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平均分》教学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33.19 KB
- 文档页数:7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案课题信息窗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课型新授主备人单元组长第二课时课标分析推理意识:内容要求: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
学业要求:在解决平均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推理意识、推理能力,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提示:通过创设简单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本质;利用画图、实物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表达情境中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与经验: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并且在信息窗一中已经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为本节课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前测分析:学习目标主要核心素养:推理意识、推理能力1.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小熊和小松鼠分组的问题,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按份数平均分、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2.基本思想与活动经验:通过操作活动,借助学具圈一圈、摆一摆、分一分,然后组织交流,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可以“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并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分法和结果。
3.四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平均分的分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如何按份数平均分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学习难点掌握“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并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分法和结果。
准备课件、小圆片核心概念计数单位个数的按群递减环节教学过程评估要点个性备课导入5’观察信息窗,找出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2只小熊要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具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探究20’一、探究新知1.学生动脑思考并分享分组的方法。
预设1:平均分成2组预设2:平均分成3组预设3:平均分成4组预设4:平均分成5组2.引导学生判断是否可以平均分成5组并说明理由。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认识平均分|苏教版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平均分计算。
3.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平均分的应用。
2. 教学重点1.平均分的概念。
2.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4. 教学准备1.教师要准备书籍、教具、印刷材料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需要准备课本、笔、纸等学习用品。
5. 教学过程(1)导入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主题的介绍和相关课外知识的引导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讲解在讲解环节中,教师要通过课件、书籍等方式,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需要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
(3)练习在练习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练习题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4)巩固在巩固环节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复习,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及时回答。
(5)拓展在拓展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如果班里共有30个人,共有60颗苹果,那么每人平均能分到几颗苹果?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分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7. 参考资料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8. 扩展阅读平均分(百度百科)。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研究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1.教学例1。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XXX吗?一天,XXX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
XXX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
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XXX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
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师巡视,相机让分法不同的小朋友上黑板分)交流:你是怎样分的?观察:真厉害,分成2堆,人人想出了3种不同的分法。
这些分法公正吗?你能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贴)诘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小猴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请用圆片摆出你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夸大: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2《认识平均分(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2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体,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对除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和应用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的意义。
2.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体,能正确地计算平均分的结果。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体。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结果。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学具:准备一些小物品,如苹果、糖果等,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3.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准备相应的小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苹果。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分物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引导学生用除法来解决问题,呈现平均分的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将准备好的小物品平均分给小组成员。
要求每组成员都要参与操作,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有一堆糖果,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到几个糖果?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提高学生对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认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平均分》公开课教学设计二年级《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书P42~43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2.让学生研究平均分的第一种常见情况: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
