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切口类别定义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1.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1. 用药起点过高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存在用药起点过高的问题。
一些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就已经开始使用抗菌药物,而在手术后继续使用,甚至使用时间过长。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2. 药物选择不当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药物选择不当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些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没有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特点,而是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3. 用药时机不当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用药时机不当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些医生在手术前过早地给予抗菌药物,而在手术后继续使用,甚至使用时间过长。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4. 用药持续时间过长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中,用药持续时间过长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些医生在手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甚至使用时间过长。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对策1. 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对医生和护士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药理学、微生物学、感染控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 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指南,明确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和规范。
指南应包括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持续时间和药物剂量等方面的内容。
3. 加强监测和评估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
监测内容包括药物使用率、药物选择、用药时机和用药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内容。
4. 加强感染控制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措施包括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人员的洗手和穿戴口罩等措施。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2022年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院手术期(含介入诊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素、克雷伯菌属等)。
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为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为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第七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二、预防用药的适应症第八条清洁手术:手术应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想通的器官,手术应无污染,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是可考虑预防用药。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评估分析作者:张林吕经兰季荣星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情况,提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为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5月剖宫产手术病历300例,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均使用了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不合理比例高达85.33%,主要表现在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等现象。
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预防用药选择不当,预防用药开始时机不合理,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的管理。
【关键词】剖宫产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预防感染【1】,但若在药物品种的选择、用药时机及时程上不合理,不仅可能造成医源性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还可能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2】。
因此,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降低产妇术后感染,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降低产妇的住院费用,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3】。
为了解我院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对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5月的300份剖宫产手术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5月剖宫产手术病历300份,填写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调查表,并作出评估,评价标准见表1。
1.2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住院号、性别、年龄,预防用药种类选择,用法用量,预防用药时机及术后用药疗程,有无联合用药等。
1.3 调查方法根据我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规定》,结合药品说明书,对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估分析。
围手术期避免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引原则》,为进一步规范畴手术期避免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旳实际状况,特制定本规定,自文献下发之日起围手术期避免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将严格纳入质控考核,各科室须严格遵循执行。
一、避免用药目旳避免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也许发生旳全身性感染。
二、避免用药基本原则(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适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旳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以便及价格相对较低旳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迅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适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照抗菌药物旳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
三、避免用药条件(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一般不需要避免使用抗菌药物,重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状况时可考虑避免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长;2、手术波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导致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不小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避免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旳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旳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避免应用范畴。
四、避免用抗菌药物旳选择原则1、抗菌药物选择视避免目旳而定。
