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14.11 KB
- 文档页数:1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相关史料解读1.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国民党是现时中国唯一强大的民族革命组织,它以民主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以及一部分学生和工人为依据。
……因为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属薄弱,因为中国目前的一切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华代理人──中国军阀,尤其是因为解决民族革命问题,直接有利于工人阶级,而现时工人阶级又尚未充分分化成为完全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委认为: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要的。
──《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1923年1月12日)【解读】1920年,在共产国际二大上,通过了由列宁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提出共产国际有条件地援助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运动。
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的事业和斗争精神曾激励过许多革命者。
尤为宝贵的是,孙中山在革命处于最危难的时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苏俄、共产国际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而且在新的革命形势下,孙中山及时提出与苏俄合作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推动苏俄和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关注。
1922年1月至2月,共产国际主持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即远东民族大会),与会期间,尚在病中的列宁接见了中国代表张国焘、王尽美、邓恩铭、张秋白和邓培(工人代表)等,询问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工人运动的情况,对中国的国共合作表示关怀,向他们提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的问题。
远东民族大会带有明显的统一战线性质。
会议通过了关于各国共产党与民主革命派合作问题的决议,进一步重申了建立远东各国“反帝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确立了远东民族殖民地国家的革命任务。
这次大会,对于促进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资料,可以看到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形势的认识:①国民党是当时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政治力量。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中共三大中国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国民政府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技能:分析理解国共双方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过程与方法(1)整理归纳:国民革命运动如何在1926——1927年间趋向高潮。
(2)阅读说明:从《北伐战争示意图》了解三路北伐的斗争对象、进军路线、推进态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孙中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选择了国共合作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他一生中又一次伟大的转变。
孙中山为了救国和革命,与时俱进,奋斗一生的崇高精神,值得后人景仰。
(2)中共“三大”制定的关于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符合实际国情,对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3)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和推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而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标志着国民革命进入高潮。
北伐军的胜利推进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及其历史作用。
2、难点:中共为何选择国民党为合作者以及国共合作为何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导入:中共“二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它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何联系?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
这个纲领引起国民党领袖的兴趣,并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又称“大革命”时期)1、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必要性):中共通过二七罢工(1923年2月7日)认识到,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2)国民党的需要(可能性):国民党是比较真正的民主派,具有革命性、有威信、有根据地,孙中山欢迎共产党与其合作。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专题知识点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1924—1927年)第15课北伐战争1、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4年国民党一大决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
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3、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4、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5、北伐胜利进军开始:1926年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战况:①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湖北战场上,叶挺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②之后北伐军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影响: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三次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6、国民革命失败: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7、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8、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意义: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刘伯承等人领导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涵盖了从1840年至现在的时间段。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涌现了许多重要的人物。
本文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进行归纳。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与西方列强进行的第一场正式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从封闭状态向半殖民地化的转变。
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的鸦片,导致中国社会瘫痪。
最终,中国以失败告终,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二、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中国从封建帝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变。
辛亥革命的推动者是孙中山先生,他领导了中国同盟会,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三、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反对列强对中国影响的一场爱国抗议运动,也是中国早期的学生运动。
五四运动的起因是巴黎和会将旅大产权交给日本,引发了中国学生的愤慨。
在这场运动中,学生们发起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并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五四运动对中国新文化和民主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四、北伐战争(1926-1928年)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的一次军事行动,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
北伐战争由国共两党共同发起,以推翻腐败无能的北洋政府为目标。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
五、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期间中国与日本进行的一场历时八年的战争。
这场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面对着强大的日本军队展开了艰苦的抵抗,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的成功范例。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结束了百年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管理】知识点1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共三大:1923年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
共产党员以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国民党一大:年1月,在广州召开。
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三大政策。
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校长,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作了准备。
知识点2北伐胜利进军开始: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目的:推翻、孙传芳、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战况:①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湖北战场上,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主力被基本消灭。
②之后,北伐军又在江西歼灭的主力。
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震动全国。
影响: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运动蓬勃发展。
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三次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知识点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国民革命失败: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7月,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全国统一:南京政府建立之后继续北伐,进至、一带。
奉系军阀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1928年底,其子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基础过关】知识点1国共合作的实现1.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C)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八大2.广州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
高二必修二历史知识点高二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分为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个部分。
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两个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学科。
一、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它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爱国主义运动,它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目标,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两党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崭露头角的时期。
4.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一次全面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最终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爆发的一场全球性战争,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推翻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一次重要事件。
3. 苏联的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战期间的一场全球冲突,涉及众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冷战: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对抗。
它持续了近五十年的时间,直至苏联解体。
以上只是高二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的部分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发展和中国的变革。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途径。
希望你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八年级历史第7课笔记
1. 知识点:
(1)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共产国际的促成下,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2)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建了黄埔军校。
(3)北伐战争: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4)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运动最终失败。
2. 学习笔记:
(1)国共合作的意义:国共合作是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的重要手段。
(2)黄埔军校的创建: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为培养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3)北伐战争的影响:北伐战争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4)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帝国主义的干涉、共产党策略的失误等。
3. 学习建议:
(1)掌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等基本知识点。
(2)理解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3)通过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观看历史影片等方式,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国共两党达成了临时的合作,共同抗击外敌,并试图实现民主与现代化的目标。
北伐战争作为合作的重要阶段,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国共合作是在中国面临由外敌侵略引起的危机情况下形成的。
192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危机日益加剧,同时也受到列强的欺凌。
国共两党在对外侵略及国内混乱的威胁面前,决定临时放下分歧,共同抵抗外侮。
二、合作的初衷国共两党在合作初期的倡导目标是民主和现代化。
虽然两党的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但他们共同关心国家民生,都希望通过改革和革命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三、合作的历程国共合作经历了多次的合作与瓦解。
最初的合作是由于共同的敌人而形成,后来在一些具体的情况下解散,但在整体形势对合作的需求下,很快又重建合作关系。
特别是北伐战争前后,两党在面对外敌入侵和国内混乱时,达成了最广泛、最深入的合作。
四、北伐战争的背景北伐战争起因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发动的反对北洋政府的武装行动。
北伐战争的背景是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经济衰退,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呼唤着民主与现代化的需求。
五、北伐战争的过程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战争,经历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斗争。
中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与国民党一起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六、北伐战争的意义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成功,并且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通过战争,国共两党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信任,铸就了深厚的合作基础。
同时,国共两党在战争中所展示出来的领导能力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七、国共合作结束的原因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分歧。
双方对于政权问题产生了分歧,加之国民党内部的右倾势力的影响,最终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
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识记知识点:
1.中共“三大”的召开时间及内容;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
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2)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通过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开始北伐,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
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1927年3月,在陈独秀、周恩来等组成的中共中央特别委员会的指挥下,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理解知识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新三民主义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