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换个角度看问题_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63.69 KB
- 文档页数:4
8、《换个角度看问题》教学设计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教材分析】本文是语文版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
文章所提问题的思路适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可以带给人很多启示,学生通过前面三篇议论文的学习,已经初步懂得分析、把握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等方面的特点,故而引导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加深认识。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议论文这一文体尚不熟悉,不过通过前面三篇议论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懂得了分析议论文的方法,懂得在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因而本文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体会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弄懂文中引用的诗句、历史典故、科学故事要说明的问题,把握文章思路和主旨。
2、学习文中旁征博引、正反论证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查询等来弄懂文章内容,通过联系前面三课所学,在参照对比中自主分析、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个人生活和学习的体验,理解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和意义,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路和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和意义,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变换角度看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王充闾,笔名王聪,作家。
主要作品有《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清风白水》等。
三、整体感知1、给加点的字注音迂回(yū) 宛在(wǎn) 开辟(pì) 僵化(jiāng) 生物碱(jiǎn)囿于(yòu) 弊端(bì) 过滤(lǜ) 盲目(máng) 奏效(zòu) 梳理(shū)2、理解下列词语【迂回】进攻的军队绕向敌人深远侧后作战。
《换个角度看问题》教学设计【活动理念】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心理还未成熟,加上平时学业压力大,情感比较脆弱,思维方式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很容易导致不良的情绪情感,如果不良情绪情感保持过久,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习得一种良好的情绪情感调节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在1955年创立了“理性—情绪治疗”,主张情绪源自想法、理念,个体可以用改变想法来改变情绪。
该理论颇能充分应用思想的功效,帮助个体以逻辑思考来处理过度的情绪反应,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适应环境。
根据理情治疗的理论,情绪乃是源于想法、态度;引起个体种种情绪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看法或他对自己所说的话所致;艾利斯对“A-B-C理论”作了阐述,他认为引起情绪结果(emotional consequence;C)的并非事件(activating event;A)的本身,而是个体对此事件的想法(belief system;B)所致。
换句话说,焦虑、沮丧、敌意等情绪结果C的产生并不是由所发生的事件A所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所产生的。
只要个体对此事件的想法改变,那么情绪结果也会随之改变。
【活动目标】1.认识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认知改变,情绪也会随之改变;了解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的内涵。
2.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情绪,学会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全班同学就近组合,6人一组(根据人数调配),确立小组长,围坐在两张课桌的周围。
【活动过程】一、导入:两可图形1.出示几张两可图形,让学生谈谈感受或体会,使学生明白:换个角度看问题,自有另一番天地。
2.教师引导:是啊,同样的一幅图,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本节课我们要上的主题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对整堂课的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换个角度看问题【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重点)2.掌握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在议论中的作用。
(难点)3.懂得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问题导入:给学生看两张心理学上的两歧图。
提问: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发现其中的奥妙?2.举例说明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引发不同的情绪和心境。
(举半杯水的例子)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会说:呵呵,还有半杯水啊,真好。
悲观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会说:咳,只剩下半杯水了。
3.强化主题。
就刚才的例子让学生讨论,说说其产生的原因。
再次引出课题,对其强化。
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
王充闾:笔名汪聪,男,1935年2月5日出生于辽宁盘锦。
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代表作品《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春宽梦窄》《清风白水》《沧浪之水》《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面对历史的苍茫》《鸿爪春泥》《诗性智慧》等。
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项奖项。
2.积累字词。
宫闱(gōngwéi)侬.(nóng)囿.于(yòu)会晤.(wù)徘徊..(bìduān)..(shūlǐ)弊端..(páihuái)梳理3.理解下列词语。
囿于:局限;拘泥。
全然不顾:完全不顾及其它事物。
一般指专心做某事。
(设计意图:认识作者,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内容。
)三、合作探究(一)文章论点阅读课文,将文中议论性的语言圈划出来,并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老师播放朗读课文的录音,学生交流找出议论性的语句,举手发言。
)议论语句:(1)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因此,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察。