3.提高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研究在分一分的过程中,知道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会操作、会表达。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12根小棒,6个圆片,小磁铁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实际操作,感知、研究平均分。
1.谈话导入。
老师带来一个字,“分”(板书),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分东西的情况,比如:“分圆片,分座位等等”。
我们数学课上也有“分”字,里面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吧!2.教学例1XXX知道要研究“分”,也来到我们的课堂,看它带来了什么?(展示课件)把这6个桃分成2堆,你想怎样分?请小朋友们用圆片代替桃,一边分一边说。
把你的分法说给同桌听听,比比谁的分法多。
(教师巡视)谁愿意上黑板展示一下?(边说边分)⑴ ○○○○○○○⑵ ○○○○○○○⑶ ○○○○○○○这三种分法中,你们为什么都喜欢这种?揭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它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追问。
3.每份同样多,还可以怎样把6个桃平均分?可以分一分,说一说,师在黑板上分。
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小结:不论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4.想想做做1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草莓图: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3个。
为什么萝卜图不是平均分?怎样做,它就是平均分了?二、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研究例2.XXX: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读题,你读懂了吗?每只小猴分2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引发思考:这题可以怎么做呢?小朋友们到书上的图中分一分,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分(3)-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平均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能够通过实例运用平均分的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运用平均分的知识。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
2.认识平均数。
3.掌握计算均值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通过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入本节课的新内容。
(二)认识平均数1.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描述平均数的意义。
2.教师通过计算和解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三)计算平均数1.教师提供几组数据,让学生逐一计算平均数。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将所计算的平均数与其他组的平均数进行比较,发现规律。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解释用平均数衡量各项数据的重要性。
(四)练习1.分发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认真检查答案,及时纠正错误。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掌握学生的听课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2.对学生的练习答案进行评析,及时发现疏漏和错误,帮助学生提高。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小练习和课后习题。
2.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点,做好笔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能够独立进行计算。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理解不深,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注重细节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2课《认识平均分(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二)》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使每人分得的数量相等。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也已经有了一些分配物品的经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同时,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例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使每人分得的数量相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游戏,培养学生平均分配物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公平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使每人分得的数量相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本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物品,如水果、糖果等,用于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数字,用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和计算。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引入课题,例如:“今天老师买了一些水果,想平均分给同学们,每人可以分到一样多的水果。
我们应该怎么分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如水果、糖果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分-苏教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认识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意义;2.能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平均分的概念及其意义;2.平均分的计算方法;3.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幅水果销售的图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各种水果的平均售价。
2. 认识平均分1.谈论学生们在生活中从哪些方面接触到了平均分,例如班级排名、体育比赛等;2.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及其基本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计算平均分1.从班级人数、考试得分等方面触发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分;2.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计算操作。
4. 应用平均分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水果销售、班级考试分数等;2.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拓展探究通过比较不同情况下的平均数大小,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特点,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认识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课后作业1.总结课上所学的平均分知识;2.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如何应用平均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情境引入、实例引导、探究拓展等多种教学方式,较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