(1)为避免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根据手术野污染或也许污染菌种类选用。
黎平县人民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提高临床预防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 根据国卫办医发[2015] 43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令(2012] 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妾求,结院实际制走本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①、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切口感染、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
0 、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 X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n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 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m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IV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1 -1手术切口类别注:1•本指导原则均采用以上分类。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围手术期尤其是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临床预防效果和保障病人安全,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抗菌药物临床用药指导原则(2015版)》《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规范。
一、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出血多、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多年糖尿病控制不佳、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
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
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5.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机构MRSA 发生率高,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规范背景手术是医疗领域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了预防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风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并增加抗生素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因此,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显得十分重要。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明确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以减少抗生素滥用,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
应用规范1.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预期感染风险、局部菌群特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应优先使用窄谱抗生素,并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2. 给药时间和途径:应在手术开始前适当时间内给予抗菌药物,并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给药。
应遵循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原则,保证药物在手术期间的有效浓度。
3. 给药持续时间: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在手术后24小时内停止抗菌药物使用。
4. 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药物积累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5. 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感染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6. 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以确保规范的执行。
结论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
医疗机构应制定并积极推行相应的规范,以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
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一、目的为进一步规范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全过程三、内容(一)围手术期相关定义1.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
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
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
2.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等。
3.手术切口分类目前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的分类方法,将手术切口分为4类,具体内容下表。
手术切口类别注:本管理规定采用以上分类。
而目前我国在病案首页中将手术切口分为I、II、In类,I类相当于本规定中I类,11类相当于本规定中n、In类,IH类相当于本规定中IV类。
病案首页O类系指体表无切口或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操作以及经皮腔镜操作,其预防用药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O类切口还需注意:(1)若经过人体无菌腔道(如,血管)或经皮穿刺经过无菌部位,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与I类切口相同;(2)若经过人体自然腔道(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与11类切口相同;(3)若经过污染的人体自然腔道(如,结直肠),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与III类切口相同。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1.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
(1)2.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规定为使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进一步规范,减少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根据《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做如下规定: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4.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四川省药事治理质量掌握中间【1 】川药事质控2017-03四川省围手术期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实行细则(试行)为持续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运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点原则(2015年版)》结合四川省现实情形,四川省药事治理质量掌握中间进一步细化了围手术期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制订了本实行细则,以利于推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运用工作. 一.预防用药目标主如果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含浅表瘦语感染.深部瘦语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含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产生的其他部位感染.二.预防用药原则抗菌药物的预防性运用其实不克不及代替严厉的消毒.灭菌技巧.精致的无菌操纵和手术技能,也不克不及代替术中保平和血糖掌握等其他预防措施.对于择期手术患者,一般术前住院日≤3天.1.干净手术(Ⅰ类瘦语):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毁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平日不需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但Ⅰ类瘦语手术鄙人列情形时可斟酌预防用药:①手术规模大.