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雕剔玺非遗传承人简介范本
- 格式:docx
- 大小:11.42 KB
- 文档页数:1
文化Cultural Celebrity中国最大的琉璃集体企业。
”俗话说“门里出身三分匠人”,从小耳濡目染,令孙云毅对琉璃自然而然产生出亲近感。
他自幼便受叔叔——中国琉璃艺术大师孙即杰先生的悉心教导:先学习国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继而学习琉璃历史文化及琉璃制作技艺。
然而最初,他对琉璃的印象仅停留在“这是个工作,也是门手艺”。
1983年12月,孙云毅进入博山美术琉璃厂内画组工作,师从孙即杰、陈东顺学习内画及琉璃艺术创作。
孙云毅的师父陈东顺老先生,人品出众,技艺精湛,手把手将技艺传授给他。
“我的工作是画鼻烟壶,也是琉璃制作的一种。
师父对我很好,一点一滴教诲我。
我们画内画的工具都是自己做的,因为鼻烟壶的特殊构造,内画笔是弯的,需要在钩上绑上毛笔尖,我还记得最初是师父帮我绑毛笔。
”谈及师父,孙云毅言语间充满尊敬与感激。
三个月后,孙云毅即可独立完成内画绘制工作,开始为厂里创造价值。
在工作之余,孙云毅深感知识储备有所欠缺,因此始终坚持文化理论的学习。
1986年函授课程学习结束后,他又于1990年考入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继续深造四年,逐渐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水平。
“我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感觉这是个短板。
改革开放后,我通过期刊画报,接触到国内外艺术,包括好的设计和先进的技术,以及前辈过去看不到的博物馆的藏品藏画,才发现缺陷这么大,那时候我就想出去再学习。
”由于经营不善,上世纪90年代,博山美术琉璃厂倒闭。
孙云毅学成归来,便自谋出路,曾从事过一段时间的装饰设计工作。
尽管收入还不错,但他却始终感觉,“这不是我想做的事”,心底仿佛有个声音,一直在召唤他。
离开工厂后,孙云毅的父亲和叔叔开办了一家小型琉璃厂,主要制做一些来料加工的订单以及出口创汇的琉璃器具,与此同时,他们没有间断钻研失传已久的“鸡油黄”制作工艺。
“当时做订单加工是为了生存,但也限制了行业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而且利润非常低,导致很多小厂日渐倒闭。
”见到此情此景,依然牵挂着琉璃的孙云毅,责任感油然而生;加之叔叔在担任博山美术琉璃厂科研所所长时,专门针对“鸡油黄”进行研发,作为见证人的孙云毅,也逐渐对鸡油黄琉璃的复杂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非遗传承人介绍龙从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龙从发,籍贯湖北,1938年出生。
擅长木雕船工艺创作设计和制作研究。
龙家祖祖辈辈设计制作木雕船工艺品,绝技代代相传。
其父龙云华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民间老艺人”称号。
龙从发12岁随父学艺,五十多年来,在学习继承传统风格和技艺的基础上,他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素质,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已将传统风格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现今的创作作品更气势辉煌,且品种多样。
代表作品有《中华巨龙》、《龙凤舫》、《隋代大龙舟》、《黄鹤龙舟》、《郑和宝船》等,代表了湖北木雕船工艺新风貌。
石久梅1951年7月出生在湖北省黄梅县挑花之乡新开镇邹桥村一个挑花世家。
十三岁时开始学艺至今,已从艺四十四年,可制作挑花品种二十余个,花色近百个。
还收集和挖掘一批濒临失传的挑花花色和品种六、七种,制品多次参加县、省、国家和世界民间工艺美术展览。
2005年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曾积极配合“申报”工作,为黄梅挑花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6年,我被黄梅县文化主管部门授予黄梅挑花艺人称号。
敖朝宗出身门徒师(本家亲授的称谓),从小耳濡目染,十几岁跟随父亲和外祖父学艺,继承了祖辈独到的“铅锡刻镂技艺”,谙熟修复、复制古代青铜器的技能。
但他不满足家族的言传身教,勇于创新,不断自学钻研古代青铜器知识及金属加工技艺,通过不懈努力与实践终而造诣良深。
经他复制的古青铜器已达到惟妙惟肖、炉火纯青的境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他更致力于文物修复及仿复制,曾多次受邀湖北省考古所、湖北省博物馆,参加文物发掘与文物复制工程。
