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人血小板输注
- 格式:ppt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23
血小板的限制性输注(一)血小板的应用现状1.世界范围内血小板的应用现状1970年,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开始用于血液病患者、肿瘤患者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强化治疗。
之后血小板的使用逐年普及,据统计2011年4月~2012年3月期间,英国的血小板使用率上升了8.3%。
尽管有关机构加强了对血小板输注的管理,但在预防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的最佳输注量、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以及与治疗性输注相比的优势等方面仍存在争议。
各国的血小板输注指南都给出了何时输注血小板来预防侵入性操作可能引起的自发性出血的建议,以及何时输注用于治疗活动性出血。
接受血小板输注的人群绝大部分是血液病患者,占总人数的67%。
尽管如此,血小板的滥用情况依然普遍存在。
英国2012年一项调查显示,血液病患者中34%的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是不符合指南的建议的,而另外10%的预防性输注都给予了双倍用量。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
2.我国血小板的应用现状由于血小板需求量上升太快,公民宁可捐献全血而不愿意捐献单采血小板,因为体检合格后捐献全血所需时间短(只需几分钟),而捐献血小板所需时间长。
虽然各地血液中心或采供血机构已建立一支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队伍,但因人员流动性大,存在着不断建立又不断流失的被动局面。
从献出的全血中分离血小板可以缓解供求矛盾。
目前欧洲各国所用血小板50%来自单采,50%来自全血分离,有的国家全血分离血小板甚至达到80%。
我国香港的血小板90%来自全血分离。
我国今后血小板库存可能也以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为主,单采血小板为辅。
单采血小板需要事先预约并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国外专家一致认为,当使用剂量无显著差异时,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具有相同的止血效果。
今后可望有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供应临床以缓解供求矛盾。
(二)血小板的合理应用血小板输注适用于治疗或预防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但不是所有原因的血小板减少均适合输注血小板,甚至有些血小板减少症禁忌输注血小板,在决定输注血小板之前,必须确定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且要权衡利弊,不可单纯以血小板计数判断输注需求。
输注单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者提高血小板数量的作用吕致斌(永州市中心医院 南院,湖南 永州 425006)摘要:目的 临床探讨输注单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者提高血小板数量的作用。
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70例,记录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血小板计数与输注效果,并进行对比,判断输注的作用。
结果 单采血小板输注1d后,血液病患者额定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计算均有显著提高;不同血液病患者,采用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效率有所不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占61.3%,其他不同种白血病的输注效率存在差异。
结论 单采血小板输注,在各种血液病的治疗中,可有效预防与减少出血,具有显著的作用。
输注血小板,因个体情况存在差异,降低输注的重负,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率。
关键词:血液病;输注;单采血小板;血小板数量;作用中图分类号:R714.254 文献标识码:B输注血小板,主要是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导致出血与预防出血。
决定是否进行血小板输注时,除要计数血小板外,还应考虑患者出血情况。
随着输血制品在不断完善,在治疗血液病过程中,输注单采血小板的作用日益明显[1]。
笔者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70例,记录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血小板计数与输注效果,并进行对比,判断输注的作用,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70例,经过实验室、临床检查,确诊为血液病,所有病例均有过输血史。
其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7-85岁,其中25例急性白血病,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2输注指征由本市中心血站提供血小板,一个10U治疗量,一个治疗量是每袋血悬液,月为150mL左右。
输注血小板的指征:不伴有血小板的数量减少、伴有血小板数量减少、出现症状、静脉血小板小于20×109/L。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分析与护理【摘要】目的对临床8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效率进行分析,探讨提高输注效率的护理对策,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血小板输注效率。
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率的因素和护理要注意的问题。
结果8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25%,白血组和再障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0%和40%。
结论血小板输注效率可能与再障组病例数以及患者输注血小板之前多次输血导致抗体的产生有关。
临床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预防不同诱因发生破坏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无效输注。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效率;因素分析与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7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77-02对于临床中患有因血小板的缺失和减少或者血小板功能合成障碍等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往往采用输注血小板的方法进行干预,实施干预以后,患者不会因为放化疗以后血小板骤然降低而致出血增加,减少了出血的致死率,因此,血小板输注率直接影响患者病死率,临床意义重大。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概念指的是患者实际的血小板输注增加值低于预期值的状态,一般无效输注率在30%-70%[1]。
本次实验回顾性分析我院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分析影响因素和护理评价,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按不同血液疾病分为白血病组6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20例;纳入的80例患者无脾肿大,且均入院前均已经过多次输血,输血次数为3-20次,平均次数为(8.9±3.2)次,合并感染的患者有48例;入院治疗输注单采血小板悬液的有35例,输注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的45例。
1.2方法采用静脉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目前血小板制品有两种,一是从全血中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二是单采血小板。
