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讲义 城市历史进程
- 格式:ppt
- 大小:5.94 MB
- 文档页数:101
高三地理知识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将详细讲解城市化进程的定义、特点、标志,以及城市规划的目的、原则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进程1.1 定义城市化进程是指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种因素在城市地区的集中和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1.2 特点1.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
2.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人口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用地扩张等现象。
3.城市化进程受政策、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4.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速度不同。
1.3 标志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增加。
3.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进程越发达。
二、城市规划2.1 目的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空间布局、建设时序、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安排和综合协调的工作。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提高城市品质,满足居民生活、工作、休闲等需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2 原则1.科学性原则:城市规划应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人民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居民生活品质,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3.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4.综合协调原则:城市规划应统筹考虑各类要素,实现产业、交通、居住、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调发展。
2.3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始阶段(1949-1978年):此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城市地理学前言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大家庭中毫不逊色的一员。
地理学家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来研究城市,而区别于其它城市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进展,对城市研究作出了贡献,并在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
课程内容本课系统地讲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三章:城市化第四章: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五章: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第七章: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第八章: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教材:《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主要参考书:《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二版《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城市地理概论》于洪俊、宁越敏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现代城市地理学》许学强、朱剑如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
◎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
(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市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地理科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解析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地理环境变化的关键。
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首先,经济因素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因为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随着工业的扩张,与之相关的服务业也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化。
比如,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工厂的建立吸引了众多工人,为了满足工人的生活需求,商店、餐馆、医院等服务设施也逐渐增多,城市的规模和功能不断完善。
社会因素也在城市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在城市中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追求更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
医疗条件的改善也是吸引人们向城市聚集的因素之一,城市中的医院通常拥有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更专业的医疗团队,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政策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可以加速或调整城市化的进程。
例如,政府设立经济特区或开发新区,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和人口的集聚,从而推动城市化。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是最显著的表现之一。
这反映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趋势。
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向周边地区扩张,吞并了原本的农村和郊区。
同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农业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交通拥堵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车辆的增多,道路变得拥挤不堪,通勤时间延长,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降低了城市的运行效率。
住房紧张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住房需求急剧增加,房价上涨,许多人难以承担高昂的房价,只能居住在狭窄、简陋的房屋中,甚至出现了贫民窟。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讲义⼀、西⽅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1920年以前,聚落地理学组成部分,城市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扩张,城市⼈⼝飞跃般增长⼯业⾰命促⽣特⼤城市;⽋发达地区出现港⼝城市,从⼈地关系的⾓度研究聚落,没有独⽴的理论和⽅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影响,侧重描述建筑、⾃然条件等2.1920-1950年,世界开始进⼊城市主导⼈类⽣活的时代芝加哥学派:从社会学⾓度研究城市,创⽴了城市结构的同⼼环模式。
城市⼟地利⽤,内部功能区和吸引范围划分.中⼼地理论:Christaller的中⼼地学说,揭⽰城市规模等级、空间分布、职能层次规律。
①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是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②侧重城市形态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城市地理学尚未完全成为独⽴的分⽀学科。
3.1950-1970年,⼆战废墟上重建城市,亟须城市系统的研究和规划,城市系统的“数量⾰命”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移到空间分析上,形成空间学派,奠定城市地理学理论框架.①宏观城市空间,即城市体系空间,包括城市化、城市规模分布、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络形式。
②微观城市空间,即城市内部空间,集中在城市⼟地利⽤模式上。
4.1970年以来,西⽅城市社会问题⽇益严重.新韦伯主义:侧重地⽅政府在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中的作⽤。
⽂化景观:段义孚等运⽤⾏为科学和现象学,揭⽰集体性格如何反映“⽂化景观”.⼈⽂学派认为空间学派将⼈地关系物化,忽视了⼈在塑造空间结构⽅⾯的作⽤。
⾏为学派强调⽂化、价值、⾮正式团体、城市机构等在⼈类空间⾏为中的作⽤。
激进学派:D.Harvey为⾸,强调以社会冲突为核⼼,从政治、社会、⾏政、⽂化背景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政治经济环境和政治权⼒对城市的作⽤。
受社会科学、政治科学研究的影响,城市地理学开始进⼊⼀个新的多元发展的阶段。
⼆、改⾰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以实体空间结构为研究主题。
包括体⼟地利⽤与评价、市场空间、CBD 等。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解析一、关键信息1、城市化的概念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城市化的表现人口迁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市用地规模扩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业结构转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推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拉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城市化的进程初期阶段: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期阶段: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期阶段: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生态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基础设施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其内涵主要包括人口的城市化、地域的城市化和经济活动的城市化。
人口的城市化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人口向城市集中;地域的城市化表现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活动的城市化表现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进程发展及评价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地理学者既研究区域中的城市,也研究城市中的区域。
