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7
人民英雄纪念碑赏析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天安门广场的一座重要纪念性建筑,它是为纪念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烈士而建立的。
以下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赏析:
1. 建筑风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风格兼具中西方元素,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纪念碑建筑形式和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
它以高大、庄重的形象展示出纪念碑的威严和庄重感。
2. 基座和塔身: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呈方形,底部刻有毛泽东主席的词语:“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塔身由三层构成,每层都有浮雕雕塑,以展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
整个纪念碑高达37.94米,向上逐渐收紧,象征着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向前的精神。
3. 浮雕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雕塑精美细致,栩栩如生。
这些浮雕雕塑刻画了中国革命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军民鱼水情、民族团结等场景,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英勇斗争精神。
4. 寓意与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中国革命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寓意着对革命烈士的崇敬和纪念,以及对民族团结、国家独立和和平发展的追求。
它也是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信念的象征。
5. 参观体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登上纪念碑可以俯瞰整个天安门广场和北京市区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能感受到纪念碑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国人民勇敢斗争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国现代历史和国家意识的象征之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详细介绍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的文章。
[人民英雄纪念碑详细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位于北京市的天安门广场中心。
作为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英勇献身的无名英雄的纪念碑,它见证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和崇高牺牲的精神。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详细介绍。
首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们。
该碑于1952年开始修建,历时4年,于1958年完成。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度为38.9米,共分为底座、塔身和塔顶三个部分,整个纪念碑呈方形,每一个边长为50米。
纪念碑的整体设计结构庄重、庄严,与天安门广场的其他建筑互相辉映。
其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是由镇海楼浅台状的建筑结构组成,呈矩形。
底座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庄严而庄重,表达了对无名英雄的深深敬意。
其次,紧接着底座是塔身部分,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体部分。
塔身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有五层塔楼状结构。
每一层的四个角上都有高10米的花岗岩浮雕,共计16尊浮雕。
浮雕的设计主题包括中国共产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国民军队以及其他献身于革命事业的人物形象。
这些浮雕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革命英烈们的英勇事迹,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最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顶部是一个由纯正镀金的铜质纹饰组成的花篮,高13米。
花篮由上环、中环和下环组成,构成一种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