“铅锡刻镂技艺”成为国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获得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等各项奖项,敖朝宗也被湖北省文化厅评为铅锡刻镂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江再红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多次被选为国礼、省礼赠送给中外友人或单位,曾三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杯”金奖。
取材自然 大艺精诚——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范云松范云松,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1971年生于江苏宜兴,自幼受父母熏陶,与紫砂结下不解之缘。
1990年进入紫砂二厂,从事紫砂壶创作于设计,师从著名工艺美术师陈乐林、尹玉华。
其作品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蕴含精、气、韵之美,深得国内外壶友的青睐。
作品《雀舞壶》在首届宜兴陶艺装饰展评活动中获优秀奖,《云肩如意》在中韩两国陶瓷文化交流展评中获铜奖,《仿古如意》在07东莞茶文化博览会中获金奖。
执着的紫砂文化探索者陶瓷世家出英才范云松出身宜兴的一个陶瓷世家,自小便耳濡目染,深受陶瓷艺术的熏陶。
每当看到母亲在做紫砂时,年幼的范云松便会在一旁学着母亲的样子玩着泥巴。
母亲看到儿子如此喜欢,便会在做壶之余,教他一些简单的做壶技巧。
童年的岁月在静静地流淌,和母亲一起学习紫砂艺术是范云松童年最大的乐趣,也奠定了他以后进行紫砂创作的基础。
陶都宜兴今景入职二厂学壶艺随着岁月不断地流逝,曾经的幼小孩童已成为成熟稳重的青年,而他的壶艺也在不断地提升。
20岁那年,范云松找到了一份他梦寐以求的工作,进入紫砂二厂工作。
紫砂二厂由当时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史俊棠创办,汇集了徐汉棠、徐秀棠等一批紫砂陶艺大师,范云松在紫砂二厂工作期间,通过与大师们的接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做壶技巧。
紫砂二厂创始人之一史俊棠恩师教诲记心间在范云松的学习生涯中,陈乐林、尹玉华两位老师对其影响最为深远。
两位老师各有独到之处,陈乐林擅长青瓷设计、制作,尹玉华则擅于取材传统,做到大胆创新。
两位老师不仅在壶艺上给予范云松许多启迪,在为人处事方面也让他受益匪浅,两位老师朴实大方、待人热情、工作认真、毫不懈怠,都深深地影响了范云松后来的艺术生涯。
尹玉华作品《双线竹鼓》夫妻共创“松云堂”在紫砂二厂工作期间,范云松不仅学到了紫砂壶制作的技巧,同时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他与周小静因紫砂相识,又因紫砂走到一起,夫妻二人志同道合,共同为探索紫砂艺术的奥秘而不断奋斗。
浅谈山西新绛云雕漆器的工艺特点与现代转型作者:姚杨帆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2期【摘要】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古老工艺逐渐消失,或者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云雕漆器是漆器中一种独特的工艺,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却也没有摆脱历史的侵蚀,逐渐消失。
为此我们不仅要传承古老手艺,还发展古老手艺,创新古老手艺,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力量。
【关键词】云雕;漆器;发展一、新绛云雕漆器—“剔犀”山西新绛古称绛州,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其传统工艺是悠久文明的见证。
清末,局势动荡,宫中艺人大量流落民间,当时绛州正处于工商业的兴盛期,在这种背景下,云雕艺人逐渐来到此地,重操旧业。
使云雕漆器一珍贵的传统工艺保存了下来。
云雕器艺产生于唐代,至今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漆器文化遗产“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
云雕漆器其用材精良,工艺冗杂,制作不易,且生产时间长,是我国现有漆器工艺中最复杂、最珍贵的一种。
云雕是一种饰有五彩祥云图案的特色传统雕漆工艺品。
它外形精细精美,漆光明亮照人,雕镂精细,图案层次突出。