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
(2)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我能换个角度看问题教学背景几十名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生活在教室这个小环境中,每天都会有人际交往的冲突或学业上的困难失败。
由这些事情产生的负面情绪会影响人际关系或学习效率。
其实,很多烦恼客观上来自外界人事物的影响,主观上是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造成的误解。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懂得这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主动消除误解或烦恼。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眼前的烦恼、困难或挫折,培养他们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教学目标1、了解积极想法和消极想法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感受,意识到积极想法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思维的方式。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并解决眼前的烦恼或困难。
3、让学生学会运用自我安慰法、角色互换法等方法缓解心理压力和不快,培养其自信与乐观的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积极的思维方式,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自我安慰法、角色互换法等方法缓解心理压力和不快,培养其自信与乐观的品质。
教学准备1、表格材料,小组讨论记录时用。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换个方式——换个角度——故事感悟——悲观者与乐观者——我能换个角度看问题——总结延伸教学过程一、热身阶段:换个方式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我说大西瓜,大家用手比划大西瓜的动作;我说小西瓜,大家用手比划小西瓜的动作。
接下来,我们换个方式,我说大西瓜大家做小西瓜的动作,我说小西瓜,大家做大西瓜的动作。
二、探索阶段:换个角度;故事感悟1、换个角度(1)你是否有这样尝试过换个角度看世界没有?请你换个角度看看这个图片,你能看到什么?正着看是鱼和湖面,倒过来看是一只鸟。
(2)我再来考考大家,换个角度看看这两个人脸,是否能看见不同的结果?学生分享:正着看是苦脸的老年人,倒着看是笑着的少女。
(3)通过看图你的收获是什么?有学生交流从各种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不同的景物;有学生交流不能全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没有想到的就以为看不到;有学生交流仔细观察就是从各个角度去看等等。
换个角度看问题教案教案标题:换个角度看问题教学目标:1. 通过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不同层面和影响,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估。
3.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他们对问题的多样化解决方法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分析问题的影响和潜在解决方法。
2.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在实际问题中寻找新的视角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一些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讨论题目,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一个引人入胜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思考。
2. 提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要求学生就此问题发表观点,并鼓励他们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我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主体: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
鼓励组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并给予时间分享和讨论。
2. 辅导指导: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激发,以确保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扩展他们的思维。
3. 小组展示和总结: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讨论结果。
教师进行总结和概括,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活动:1. 提供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反思和讨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
2.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找到其中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3. 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从其他资源中收集和分享不同角度的观点和观点。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程度。
2. 收集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评估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和归纳他们所学到的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换个角度看问题四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何为换个角度看问题,学习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方法。
2. 尝试用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解决困难和矛盾。
3. 了解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的区别,并尝试积极应对。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换个角度看问题”2. 怎样换个角度看问题3. 如何应对困难和矛盾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一个小故事,故事内容讲述一只跳骚只有一条腿,它因为只有一条腿,不能像别的蝗虫那样跳的高远,但是它并没有气馁,它站在芦苇丛中的茎上,借助芦苇丛的韧性把体重分担下来,这样它就可以像其他蝗虫一样跳了,因为它换了个角度。
2. 学习“换个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看一些图片或者短视频,然后与学生讨论这些图片或者短视频中存在的问题,看学生是怎样分析问题的。
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有时候互相的看法和意见会影响我们的决策,我们可以尝试着换个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会得到一个不一样的结果。
3. 怎样换个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解释一下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方法。