他们探求具体城市的发展规律,研究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研究城市在一定空间中的地域系统及其形成过程、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向。
城市化作为当代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面,近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字:城市化发展评价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它是因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城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的物质文明与文化、生活方式扩散,导致地域空间的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
因而城市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类型地区,又由于各区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各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与问题也不相同。
因此,有必要根据各国、各类型区城市化进程的规律与出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措施与政策。
基于以上思想,80年代初,城市地理学者最先在国内提出需要开展中国城市化的研究。
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所属部门的重视。
1983年起该部组织了“若干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的研究,进行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性回顾与展望;对全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确定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范围;同时选择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江苏三省的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上海、大连两个市与其所属的县作为类型地区进行类型区城市化研究与系统分析,建立城市化发展模型。
这一课题还概括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五个动力即:国家有计划投资;大城市自身发展与扩散;乡村工业化;外资引进的刺激和地方经济发展。
同时还对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及相关的12个问题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
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已被社会广泛认可和应用。
与此同时,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的一些城市的地理学者分别从全国范围研究与城市化有关的各种专题或是对本人长期从事城市研究的地区,特别是其中城市化速度快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进行了有关地区城市化问题的深入研究。
高中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二、城市化的主要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这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比重越高,说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业劳动人口减少,工业和服务业劳动人口增加。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占用更多的土地用于建设。
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
城市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心城市。
2、中期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一些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人口向郊区和乡村回流。
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1、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
由于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率先开始城市化进程,所以起步早。
经过长期发展,城市人口比重较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但也面临着城市中心区衰落、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速度快。
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才开始大规模城市化,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出现了许多“城市病”。
五、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1)城市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2)城市成为区域的文化、教育、科技中心,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2、不利影响(1)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许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
(2)土地质量下降城市扩张占用大量耕地,同时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土壤污染。
地理认识城市化进程教案主题:地理认识城市化进程引言:城市化是指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聚居的过程,是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工商业化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愈加迅速。
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地探讨城市化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定义与特征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同时伴随着农业向工商业化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有以下几个特征:1. 人口流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形成城市人口的集聚。
2. 城市扩张:城市土地面积逐渐增大,城市建设不断扩展。
3. 经济转型:农业向工商业转变,城市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区域。
4. 社会变迁:城市化带来了生活方式、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二、城市化的影响与挑战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1. 经济发展: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空间。
2. 社会变革: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变迁使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变化。
3. 生态环境:城市化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
4. 城市管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需要更高效的管理手段。
三、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 经济因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增长会吸引人口向城市聚集。
2. 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措施对城市化有直接的影响,如城市规划、建设等。
3. 社会因素: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追求、就业机会等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4. 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对城市化有一定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四、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当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愈发明显,我国也是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
城市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 原有城市的发展:已有的一线、二线城市不断壮大,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2. 新型城市的崛起:一些新型城市如经济特区、科技园区等得到快速发展。
3. 乡村振兴: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也在加速城市化进程。
城00 周五5~8节(B二417)理论必修课,1~9周,周4×9《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四个方面,即: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
但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授课内容:第一讲城市地理学概述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第二讲城乡划分及城市地域 (2)(城市概念及标准—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第三讲城市的产生及发展 (3)(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第四讲城市化原理………………………(4、5)(城市化定义—城市化机制—城市化的类型与测度—城市化的近域推进—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的特征及模式)第五讲区域城镇(市)系统………………………(6、7)(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变化与城市规模分布—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第六讲城市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 (8)(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及感应空间)第七讲城市问题 (9)(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源流和基本内容构架;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发展趋势;2.运用城市地理学方法进行基本的“城市—区域”的联动研究,及“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心理行为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