云雕又被称为剔犀,因为云雕漆器是由黑色和红色俩种大漆分别一层一层的来回交织,大约要涂抹30-50层左右,在其刀口的断面处会显露出黑、红俩种交织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围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为“剔犀”。
二、新绛云雕漆器的工艺特点云雕漆器曾作为作为宫廷专用的器物,早已形成了一种精细无比的工艺手法。
剔犀器漆制作工艺需要6个基本步骤,分别是制胎、采漆、髹漆、描绘、剔刻和推光。
云雕漆器一般是用黑、红俩种天然大漆在胎体上有规律地交替髹涂,涂抹的厚度累计达5毫米,再用刀加以剔刻,刀口上宽下狭,进刀深峻,棱面分明,刀口断面露出交替的漆层,看上去宛如各种形态的彩云。
简单的说,是一种采用漆、画、雕相结合的综合工艺。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漆”的妙用,使用天然大漆涂在器皿表面制成工艺品或生活用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一)传统音乐1、刘赤诚(古琴艺术)刘赤诚,男,1938年12月生,中国古琴各大派系中之“诸城派”第三代代表传人。
出身于艺术世家,五岁即承庭训,从其父—著名国画家、古琴家刘嵩樵习琴,8岁已登台演奏。
后受业于诸城派始祖王燕卿其入室弟子徐立荪宗师门下,继承了该派全部曲目,尽得艺术精髓。
青年时代已驰誉琴坛。
在长达六十余载的操缦生涯和艺术实践中,立足传统,忠实本派,博观约取,融古开今,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琴旨高蹈,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创造了回锋、滚轮、闪滑、荡吟等新的演奏技法,极大强化发展了诸城派古琴演奏艺术的内涵,使具有山东典型地方音腔的琴曲风味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演奏洒脱开张,沉雄茂密,形神并重,风格浓郁。
其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音乐家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经常接受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专访报道及电视播出。
几十年来,为我国古琴音乐遗产的研究、整理、继承和发扬,作出意义深远的贡献。
(二)传统舞蹈1、冯国佩(蚌埠花鼓灯)冯国佩,男,1914年8月15日生,他的花鼓灯艺术的传承方式是家族式的,一代代传下来的,到冯国佩这一代已有四代玩灯的历史,其祖父、叔父以及冯姓家族的许多人都是玩灯的名手,并各有特点,冯国佩自幼喜爱玩灯,在二叔、三叔的教授下,他20岁时便以扮演“兰花”的惟妙惟肖、脚腿功夫出名而饮誉乡里,被冠以“小金莲”。
冯国佩艺术特点主要是: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
艺术风格集中表现在《抢扇子》、《抢手绢》、《新游春》等节目里,他塑造的女角“兰花”秀丽中含端庄、娴静里有活泼、温柔中露风流、腼腆时藏幽默,既典雅又不失质朴。
其动作特点是潇洒大方、灵活、流畅、舞台调度开阔。
冯国佩在继承中创新,他独创了“斜塔”、“野鸡溜”、“大拐弯”、“雁落沙滩”等一系列舞蹈动作。
几十年来,他先后多次赴北京、合肥教授花鼓灯,传播花鼓灯种子,门下弟子何止三千,其中大多数同志已成为著名的舞蹈编导、舞蹈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舞蹈教员。
非遗传承人河灯简历模板范文
非遗传承人河灯简历模板范文
个人信息:
姓名:XX
性别:女
出生日期:XXXX年X月XX日
籍贯:XXXX省
民族:汉族
联系方式:手机号码/电子邮箱
教育背景:
XXXX年-XXXX年 XX省XX市XX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本科/硕士/博士
主要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河灯制作与传承、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
工作经历:
XXXX年-XXXX年 XX省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河灯传承人
-负责组织河灯制作展览,介绍河灯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引导广大民众了解河灯文化并参与其中
-开展河灯传习班,培养年轻一代对河灯的兴趣和热爱,提升河灯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参与制定并推动河灯保护政策的出台,促进传统手工艺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展示和宣传河灯文化,增进不同
