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探索细胞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高中生物理论课教学计划5篇人教版高中生物理论课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
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由于深圳学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是科学课,一般科学课的老师专业是物理专业,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打的并不是太扎实,因此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1.在教学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
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第1章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内容拓展典型例题解析(北师大版必修1)【典型例题解析】考点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例1 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分子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池塘中的水、阳光等环境因素属于生命系统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D.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完全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完成解析: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分子、原子等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器官层次进入到细胞层次。
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得出的。
答案:B例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细胞都具有核膜,说明细胞具有统一性B.蓝藻细胞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一般不发生改变C.细胞学说阐明了一切动植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D.噬菌体能利用细菌的核糖体和内质网合成自身的蛋白质解析:原核细胞无核膜。
蓝藻是原核生物,进行二分裂生殖,不含有染色体。
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
噬菌体能利用细菌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细菌无内质网。
答案:C例3假如你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并鉴定该生物的分类,则以下哪种特征与你的鉴定有关?()①核膜的有无②核糖体的有无③细胞壁的有无④膜上磷脂的有无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检测有无核膜可以判断该细胞属于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
检测有无细胞壁,可以判断该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或原核细胞。
答案:A例4 组成生物体的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
下列关于细胞共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组成细胞的生物大分子是相同的B.细胞都能进行分裂和分化C.细胞都具有细胞质和细胞膜D.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都具有叶绿体解析:不同细胞中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等不一定相同。
教师工作计划高一生物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组成生物体的分子与细胞、从细胞到生物圈的生命结构层次、细胞的分类、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组装细胞之阅读内容、研究元素与化合物、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人工合成蛋白质、人类的蛋白质组计划、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糖类的分类和功能、脂质的分类和功能、无机物的类型和功能、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细胞探微、物质输入与输出、跨膜运输、膜流动镶嵌模型、运输方式、通道蛋白质研究、细胞能量供应和利用、降低活化能的酶、酶作用的本质、酶特征、ATP、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色素的结构、光合原理和应用、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等内容。
针对以上教学内容,我准备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内容。
只有从宏观上加以把握,才能更好地抓住教学的主动权,了解章节内容的地位,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否则,教材不能系统性地把握,就会陷入盲目性。
第二,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内容。
将章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考虑,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内容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第三,辨证地对待新教材体系,用扬弃的方法剖析教材。
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多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使教学更富有人文色彩。
对老教材的优点也要充分继承,因为新教材也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第四,认真把握教学的基本环节。
备课要多花时间,要离得开书本,要洞悉书本内容,只有深入才能浅出。
上课要精神抖擞,与学生加强互动性。
批改作业和试卷要细心认真。
不靠搞题海战提高成绩,要高度重视书本知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布置适量的配套练习使之提高。
第五,要充分利用好教室内的教学平台和实验室的设施,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第六,在教学上,要注意向他人取经学习。
珍惜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做到有付出一定要有收获。
遗传物质dna的发现史DNA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基础物质,其发现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索生命本质的历史。
早在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墨菲就发现了细胞核的存在,但是关于细胞核的功能和构成却远未被揭示。
1869年瑞士生物化学家弗里德里希·曼德尔首次描述了DNA的染色体,但当时还没有认识到DNA的作用。
20世纪初,德国生物学家沃尔夫(Theodor Boveri)和马基奥(Walter Sutton)提出了染色体的遗传理论,即“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携带者”,这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重视。
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通过对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过去认为的蛋白质。
1944年,奥斯卡·艾弗里和马克·麦克莱德通过对细菌实验的进一步研究,证明了DNA不仅仅是遗传物质,而且是控制细胞生长和遗传变异的主要物质。
1952年,美国科学家罗莎琳·富兰克林与英国科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的方法,拍摄出了DNA的结构。