比如我们平时来到一个地方,看到也许只是一些常见的景物,但如果我们突然想变变,就可以换个角度去观察和看待,这样就会发现一些特别的东西。
教师可以通过幼儿游戏操作,比如手摇杆之类的体验方式,让孩子们理解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方法。
4. 如何应对困难和矛盾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例子来与学生讨论,告诉学生在遇到困难和矛盾时,要注意积极的解决方式。
有时候我们遇到问题时,会感到非常沮丧和难过,而不知道如何解决,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换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这样就能发现一些不同的方法。
5. 总结教师可以用回顾先前的图画或者操作,帮助孩子们重新回顾本堂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并与孩子们一起思考,今天我们从这个课程学到了什么?怎样能够帮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四、教学后记:教师可以在下一堂课程中通过简单的游戏和练习,强化孩子们的学习,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如何稍微变通就能解决问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教案教案标题:换个角度看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出更加全面和开放的思维方式。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理解“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一问题可有多种不同观点和解决方法。
3.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到换位思考的好处,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制定练习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练习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曾经遇到过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描述他们当时的思考方式。
2.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视角的思考。
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某个具体问题,然后给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实际案例,比如社会问题或学校内部问题,让学生通过顶角色进行讨论和解决方案的制定。
3. 教师引导:向学生提供一些建议,指导他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审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巩固:1. 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问题,让他们借鉴之前讨论的经验,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给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然后,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并讨论各自的答案,并做出总结。
2.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写下他们对这种思考方式的感受和认识,以及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案。
教学资源:1. 案例材料:选择适合教学要求的案例材料,确保材料能引发学生思考。
2. 小组讨论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展开小组讨论和合作。
评估方法:1. 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表现的评估。
2. 练习活动的完成情况和回答的合理性。
3. 学生个人反思的质量和深度。
拓展活动:1.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在小组或个人形式中,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换位角度思考的方法给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做一次展示。
2. 学生设计一个交流活动,让其他同学互相交流他们对问题视角的理解和应用。
换个角度看问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2. 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相关知识点,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剖析。
3. 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形成跨学科思考的意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同理心。
3. 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保持冷静、客观、理性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
本课程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综合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依据教材相关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内容:1. 知识点梳理:回顾并巩固教材中与问题分析相关的基础知识,如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等。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社会问题、科学问题等。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多角度思考能力。
4. 方法指导: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如SWOT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
5. 实践应用:设计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知识点梳理,案例分析。
第二课时:小组讨论,方法指导。
第三课时:实践应用,总结提升。
教学内容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微笑面对每一天—《换个角度看问题》活动理念小学生成长到中年级,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独立性增强,处理问题时,多从自己出发,表现出自我中心,固执己见等问题,本次活动目的是使孩子们懂得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积极乐观地思考和对待事情,做一个快乐的学生。
活动目标1.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
2.学会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感受,增进双方的理解。
3.学会积极乐观的思考问题,学会宽容、欣赏他人,做一个快乐的学生。
活动原则1.巧设活动,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让学生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在对比体验中感悟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不同结果。
3.适时启发,学生参与活动,层层深入,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学会换位思考。