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奖项/荣誉:
-XXXX年度优秀非遗传承人
-XXXX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锋个人
技能:
-熟练掌握河灯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善于组织活动和展览,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
兴趣爱好:
-参观民间艺术展览和活动
-研究和收集河灯文化的相关资料
-参与志愿者活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以上为非遗传承人河灯简历模板范文,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书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济源市轵城镇北孙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书碧热爱家乡,坚持传统艺术,守望着民族的精神家园。
张书碧现为河南省首席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石雕艺术大师、河南省盘谷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他坚持从事盘谷砚事业四十余年,在家乡建立了大师工作室和盘谷砚博物馆。
盘谷砚博物馆有制砚工作间、碑墙碑廊、展览陈列室、设计资料室等设施。
主要藏品为张书碧大师砚雕作品、砚史文物、地质标本、研究手记、名家书画、碑刻石刻碑、图书资料、大师互赠作品等八大类。
其中珍贵的汉代龟砚、唐代莲花经幢、历代砚史名迹石刻碑、《乾隆盘谷考证碑》、民国总统徐世昌盘谷砚,当代名家臧克家、钟灵、马萧萧、孙轶青、陈立夫等的手迹尤为珍贵。
充分展示了盘谷砚悠久的历史渊源、厚重的文化内涵。
工作室和盘谷砚博物馆建立后,多次接待了省市盘谷砚非遗项目专家的考察、评审和验收,接待了省内外和国家专业人士的交流活动和社会参观,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国武警部队原副司令、中华砚文化联合会会长、中将刘红军、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轶青、原国家文化部长贺敬之等为之题词称赞。
受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砚文化发展联合会、河南省工信厅、省工艺美术学会、省民协等部门的重视和表扬。
成为济源市接受国家级非遗申报项目、国家地理标志申报项目专家考察参观的重要场所,成为国家唯一的盘谷砚博物馆和河南省唯一的砚艺博物馆。
产于济源市的天坛盘谷砚,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名砚之一。
是我国当代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是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项目。
也是济源市进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项目和济源市进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项目。
济源盘谷砚,在八十年代即受国家重视,周恩来总理亲为关注恢复生产,由广州交易会行销海外,为弘扬民族文化、国家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贡献。
迄今济源已有制砚生产厂家、作坊二十余家,从业人员二百余人。
盛世剔红华美乐章作者:伍剑来源:《天工》2016年第04期说到当代的剔红艺术,一定要提到一个人,她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殷秀云。
因为,她的剔红作品获奖情况:雕漆《红楼人物福美瓶》获2005年北京第二届工艺美术展工美杯银奖。
雕漆《十八罗汉圆盘》获2008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雕漆《群仙祝寿圆盘》获2008年“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奖证书。
雕漆《洛神赋》获2008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雕漆《文殊菩萨圆盘》获2009年“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奖证书;2011年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博览会银奖。
因为,她的作品令人震撼:2007年,北京工美集团委托殷秀云牵头设计、制作国庆60周年的雕漆献礼作品《鼎盛中华》。