花篮的设计寓意着英雄们在人们的心中永远不朽,同时象征着中国的繁荣和和平。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设计非常巧妙地结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现代纪念碑的要求,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非凡砥砺。
总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座矗立在北京市中心的雄伟纪念性建筑,纪念的对象是为中国人民奋斗和牺牲的英雄们。
人民英雄纪念碑课文参观路线
一、纪念碑整体介绍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英雄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是中国的国家标志性建筑之一。
纪念碑高耸入云,庄严肃穆,其设计独特,造型精美,气势磅礴,是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二、碑座四周的浮雕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座四周镶嵌着大型浮雕,这些浮雕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近现代革命历史
中的英勇形象和奋斗足迹。
这些浮雕分别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如“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
三、碑身南面
碑身南面正对着天安门,刻有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在这八个金色大字下方,
还有一个小碑座,上面刻着金色的花环和橄榄枝。
这些装饰使得整个南面显得庄重而神圣。
四、碑身西面
碑身西面是“胜利渡长江”的浮雕,展现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地横渡长江的壮丽场景。
此外,还
有一些小型浮雕和壁画,展示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五、碑身北面
碑身北面是“抗日战争”的浮雕,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抵抗和英勇牺牲。
此外,还有“红军长征”和“南昌起义”等历史事件的浮雕和壁画。
六、碑身东面
碑身东面是“新中国建设”的浮雕,展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崭新的面貌。
此外,还有“文化大革命”和“四五运动”等历史事件的浮雕和壁画。
以上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参观路线及主要内容介绍。
参观过程中请注意保持安静,尊重历史和先烈,共同营造一个庄重肃穆的参观氛围。
人民英雄纪念碑描述咱们今儿聊聊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可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一块儿宝地,立得笔直,跟咱心中的英雄一样,挺拔不倒。
一说到这碑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巨大的石碑,跟座小山似的,矗立在那儿,气势磅礴。
走近一看,嘿,那碑身啊,光滑得能照出人影来,上面刻着的可是咱们国家历史上那些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的事迹。
这些事儿啊,读起来就像听老辈儿人讲故事一样,感人肺腑。
再瞧瞧碑座,那可不是一般的底座,四面都镶着浮雕,每一面都是一个生动的场景,讲的是咱们的革命历史。
东边那块儿,是虎门销烟,那场面,火光冲天,看得人热血沸腾;西边呢,是武昌起义,战士们勇往直前,跟开了挂似的;南边是五四运动,学生们振臂高呼,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北边则是胜利渡江,解放军叔叔们乘风破浪,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这四面浮雕啊,简直就是咱们国家历史的缩影,让人看了又看,感慨万千。
碑顶呢,是个小亭子似的东西,叫“小须弥座”,上面刻着花纹,精致得很。
最上面还立着个大理石雕刻的石人,手里握着个卷轴,好像在向世界宣告咱们的英雄事迹。
这设计啊,真是既庄严又巧妙,让人一看就忘不了。
而且啊,这纪念碑还是咱们国家自己设计建造的,用的是最好的材料,花了不少心思和时间呢。
现在啊,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
大家站在碑前,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抬头仰望,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说真的,每次我去天安门广场,看到这座纪念碑,心里头总是涌起一股子敬意和感动。
这些英雄们啊,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咱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咱们可不能忘了他们啊!得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努力工作学习,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样才对得起那些为我们负重前行的英雄们啊!。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水平摘要:一、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1.纪念碑建立背景2.纪念碑设计及寓意二、碑文内容概述1.碑文撰写背景2.碑文作者及撰写过程3.碑文内容解读三、碑文书法艺术1.碑文书法特点2.碑文书法价值四、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水平评价1.碑文学术价值2.碑文艺术价值3.碑文历史意义五、结语正文: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为纪念在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中英勇献身的先烈们而设立的。
