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19-农学院
- 格式:doc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21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长江大学农学(生物育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长江大学2011年3月农学(生物育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学科门类:农学专业名称:农学(生物育种)专业代码:090101授予学位:农学基本学制:四年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现代生物育种产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现代种子行业(企业)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与开发、种子加工与质量检测、种子生产、种子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物遗传变异规律、作物育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植物转基因技术、种子检验、加工、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在种子行业上的应用原理,具备在品种选育、种子生产、质量检测、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与检验、加工与储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科学技术的前沿及发展趋势;3.熟悉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种子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和项目策划等能力;4.掌握科技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农业推广等实际工作能力;5.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熟练阅读专业书刊、撰写科技论文,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6.具备创新理念,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的综合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四、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时间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完成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具备必须的专业基础和基本实践能力;第4年学生以在企业实践为主,结合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和科研课题,开展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农业植物学、农业动物学、土壤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基础科学课程,培养学生对农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专业课程:包括农艺学、植物保护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农业机械与电气化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对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的熟悉和掌握。
3.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技创新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研创新能力。
4.选修课程:包括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与管理、农业信息技术等选修课程,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综合能力。
三、培养方式1.系统化的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授课、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2.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3.导师制度的推行:为学生分配专业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讨论、课题研究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和学术研究。
4.课程设计的灵活性:设置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课程。
四、培养特色1.实践教学特色: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实习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农业生产和管理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创新创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科研训练、创新实践等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
3.国际化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推行双语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在国际环境下工作和交流的能力。
五、质量保障1.师资力量: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2.实验设施:配置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3.考核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包括考试、实验报告、课程设计、项目研究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
4.质量监控: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培养质量。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导言农学专业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专业之一,旨在培养具备农业科技研发、生产管理和农村发展规划能力的专业人才。
为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强调农学专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
二、培养目标1.知识与素质:使学生掌握农业科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坚实的农学基础知识和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
2.研究与创新:培养学生具备农业科技研发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管理与实践:培养学生具备农业生产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和管理农田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培养内容与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农业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农业资源利用、土壤科学等基础科学课程。
2.专业课程:包括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机械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推广学、农药学、植物保护学、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农田水利学等专业课程。
3.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农田实习、农业科技研发实践、农村实践等。
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1.科研与创新:通过开展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实习与农田实践:安排学生到农田进行实践,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农业实践能力和农田管理技术。
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农村社会实践,了解农村基层建设和农民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农村发展规划能力。
五、评估与质量保证1.考试评估: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
2.实习评估:通过对实习表现的考察和实习报告的评价,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农学人才培养方案以下是 9 条关于农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1. 咱说说农学人才培养,这不就像培育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吗?你看给他们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他们就能枝繁叶茂!就比如给他们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像真正的农夫一样在田地里摸爬滚打,那能不快速成长吗?不好好学怎么能成为优秀的农学人才呢!2. 要培养优秀的农学人才,不就得让他们亲身经历各种情况吗?就好比学游泳得下水,学骑车得上车呀!带他们去参观现代化农场,让他们感受科技的力量,那得多震撼呀,能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吗?3. 农学人才培养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呀!要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感受风、感受雨,就像那小树苗经历风雨才能更坚韧。
安排他们去和农民伯伯交流呀,听听农民的心声和需求,这多重要呀,能不拓宽他们的视野吗?4. 培养农学人才就像打造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精心雕琢呢!给他们设置各种挑战,像攀登高峰一样,让他们去克服。
提供丰富的课程,不就像给他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总有他们爱吃的,能不提升能力吗?5. 想想看,把农学人才培养成行业精英,那不就像把一块璞玉雕琢成璀璨的宝石吗?多有成就感呀!让他们参与科研项目,就像给他们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能不进去探索一番吗?6. 对于农学人才,实践经验得多重要呀!好比士兵要上战场一样。
多组织他们去实地劳作,感受汗水的流淌和收获的喜悦,这能不刻骨铭心吗?不去实践怎么成为厉害的农学人才呢!7. 培养农学人才可不能马虎呀!就像养育孩子一样,要全方位关注。
给他们提供优质的师资,那就是给他们指引方向的灯塔呀,能不跟着走吗?8. 农学人才培养得要有针对性呀!像射箭要瞄准靶心一样。
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兴趣来引导,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这不就像给他们插上了翅膀,能不飞得更高更远吗?9. 总之呀,农学人才培养是个大工程,需要各方努力和配合。
给他们足够的爱和支持,让他们茁壮成长,将来必定能为农学事业做出大贡献呀!这是毋庸置疑的呀!。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扎实的农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农业生产与技术的本科人才。
2.培养具备农业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农学知识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研究型人才。
3.培养具备农业经济和市场分析能力,能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应用型人才。
4.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能在农业领域做出积极贡献的全面发展人才。
