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作文指导:驳论文的写作》精品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0.27 KB
- 文档页数:11
《作文指导:材料的积累、选择和使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积累材料的方法,明确运用材料的要求。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典型文章材料运用的揣摩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材料的习惯,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发现并感悟欣赏生活中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积累和运用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材料的具体要领。
教学方法示例法、讨论法、仿作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一、莫因点滴愁成谶,春鸟秋虫自生情1.齐读下面的诗歌:我们无法唤起所有的记忆却可以牢牢记住那些美好瞬间旅途中的一次搀扶平日里的一次发现一份让你惊喜的礼物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有些瞬间即逝的往事咀嚼它却需要一生的时间2.导入:平时注意积累素养,写作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也自然会流出感人肺腑的文字。
二、不让土壤成其大,不择细流成其深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文时,素材就是我们必需的米。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选择好写作材料关系到文章写作的成败。
比如优秀的记叙文从写作材料方面来说应包括以下要素:叙事要完整,最好有波折;事情不仅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叙事完整,才可以写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事有波折,才会曲折动人;事情有意思,才会让人爱读;事情有意义,才会耐读,给人回味的余韵。
2.素材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从教材中积累材料素材的积累,有两条很好的途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然而,在目前繁重的学业压力和有限的时间内,这两条路都被堵塞了。
所以,我们可以立足课本,留心以下几个方面:历史典故,典型事例,名言警句等。
语文课本中收录的都是名家名篇,基本上囊括了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样式,它有可供我们引用来增加文章文采和灵动性的字字珠玑珍珠一样的诗句;有可以引用来作为事实依据的沉甸甸的黄金一样的名人事例;还有可以用来增加文章文学性的熠熠生辉的珠宝一样的文学形象……这些都该是我们应该记诵并能随手拈来的丰富材料。
第4单元:同步写作写驳论文以“驳‘流言止于智者’”为题作文。
【经典引路】驳“实惠”论魏巍有一些人说:“学雷锋,不实惠。
”实惠与否,要看对谁说。
雷锋在风雨之夜送母子回家,就使这个劳动妇女和她的孩子得到了实惠。
他在车站上乐呵呵地为大家扫地,就使来往的旅客得到了实惠。
他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了爱灾的公社,就使这个公社得到了实惠。
这些,怎么能说不实惠呢?如果从利已主义的观点出发,讲的是对自己的实惠,那倒也是,因为很难说学了雷锋就能拿到多少奖金。
这就又回到我们多年前讨论的老问题: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你究竟是为人民大众而生活,还是仅仅为个人而生活?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牺牲了多少忠诚可爱的战士。
如果他们只考虑个人的实惠,还怎么肯抛头颅,洒热血呢?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怎么会有今天?同样,今天的青年,如果时时处处都讲个人眼前那点“实惠”,不肯多出一点力,多干一点活儿,那就不会有幸福的明天!我们共产党人,既要强调革命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
“四人帮”只说漂亮话,长期漠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现在这个错误已经在纠正。
今天,我们党提出努力实现“四化”正是为中国人民得到更大的实惠而战斗。
但是,作为我们个人来说,作为一个先进的个人来说,都应该把革命的理想放在首位,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决不可见利忘义,斤斤计较个人眼前的一点所谓“实惠”,模糊了自己的理想!一些所谓“实惠”者,简言之,钱也。
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从钱来考虑,有钱就做,没有钱就不做,钱少就少做,那么,一个儿童失足落水,还有谁去救他?我们的祖国一旦遭到侵犯,打一次冲锋,又该给多少钱呢?看来“实惠”论,其实是小资产阶级利己主义。
如果信奉了这种哲学,就会把革命理想看得一钱不值,一切革命原则都会丧失净尽,一切罪恶都将接踵而至。
这种风气蔓延开来,对我们的人民事业将是十分危险的。
还是听听列宁的话:“做事就是为了拿钱,——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作文指导:学写申论》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申论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申论写作的立意,通过安排文本结构,对论点能缜密分析并深入论证。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申论的结构之美、论证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帮助学生学习考察观察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对论点的缜密分析和深入论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联系的辩证分析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申论中体现的思辨性、现实性。