然而,在教学计划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的梳理和教学细节的处理,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3.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进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求解。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将平均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求解。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解决法。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笔、平均数的实物和图片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任课教师可以找些平均数的实物,例如几个相同大小的糖果,对学生进行展示,并询问学生这几个糖果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2.讲授新知:通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告诉学生“平均数”是将一定数量的数相加后除以这些数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值。
3.询问学生:众所周知,平均数是一种很好用的数学工具。
然而,学生可能不熟练掌握这个概念。
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任课教师可以用一些问题来问学生。
例如:有9个学生的成绩分别为60,76,85,92,35,73,95,82,88分。
要求求出他们的平均分是多少?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4.辅导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一些平均数的练习。
练习1:某班一共有35个学生,其中10个学生的身高是110cm,5个学生的身高是120cm,20个学生的身高是130cm。
请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练习2:某个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如下:16,28,35,48,52,70m³。
那么该家庭一个月平均每天用多少水?5.归纳总结: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求解后,任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平均数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掌握的内容,以此来检验掌握的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下一节课中,任课教师可以将更加具体的问题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应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4.1《认识平均分(一)》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实例计算平均分。
3.能够使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分2.如何计算平均分3.平均数的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一些学生对平均数等概念较为陌生,无法理解。
四、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法2.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法3.讲解法与示范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份上课考试成绩表格,并将其数据展示在黑板上,请学生先观察这张表格,询问学生能不能说出一些数据的特征?2. 认知1.教师让学生看一下这个人的成绩单,并让学生讲述一下这个人的成绩情况;2.教师问学生这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让学生尝试计算该生的平均成绩;3.讲解什么是平均分,如何计算平均分。
3. 练习教师让学生尝试完成以下练习:班级中还有一名学生刘明,他近十次的语文成绩分别是 85, 80, 79, 88, 87, 93, 90, 84, 86, 80,请计算他的平均成绩。
4. 能力拓展教师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一个班级里,小明的期中考试成绩是80分,期末考试成绩是90分。
期中考试的总人数是30,期末考试的总人数是25。
请问这个班级这门课的平均分是多少?5. 总结1.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点,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平均分?计算平均分的公式是什么?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平均分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了解平均分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情景模拟法、讲解法与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与合作十分积极;2.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更深入了解,能够更好的应用平均数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3.教学改进:下一节课将增加趣味性,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思想。
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认识平均分》教学教案及教后记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均分的意义,并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方法;2.了解平均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平均分教学难点:如何平均分教具学具:课件、图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猴子分桃”的情境,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孩子们知道猴子最爱吃什么?(生:桃子)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猴子分桃”的故事。
(课件演示:猴妈妈摘回了6个桃,要分给猴哥哥和猴弟弟)师:你们猜猜妈妈会怎样分?生: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3和3(教师板书)师:我们接着看猴妈妈是怎样分的?(课件显示)师:看完故事,教师有两个问题。
(课件显示)生思考回答问题1.揭示平均分: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2.判断巩固什么是平均分:课件显示: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对于不是的,教师追问,怎样调整就是平均分了。
)3.举例说说,你在生活中哪里还风过平均分。
(指名说,学生说不上来,老师提示)二.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含义。
活动一:分桔子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如果遇到具体情况我们怎样才能平均分呢?课件显示:二•一班的同学要去春游,第1小组的孩子准备了12个桔子,怎样把这12个桔子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可以分得几个呢?课件显示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直到分完为止。
师:同学们还能想到其它的分法吗?小组活动:把12根小棒代替12桔子,平均分给3个同学。
2.展示学生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汇报多叫几组展示不同的分法。
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一次拿几个桔子比较合适呢?3.巩固平均分:课件出示:(1)把10朵花平均分在5个花瓶里。
(2)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3)一共有()个苹果,平均分成3盘,每盘()个。
师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是知道总数,按照分的份数来分,得到每份数,其实平均分还有另外一种现象,我们接着来研究。
《平均分》教学实录师:谁情愿汇报?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伙伴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伙伴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师:大家观测得真认真,今日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同学活动,老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同学的安排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正,〔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相互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
由于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由于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测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
同学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