二、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1.农学基础课程:包括农业植物学、农业昆虫学、农田水利学、农业机械与电气化、农业生态学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深厚的农学基础知识。
2.农业技术与管理课程:包括农业作物种植与管理、养殖与畜牧学、农药与肥料使用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能力。
3.农业经济与市场课程:包括农业经济学、农村发展学、农产品市场分析与营销、农业政策与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农业经济和市场分析的能力。
4.农业科研与创新课程: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方法、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科研与创新的能力。
5.社会科学和人文素质课程:包括农村社会学、农业法律与法规、农业文化与传统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广泛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和职业实习1.实践教学:a.院内实验:开设农业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b.田间实习:安排学生到农田实习,熟悉农业生产实际操作和管理。
c.示范农场实习: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示范农场进行实习,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d.实验室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农学相关的科研项目,培养其科研与创新能力。
2.职业实习:a.组织学生到农业企事业单位实习,让学生接触农业管理和实际运营。
b.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c.配备导师指导,帮助学生在实习中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四、毕业设计或实践1.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所学知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项农业科研或技术创新项目,完成科研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农学(Agronomy);专业代码:090101二、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企业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作物育种、栽培、耕作、种子及农业推广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和耕作、种子生产与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2. 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 掌握农业生产,特别是作物生产的技能和方法;4.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5. 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及有关方针政策;6.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 掌握种子生产、种子检验、种子加工与贮藏和经营管理的技术、原理和方法;8.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9. 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手段,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四、主干学科:作物学。
五、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试验统计方法,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耕作学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事技能训练,思政实践,社会实践,农学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学研究能力训练,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山东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农学院简介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31人,副教授2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32人。
学院设有植物科学与信息系、植物遗传育种系和种子科学与工程系、农学实验站、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所、小麦研究所、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所、种子质量研究测试中心、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玉米研究中心、花生研究所、棉花研究室、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和药用植物研究室。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泰安)分中心、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山东小麦高科技核心示范园、农业部全国种子技术干部培训基地和小麦原种扩繁基地依托于本院建设。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植物遗传工程”和“作物高产栽培生理”省重点开放实验室;设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现设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和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4个本科专业。
创立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教学体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先后培养本、专科生、硕士、博士、博士后7000余名。
自“七五”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5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为社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农业先进集体”、“省学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省教育先进集体”和“省师德建设十佳先进集体”。
目前全院正以“团结、求实、进取、奉献”的优良院风,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做出新的贡献。
农学院农学专业(农学丁颖创新班)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农学专业(农学丁颖创新班,Agronomy);专业代码:090101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旨在具备植物遗传、作物生产和作物育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农作物研究方面具有特长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能在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行政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的学术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科学、农学、农业生产、农业新品种选育、作物栽培与管理、农业生态、农业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拥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坚强信念、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爱岗的工作作风。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作物遗传特性与性状分析、作物与环境互作、作物栽培与耕作、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农业管理和推广的能力。
2.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作物生长发育、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的试验设计、研究与分析方法及实验技能;3.具有通识性文学、历史、哲学、生命伦理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农业信息的分析方法和技术;4.熟悉农业及其相关部门或单位与农学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作物遗传学、作物栽培和作物育种等理论的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6.具有较好的科学思维能力、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包括一定的实验设计、独立开展实验、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初步能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和进行简单的学术交流。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生物科学、作物科学、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农业及其相关的部门从事农学相关的教学、科研、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全人格及社会责任感,有创新、创造和敬业精神的农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英语、化学、计算机、植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作物栽培、育种、农作学与种子学等专业课程,熟练掌握现代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原理,具备在农业生产、管理、涉农企业、教学科研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农作物产业化开发、教育与研究工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现代植物生产与育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3、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和项目策划等综合能力;4、掌握科技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农业推广等实际工作能力;5、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及撰写科技论文,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6、具备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理念,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的综合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干学科:作物学、生物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种子生物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合作教育含社会实践)、就业见习、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本专业是传统农学类学科之一,专业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服务对象,以作物高产栽培、作物良种选育为基本方向,兼具很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专业在巩固农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的前提下,着重培养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途径,培养科研思维、提高研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结合不同社会层面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推行“学术研究型、技术推广型、社会服务型”的模块化培养模式,注重个性化发展,培养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