手术时光长.污染机遇增长;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产生感染将造成轻微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远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身分如高龄(≥70岁).糖尿病.免疫功效低下(尤其是接收器官移植者.长期运用免疫克制剂.长期大剂量运用糖皮质激素.获得性免疫缺点疾病等).养分不良等患者.2.干净-污染手术(Ⅱ类瘦语):手术部位消失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一般需预防用抗菌药物.3.污染手术(Ⅲ类瘦语):已造成手术部位轻微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瘦语):在手术前即已开端治疗性运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持续,此不属于预防运用领域.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1.根据手术瘦语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反抗菌药物迟钝性.药物可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用浓度等分解斟酌.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用的循证医学证据.安然.运用便利及价钱恰当的品种.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防止不须要的结合运用.预防用药应针敌手术路径中可能消失的污染菌.如血汗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平日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4.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重要为头孢唑林,故第一代头孢菌素应首选头孢唑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二代头孢菌素重要为头孢呋辛,故第二代头孢菌素应首选头孢呋辛.不该选用青霉素类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因为除了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外,其它青霉素(如:哌拉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等广谱青霉素)会因为葡萄球菌产生的青霉素酶而水解,从而产生耐药.也不该选用包含加酶克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在内的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克不及选用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等).恶唑烷酮类(如:利奈唑胺).甘氨酰环素类(如:替加环素)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5.当一种头孢菌素皮试阳性后,可选用另一种头孢菌素进行皮试,若仍为阳性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阳性菌).氨曲南(针对革兰阴性菌).氨基糖苷类(针对革兰阴性菌).磷霉素(针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应留意磷霉素打针制剂禁用于5岁以下小儿.留意部分患者皮试阳性可能由消毒剂皮肤消毒所致,应与药物引起的皮试阳性相差别;若疑惑为消毒剂所致的阳性,应在另一前臂用心理盐水做对比实验.6.对于有高危身分的Ⅰ类瘦语手术,仅在有证据证实本科室MRSA 风行时,才干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7.选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留意事项:(1)氨基糖苷类的任何品种均具有肾毒性.耳毒性(耳蜗.前庭)和神经肌肉阻滞感化.一旦消失上述不良反响预兆时,须实时停药.需留意局部用药时亦有可能产生上述不良反响.(2)肾功效减退患者运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时,需根据其肾功效减退程度调剂给药计划(如:减量给药),实现个别化给药.(3)新生儿应尽量防止运用本类药物.婴幼儿.老年.怀胎期.哺乳期患者应慎用该类药物.8.我国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氟喹诺酮类作为预防运用需严加限制.9.罕有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见附表1:《四川省围手术期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的选择》.10.无需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和介入治疗,见附表2:《四川省围手术期无需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和介入治疗》.应留意无需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和介入治疗其实不但限于附表2.四.给药计划1.给药办法:给药门路大部分为静脉滴注.须要术前肠道预备的手术可口服给药;对于眼科手术的术前预防用药应局部运用,无需静脉滴注.不建议术中抗菌药物灌洗,如腹腔灌洗.深部组织或皮下组织灌洗等.2.给药机会:静脉滴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1小时内或麻醉开端时给药,包管手术部位吐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进程中感染细菌的药物浓度.剖宫产于切皮前或断脐时静脉滴注给药.肠道预备的机会及眼科局部预防用药的机会均为不超出术前24小时给药.急诊手术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须在术前实时给药,应防止术后才开端预防性用药.3.滴注时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应在20〜30分钟内滴注完毕克林霉素滴注时光应大于30分钟.磷霉素滴注时光应在1〜2小时以上.万古霉素.环丙沙星滴注时光均应大于60分钟;因为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需滴注较长时光,是以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端给药.4.预防用药保持时光:抗菌药物的有用笼罩时光应包含全部手术进程.(1)一般手术时光较短(<2小时)的干净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2)运用时光依附性抗菌药物(头孢曲松除外)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若手术时光超出3小时或超出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出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若手术时光超出6小时,术中应追加第二次,但应留意当日运用的抗菌药物总剂量不该超出解释书的最大日剂量.(3)干净手术的预防用药时光不超出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形延伸至48小时.干净-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光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须要时延伸至48小时.所有手术的高危身分只是预防用药的根据,而非延伸预防用药时光的根据.过度延伸用药时光其实不克不及进一步进步预防后果,且预防用药时光超出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遇增长.5.侵入性诊疗操纵患者的抗菌药物的预防运用跟着放射介入和内镜诊疗等微创技巧的快速成长和普及,我国亟待规范诊疗操纵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运用.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国际有关指南推举和国内专家的看法,对部分罕有特别诊疗操纵的预防用药提出了建议.侵入性诊疗操纵若必须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则预防用药机会也应遵守外科围手术期的划定,应在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端时给药.“无需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的介入治疗名称”详见附表2,应留意无需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和介入治疗其实不但限于附表2.附表1:《四川省围手术期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的选择》附表2:《四川省围手术期无需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和介入治疗》日期:2017年12月21日。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
三、预防用药条件(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四、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抗菌药物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菌种类选用。
2、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4、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国家卫计委《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药物的使用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抗菌药物,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广泛应用的药物,在临床的使用上也异常的平凡。