当使用的剂量相同时,二者具有相似的止血效果。
临床上血小板输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
一、适应症和相对禁忌证(一)适应证是否要输注血小板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血小板的计数和功能以及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来综合考虑。
根据血小板输注的目的不同,临床上又分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l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品以达到迅速止血目的称为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主要有以下几种临床情况:(1)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血小板减少:这是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证,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导致出血;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程度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主要依据。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20)×109/L 时,常有自发性出血,多需要进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2)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因库存全血或红细胞中无有功能的血小板,大量输血时会引起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根据患者自体血容量被替换数来推测。
一般来说,输注一个循环血量的血液,患者自体血小板约剩余35%-40%。
虽然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微血管出血,但接受1~2个循环血量的输血很少发生这种情况,只有当继续输血,血小板进一步被稀释而致血小板计数更低时,有出血倾向或伴有出血时才需要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有的患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和阿司匹林类药物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虽然血小板计数正常,但功能异常。
当这些患者出现威胁生命的大出血时,需要输注血小板以及时控制出血。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是指通过输注血小板使各种血小板生成障碍患者(如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等)的血小板计数提高到某一安全水平,防止出血。
临床大部分血小板输注是预防性的,但血小板究竟低到什么程度才需要预防性输注,目前尚无统一的阈值。
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与解决思路血小板作为正常人外周血中最小的有形成分,在血栓和止血、伤口修复、炎症和癌症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1]。
造成血小板计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病理性减少[2]及体外因素导致的假性减少[3]。
临床上对血小板计数过低的血液病患者多采取血小板输注的方法,以降低出血风险[4]。
血液病合并多抗凝剂依赖的血小板假性减少十分罕见,若未及时发现并纠正血小板计数易引发临床过度医疗。
本文通过分析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反复输注无效的原因,探寻多抗凝剂依赖情况下血小板聚集的应对策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男,68岁,因反复发热半月,发现全血细胞减少10d前往当地医院就诊。
查体:重度贫血貌,言语含糊,双下肢轻度水肿,右侧肢体肌力4级,余未见明显异常。
完善相关检查,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BCR-ABL基因阳性。
预备接受化疗前患者血常规结果提示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临床遂予以血小板输注,但效果不佳,血小板计数始终维持在20×109/L左右。
治疗期间患者并无出血表现,为明确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
1.2仪器和试剂BC-6800PLU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购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XN-90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P-10推染片机及配套试剂购自日本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0.1g/mL阿米卡星注射液购自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枸橼酸钠抗凝真空采血管、肝素抗凝真空采血管购自碧迪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1.3方法1.3.1标本采集及制片采集患者EDTA-K2、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血标本,分别于采集后即刻、30min、1h、2h、4h使用推染片机制作外周血涂片,镜检观察血涂片中血小板形态及分布情况。
1.3.2血小板估算方法肝素抗凝标本采集后立即涂片,计数体尾交界处20个油镜视野下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发表时间:2019-03-20T08:53:02.853Z 来源:《药物与人》2018年12月作者:李允樊卫忠郭华卿[导读] 探讨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中部战区空军医院李允樊卫忠郭华卿【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方法: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之间,选取医院内的44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以及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作为研究组,而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阴性率,并根据研究组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且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矫正增加植数、输血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
结果:经过调查两组研究对象发现,对照组血小板抗体均为阴性,而研究组血小板抗体的阴性率约为55.3%。
除此之外,调查研究组患者的阴性组和阳性组发现,两组患者在输注1h、24h后,血小板矫正增加植数、输血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均有一定的差异。
结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
【关键词】血液病;反复输血;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输注血液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而对患有血液病的患者来说,需要长期的接受治疗,并且不宜治愈。
现阶段已经有较多的患者因患血液病而死亡。
而本次实验主要是探讨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数据我市医院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期间,选取44例患有血液病的患者以及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但是在进行研究前,相关的医护人员需告知患者家属进行试验的相关信息,并且在患者家属自愿的情况下与其签订同意书。
除此之外,在选择研究对象时需对研究对象的身体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排除患有影响试验结果疾病的患者。