【教学过程】一、写法导航1.什么是申论“申”是申述,“论“是议论,“申论”,就是要求作者就特定的材料、事件或者问题进行陈述、说明、概括,并据以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推断逻辑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讲道理”。
申论一般用于考查观察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要关注社会生活,常常需要思考一些大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经典理论著作时,如何用理论武装头脑,全面解读时政热点现象;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如何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思考分析这样的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抓住主要矛盾,提纲挈领,权衡利弊,能够提高思想认识,推动人的思维发展。
要写好申论,不仅要具有政治、文化、思想、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还需要常常思考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近几年,高考作文在体裁上越发灵活,除了传统的议论文之外,还出现了发言稿、倡议书等应用文写作,申论这一应用文作为一种思辨性、现实性强的文体,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练习。
2.申论的立意立意,也就是确立观点。
申论立意通常要做到观点正确、深刻、新颖,紧密结合材料。
(1)首先要通览全篇材料,把握申论考查的主题。
做到驾驭材料,了解该次申论考查的社会问题和背景。
(2)紧扣材料,了解主题思想。
宏观引领(找到文章分论点)、中观切入(文章分论点要围绕服务于总论点)和微观支撑(分论点如何展开)。
3.申论的基本结构申论,其实就是政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所以也要遵循议论文的写作方式,也是要有论点,论据,论证。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之驳论文写作驳论文的基本写法议论文是比较常见的文体之一,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
其中,论点体现了作者的观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理论和事实,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式,三者密不可分。
就论证方式而言,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直接阐明论点,与之对应的是“立论文”;驳论是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与之对应的是“驳论文”。
反驳的对象:一、反驳论点。
行文时,可直接反驳对方论点,也可间接反驳对方论点。
间接反驳又分归谬法和反证法。
归谬法是就对方的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使之露出马脚,由此进行反驳;反证法是证明与对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
二、反驳论据。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依据,揭露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也就驳倒了对方的论点。
一般来说,论据包括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和数字论据三种。
反驳论据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揭露对方理论荒谬、事实虚假和数字混乱。
三、反驳论证。
反驳论证是揭露对方在议论过程中存在的逻辑错误,比如:前提与结论相矛盾,一篇文章中存在相互对立的多种观点,论点与论据不统一。
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以进行反驳。
要想写好驳论文,需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1.摆出对方错误的论点,作为反驳的靶子。
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错误观点,树靶子,确立攻击目标。
怎样树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概括性的语言,将所批驳的论点复述一遍,并指出其弊端。
二是摘抄材料的关键语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
驳斥时,要避开对方的思路,抓住致命弱点不放,全力回击。
东汉有一少年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
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
他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多年来,人们大多赞同薛勤的说法,认为“一屋不扫”,怎能“扫天下”?对此,我们可以把陈蕃的话作为靶子,指出其片面性,然后结合薛勤的观点加以证论,证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合理性,由此驳倒陈蕃的观点。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驳“流言止于智者”》原创范文12篇《驳“流言止于智者"》习作1驳“流言止于智者”当今世界常有流言的危害性之说,我们希望它止,于是选定了一个聪明人,讲“流言止于智者"。
然而若此句正确,是否可以认定流言只能由智者来止?又是否仅靠智者就可以止流言?从概念上讲,流言往往是非颠倒但能广泛传播,古有“三人成虎”,今有亲友群中屡见不鲜的假养生之道,它的传播本质上出于人在社会中对讲述所见所闻的渴望,而“止"即止息,它不需要你经历种种磨炼,只需要擦亮眼闭上嘴即可完成,这原本轻而易举,而之所以留言还会传播,是因为我们本能地游离在它前进的路旁,而无人横挡在路上,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勇气缘于“智”。
如果我们讲:“请止住流言。
"这就是一种很强烈的命令语气,如同直接拿巨石将传播流言的孔堵得密不透风。
由于听起来太过暴力,便衍生出柔和的说法:“请智者止住流言的传播。
”一句话,把那些能够明辨是非的人单独划分了出来,委以重任。
绕了一个弯,要求我们在讲话前先分辨自己是否为智者,显然,没有人喜欢绕弯子,大家集体谦虚:“我不是智者。
"然后更加心安理得地把流言传给下一个人。
从这个角度看“流言止于智者”不仅没有达到它本身的目的,反而将想看明真相的人孤立,给装瞎的人自信。