纪念碑位于我国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中心,碑身高37.94 米,碑基占地约3000 平方米,整体造型庄严雄伟。
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碑座四周则环绕着由碑文、浮雕组成的具有深刻历史寓意的艺术作品。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周恩来总理审阅,于1955 年6 月9 日完成。
碑文全文如下:“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文简练而深刻地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碑文的书法艺术由著名书法家、碑刻家商承祚先生创作。
商承祚先生将碑文的每个字都精心设计,力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力量。
碑文书法笔画雄浑有力,气度恢宏,融合了篆、隶、行、草等多种书体,堪称现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综合来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在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不仅是新中国建立初期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华民族英勇抗击外敌、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人民英雄纪念碑讲解嘿,朋友,今儿个咱们来摆摆龙门阵,聊聊那座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大宝贝——人民英雄纪念碑。
说起这座碑,我的情感就像那长江水,滔滔不绝啊!首先,你得知道,这碑子可不是一天两天就立起来的。
那是1949年,新中国还没过满月呢,咱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拍板决定了,得在北京城中心,天安门广场那块风水宝地,给咱的英雄们竖个碑,好让他们的事迹万古流芳。
从1952年开始动工,一直到1958年才完工,整整六年时间,心血和汗水都凝成了这石头里的魂。
走近一看,嘿,那碑身正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苍劲有力,直击人心。
背面呢,是周总理题写的碑文,字字珠玑,讲的就是咱们英雄的丰功伟绩。
这碑子,设计得那叫一个讲究,梁思成大师亲自主持,浮雕内容也是由范文澜老先生精心挑选的,刘开渠这些个顶尖雕塑家联手打造,那手艺,简直了!再来说说这些浮雕,哎呀,那才叫一个生动。
你看那《虎门销烟》,林则徐那坚毅的眼神,仿佛还在跟洋人较劲;《武昌起义》里,新军的枪炮声,好像还在耳边回响;《抗战游击队》更是活灵活现,游击队员们在山林间穿梭,打得鬼子落花流水。
这些浮雕,高的有两米,总长四十多米,一百七十多个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就像是在给我们讲故事一样。
最后,我想说,这座纪念碑,不仅仅是一块石头,它是咱们民族的脊梁,是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尊严和荣耀。
每次路过那里,我都要停下脚步,心里默念一声:“英雄们,你们辛苦了!”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希望咱们的后代,能记住这些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继续发扬咱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好了,今天的龙门阵就摆到这里,希望你喜欢。
如果你也对这些历史感兴趣,咱们下次接着聊!。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游览路线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游览路线如下:
1.入口广场:从入口广场开始,可以欣赏到整个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壮丽景观,并拍照留念。
2.纪念碑基座:进入纪念碑基座,可以欣赏到纪念碑的底座部分,包括纪念碑的基石和石雕浮雕。
3.升降电梯:乘坐升降电梯上到纪念碑的顶部观景台,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
4.顶部观景台:在顶部观景台上,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的美景,是拍照留念的好地方。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游览路线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时间安排进行调整,以上路线仅供参考。
在游览过程中,请注意保持安静,尊重历史和文物,不要随意涂鸦或破坏纪念碑的设施。
