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中的抗凝技术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45
无肝素抗凝技术及护理操作1. 无肝素抗凝技术简介无肝素抗凝技术是一种在医疗领域中常用的抗凝血技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
与传统的肝素抗凝技术相比,无肝素抗凝技术具有更少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无肝素抗凝技术主要通过激活内源性抗凝机制来阻止血液凝结,从而避免血栓的形成。
该技术通过使用特定的药物或器械来实现,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医疗场景,如心脏手术、血液透析等。
2. 无肝素抗凝技术的应用领域2.1 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心脏手术是无肝素抗凝技术最常见的应用领域之一。
在心脏手术中,无肝素抗凝技术可用于维持血液的流动性,防止血栓的形成,并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的无肝素抗凝药物包括阿加曲班和比伐卢定等。
2.2 血液透析中的应用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而无肝素抗凝技术在血液透析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无肝素抗凝技术,可以降低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栓的风险,并减少透析器的损坏。
2.3 其他应用领域除了心脏手术和血液透析外,无肝素抗凝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医疗场景,如体外循环、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等。
在这些领域中,无肝素抗凝技术可以提供更安全和有效的抗凝血方法。
3. 无肝素抗凝技术的护理操作3.1 技术前准备在进行无肝素抗凝技术之前,护士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医嘱,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无肝素抗凝技术。
然后,护士需要检查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以评估患者的抗凝需求和风险。
最后,护士需要准备所需的无肝素抗凝药物或器械,并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3.2 技术操作无肝素抗凝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会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性的操作步骤:1.患者准备:将患者放置在适当的体位,清洁操作部位,并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药物或器械准备:根据医嘱或操作要求,准备所需的无肝素抗凝药物或器械,并确保其无菌和可靠性。
3.技术操作:根据具体情况,将无肝素抗凝药物或器械应用于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或系统。
血液透析的抗凝技术一、全身肝素化抗凝(一)常规肝素抗凝法1.预冲血液透析开始前先以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500ml+肝素20mg)冲洗透析器及管路。
2.持续给药法肝素持续给药时血液中肝素浓度稳定,抗凝作用稳定。
(1)体内首剂肝素:于血透开始前5-15分钟。
肝素2000iu(16mg)从内瘘静脉端一次性推注。
(2)维持剂量:肝素500-2000iu/h从动脉端管路持续泵注。
(3)必要时监测凝血常规,并酌情调整剂量,使凝血指标维持在相应的目标范围。
(4)肝素平均半衰期为50分钟,血透结束前30-60分钟停止肝素注入。
(二)肝素不良反应及其防治1. 不良反应(1)出血:某些患者可发生急性脑出血、大呕血等;某些患者表现为长期隐性出血,如出血性心包炎、消化道出血等。
(2)血小板减少症:部分患者在长期应用标准肝素后发生血小板减少,少数患者在应用肝素后3-4天即发病。
(3)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个别患者有荨麻疹、皮疹、哮喘等过敏症状。
(4)血脂异常:肝素激活脂蛋白酶,促进脂肪分解,使游离脂肪酸(FFA)增多,使血液甘油三酯浓度增高。
(5)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应用肝素的患者,与累积肝素剂量有关,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肝素在骨组织中蓄积影响骨矿化有关。
(6)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下降、脱发等。
2. 防治正常人肝素半衰期为(37±8)分钟。
尿毒症患者可延长到60-90分钟,并且每个透析患者对肝素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故对高危出血患者不宜使用肝素;对于潜在出血危险的患者,可选择低分子量肝素抗凝。
对血液透析中突发出血的患者,应立即停用肝素,并给予鱼精蛋白中和。
鱼精蛋白剂量为透析时肝素总剂量的1/2。
由于鱼精蛋白半衰期较短,可出现反跳性出血,这时可再给予原剂量的1/2。
使用前先用生理盐水将鱼精蛋白稀释后缓慢推注,再用生理盐水讲内瘘针残余的鱼精蛋白缓慢推入,以防因剂量不足而反跳引起出血。
每个血液透析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血红蛋白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用肝素,并根据医嘱给予其他抗凝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