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认识平均分课堂实录第一部分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森林吗生:喜欢!师:你们喜欢森林里的哪些小动物。
生:兔子小狗熊猫师:我听说森林里要举行一次盛会会有很多小动物想不想跟我去看一下。
生:想!师:好丰盛的食品了孩子们看看都有什么。
生:桌子上有10个竹笋20个桃子师:这么多好吃的怎么分呢两只熊猫分10只竹笋生1:每只熊猫5个。
生2:哥哥6个弟弟4个。
生3:弟弟2个哥哥8个师:你认为哪种更合理更公平。
生:每人5个因为一样多不打架。
师:这个同学说的真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看看又有哪个小动物来了(课件出示)生:小猴子。
5只小猴子。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平均分把桃子分给小猴子们。
学生用手中的小木棍摆放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生1:我是一个一个分的最后每人4个正好分完。
生2:我是2个2个分的也是每人4个正好分完。
生3:我是每人4个因为四五二十。
同学们的方法真好还有的同学用到了我们以前学的乘法口诀真是学以致用。
师:接下来看看谁来了。
课件出示图片。
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有多少只松鼠20个萝卜每只兔子分5个有多少只兔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自己操作进行平均分(教师巡视)3、练习巩固(1)把12个果冻平均分可以怎样分生1:分成3份每份4个。
生2:分成4份每份3个。
生3:分成6份每份2个。
(2)出示做操方阵问题一、一共有多少人38=24(人)(巩固旧知)问题二、还可以怎样平均排(方法多样)生1:每排4人6排。
生2:每排6人4排。
生3:每排12人2排。
课件演示。
(3)租船问题。
24人租船4人一条船需要几条船生:需要6条船。
第二部分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1:学会了什么是平均分。
生2:学会了平均分的方法。
生3:感受到了一点除法。
生4:通过这节课我懂得了乘法口诀的重要性。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觉得你们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帮助了小动物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 课件出示:帮助别人的同时你也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快乐!) 让我们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会口算平均数。
2.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求解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分的概念、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用具:彩色布条、黑板笔、教案、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物品的颜色、个数、形状等。
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物品个数多少,通过这种手段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
2. 新知引入(10分钟)教师先请学生看一个小视频,对平均数的概念进行简单解释。
然后教师请几位学生分别手拿几条彩色布条,根据老师口令,将他们手中的布条平分给身边的同学。
然后再请两位学生举报他们收到了多少条彩色布条,计算平均数。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操作练习(2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黑板图片,上面画有5个方格,每个方格里面填着一些数字。
然后请学生自行计算5个数字的平均数,并在练习本上写下计算过程和答案。
此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举多组数字数据,供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并在每次计算之后请几位学生上来默算答案,培养学生的算术口算能力4. 活动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提醒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完成《认识平均分》的习题,巩固对平均数的掌握。
2.在生活中找一些实际的例子,进行平均数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平均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广泛的运用。
本课通过彩色布条和数字的计算,以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上课的练习活动深化学生的理解。
但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二年级上《认识平均分》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具准备: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
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
你们猜
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
(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
(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
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帮着乐乐思考一下,也来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继续拿出圆片摆一摆吧。
”
生1:把6个桃子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3盘。
(这样的话学生说不出时,教师直接问。
)师: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用圆形磁铁摆出:○○○○○○)
每份几个?(2个)分出了几份?(3份)
引导学生完整说说三句话。
师: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是)
观察每个盘子里的桃个数怎么样?(同样多)还有没有不同的分法?
生2:把6个桃子每个盘放1个,可以放6盘。
引导学生完整说说三句话。
师:是平均分吗?
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要看是不是平均分,只要看每一份分得是不是同样多。
请小朋友们把圆片收好,放一边。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回答。
)
师:你能想办法让胡萝卜也平均分吗?
生:第一份拿走一个或者第二份添一个。
师:小朋友们,你们刚才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小猴解决了6个桃如何平均分好的问题,乐乐非常感谢你们。
猴爸爸又拿来了2个桃,一共有几个桃?(8个)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回答出来吗?大声的读一读老师带来的问题:有8个桃,每个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同时呈现8个桃的课件)
打开书本圈一圈。
生1:可以分给4个小朋友。
师:你怎么做的,请你到前面展示一下你的做法。
生1:我是每2个圈1份,圈出4份。
师:你会填空吗?一起大声把你的答案完整地读出来!
师:刚才这个问题乐乐也在和大家一起思考,看看他是怎么分的。
(课件演示例2的解答过程)你们跟乐乐一样爱动脑筋,自豪的夸夸自己吧!
师:小熊看到咱们学的真开心,也带来了一道题来考考我们。
(课件出示试一试)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读的真响亮,赶紧拿出小棒来摆一摆吧!
(生到展台展示,介绍自己的分法。
)
问:你能用这样的话完整说出来吗?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6份。
师:每份同样多吗?是平均分吗?
师:12根小棒还能怎样平均分?(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说完整话。
)
1.“想想做做”第2题
师:为了奖励大家这么爱动脑筋,猴妈妈准备再拿出一些好吃的食品奖励给大家。
看,猴妈妈拿出了什么?(课件出示饼干)
师:我们先来数一数猴妈妈带了多少块饼干。
(10个)
师:猴妈妈打算怎样分饼干?(出示前2个饼干被圈出来)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每2块一份。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想一想,10块饼干,每2块一份,分成了几份呢?
生:分成了5份,每两块圈一个圈,一共5个圈。
(课件演示)
师:还有糖果、巧克力要分,老师想让小朋友自己完成,请打开书43页“想想做做第2题”,找到要分的糖果和巧克力,拿出铅笔在书上圈一圈,再填空。
2.“想想做做”第3题
师:大家真厉害,连乐乐都对我们班小朋友竖起了大拇指,他决定拿出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送给大家作为礼物,你们开心吗?看,他给大家带来了气球。
(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师: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同桌间、小组里自由的讨论讨论。
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并完成填空。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师:5个小朋友都满意吗?为什么?这种分法叫什么?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