因为这句话没有注意到流言的传播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呈辐射状,通过堵住特定人的嘴来阻止整件事情的传播,就像妄想利用杀死一只蚊子来消灭世界上全部的蚊子,这种说法是荒谬的。
事实上,我们需要堵住所有人的嘴才有可能做到,当上一个人默认自己不是智者,并将谣言传给下一个人时,他不仅传播了谣言,还传播了这种“抵制谣言传播不关我事"的心态,这种漠不关心不仅相当可怕,而且会形成强烈的社会风气。
你可能会反驳我:难道能辨别真相的人不可以阻止谣言吗?照这样的说法,那整个谣言的受害者,一定是阻止谣言的那个智者。
选择必修上第四单元作文指导课堂实录及评析选择必修上第四单元作文指导从《答司马谏议书》中学写驳论文王德保岳阳县第三中学【写作任务】驳论文就是为反驳某种观点而写的议论文。
写驳论文,会促使你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帮助你学会有效表达观点、参与公共讨论。
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你不认同其观点的一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
【写作引导】驳论是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与之对应的是驳论文。
驳论文侧重于反驳。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论点层面,抓住核心观点中的关键词,重点思考是否有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等情况。
论据层面,查清论据的来源,重点思考事实依据是否可信、来源是否可靠;理论依据是否权威、是否具有时代局限性。
论证层面,梳理推理过程,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个不同角度来寻求突破。
所以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
学习《答司马谏议书》,要学会以下几方面:首先,了解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界定二人的关系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私下不但是好朋友,而且是保持友谊很久的朋友。
而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的描述更为具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
虽愧多闻,至于直、凉,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则固不敢为也。
”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
坚守精品文档主页地址:/afeidoc81驳论〘技法指导〙除了立论之外,还有一种论证方法叫驳论。
所谓驳论,是指文章主要在批判和否定错误或反动观点的过程中,阐明正确的观点。
写驳论性的文章,可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有:1.驳论点——直接摆出对方错误的论点,然后针对这个论点,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指出其错误和荒谬,从而直接驳倒论点。
请看下面一段文章——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鲁迅《‚友邦惊诧‛论》驳论点也可以间接批驳。
间接批驳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叫归谬法,也叫引申法,即根据对方的错误观点进行合理的引申、推理,暴露出它的荒谬,从而驳倒对方。
魏巍先生在《个人与集体》一文中,针对‚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的错误论点,作了这样的推论——假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国土的那些年月里,大家抱定‚人人为自己‛的各顾各的态度,请问,还有没有我们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假定:我们的人民在四大家族的压榨下,挣扎呻吟在死亡线上,人人都为自己,请问,还有没有人民的解放?有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这样的推论和假定,‚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这一观点的错误也就不言自明了。
驳论点还可以用反证法,即通过证明与所批驳的言论相对立、相矛盾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
《‚小节无害‛吗?》中有这样一段话:平时不拘小节,养成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坏习惯,将会贻害无穷。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放学回家,亲热地叫一声爸妈,是对辛勤养育自己的父母的尊重。
一个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尊重的人,还会尊重别人、热爱祖国吗?随手丢弃废纸,看似小事一桩,但这恰恰反映你心目中没有集体和他人,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淡薄。
大家都像你这样,还有什么环境卫生、集体荣誉可言?这段文字运用反证法,对‚不注意小节,对人的品德修养十分有害‛这一正面论点进行了充分论证,有力地批驳了‚小节无害‛的错误观点。
《作文指导:驳论文的写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驳论文的相关概念,熟悉驳论文的基本结构、方法和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理清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驳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反驳方法,鉴赏驳论文的论证美。
教学重点难点灵活运用反驳的方法、技巧,创作一篇驳论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积基树本识真相1.导入新课法国新一任总统马克龙的传奇经历和传奇婚姻:39岁的马克龙击败勒庞成为法国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马克龙都堪称“年少得志”。
他毕业于法国顶级高中,就读于名牌大学,还曾出版宣传书籍《革命》,更传奇的是他迎娶了比自己大24岁的布丽吉特做妻子,夫妇一直很低调。
