,作者分析,造成集体行动困境和集团利益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是“搭便车心理”。
“搭便车心理”,指面对集团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是产品、服务、收益、地位等),总有一定数量的集团成员认为,公共物品作为一种共同利益,客观存在,平均分配,具有高度的相容性和共谋性,即使为之付诸努力,也因个体力量过小而无法变其大局;即使不为之付诸努力,也可以坐等渔利坐享其成。
集体行动的逻辑通过对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的阅读,在对其书主要内容的深入理解情况下,分析本书的闪光点并得出本书所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奥尔森;集体行动;书评尽管在奥尔森之前有许多学者对集体行动逻辑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更具有价值,他将经济学方法引入社会政治现象的研究中,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为正式研究集体行动提供了基础。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奥尔森认为实现了集团的共同利益就等于为集团所有成员提供了公共物品,任何成员都不能被排除在对集体利益的收益之外,由于理性的集团成员将尽可能地避免承担集体行动的成本,而试图分享由他人提供的集体收益,在每个集团成员都想成为搭便车者的情况下,集体行动的困境就会出现。
(一)集体行动逻辑的出发点: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将“理性”定义为“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的行动就是理性的”。
假设“个人理性”意味着“行为者是自己利益的理性寻求者”;那么“集体理性”则可以引伸为“集体是团体自身利益的理性寻求者”。
集体行动逻辑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为集团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由此可见,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二)集体行动逻辑的主要内容。
奥尔森认为,正是因为上面提到的两点,才导致了集体行动的困境。
具体来讲,在集团中,个人对整个集团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同时,即使他们不承担成本,他们也能够获得公共物品,所以,搭便车往往是每个理性人的选择。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自发的产生集体行动,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者它某些特殊手段。
(三)集体行动逻辑的基本判断。
首先,集体行动的逻辑关注的首要问题不是人们如何成功地采取集体行动,而是“集体行动失败”,或者说“集体行动的困境”。
认为集体行动并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很多情境下,“集体不行动”才是自然的结果。
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一、引言集体行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形式。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大量的集体行动的案例。
集体行动的背后,隐藏着一些独特的逻辑和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以期加深对集体行动的理解,并对如何有效组织和参与集体行动提供一定的思考。
二、集体行动的逻辑1. 共同目标与共同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首先体现在它的核心要素——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上。
集体行动的参与者通常会追求一种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政治、经济、社会或文化上的,但都会有一定的共同性。
同时,集体行动也会带来一种共同的利益,即通过集体行动实现共同目标所带来的好处。
2. 动员与团结集体行动往往需要一个动员和团结的过程。
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个人,都需要发动、动员和团结参与者。
这就需要一些组织形式、领导者以及一系列有效的手段来推动集体行动的进行,比如通过宣传、组织会议、制定行动计划等方式来增强参与者的凝聚力和合作性。
3. 分工与合作集体行动需要根据各参与者的能力和特长来进行合理的分工。
不同的人才和资源在集体行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需要相互协作和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分工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降低风险和避免重复劳动,实现集体行动的最大化。
三、集体行动的困境虽然集体行动具有一定的逻辑,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这些困境往往会限制集体行动的效果和持续性。
1. 自私与自利集体行动的参与者通常都有一定的自私心理,他们会在行动中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就可能导致行动的偏离,出现个体的私利与整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如何在集体行动中协调各方利益,使整体利益最大化,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2. 信息不对称与合作问题在集体行动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不同参与者对于整个行动的信息了解程度不同。
这就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在行动中不同参与者之间产生合作问题,比如缺乏必要的沟通、合作意识和信任,甚至出现信息的扭曲和误导,从而影响整个行动的效果。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一、本文概述《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在公共治理理论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指个体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它是理解公共治理理论中的集体行动问题的关键。
本文首先介绍了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然后分析了集体行动在公共治理理论中的具体应用,包括集体行动的困境、集体行动的动力机制以及集体行动的协调与合作等方面。
本文总结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对公共治理理论的启示和贡献,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集体行动的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治理理论中的集体行动问题,为公共治理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二、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起源于曼瑟尔·奥尔森的经典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它深入剖析了为何个体理性在集体行动中可能导致非理性的结果。
奥尔森指出,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即使这样的行动对整个群体是有益的。
然而,当每个个体都抱持这种“搭便车”的心态时,即使每个个体都明白集体行动的好处,也可能无人愿意首先采取行动,因为每个人都期待他人先行付出,自己则坐享其成。
这种“搭便车”的心态在公共治理领域尤为显著。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能希望其他方首先行动,以观察其效果后再决定自己的策略。
这种等待和观望的态度可能导致公共政策的执行滞后,甚至失败。
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还强调了组织在促进集体行动中的重要性。
奥尔森认为,除非有一个能够强制或激励个体行动的组织或机制,否则集体行动往往难以实现。
这一观点在公共治理中同样适用,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公共政策的顺利实施,成为公共治理理论的重要议题。
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公共治理中集体行动困境的重要视角,也为构建有效的公共治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公共治理实践中,应充分考虑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设计来激发集体行动的动力。
群体行动的心理逻辑一在某条大街上,突然出现一支游行队伍。
他们举着各种抗议或谴责政府的标语,迈着步伐,喊着口号,群情激奋。
前面就是全副武装的警察的警戒线。
这一幕在现代社会随处可见,现在也不时发生。
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街头政治,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一无奈而激进的方式。
很有可能这一游行示威得到了宪法的承诺,游行队伍只是在行使他们的公民权利。
但游行示威无疑会对既存政治与社会秩序构成冲击,因此他们受到了作为国家暴力组织的警察的阻挠。
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以“维护秩序”来为自己的行动辩护的警察全力阻止游行队伍越过某一警戒线。
而似滚滚洪流向前奔涌的游行队伍注定要和警察发生冲突。
获得了正义这一信念支持的愤怒情感在游行队伍中的相互感染和相互强化使其似乎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
现在让我们假定,警戒线被冲破后,因某种原因,无法控制局势的警察开枪了――开了一枪。
我们再假定,这并非警告性的朝天鸣枪,而是对着人群。
一个人被打死。
枪声似乎在说:“你们再往前冲,他就是下场!”枪声是一种死亡的信号,而游行队伍并不是来找死。
因此,枪声和有人倒地这一幕对于游行队伍来说,无论事先有无心理准备都是一个意外。
对死亡恐惧的强烈体验会使游行队伍的激情在一瞬间冷却,喧嚣会在一瞬间终止。
游行队伍至少会有两秒钟的惊愕。
他们会不知所措。
好了,本文不作价值判断,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作鸟曽散还是不畏惧警察的子弹往前冲?二首先我们当然要确认:这支游行队伍已构成一个心理群体。
或许当游行队伍刚出现在大街上时,它还只是某个同质性群体(比如某个组织、某个“亲戚团”)。
但后来可能有源源不断的人加入。
但不管这个群体是同质性群体还是异质性群体,或两者间而有之,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个人跟着大伙一起喊口号的时候,他只是个“心理人”,而且是一个已被催眠的“心理人”。
在枪声响起之前,情绪、信念的相互强化使群体内部真正达到了“我透过你们的存在而存在,你们透过我的存在而存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