这是一个雄伟造型和宏大的构图,契合60周年国庆里程碑般的意义,造型为“鼎”。
鼎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在整体图案设计中,必须注重传统和时代色彩相结合,图案与鼎的造型相呼应,才能表达祝愿祖国福瑞吉祥及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寓意。
正面的“开国大典”图案,参照同名油画《开国大典》,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新中国成立等12位伟人像,寓意中华民族从站立到再度腾飞。
鼎背面以题为“中华赋”的文字相呼应,讴歌建国60年的辉煌成就。
文字的背景及下部有蜿蜒曲折的长城图案,左侧面是黄河壶口瀑布,右侧面是长江三峡。
开光四周的图案,有56朵盛开的牡丹花和60只飞翔的和平鸽,寓意56个民族大家庭共庆祖国60周年华诞。
为了使作品达到新颖、庄重、美观、大气、震撼的艺术效果,殷秀云光设计就用了5个月的时间,其中包括造型设计、图案纹样设计、工艺设计。
最终作品取名为“鼎盛中华”,选用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为原型。
设计完成后,遇到的最大难度是大鼎的雕刻。
其一,雕漆器物一般都是俯身雕刻,而鼎必须立式雕刻;其二,更大的难度是领袖人物的雕刻。
传统雕漆人物基本是程式化的“千人一面”,而“开国大典”需要雕刻大家都熟悉的伟人像,这在雕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如果一刀有误,将“满盘皆输”。
歙雕名师吴贵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贵生吴贵生,1990年生,江西婺源人,歙砚协会理事,非物质文怀产代表性传承人。
作品以随形、随性、随心为特点,精功于自然的形、色、纹,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
2012年作品(祥云)在博艺杯——喜迎党的十八大工艺美术精品展评选大赛中荣获(金奖)。
2012年,其作品《十八罗汉》《青铜器皿砚》被胡中泰老师的《歙砚新作集》一书收录。
2012年作品(祥云)(青铜器皿器)录于(歙砚新作集)书籍。
2013年作品(蓬莱仙岛)(清明上河图)录(艺术市场)书籍。
2015年授予歙砚制作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作品(最美乡村)在婺源歙砚制作大赛中荣获(铜奖)2016年授予(砚雕新秀)并在台上发言讲述歙砚制作的经历,同年认歙砚协会理事。
2017年作品(达摩一苇渡江)在喜迎党的十九大展示最美乡村风貌评选中荣获(铜奖)2017年在北京展览馆接受电视台采访,以歙砚新秀代表发言。
2017年结业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吴笠谷制砚艺术高级研修班)2017年结业于(黄山技术学院)培训班2017年接受婺源电视台专访,(一位九零后的砚雕师)新闻报道等等。
他的很多作品被海内外众多文人墨客推崇和收藏,并且在大型公众号文章中发表,报纸刊登,赞予后生可畏。
铜镜正面铜镜反面铜镜。
歙砚老坑罗纹金皮,古凿痕。
13.5/13/2.2cm以古制古,利用古凿痕石刻一残镜。
前面砚堂大气实用做镜面。
背面刻龙纹,边处的残缺和石英正好应景,恰似自然残损风化的感觉。
像一出土文物铜镜。
礼乐之邦(正面)礼乐之邦(背面)(礼乐之邦)歙砚老坑,水旋坑子石算子罗纹金皮,尺寸39/31/5cm天然的造型和石皮就像是一古时的钟,稍以加入人工的修饰,做到点最。
犹如出土文物青铜乐器。
西施浣纱(正面)西施浣纱(背面)西施浣纱,歙砚老坑金皮眉纹。
尺寸24/15.5/3cm自然的金皮和眉纹,像夕阳照溪边反射作用,眉纹的波动像阳光照水折射。
云雕剔玺非遗传承人简介范本
云雕是令人骄傲的艺术。
它造型古朴典雅,散发着富贵的气息,其辗转的纹路,如行云流水般,无不透着生活的情调。
云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人何俊明介绍说,云雕以前属于皇室用品,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云雕工艺始于唐代,在明代达到鼎盛。
绛州的云雕技术由浙江传入,在本地改良后,形成现在的工艺流程。
何俊明介绍说,目前全国的云雕工艺只在新绛传承,黄河云雕工艺厂的产品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
国务院公布绛州的剔犀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俊明为传承人。
何俊明着手做剔犀工艺已20多年,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他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