六、毕业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73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99.5学分,实践教学35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38.5学分。
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138八、农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139140九、自主发展计划学生应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具体详见《长江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十、学时学分统计表注:统计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时,含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单设实验课、课内上机、实践及实验学时(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20学时计)。
141制定人:王晓玲张文英学院审定人:李俊凯142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农作物有害生物的诊断与防治、农药的开发、生产、应用与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作物抗虫、抗病育种研究的原理与方法,毕业后能在农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植保有关的研究与开发、技术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英语、化学、计算机、植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植保专业相关知识,尤其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植保科学中的应用。
具体业务要求:熟练掌握作物有害生物的诊断与防治、农药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应用及营销相关知识;熟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农业气象、植物营养、土壤肥力与施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了解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在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等基础知识;2.熟练掌握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3.了解作物栽培与育种、农业气象学、植物营养与肥料相关知识;4.掌握科技文献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农业推广等实际工作能力;5.能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及撰写科技论文,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6.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7.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和项目策划等综合能力;8.具备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理念,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的综合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1.主干学科: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农业气象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综合实习、社会实践、专业综合实习、就业见习、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本专业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植物保护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对植物生产过程中有害生物发生的预测、诊断及防控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高年级实行学术研究型、技术推广型和社会管理型人才的分类培养,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职业规划的需要。
六、毕业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74.5学分。
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00学分,实践教学35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39.5学分。
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143144145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20学时计)。
九、自主发展计划学生应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具体详见《长江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十、学时学分统计表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20学时计)。
146制定人:邓清超周焱学院审定人:李俊凯147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领域或部门,以及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生产、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地学、化学、生物学和农学基础,接受土壤学、植物营养与施肥、资源调查与信息管理、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土壤改良技术、环境质量评价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及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和身体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外语、计算机、人文社科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 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3. 掌握土壤改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与重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4. 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农田水分管理、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5.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6. 熟悉我国资源利用与管理、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8. 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9. 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政治思想、专业实践、文化素养和健康身心素质。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 主干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
2. 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有机化学、植物学、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微生物学、地质地貌学、农业气象学、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农化分析、环境科学概论、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3.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就业见习、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本专业与农学、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研究与应用领域广泛。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结合与“三段式”专业实践教育模式,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在农业资源保护、植物营养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肥料生产与施用、农业环境监测等方面专业技能。
通过在高年级进行“环境生态”和“土壤与植物营养”模块的分类培养,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职业规划的需要。
六、毕业规定148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75学分。
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04.5学分,实践教学35.5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 35学分。
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149九、自主发展计划学生应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具体详见《长江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150十、学时学分统计表注:统计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时,含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单设实验课、课内上机、实践及实验学时(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20学时计)。
十一、专业课程中英文对照151制定人:周建利学院审定人:李俊凯152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知识,能在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生产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种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具备作物育种与栽培,种子生产、加工与储藏、检验、技术推广、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生物信息学、科技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掌握作物育种与栽培,种子生产、加工与储藏、检验、技术推广、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3.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创新实验性科研与生产活动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及农业推广等实际工作的能力;4.熟悉种子产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种子营销及企业管理能力;5.了解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前沿、发展动态、行业需求,掌握科技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好的外语交流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的综合能力;7.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