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静思课4——大气运动与降水
- 格式:docx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10
专题七大气运动与降水知识点1大气运动要点一: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包括紫外线(波长小于0.4um)、可见光(波长0.4~0.76um)和红外线(波长大于0.76um),其中主要是可见光部分。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吸收具有选择性,具体表现为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由此可见大气对太阳辐射中最多的可见光吸收的很少,因而说大气圈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几乎是透明的;反射(云和固体尘埃)无选择性;散射(空气质点和固体杂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蓝色和紫色光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无论是吸收、反射还是散射,都使得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减少了(削弱作用),因而使得地表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
(3)地面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温度升高,产生地面辐射——长波辐射(4)地面辐射的大部分被大气(低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使得大气增温;要点二: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地面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温度升高,产生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原理:物体受热温度升高,就要产生辐射;温度越高,波长越短,反之亦然);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所以大部分被大气(低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使得大气增温;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较大一部分的大气辐射是射向地面的,因为这部分的大气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所以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因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所以说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温室(效应)原理——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绝大部分穿透玻璃到达温室地面,使得温室地面增稳,而地面产生的地面辐射因为是长波辐射,很少能穿透玻璃,这样使得大部分的热量没有损失而保留在温室内。
其实,温室不仅仅是玻璃房,我们可以把整个地球也看成是处在温室内,因为大气也就相当于玻璃,它能让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却因大气逆辐射让大部分的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又回到了地面。
第六讲大气运动和降水I •必记知识全览(32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必记环流1 •三圈环流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季节性变化的环流是1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2•季风环流二、必记原理形成降水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二、空气达到过饱和有凝结核水滴不断增大成雨滴三、必记规律1 .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2. 东亚、南亚季风风向变化规律3. 全球主要降水带三、1 . 0°、30。
、60。
、90。
、附近分布气压带、气压带之间是风带,并且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相间分布2 .东亚冬季吹西北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南亚冬季吹东北季风,夏季吹西南季风 3 .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H.考点过关过关斩将一马平川考点详解精剖细解入市三分一、基本考点考点1热力环流及其形成(1)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
(2) 热力环流:①形成原因与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一气流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一大气的水平运动一热力环流。
②高、低压的理解:受热时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
如图6—1所示。
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形成低压,相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但并不是说A点的气压值比A点要大,而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的B'点来说,气压值要高,称为高压;同理,A点低压是指比同一水平面上的B点的气压要低。
准确地说,气压排列为Po >PA>PA>P°'。
③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如图A点等压面上凸,说明A点区域为高压,因为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案例剖析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考题1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分)读“热力环流示意图6—2”(图中B、C两地冷却,A地受热),回答问题。
高频考点(二)大气运动和降水[考情全察]命题视角一大气运动和降水1.(2018·昆明模拟)如图为某区域某季节降水量分布图,图中a >b>c。
据此回答(1)~(3)题。
(1)据图推断,该季节的盛行风为()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2)甲、乙、丙、丁四地中,该季节降水最多的是()A.甲B.乙C.丙D.丁(3)甲地降水量较周围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C.海陆位置D.洋流解析:(1)A(2)D(3)B第(1)题,根据该区域该季节降水量a >b>c可推断降水西部较多,东部较少,说明水汽主要来自于西部海洋,结合当地的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区域为中南半岛,此季节盛行西南季风。
第(2)题,图中等值线a>b>c,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判断甲地的降水量小于b;同理判断乙地的降水量小于c、丙地的降水量小于c、丁地的降水量大于b。
综上分析,可判断该季节降水最多的是丁地。
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甲地的降水量小于b,而水汽由西南季风从海洋上带来,只能是甲地位于背风坡所致,故甲地降水量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命题视角二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2.(2019届高三·衡水质检)读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单位:mm) 分布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该区域降水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地区位于江南丘陵地区B.降水总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C.该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D.N附近地区降水量的地区差异较小(2)图中M地区()A.降水较少,主要是对流雨B.降水较多,主要是地形雨C.降水较少,主要是锋面雨D.降水较多,主要是台风雨解析:(1)A(2)B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降水总量在800 mm以下,不可能位于秦岭—淮河以南,故选A。
第(2)题,图中M 地区降水量在450 mm以上,降水量明显多于周围地区,可能是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故选B。
[知能全通]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统计图为命题载体,综合考查大气环流及其影响、降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等,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2021年高考地理精品复习资料专题十 大气运动与降水一、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用箭头在图中标出空气运动的方向)(书生)(1)垂直运动⎩⎨⎧A 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B 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2)水平运动⎩⎨⎧⎭⎬⎫A 地近地面形成低气压B 地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由高压流向低压 辨析 1.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吗?为什么?提示 不是。