自从宣布竞选总统以来,他们搬到乡下小镇居住,马克龙要让大家看到他如果能在小镇顶住各种羞辱和嘲笑,征服一个年长他24岁的有三个孩子的有夫之妇,那么他也能用同样的方法征服法国。
就是这位年轻的政治宠儿凭借年轻、活力,无比的风度实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变局。
所以,人生要自信,不走寻常路,就可能演绎传奇人生!自信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罗森塔尔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爱默生同理,写作文,我们也可以不走寻常路,写驳论文。
例如:不是所有的金子都想发光前进的最佳方式是后退不必王子,我也能成为公主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1.反驳型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凡议论文,目的都是为了阐明自身论点。
但在阐明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证明,一是反驳。
所谓证明就是从正面论述观点的正确,从正面去证明观点的成立,也叫立论。
反驳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过程,以树立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也叫驳论。
证明与反驳都是论证的方法。
在一篇文章中有时需要从正面去立论,有时又需要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也可以同时运用证明和反驳。
在驳论文写作中,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反驳(驳论点),或间接反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3.反驳型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先看一个例子:朽木可雕马宇彤①在保守者的眼中,朽木是低能的符号,是无用的象征,是放弃的对象,不值得付出心力雕琢,也不可能出现逆转奇迹。
②于是,“朽木不可雕也”在足够长的岁月里,成为雕琢者冠冕堂皇的借口,成为“朽木”们自暴自弃的理由。
③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朽木亦此。
较良木而言,它更像一块试金石,考量雕琢者乍现的灵感和回春的技巧。
④朽木亦此,较良木而言,它更像一块试金石,考量雕琢着乍现的灵感和回春的技巧。
⑤朽木可雕,从理论上说,朽木也是一种材质,只要化腐生肌,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即便无药可救,只要停止腐朽的进程,便只是一段记忆的缩影。
⑥朽木可雕,从实践上看,百草治百病,百人有百用,朽木有朽木的特质与不群。
新木生叶,朽木生芝。
相信它有用,置于有用之地,让它做有用之事,才是关键。
没有信心,纵是金玉良材,也与废柴无异。
⑦天生你材必有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何况朽木。
⑧木不是废木。
朽木可雕,金贵的是眼光,重要的是技巧,关键的是信心。
⑨心不朽,木便永生;心不朽,人便可塑。
段①摆出了要批驳的观点,即“朽木不可雕也”。
段②提出了上面观点的害处,即这个观点使资质差的从主观到客观彻底失去了进取的机会。
段③—段⑧树立了自己的观点,即朽木可雕,并加以论证。
段⑨简洁有力的结尾,发人深省。
基本模式:树立靶子----分析批驳----得出结论----适当结尾。
树立靶子就是摆出对方错误观点:确立攻击目标;抓住敌论要害。
反驳型议论文不论是反击敌人,揭露驳斥敌论的诽谤诬陷还是批判某种思想、行为错误,都是为了驳倒对方,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以此来明辨是非,匡正错误,弘扬真理,伸张正义。
因此,在写驳论文时,首先要明确反驳的论点,即确立攻击目标。
在针对某一论调写反驳文章时,可以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抓住谬论的要害,针锋相对地予以反驳。
这也是写驳论文的关键。
例析: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
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
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
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针对以上材料,写一篇驳论文的话,反驳什么呢?仔细分析后,我们才明白材料包含着“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因此,我们反驳的只能是“人才与(集体)环境没有关系”的错误论点。
二、齐心涤虑觅方法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要驳倒对方,自然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或者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1.驳论点:可以直接批驳,也可以间接批驳。
⑴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
这种反驳论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例证反驳,即提出新的事实论据,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
示例:古人云:“知足常乐”。
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
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
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
这里,先提出原论题,“知足常乐”,而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与原论题相反的新论点,即“不知足才常乐”。
⑵归谬法反驳,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
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的“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
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示例: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阿凡提头上缠着筐子般大小的散蓝在街上走。
