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球自转——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8
1.2地球的运动---自转依标托纲扣本:1.理解并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掌握地方时、区时、日界线与晨昏线等计算与判断方法,学会利用地转偏向力来解释自然现象。
锁定考点:考点一:1.晨昏线(圈)特点(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3)永远平分赤道。
(4)与经线圈的关系重合或者有夹角,夹角α的范围在0°~23°26′之间,且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
(5)晨昏线的移动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方向相反。
2.晨昏线的应用(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下图中AB 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若BC 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2)确定地方时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00,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18∶00,如右图BN地方时是6∶00,AN地方时是18∶00。
(3)确定日期和季节①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可判定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日或秋分日。
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日期是6月22日前后,节气是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节气是冬至日。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确定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互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②确定经线:与晨线(昏线)和赤道交点相差90°且大部分或全部在昼半球一侧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且大部分在昼半球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
(5)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1.2地球自转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从地球自转运动到地球公转运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1、在前一节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的概述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的概述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
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
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2、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3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中预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充分应用的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1、说教法:依据上面学情分析,主要采取(1)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
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2)情景教学法:应用教育资源及多媒体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3)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高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
第一篇: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 本课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周期性季节变化。
2. 初步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周期性的公转。
3. 初步知道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照时间长短不同。
教学准备: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活动一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2. 能将方格的大小与太阳的照射程度加以关联。
学生活动流程1. 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节的变化?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2. 模拟: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画上大小均匀的方格,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方的方格大小。
3. 小结: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指导要点:* 在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方格变大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斜射,方格大小几乎不变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直射。
* 活动中画有方格的手电筒最好由教师预先准备,因为要求方格大小均匀,如果让学生画,难以保证方格的大小,从而影响活动结果。
活动二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活动,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
2. 通过比较方格大小,分辨地球仪上同一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
3. 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1. 思考: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当中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2. 模拟:在地球仪上选择一点(如上海)作出记号。
让地球仪沿圆形轨道围绕手电筒转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选择4个对应的位置,比较记号处方格的大小,判断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的变化。
3. 小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的情况不同。
4. 观看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里的设计即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同时加强练习的反馈力度,巩固学生对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2.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加强空间概念的确立,以利于突破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辩证的地球观。
【教学重点】: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具】:FLASH课件【课型】:新授课【教法】:课件演示、观察法。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昼夜交替①假设地球不自转,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昼和夜)为什么?[小结]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就会产生昼夜现象。
(用地球仪做解释)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半球是黑夜,也就是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或晨昏圈。
(承转)在昼半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或高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太阳高度的问题。
(引导、讲解)什么是太阳高度呢?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教师可用手势做解释)。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重要特点,它们对地球的气候、季节和生物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并解释它们的原理和效应。
1.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进行旋转的运动。
以下是地球自转的特点:1.1 自转轴地球的自转轴是指地球旋转的轴线,它与地球的表面相交于两个点,即北极和南极。
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度,这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1.2 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是指地球完成一次自转所需的时间,通常称为地球日。