比较气压值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也越低。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1)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2)影响与应用: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工业。
3.城市风(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辨析 2.某学校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主题举行辩论会。
高一某学生提出要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因地价高,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
这种做法可行吗?应着重考虑什么条件?提示可行。
应着重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影响风的三种力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辨析 3.近地面和高空的风有何区别?提示近地面的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30至45度。
高空的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四、大气运动与降水1.降水的形成条件(1)空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
(2)气温下降,水汽能够凝结。
(3)空气中有适量的凝结核。
高考静思课4——大气运动与降水
大气运动与降水
考向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断
1.(2013·新课标Ⅰ,9)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
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图,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 )
A.偏东风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答案】B
【解析】图中甲地东南侧气压高于西北侧,气流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东南向西北流动,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成偏南风,故排除A、C、D三项。
2.(2014·新课标Ⅱ,10)下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 )
①盛行西风②地形抬升③暖流增湿④反气旋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图示岛屿为新西兰的南岛,该岛地处西风带内,岛屿的西南部为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故选A。
3.(2013·新课标Ⅰ,4)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图,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答案】B
【解析】图示区域位于45°N附近,且分布着一条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此外植被覆盖区在西部,东部是高原荒漠区。
上述信息表明,该区域的西部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且处在山脉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故植被茂盛,而东部位于山脉的背风地带,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分布着荒漠。
可见,该区域降水西多东少的差异主要是地形(即山脉阻挡西风)造成的,故选B。
该区域同处西风带内,山脉东西两侧纬度位置相同,故排除A、C两项;图中山峰距离海洋约180千米,由比例尺可知,该区域西部边缘距海洋也有100多千米,因而降水差异受洋流影响很小,故排除D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大气环流:一般低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高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少;西风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
(2)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影响区域降水多.寒流影响区域降水少。
(5)下垫面状况:植被覆盖率高,地表水体面积广的区域降水较多,反之则少。
(具体见下表)
多雨少雨
气流上升气流下沉
低压中心,低气压带控制高压中心,高气压带控制
低压槽控制高压脊控制
锋面控制单一气团控制
地形迎风坡地形背风坡
迎岸风离岸风
暖流沿岸寒流沿岸
夏季风影响冬季风影响
3.根据区域位置情况分析降水差异成因的技巧
区域位置分析技巧
相距较远两区域南、北方向相距较远
一般从大气环流(气压带、
风带)的角度分析
两区域东、西方向相距较远一般从海陆位置(距海远
近)的角度分析
两区域位于纬度相当的大陆两岸一般从洋流(沿岸暖流或寒流经过)的角度分析
相距较近两区域相距较近,但降水差异
较大
一般从地形(迎风坡和背风
坡)的角度分析
我国南方有“稻草烧塔”祈求来年丰收的习俗。
下图为稻草燃烧产生的气流运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人类活动与图中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
A.孔明灯升空 B.释放烟雾防御霜冻
C.涂刷白漆助树木越冬 D.温室大棚种植蔬菜
(2)稻草燃烧过程中 ( )
A.塔中心近地面气压升高 B.火焰偏向一侧与大气运动无关
C.气流运动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静风条件下灰烬主要落在火塔中心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孔明灯升空”是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的;释放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防御霜冻;在树木上涂刷白漆可以反射太阳光、缩小昼夜温差,从而减少、预防树木冻伤和日灼的发生,有利于树木健康生长;温室大棚主要是改变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第(2)题,塔中的火势猛、气温高、气压低;图中火焰偏向一侧与风向有关;塔中心气温高,气流上升,塔外围温度相对较低,气流下沉,故静风条件下灰烬会落在火塔的外围。
下图为2017年1月20日亚洲部分区域气象卫星云图,据图回答
(1)~(3)题。
(1)据图判断a地的天气特征是 ( )
A.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B.气温高,气压高,天气晴朗
C.气温低,气压低,形成降雨
D.气温高,气压低,形成降雨
(2)图中b地气流 ( )
①自西南流向东北②自东北流向西南③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④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图示时刻,日本 ( )
A.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天气晴朗
B.受局部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
C.一定出现暴风雪天气
D.主要受东南风影响
【答案】(1)A (2)C (3)B
【解析】第(1)题,据图可以看出,a地云层较少,应受单一气团控制,而且此时为1月份,亚欧大陆应被高压控制,所以该地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第(2)题,由海陆轮廓可知,b地位于印度半岛,
此时是1月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印度洋受低气压控制,故b地吹东北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第(3)题,据图中日本附近气流的分布情况可知,日本附近气流向中心辐合,且云层较厚,说明其被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但不一定会出现暴风雪;此时为1月份,以西北风为主。
读世界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中A、B两地年降水量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
(2)与A地相比,说出C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地处赤道低压带;受西南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影响,气流随地形抬升,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
(2)主要差异:C地6-8月降水少于A地。
原因:C地地形平坦,西南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作用不显著,并受离岸寒流影响,降水较少。
【解析】(1)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从区域图可知该区域在西非,受赤道低压带、西南季风、地形和暖流的影响,A、B两地年降水量特别丰沛。
(2)从气候资料图可知C地6—8月降水少于A地,其原因可从地形和洋流等方面分析。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添加公众号“启慧地理”加入学习吧。
适用对象:高中全体学生,中学地理老师,地理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