其中研究组患者均接受3次以上的输注次数,且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22例,年龄处于20岁与68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47.5岁。
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 ,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进行研究。
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分为阳性组、阴性组,与不合亚组、相合亚组。
对比各组PPR、CCI水平,并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
结果:阳性组患者PPR、CCI低于阴性组(P<0.05)。
相合亚组患者在PPR、CCI高于不合亚组(P<0.05)。
PPR、CCI与交叉配型试验结果呈正相关性,与血小板抗体测试结果呈负相关性(P<0.05)。
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对反复输血患者输注效果具有正面影响,能有效的改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合理运用血液资源奠定良好基础,且更能促进疾病的恢复。
【关键词】血液病;输血;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患者,经过血小板输注促进患者恢复身体机体的止血和凝血功能[1]。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的完善,血小板输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出现不良输血反应患者越来越多,其中以血小板输注无效最为多见[2],对需要长期依赖输注血小板患者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我院对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我院2018年5月-2021年5月所收治的血液病患者中,抽取120例反复输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分为阳性组(40例)、阴性组(80例),与不合亚组(231次)、相合亚组(471次)。
其中男性66例,女性5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为(45.5±2.3)岁。
两组患者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提高血液病患者生存质量目的:探究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总结有效的措施以提高血液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方法:选取70例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的血小板纠正计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进行监测,并总结输注效果。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并通过ELISA法和磷酸氯喹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
结果:70例患者中共输注了116次,共有30例患者40次输注无效,无效率为34.5%;输注血小板后CCI为14.41±9.18,血小板回收率为104.14±76.18;共有38次表现出输注后阳性,阳性率为32.8%,分别是HLA抗体20次,HPA抗体5次,HLA+HPA抗体13次;共有29次输注无效,无效输注率为76.3%,与抗体阴性无效输注率比较显著升高。
结论:对于多次输注血小板无效的血液病患者应详细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输注的有效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标签: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血液病血小板具有凝血、止血的功能,血小板输血成为临床上重要的支持治疗。
近年来,血小板的输用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预防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方法,同时对于有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出血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1]。
而在输注的过程中次数增加,会使患者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或是特异性抗体,导致输注血小板无效。
为了进一步探究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并为临床治疗总结有效的措施,具体分析如下:1观察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选取血液病患者7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其中包括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的年龄在25-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岁。
疾病类型:急性白血病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7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7例,淋巴瘤1例,血小板减少3例。
所有患者共输注116次血小板,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均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血液性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患者伴随全血细胞的减少,尤其是血小板数量减少,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性障碍引起出血的关键手段,能够有助于降低出血所导致的患者死亡率。
在这种状况下,临床研究中选择成分输血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关键因素,输注机采血小板治疗血液病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升高患者血小板数量,能够有助于预防脏器出血事件,对于患者康复有积极意义[2]。
本次研究分析将输注机采血小板应用于血液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治疗中的效果及临床可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接受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
试验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1~75岁,平均(52.5±4.1)岁。
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3~71岁,平均(51.9±5.6)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正常认知功能和机体功能;②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并由医务人员确认;③患者入院后确认不存在生命危险,可耐受本次试验。
排除标准:①妊娠期;②存在禁忌证或试验禁忌因素;③缺乏正常认知功能;④无法接受后续随访调查,不具有随访耐受性。
方法:①对照组常规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
②试验组选择输入机采血小板,所有机采血小板均由重庆市血液中心提供选择Baxter CS-3000Plus 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对健康献血者进行采集,单个患者治疗容量为200mL,血小板浓度≥2.5×1011/袋。
所有血小板均为新鲜血小板,在采集完成后24h 内完成,输入所有血小板,在输出前均接受γ射线辐射照射。
所有患者在30~50min 内输入完成,根据患者状况进行输入时间调整。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回升率及出血改善率。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