同时,也要注意安全,遵守规定,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1。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108字【人民英雄纪念碑概述】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我国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为纪念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斗争、献身的英雄们而建造的。
纪念碑始建于1949年,1958年建成,是我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解析】一、碑文结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全长108字,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序言、回顾历史、缅怀先烈、铭记伟大事业、展望未来。
整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展现了碑文的独特魅力。
二、碑文内容分析1.序言:碑文开篇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主题,表达了人民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2.回顾历史:碑文回顾了从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人民在历次民族解放斗争中英勇斗争的历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3.缅怀先烈:碑文表达了对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先烈们的深切缅怀,强调“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载史册”。
4.铭记伟大事业:碑文阐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目的,是为了铭记先烈们的伟大事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展望未来:碑文呼吁全体人民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三、碑文背后的历史意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凝聚了我国近现代史上的民族精神,既缅怀了先烈,又鼓舞了后人。
它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现实意义】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定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纪念碑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让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总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108字,既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史上的民族解放斗争,又展望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它是我们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努力。
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介绍
嘿,咱今天来聊聊人民英雄纪念碑呀!你知道不,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天安门广场,那可真是人山人海呀!我老远就瞅见那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啦。
当时我就想啊,这纪念碑可真了不起。
它就那么直直地矗立在那儿,庄严肃穆。
我走近了仔细瞧,上面刻着那么多英雄的名字和事迹呢。
我就一个个看过去,心里想着这些英雄们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那可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啦。
你看那碑身,多雄伟呀!上面的雕刻也特别精细,感觉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对英雄们的敬意。
我站在那儿,都能感觉到一种强大的力量,好像在告诉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能辜负英雄们的付出呀。
我还在那儿待了好一会儿呢,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静静地瞻仰。
我就想呀,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在这一刻,都有着同样的心情,那就是对英雄们的敬佩和感恩。
哎呀,总之呢,人民英雄纪念碑真的是太重要啦!它就像一个无声的守护者,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那些为了我们牺牲的英雄们。
每次想到它,我心里就暖暖的,也充满了力量。
以后有机会呀,我还得再去好好瞻仰瞻仰它,再去感受感受那种震撼和力量!这就是我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感受啦,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感呀!。