此后,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根据这个结构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为后来的DNA基础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此后,对于DNA的研究不断深入,加上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究DNA的结构、功能以及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例如,1977年,随着Sanger方法的出现,DNA测序迎来了新的发展,到21世纪初,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得DNA测序的效率和准确性显著提高,为基因组学乃至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总之,DNA的发现历史充分展现了人类不断探索、认知生命本质的伟大历程,也为科学家们揭示生命奥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手段。
《细胞的发现》细胞奥秘:逐步揭开在漫长的人类科学探索历史中,细胞的发现无疑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还为现代生物学、医学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追溯细胞的发现,我们得回到 17 世纪。
那时,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他自制了高质量的显微镜,能够将物体放大数百倍。
通过这些显微镜,他观察到了许多微小的生物和结构,其中就包括细胞。
列文虎克对微生物的观察令人惊叹。
他在一滴池塘水中发现了无数微小的生物在游动,这些生物后来被称为原生生物。
他还观察到了细菌、红细胞等细胞形态。
然而,当时他并没有将这些观察到的微小结构称为“细胞”,只是对它们的形态和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真正将“细胞”这个概念引入科学领域的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在 1665 年,胡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薄片。
他发现软木薄片由许多小室组成,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小房间,于是他将这些小室称为“细胞”。
但需要注意的是,胡克所观察到的实际上是已经死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并非完整的活细胞。
尽管如此,胡克的工作为后来细胞学说的建立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到细胞的研究中。
19 世纪,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施莱登通过对植物的研究,指出植物的所有组织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施旺则在动物组织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并提出动物组织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学说的核心观点是: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细胞学说的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统一了生物学中关于生物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为后来生物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细胞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细胞不仅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还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故事细胞是微小的,细胞生物学所面对的第一个实际问题是如何才能看见细胞。
在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第一次是细胞成为可见的物体。
以后几百年内关于细胞的一切知识都是用这种简单装置发现的。
光学显微镜的发展依赖玻璃透镜制造技术的改进。
1665年Robert Hooke 向伦敦皇家学会报告他曾经观察一片软木,发现它由大量小腔室组成,他称这些腔室为“cells”。
“cell”这个名词沿用至今。
细胞的发现得益于光学显微镜的研制和发展。
第一台显微镜是荷兰眼镜商詹森(Hans Janssen)在1604年发明的。
■ 1665年,英国的物理学家胡克用自己设计并制造的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小室,状如蜂窝,称为"cella",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不过,胡克发现的只是死的细胞壁(图1-1)。
胡克的发现对细胞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后,生物学家就用"cell"一词来描述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 1674年,荷兰布商列文虎克(Anton van Leeuwenhoek)为了检查布的质量,亲自磨制透镜,装配了高倍显微镜(300倍左右),并观察到了血细胞、池塘水滴中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精子,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
列文虎克把他的观察结果写信报告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充分肯定,并很快成为世界知名人士。
谁首先发现了细胞,罗伯特·虎克还是列文虎克?约有200年,直到19世纪,光学显微镜才开始广泛用来考察活细胞。
细胞生物学明确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许多人为此做出了贡献。
最早认识到活细胞各结构作用的是Rudolf Brown。
他研究兰科和萝摩科植物细胞,发现了细胞核。
Rudolf Brown于1833年指出,细胞核是植物细胞的重要调节部分。
德国植物学家Matthias Schleiden于1838年发表了著名论文“论植物的发生”,指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必1前4章新教材培训讲稿第一册1-4章刘彤l 用好开篇“致同学们——走近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的殿堂”从知识上看,本部分主要是介绍了高中生物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但由于本篇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课,所以教师通过本部分的教学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物学,注意说明和初中生物学的差异;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第二点尤为重要,只有第一节课引发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学生才会步步深入的跟随教师学习以后的内容,在本部分教学时建议教师多搜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相关资料用于课堂辅助教学,例如见诸报端的一些生物学新闻(艾滋病、器官移植、克隆人等),当前人们经常听到的一些热门的生物学技术(亲子鉴定、海啸、地震过后的尸体鉴定等)甚至可以利用一些科幻电影,其目的不但是让学生觉得生物学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而且还可让他们认识到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密不可分。
l “分子与细胞”模块综述“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以细胞的三大生命活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信息传递为主线,打破了以往先讲形态,后讲功能,结构与功能割裂开的静态知识体系,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联系在一起进行了讲解,体现了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结构功能单位的而具有的活跃的生命状态。
l 第一章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本章是“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开篇,主要从生物学发展史简要介绍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完善过程,以及细胞学说建立后人类对细胞的研究的三个阶段:显微水平阶段、亚显微水平阶段、分子细胞学水平阶段,指出细胞学的研究的广阔前景。