迎面走来了一个人,看了散蓝便央求道:“可敬的学者,求您给我念念这封信吧!”“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呀!”阿凡提叫道。
“您别客气了,您头上缠着那么大的散蓝,怎么会没有学问呢?”阿凡提听了,顺手取下散蓝,戴在那个人头上,说道:“好,好!要是散蓝有学问,我给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⑶请阅读材料,探究赫尔岑是如何反驳的呢?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
他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
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明确:归谬法反驳。
2.驳论据:通过批驳对方论据的虚假性,从而批驳对方。
三种论据:事实论据、数字论据、理论论据。
示例:阅读材料,思考如何反驳下面一段文字中对方的论据?《文学与出汗》中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性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
分析:“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3.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论证的错误,从而批驳对方。
⑴引证法:引用名人名言、权威观点来增强说服力。
材料:(一个日本女记者问朱镕基总理)“昨天我家中被贼偷了,有人说是中国人干的,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如果你是总理,会怎么回答呢?总理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我记得战国时晏子出使楚国,曾经说一个人在齐国可以安居乐业,而到楚国却成为盗贼,原因仅在于民风问题。
因此我建议贵国的政府应该致力于民众道德礼仪的培养,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杜绝偷盗。
⑵例证法。
运用典型事例驳斥对方观点的一种方法。
示例:一个英国记者对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将来一定会向外国扩张。
”总理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4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间里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
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
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
美国的海外驻军达150万人。
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更没有在外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
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⑶类比法:两对象属性相同,而且已知其中一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由此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属性。
示例:(日本记者问朱镕基总理)台湾人民都不想回归中国,为何中国政府要用霸权欺压?答:讲一个简单的例子,从前有个母亲含辛茹苦大半辈子,总算将自己的子女养育成人,她感到很欣慰,感觉可以松口气,歇一歇。
于是对子女说:“来,回到母亲怀抱来,给妈妈捶捶背.“然而这个不肖子,不认这个曾经养育过他而今已经骨瘦如柴的母亲,反而对“星星”和“太阳”大喊妈妈,那此时母亲应该如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则和限度,台湾问题就是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争吵,别人无权干涉。
我国历来都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从来都没有出现过霸权欺压的事情,反而总是有一些居心叵测的邻国,以民主、自由等等名义来剥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自主选择和决定权,这才叫霸权欺压。
⑷以谬制谬法:采用对方的方法和逻辑来对付对手,从而折服对方。
示例:一次,有位西方外交官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对一位中国外交官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这位中国外交官反击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须向别国作出什么保证。
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作出什么保证吗?”⑸矛盾法: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进而说明对方论题的虚假。
示例:孔明游说江东,张昭说,你和刘备都是无能之辈,不值与谈。
孔明反驳道:我主刘备虽人民稀少,兵不满千,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曹仁辈心惊胆裂。
刘琮投降,我主不知,且不愿乘乱夺同宗基业,实乃大仁大义。
当阳之败,因我主不愿弃其人民,甘于同败。
此乃考虑国家大计,社稷安危的聪明仁义之主,而非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之辈。
⑹反证法: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示例:古时候,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
结果真如王戎所预料的,李子苦涩无比。
于是伙伴们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
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三、探骊得珠赏范例赏析范文《旁观者未必请》,《适合自己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感受驳论文的魅力。
旁观者未必清悠闲的鸟儿旁观长江奔流入海,却不清楚江水为什么愿意用生命灌注无际海洋;蹁跹的蝴蝶旁观飞蛾冲向刺眼的火焰,却不清楚它为什么明知是死却还要扑火;愚昧的人们旁观古亭口一个革命者的被杀头,却不清楚他是为了什么牺牲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