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我国建国以后所建成的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有幸参与贡献我国的第一座重要建筑物。
1949年9月3O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在首都建立纪念碑的决议。
就在会议闭幕以后,毛主席和全体政协委员由中南海怀仁堂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挥锹铲土。
庄重地为纪念碑奠了基,宣告了几年之后,在这里将建立起一座纪念物来。
但在这以前,对这纪念物该用什么主题,采取什么形式尚无定论,还有多种不同意见。
例如在形式上,有人主张建纪念堂。
或纪念亭,有人主张用塔,当然也有人主张用碑。
甚至在建筑地点上,以前也酝酿过,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或代替中华门的位置;还有主张建在八宝山上的。
是在奠基之后,地点才最后肯定下来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领导、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产物。
和普通建筑相比,它的体量可以说是小之又小,但有一个长达六、七年的设计周期。
多次反复比较,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地多次修改。
可说是一个“智慧密集型”的设计。
工程奠基之后,设计工作由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领导(主任彭真,副主任梁思成)。
1952年起成立了“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任彭真、副主任梁思成、郑振铎),具体领导纪念碑的设计和施工工作。
但是最丰富多样的原始构思,则是来自社会:广大的建筑界、美术界、工程界。
曾有过数次公开征求方案。
归纳集中起来,再向上向下征求意见。
再根据各方面意见,修改提高。
如此反复多次。
在最初阶段,征得的方案类型是比较多的。
其中一类是矮形的设计(见图1),高度不超过数米,有的甚至完全铺在地上。
它们的提案人大概非常重视原来的北京中轴线不被打断,因而也有以门的形式来做纪念物的(见图2)。
另一类是高耸形的设计。
其中,有不少是单体高,但也有四根柱或四块板形成一群或一束的。
这明显是受到国旗中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构思的影响。
当然多数人仍然赞成高而集中的方案,以为这才能体现人民英雄伟大崇高的精神。
第一阶段的成果集中在一碑、一塔两个方案上。
当时北京基本上没有高建筑,人们很有登高一望的愿望,因此产生了内设电梯的“纪念塔”的想法(见图3)。
这时一些方案的风格大部属于西方3O年代“新古典”主义一类同时加上中国式的细节装饰,上面是四角微翘的挑檐平顶。
这也是当时相当多数的人对新中国建筑的理念。
那时每年两次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上的集会和游行是人们一年中最大的心愿。
这是群众和领袖直接见面,互相祝贺节日的机会。
但是一种普遍的意见是天安门城台太高了,群众离领袖太远,看不清,人们很羡慕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
那上面的检阅台距地不过五米。
既然在广场上建纪念碑,是否能一次把这个问题也一并解决了呢?1951年国庆时,在广场中心建碑的位置上,展出了一座很大的(l/5)模型,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这是一个放大了的传统形式的石碑,安放在一个有门洞的红台上(见图4)。
这个红台的高度使它成为理想的检阅台,而红台的形式、色彩又和广场周围的建筑,和北京人所熟悉的风格完全一致。
这是一个完全“中国式”的纪念碑。
从上到下差不多都是用的中国传统的语言。
它标志着纪念碑的设计向着“中国风格”方面大大迈进了一步。
但是对这个几乎要定案的设计方案。
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同的意见。
当时梁思成正在卧病。
对这方案并未仔细研究。
后来,他在给彭真的一封信里表示了对这方案的反对意见。
理由有四:一、此方案(下半部)与天安门形状太类似、重复,达不到相互衬托、相互辉映的效果。
二、这个大台子放在广场中心,令人感到拥塞、使广场窒息。
三、由于台子太高大,对比之下,作为主题的碑便显得瘦小了。
近处透视,效果更差。
四、台下的三个门洞,功能上没必要,反而令碑不能脚踏实地,有不稳定之感。
因此梁先生主张取消红台,将碑落在地上,以宽大的平台衬托,人人可以走到台上来瞻仰、献花,使纪念碑和广场的地面有更好的联系,成为整体。
当时梁先生任碑建会的副主任兼建筑设计组组长,并兼建筑设计专门委员会的召集人,是纪念碑总体设计的实际负责人。
因而在设计过程的几个关键阶段,他总是竭尽全力分析归纳各种好的意见,加以总结、加工、提高。
有时则不能不对某些方案虽经有关领导首肯,仍坚决坦诚地提出不同意见来,避免失误和可能走的弯路。
参加工作的美术家们在一开始便主张以雕像来作为纪念物的主题。
确实,人们非常希望以令人容易理解、容易欣赏的具体形象来歌颂纪念英雄。
中国城市里以前还没有过大型的雕像。
如能以雕像为主题,必能令人耳目一新。
但这确有许多不易解决的难题。
这里要纪念的是百多年来无数的革命英雄,用什么人的形象能概括一切呢?若用群雕,不同时代、不同服饰道具的人组合在一起,该如何处理呢?且纪念碑建在广场中心,又如何能令雕像照顾到各个方面呢?由于政协会议已通过了“碑文”,而中国传统上的碑历来是以镌刻文字为其中心主题的,因而以毛主席所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为一面,请周总理手书碑文为另一面的主题思想便定下来了。
这既可全面概括建碑的思想,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概,因而以文字而非雕像为主题便明确了下来。