对于手术患者来说,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必要的,合理的抗菌药物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抗菌能力。
本文就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进行了探讨。
标签: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在进行手术之前,患者的心理经常会处于紧张的状态,并且由于手术的要求控制饮食,这就会使得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成为非常容易感染细菌的人群,这种情况下,一个简单的微生物细菌都有可能形成致命的危险。
因此,在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是相当重要的。
1 妇产科围手术期对于患者体内菌群的影响
妇产科的围手术期,包括对患者确定手术日期的前期检查,手术时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
在围手术期,手术中出现的意外状况,以及手术之前患者的心理压力和饮食控制等,都会严重的影响患者本身的抵抗能力,这时候就很容易为细菌提供生存空间,导致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导致感染的后果。
正常情况下,每位女性的阴道内都会有多种的微生物寄生,这些微生物的达到了26种以上,这些微生物组成了菌群,正常情况下,各种菌群能够互相的抑制,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但是当手术等的一些外部创伤的发生,改变了原来的内部环境的时候,就会导致体内的菌群严重的失调,容易引发术后感染。
2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为了防止妇产科手术术后由于菌群严重失调,导致术后感染的现象,就需要在手术中特别是一些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有潜在的细菌感染危险的手术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预防在术中或者术后出现感染,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下面就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的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2.1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标准在进行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的过程后中,要充分的符合用药的标准,对于一些必须应用到抗菌药的手术进行及时的应用。
在妇产科手术中,术后发生的感染的情况与手术本身的清洁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也不能对每一项的妇科手术都要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如果一律的应用抗菌药物,这将严重的失去抗菌药物本身的意义,使药物的有效率大大的降低,而且还会因为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医院增加耐药菌株,并且大量的应用抗菌药物,还会严重的增加院内的成本开支。
因此要有效的利用抗菌药物,降低手术的感染率。
例如对于剖宫手术,妇科整形修复手术以及手术时间较长,范围较大等的情况,都要应用到抗菌药物进行预防,降低术后感染的可能性。
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用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者抑菌活
性的药物,其中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挫类、硝基咪挫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类药。
在进行临床应用中,所普遍使用的是青霉素、头孢霉素以及氯霉素等药物,但是,不同的手术选择的抗菌药物好似不同的,在妇产科的围手术期,对于抗菌药物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广泛使用,具有普遍性,而且要安全,价钱合理的抗菌药物,比如在妇产科中经常使用的头孢霉素和青霉素等。
当然,这种抗菌药物的选择还要视患者的自身情况而定。
另外还要考虑到手术部位存在的细菌侵入的情况,有些的手术只有一两种细菌的侵入,有些则会有一大群的细菌侵入,这两种抗菌药物的应用就不同。
因此,在记性药物的选择的过程中应注意抗菌药物的针对性,不同的细菌感染利用不同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并且还要充分的注意患者是否有适应证,之后在进行药物应用预防。
2.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在进行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只用上,多以单用抗菌药物为主,《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于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一般以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者青霉素为主。
若要联合应用,也以二联为首要选择,例如在硝基咪挫类药物联用时,主要应以甲硝唑或者是替硝唑为首选。
另外,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仅是在患者对相关抗菌药品发生了过敏等不良反应的时候记性应用,防止患者感染。
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无需使用三联或者四联的抗菌药物,每一种的抗菌药物在应用的过程中都是由针对性的,没用针对性的应用就是在浪费,因此,要合理的进行抗菌药物预防的应用,防止出现浪费的情况。
2.4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预防时间围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时间的最佳时机应在手术前的2 h开始给药。
并且在给药的过程中,以小容量的高浓度的静脉滴注为最佳的给药方法,这要的给药方法,能够保证手术过程中身体发生感染之前血液中的抗菌药物的浓度达到了有效的浓度,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降低手术中的感染率。
并且,在手术中,如果发现了患者体内的血浆抗菌能力下降,可以进行追加一次给药的剂量,使得抗菌的药效能够持续到手术的结束以及结束后的4 h之外,要<24 h。
并且对于感染性极高,并且时间较长的妇科手术来说必要的抗菌时间可以持续到48 h,这样才能有效的对术后的细菌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防止因为术后的感染而威胁到患者的人身安全。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妇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对患者实施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在进行抗菌药物应用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对药物的选择应用、联合应用、预防的最佳时间以及相关的应用标准进行及时的考量,以使用最安全,广谱,有效的抗菌药物为主,并且要对相关的患者的用药进行具体问题具体的分析,使围手术的感染风险降到最低,这样不仅能够为患者的安全带来保证,还能充分的促进医院对于此方面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凌艳姣.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1:125-126.
[2]吕娟丽,沈丹,刘洋,等.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02:202-204.
[3]刘晓英.浅析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06:426-427.
[4]王素英.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5,(19).
[5]杨脁峰,陈小燕.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06).
[6]王星翘.围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现状及干预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67).
[7]蒋文华,王大伟,李丽梅.浅析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09:1124-1125.
[8]Salih Hosoglu,Selda Aslan,Serife Akalin,et al.Audit of quality of perioperative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J].Pharmacy World & Science,2008,(1).
[9]Gary Kanter,Neil Roy Connelly,Jan Fitzgerald.A System and Process Redesign to Improve Perioperative Antibiotic Administration[J].Anesthesia & Analgesia,2006,(6).
[10]Mark T.Keegan,Daniel R.Brown.Perioperative antibiotics and practice[J].Anesthesi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