本着“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实践应用”的探究式教材结构,本课时可以先安排学生自带一些材料,利用高倍镜随意观察自己想要看的东西,教师可提供具代表性的软木塞切片、动植物、人体细胞的现成装片,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观察,最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装片,描述各类细胞的特点,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生物体是由细胞的构成的,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基本是相同的,沿着科学家的发现轨迹,一步步帮助学生建立起细胞学说的概念。
人类探险史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人类探险史: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人类天生对未知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从古至今,人类通过不断的探险,开启了一段段壮丽的探险史。
这些探险之旅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文将从早期的地理探索、极地探险、太空探索等多个角度,介绍人类对未知世界勇敢的探索历程。
地理探索:解锁未知大陆的奥秘人类探险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地理探索的早期。
早在公元前6世纪,有希腊探险家波塞冬尼修斯通过船只环球航行,揭开了地中海以外地区的神秘面纱。
而后,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为欧洲国家拓展了广阔的新领土。
这些地理探险不仅让人类认识到地球的形状和真实大小,也为后来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提供了契机。
极地探险:征服极寒之地的勇气人类对极地的探索始于十九世纪。
那时,北极是许多探险家追逐的目标。
英国探险家弗兰克林率领的无敌号探险队征服了北极,并尽情享受着那片未知世界的美景。
然而,南极大陆的发现却由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完成。
他率领的队伍在1911年首次抵达南极点,成功征服了人类最后的未知之地。
极地探险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更是对人类意志和勇气的考验。
太空探索:迈出地球的最后一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可以说是探索史上最具意义的一步。
1957年苏联发射的“斯普特尼克一号”标志着人类首次进入了太空时代。
自那以后,各国纷纷加入到太空探索的行列中。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此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火星探测项目等一系列太空探索任务不断推动着人类航天技术的突破。
现代探险:从平地到深海、从丛林到细胞除了地理、极地和太空探索,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从未停止。
如今,科学家们面对着新的挑战,探索各个领域中的未知奥秘。
深海探险船宇航员曾潜入海底深处,发现了许多全新的生物物种和神秘海洋环境。
生物学家们探索丛林和荒野,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物种和生态系统。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史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和特性的科学领域,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
以下将从细胞学的起源、细胞学的奠基人、细胞学的发展进程以及细胞学的现代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细胞学的起源细胞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65年,当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薄片中的细小结构,将其称为“细胞”。
这一发现为细胞生物学的起步打下了基础,也为后续的细胞学研究奠定了基本观察方法。
二、细胞学的奠基人细胞学的奠基人是德国科学家马蒂亚斯·舒莱登。
1838年,舒莱登提出了“细胞学说”,即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他还提出了细胞的基本单位结构和功能,并提出了细胞是生物发育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三、细胞学的发展进程19世纪,细胞学经历了爱尔兰科学家罗伯特·布朗、德国科学家鲁道夫·菲尔克斯·费尔南德斯、德国科学家阿尔伯特·冯·科伦贝格等一系列重要科学家的贡献,细胞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罗伯特·布朗发现了细胞核,提出了“细胞核学说”,即细胞核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道夫·菲尔克斯·费尔南德斯观察到了细胞分裂的现象,并提出了细胞分裂的基本规律。
阿尔伯特·冯·科伦贝格在细胞有丝分裂的研究中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即染色体是细胞遗传的基本单位。
20世纪初,细胞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美国科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顿、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哈里森·克里克、美国科学家詹姆斯·D·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等人的发现推动了细胞生物学的飞速发展。
摩尔顿发现了细胞质骨架,揭示了细胞内物质运输的机制。
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即DNA是遗传信息的分子基础。
沃森和克里克通过研究DNA的结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遗传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细胞生物学开展简史一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1665年,英国学者Robert Hooke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的薄切片,发现了其中有许多蜂窝状的小室,并将这些小室命名为cell。
实际上当时看到的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此后,生物学家用cell一词描述生物体的根本构造单位,中文翻译为细胞。
Hooke对有关细胞的首次描述见于1665年他的?显微图谱?中,因此人们认为细胞的发现是在1665年。
真正观察活细胞的是荷兰科学家Antony von Leeuwenhoek,他用设计较好的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原生动物、蛙肠道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动物的精子,并于1674年在观察鱼的红细胞时描述了细胞核的构造。
由以上可见,细胞生物学的根底建立于17世纪,并且Hooke和Leeuwenhoek两位科学家为此做出了重要奉献。
在Hooke发现细胞后的近170年中,人们用光学显微镜相继发现了一些不同类型的细胞,但对细胞的认识根本上没什么新的进展。
直到19世纪30年代,显微镜制造技术有了明显的改良,分辨率提高到1μm以;同时还由于切片机的制造成功,从而对细胞的观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细胞核、核仁、细胞的原生质等被提醒,人们才真正认识到细胞的生物学意义。
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Scheleiden〔1838年〕和动物学家Schwann〔1839年〕总结前人的工作,综合了植物和动物组织中细胞的构造,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指出“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构造和功能的根本单位〞。
后来德国科学家Rudolf Virchow(1855年)明确提出“一切细胞只能来自原来的细胞〞的论点。
此外,他还指出机体的一切病理现象都是基于细胞的损伤,从而论证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共同起源。
二细胞学的形成和开展〔一〕细胞学说的建立把生物学的注意力引向细胞,有力地推动了对细胞的研究。
第2课时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目标导读 1.阅读教材P10~11内容,了解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及意义。
2.结合图1-13、1-14,从整体上认识和熟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重难点击1。