地球日的平均时间约为24小时,但实际上它是不恒定的,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发生微小的变化。
1.3 自转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东转。
这是由地球形成时的初始运动决定的,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保持了这个方向。
1.4 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指地球表面各点在自转过程中的线速度。
由于地球是不规则的椭球体,不同纬度的地方自转速度也不同。
在赤道附近,地球的自转速度最快,约为1670公里/小时,而在极地附近几乎为零。
1.5 自转效应地球的自转产生了一系列的自转效应,对地球的气候和生物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自转效应:1.5.1 昼夜变化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的交替变化。
当地球某一地区处于自转轴的阳光照射下时,该地区经历白天;当地球自转使该地区背离太阳时,该地区经历黑夜。
1.5.2 离心效应由于地球自转时速度最快的是赤道附近的地区,而速度最慢的是极地附近的地区,这导致了地球的离心效应。
离心效应使得地球呈现出类似于椭球的形状,赤道半径较长,极半径较短。
地球自转还产生了科氏力,这是一种偏转气流和海洋洋流的力量。
科氏力使得气流和洋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这种偏转现象对气候和天气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以下是地球公转的特点:2.1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教学内容及解析(一)教学内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晨线、昏线、太阳高度角等定义3.地方时与区时的产生与区别,地方时的判读、换算4.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二)内容解析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指的是地球的自转的运动特征,以及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时差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现象。
理解它的关键首先在于理解运动的原理,再进一步了解产生现象的原因。
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相关基础非常有限,因此本课在开始之前还需要对相关知识,比如地球经纬线的划分等进行一些铺垫和补充。
由于该内容是地理中“地球运动”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对解释一般现象以及后面时差、地转偏向力带来的现象等内容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在本学科中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地方时和区时的划分及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解决的关键在于利用多种方式,如动态图、实验演示等充分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等;2.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3. 地方时的产生及基本规律,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方法;4.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二)目标解析1.教师结合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的特征,注意让学生理解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区别,不同方向上看地球自转方向的表达方式等。
2.运用示意图,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
结合地球自转解释昼夜产生原因,并简述意义。
3.学生能够说出地方时的概念,理清并判断地方时的早晚,为学习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4.从现象入手,如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河岸冲刷程度的对比,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较多,一是对地方时早晚的判断和理解,二是对区时的划分以及时区的计算理解不够,不能进行判断。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2.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说出日界线的含义、特征和规律,以及与180°经线的区别与联系,尝试利用日界线换算时间。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004年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几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巴塞罗那举行,我们要看比赛为什么都在下半夜?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思考:“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在地球仪上的同一纬线上做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读图:书上宾馆大堂挂了很多种(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地方的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有的地方刚刚太阳升起是早上,有的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地方是中午,有的地方太阳要落山是黄昏;有的地方天刚黑吃晚饭;有的地方是深夜,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继续活动]在小组内用地球仪演示,集体讨论学习,鼓励用手电筒照地球仪,手电筒光线表示太阳光线来的方向,用地球仪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在地球仪上找出正午、子夜、由黑夜转为白天和由白天转为黑夜的地方。
12点,子夜的经线与之正相对,相差1800)提问:先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纽约。
烟花三月旅游节期间,扬州玩具厂的工作人员下午2点上班后要给美国纽约的客商打电话,以落实玩具出口合同,这个时间与客商联系合适吗?你认为什么时候与客商通电话比较合理?提问: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一样?地球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定义: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时刻特点: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东早西迟;南北极点不计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地方时以当地一日中太阳最高(即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为正午12时。
地球自转速度和月球公转速度1. 引言地球和月球这对“好朋友”总是让人觉得亲切。
想象一下,地球每天像个旋转木马一样自转,而月球则在它的身边优雅地公转,简直就是宇宙中的一对舞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们的速度,这可是一场有趣的天文大戏。
2. 地球自转速度1.1 自转速度的概念你知道吗,地球每天转一圈,整个过程大约要24小时。
这就意味着,地球表面上的点,像你我,实际上是在以约167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飞速旋转!这速度可不是开玩笑的,跟坐飞机似的,真是风驰电掣啊。
1.2 地球自转的影响想想,正是因为地球自转,我们才能体验到白天和黑夜。
早晨起床,阳光洒在窗户上,让人倍感温暖;而晚上,星星一闪一闪,仿佛在跟我们眨眼睛。
这种神奇的变化,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3. 月球公转速度2.1 公转速度的概念相比之下,月球的公转就显得悠闲多了。
它围绕地球转一圈大约要27.3天,这速度大约是每小时3680公里。
虽然比起地球自转的速度慢多了,但在浩瀚的宇宙中,这样的速度也不能小觑哦。
2.2 月球公转的影响月亮的变化,像是老天爷给我们表演的魔术。
新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变化无常,真是让人目不暇接。
尤其是那轮明亮的满月,总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怀,想起诗词歌赋中的种种情愫。
4. 地球和月球的相互关系3.1 自转与公转的协同地球的自转和月球的公转,虽然速度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紧密无间的。
地球的引力让月球一直在它的“怀抱”中旋转,而月球也因其引力影响着地球的海洋,造成潮汐的变化,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
3.2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与这两者密不可分。
比如,潮汐运动直接影响渔民的作业,晚上海面上的月光又成为了很多浪漫故事的背景。
还有,地球自转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时间感,一天的24小时,其实是宇宙给我们的独特礼物。
5. 结尾总而言之,地球和月球的自转、公转速度,虽然各有千秋,但它们的默契配合,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无论是欣赏星空,还是感受海浪拍打岸边的节奏,都让我们与这广袤的宇宙建立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