活动准备1.按照6-8人分成小组,选好组长2.多媒体课件活动方式:游戏活动,情境体验,小组讨论。
活动过程一、热身游戏在开课之前,设计一个学生们熟悉的小游戏正话反做,比如老师说举左手,学生们就要举右手,老师说坐下,同学们就要站起来,类似这样的几组活动。
这个游戏是为了锻炼学生试着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起到活跃思维的作用。
二、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课件出示几张图片:请你以最快的速度看一看,说说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有的同学说图片画的是花瓶,有的同学说是人的侧脸呢?……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就不同。
2.同学们,说到这我想起了学过的描写“庐山风景”(出示庐山风景图片)的诗句,同学们知道是哪句吗?嗯,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教师小结:图片和诗句告诉我们:看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今天我们就试着《换个角度看问题》三、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一)情境一天,你带五种动物(猴子、老虎、兔子、狗、大象)一起去野外旅行,随着旅行的进行,你发现同时带着这五种动物变得越来越困难,不得不决定逐一的丢掉他们,最后只能留下一种动物陪你,那么你会怎么选择呢?(二)活动过程1.每位同学独立思考、选择,然后填好表格。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换个角度看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情绪问题,保持良好心态。
活动目标:1、认识人的四种基本情绪,并能体会不同情境不同事件下产生的不同情绪。
2、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并感受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人的不同影响。
3、学会帮助自己及身边的人从积极地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持良好的心态。
辅导重点:学会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
辅导难点: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帮助别人调节情绪。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卡片3、录像活动设计:课前播放欢快歌曲《在树上唱歌》T:孩子们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听歌曲)T:听了这首歌,你们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入今天的课堂。
一、热身活动,导入新课1、解开千千结T:孩子们,你们喜欢做游戏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游戏《解开千千结》,找个学生读一下游戏规则。
(一生读)活动规则:1、每组8人,每个小组围成一个圈。
2、举起你的左右手交叉放在胸前,握住身边两个人的左右手,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把这张人网张开,成为一个只见手拉手的圆。
温馨提示:1、要求不能松手,但可以钻、跨、绕、转。
2、要注意安全,不要扭到手腕,踩到脚。
T:听明白了么?哪个小组先来示范一下?(此活动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为下面活动的引出做铺垫)二、认识、体验情绪T:孩子们,请到你们的坐位坐好。
T:我来采访一个同学,你们成功解开千千结时,心情如何?T:那你们组呢?你们组没有解开千千结,又是怎样一种情绪?T:无论你们是快乐、忧伤还是愤怒,这些都是我们的情绪。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体验,有哪些呢?(根据活动的情况提出问题,引出情绪)T:你们说的这些情绪中,有四种是人的基本情绪,那你能根据下面的描述,猜猜是哪种情绪么?PPT呈现:1、朵朵本来就不大的眼睛现在已眯成了一条线,嘴角往上提着……2、她站在麦克风前,眼睛瞪的很大,双手恰在腰上,喋喋不休的说着什么。
《换个角度看问题》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和处理问题时,总是立足于自我的立场,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很少从他人的立场来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立场,从积极的角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情绪问题,以及遇到困难能曲径通幽,想出合理的办法。
活动目标:1.学会帮助自己及身边的人遇到困难能换个角度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情感。
让学生懂得尊重对方,理解他人。
活动重难点:学会帮助自己及身边的人遇到困难能换个角度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活动过程:一、问题导入1. 屏幕出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果同学们给你起了一个不雅的绰号,你会生气吗?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妈妈训斥了你一顿,你会不会抱怨妈妈呢?为什么?教师读题,生答。
师问:当你遇到了这种不高兴的事情,该如何去思考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来画师:谁愿意给大家当模特?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把你所看到的模特的样子用线条勾勒出来。
(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作画)(待学生作完画,分别拿“模特”前后左右四个同学所画作比较。
)师:同样一个模特,大家画出的样子为什么不一样?(生可能答因为他们站的角度不一样,所以画的也不一样。
)师:这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一种事物是多面的,我们不要只看事物的一面。
这就需要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
(板书课题)二、深入理解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答)师:同样一颗钻石,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了它不同的美。
这就需要我们多角度、全面地看问题。
(板书:多角度、全面)(再次出示第一张课件)师:通过以上大家的发现和思考,我们再回到课堂开始的两个问题。
转向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问:现在,你的想法是否有所改变?请你再谈一谈。
(预设生1答:他们给我起绰号,正好说明了我有这样的弱点,提醒我要改正。
预设生2答:妈妈的唠叨、训斥,其实是对我们无私的爱。
《换个角度看问题》教学流程
流程内容与目的教学方法时间分配
(分)
自主学习内容:了解作者,熟读课
文
目的:初步熟悉课文
①学生根据导学
稿,前一天晚
修自学完成
②教师点拨
8´
生用5´师
用3´
预习检测内容:认读本课生字词,
理解词句意
目的:积累重点字词
①提问②教师点
评
10´
生5´,师5´
师徒合作内容:找出文章中的对
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目的:明确文章的论点,
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
的方法;
①师徒交流完成
②教师点拨,学
会归纳总结
10´
生8´,师2´
当堂练习内容:弄懂本文中引用
的诗句、历史典故、科
学故事等
目的:学习本文旁征博
引的方法
①学生现场练习
②教师点拨
10´
生8´,师
2´
布置作业内容:课后练习
目的:议论文训练
①教师布置
2´
师2´
合计
生26´,师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