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2.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一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建立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发现并认识了细胞。
随着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细胞的认识逐渐加深。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推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细胞学说。
1.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薄切片,他用英文单词cell来描述观察到的小格子,虽然胡克观察的组织中的细胞已经死亡,他看到的只是残留的细胞壁,但是后世科学家仍认为他对细胞发现功不可没。
2.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最早观察、研究、记录活细胞的人,他观察矿质、污水、动植物组织等各种材料,并记录了红细胞、精子、细菌等不同类型的细胞,遗憾的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些“微小生物体”之间有何联系。
3.完成下表并思考讨论(1)归纳细胞学说主要内容:一切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细胞学说中的“一切动植物”能不能修改为“一切生物”?答案不能。
因为一切生物包括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细胞学说的意义①标志着细胞学的兴起,从此人们对生物体结构的认识由器官层次进入到细胞层次.②推进了人类对生命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③和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归纳提炼通过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1)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相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活学活用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经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
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生命科学,是指研究生命现象、生物结构、生物功能、生物进化、生物发育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学科领域,它涉及到生物学、生化学、遗传学、细胞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
生命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探索生命的奥秘,开拓出一条条通往生命科学新境界的道路。
一、古老的人类文明中的生命科学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中,生命科学的智慧也在人类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命规律,掌握了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捕猎和使用方法。
史前人类时代,围绕食物、矿物等生命资源,不断发掘和研究,初步揭示了某些动、植物物种的生态特征。
在古代文明中,生命科学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发展。
比如,古印度的无始佛教,提出了轮回转生的思想,认为其中的“生命力”是掌控生物集体特征和个体生命转化的重要力量;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呼吁医生应该维护人的尊严和生命权,开创了医学伦理道德。
二、生命科学的现代起源生命科学真正进入现代化阶段,在18、19世纪经济、社会变革和新技术的推进下。
当时医学发展的较快,很多重要的发现奠定了生命科学的基础。
比如,英国科学家卡彭特为了探究新陈代谢机制,用蝙蝠发现了细胞内的线粒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揭示了生命演化的力量和机理,开创了现代进化生物学;德国生物学家门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了遗传定律,创建了遗传学的基础。
在20世纪,生物技术蓬勃发展,远红外线辐射的发现使得科学家可以探究生命组分分子结构;DNA分子结构的发现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拓展了生命科学的进一步领域。
三、生命科学的跨越式发展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逐步崛起,生物技术和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正处于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迭代,不仅仅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第2节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1.细胞的发现和命名者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2.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施旺和魏尔肖建立和完善的。
3.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①一切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③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
细胞的发现1.罗伯特·1665年,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的薄切片,观察到了许多小室,这是细胞死亡后残留的细胞壁。
2.列文虎克的贡献(1)是最早观察、研究、记录活细胞的人。
(2)他制造出了当时最好的显微镜。
1.最早观察活细胞的科学家是()A.达尔文B.罗伯特·胡克C.列文虎克D.孟德尔答案:C细胞学说的建立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时间科学家重要论断18世纪奥肯生命体是由小泡状的更为细小的生命体聚合而成的1838年施莱登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最小的活的单位施旺一切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1855年魏尔肖细胞只能来自细胞2.细胞学说的内容(1)一切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没有参与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科学家是()A.达尔文B.施莱登C.施旺D.魏尔肖解析:达尔文是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建立者。
答案:A对细胞的深入探索分期时间特点第一阶段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细胞学的经典时期第二阶段19世纪80年代细胞学显微水平时期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细胞学亚显微水平时期第四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分子细胞学水平3.借助于电子显微镜,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观察和研究,这属于细胞学发展的哪一阶段()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答案:C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例]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建立于18世纪B.建立者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C.它的内容是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D.细胞是生物体最简单的结构[解析]细胞学说建立于19世纪;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除了病毒之外,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构成的,不是最简单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