至于令观者容易理解的具体形象问题,便决定以多面浮雕的形式来表达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内容。
这佯,则几个问题都能较好地解决了。
这样便于1952年春拟出了以碑文为主题、以浮雕为衬托的综合方案,并以此为准绘制了基础设计图,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
在这个方案里,加大了碑身而减小了平台,使主题比较明确而突出。
取消了平台上的门洞,使平台成为一个小的展览室并布置登台的楼梯。
台的高度也较适合于当作检阅台或主席台用。
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浮雕即安置在平台的外壁上,这是最理想的观赏高度(见图5)。
自古以来,人类建造了无数的纪念建筑。
若考察它们的成败得失。
就会发现,纪念物要求塑形单纯,主题集中而突出,功能也要单纯,切忌把造形搞得复杂了,或把与纪念主题无关的内容和形象硬拼在一起。
一碑多用,实际上削弱了它的纪念意义。
若是想让它兼做登高用的塔、看展览的厅以及开会用的主席台,功能就复杂了,就不可避免地还要加上门厅,警卫,休息,储存,服务及至厕所等房间。
人们上上下下,出出进进,就会大大降低它的庄重、严肃的品格,不成其为一个“永垂不朽”的纪念碑。
对此,梁思成一直感到虽已开工,但方案仍需要进一步修改提高,雕刻家们也一直没有放弃以雕像为主的愿望。
他们提出能否以碑文为主题而以雕像为顶部装饰的设想。
这样,就在已经正式动工之后。
又再一次征求设计方案。
在以高而集中的碑为主体。
以碑文为主题的前题下,再次对碑的塑形和碑顶形象。
进行比较研究。
到了1953年,经梁思成、林徽因和莫宗江等先生的努力下,碑身的造形最终得以完满地确定下来。
这最后的方案,取消了高大的主席台和其中的展室,使其成为一个单纯的纪念碑。
碑身的原型,按中央领导同志的建议,参考了颐和园的万寿山昆明湖碑。
由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体量过大,为传统所无。
如何掌握好尺度和比例关系至关重要。
这座全高39米的碑系以两层带栏杆的平台和两层经过仔细推敲的须弥座层层叠起以达到完美的比例关系衬托出高大的体量来。
下层须弥座则是碑身必要的承担和过渡。
同时,中西方典建筑中的许多重要经验,也都运用来使造形有更好的修正、完善和提高。
例如碑身上下有收分。
这不是一些砖石砌体所常见的直线收分而是曲线的卷杀;碑身转角有小的斜面以柔和它的轮廓;碑身的平面则是以微微隆起的曲线组成以表现它的丰满感。
梁思成先生特别和建筑组的工作人员说,建议他们到十三陵去,闭上眼睛,两臂伸开去摸一摸那些碑身,“你就会感到这曲线是多么重要。
”他是主张对建筑不但要看,而且要摸的,大到石碑,小到明式家具的各部构件。
可以想像,碑身上的几百块花岗石由于上下左右都是曲线而造成几乎在不同位置的石料均有自己单独的形状和尺寸。
这项细致复杂的任务是由建筑设计人员的逐块放样和石工师傅的辛勤劳动而高质量地圆满完成了。
关于碑身石料,一度曾有个有趣的想法。
由西直门到颐和园之间,有一道清代以高质量巨石铺成的石板路。
其石的色泽偏暖,有黄、紫、赭诸色的斑驳变化。
因己建成了沥青公路,此路已多年弃置不用。
如能加以利用做为碑料,倒是就地取材、节省材料及运费的好办法。
后因无法配制到质量色彩相同的碑心石而作罢。
关于碑心石,也有一个反复的过程。
按中国传统,石碑碑身应是以一块整石刻成的,较重要的碑则更不例外。
若尺寸太大,则碑座和碑顶可用相应石料拼接,但碑身仍应是一块整石。
但此碑体量过大,不可能用一块整石。
当时担任碑建会秘书长的薛子正提出以每面用一块石、四块合成碑身的办法,以便令它尽可能的完整。
对此梁思成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简单地计算了一下若用四块巨石拼成碑身,则前后两块石料每块重215吨,两侧之石每块重137吨。
运输过程需按半加工的毛料计算,则重量还会更大。
当时我国的铁路条件,无论是车皮或沿路的多数桥梁,都不堪此重负。
更不要说由铁路车站到广场的运输,困难将会更大。
而且如此重大工程计划,总要留有余地,以免出现万一的情况,不致于束手无策。
实际上梁思成的考虑是正确的。
他前面的计算是以碑身石长18米为根据初步估算的,而在以后的施工设计中,碑身实际长度,达到了22米左右。
整石的重量将更大,施工运输上将有许多困难难以解决。
最后决定,镌有毛主席题字的碑心用整石,长约15米,宽2.7米。
碑身的其余部分以小石块(其实也不小)拼成;背面周总理手书碑文石,则以七块巨石组成。
经多方考察,纪念碑的石料块选用青岛浮山的花岗岩。
这种石材质地坚硬、不易风化、色泽紫灰凝重,具有“永垂不朽”的品格。
碑心石料重达200吨。
就地加工后,净重103吨。
是经过铁道部门和鞍钢、石钢(今首都钢铁公司)等单位的全力支持,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改装平车、加固桥梁等,才顺利完成运输的。
梁思成曾提议将同样的碑心石料开两块备用,以防运输过程中万一损坏可以顶替。
如果运输顺利,两块都安全运到,则以其中一块,剖成石案,横置碑前为敬献花圈之用。
这里可以看出梁思成考虑问题之谨慎和细致。
后因运输部门认为确有把握,可保无虞,才把这备用石省了。
碑座上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浮雕,经多次酝酿后由毛主席最后确定了内容,共八块。
由刘开渠等雕塑家设计,石工按足尺石膏塑样精心刻成。
由于青岛花岗岩石质过硬,不便雕刻,浮雕石料选用了北京房山产的汉白玉。
这是明清以来北京宫殿建筑台基栏杆所习用的材料,最适合于雕刻。
为了在色彩上有所呼应,下面平台上的两层栏杆,也选用了同样的汉白玉。
全碑以两样色泽的石料组成,庄重而有生气。
为了对人民英雄的崇高功勋表达永远的尊敬和纪念,在接近人视高的须弥座上做了全国和世界人民将要不断供献的花环和饰带形的装饰雕刻。
这部分工作是由林徽因主持完成的,这时她已长期重病卧床,但仍以极大的热情努力完成这项工作。
装饰浮雕的题材主要选用中国人民所喜爱的百花和卷草,参考了丰满而生动的盛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