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

1.基础训练是针对摄食-吞咽活动相关器官进行功能训练,也称间接训练。

(1)头颈控制训练:头颈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口腔颜面部的运动功能,因此在床旁就应进行头颈控制训练。训练方法:身体朝前坐正,头部从正中开始,分别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做旋转运动和提肩、沉肩运动,每个动作持续5秒再回至正中位。

(2)口唇运动: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要求患者尽最大能力

张口发“ a- u -i ”音。也可练习吹蜡烛、吹口哨、缩唇、微笑等动作促进唇的运动。若患者口唇肌群无力时,用指尖或冰块

叩击唇周、短暂的肌肉牵拉和按摩等可促进口唇肌肉的运动。唇闭合力度训练,让患者在闭合的两唇之间放置一压舌板,用两手指在压舌板的两端向下压,口唇应尽量保持闭合状态;也可用系线的纽扣置于

口内,向外牵拉纽扣,患者闭唇尽量不让其拔出。在训练过程中应使患者的口唇始终保持在正中位置。

(3)颊肌运动:要求患者轻张口后闭上,然后做鼓腮动作,随

后轻呼气;也可让患者作吸吮手指的动作,借以收缩颊部及口

轮匝肌增强肌力。每日2次,每次重复5遍。

(4 )下颌运动及咀嚼训练:大多数患者下颌运动幅度不充分,治疗者应辅助患者完成下颌的张闭运动,同时做适度的侧方运动。当咬肌张力低下时,可对其进行振动和轻拍刺激;而张力过高时可进行冷刺激按摩和牵伸疗法,使咬肌放松,并利用咀嚼动作促进下颌的放松。

(5)舌体运动训练:舌体无任何运动时,治疗者用压舌板或勺子的凸面轻压舌背,促进舌体前伸;或用纱布包裹患者舌体轻

轻向前牵拉及左右摆动。若舌体可自主运动时,应指导患者面对矫正镜用舌尖尽量触及两侧唇角、弹舌、沿唇做环转运动等方法均可增加患者舌体灵活性。

(6)软腭训练:指导患者发“ ge-ge-ge ”音;或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10秒钟,接着从口中将气体呼出。

(7)喉部运动:喉上提训练方法是患者头前伸,使颌下肌伸展2〜3秒,后在颌下施加压力,嘱患者低头,抬高舌背,即舌向上抵住硬腭或进行辅音的发音训练。目的是改善喉入口的闭合能力,扩大咽部的空间,增加食管上括约肌开放的被动牵张

力。

(8)口腔感知觉训练:指导患者用温水和冰水交替漱口进行冷热

温度刺激,或给予不同味道的食物如柠檬、辣椒、糖等进行味觉刺激。

(9)冰刺激:用头端呈球状的不锈钢棒醮冰水或用冰棉签棒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刺激,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冷刺激可以提高软腭和咽部的敏感度,改善吞咽过程中

神经肌肉的活动,增强吞咽反射,减少唾液腺

的分泌。

(10)咳嗽训练:咳嗽是机体清除进入喉内异物的一种条件反射。典型的咳嗽反射是深吸气,声门裂关闭,胸腔和腹腔压力急剧增加,所有呼气肌强烈收缩,在声门裂压力持续增加下,声门裂开放,完成咳嗽动作。康复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增加腹肌的肌力,具体操作为治疗者在患者的后方两腋下将双手向前交叉于患者胸腹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然后猛然向外呼气,此时置于患者胸腹前的双手用力向内上方挤压,帮助患者增加胸腹部压力,完成咳嗽动作。(11)呼吸训练:训练目的是恢复吞咽与呼吸的协调配合;强化声门闭锁能力;缓解颈部肌肉(呼吸辅助肌)的过度紧张;为排除气道侵入物而进行随意咳嗽。训练内容主要是从腹式呼吸和缩口呼吸两方面进行。

1摄食训练直接训练患者的进食吞咽功能,又称直接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进食时体位,食物入口位置,食物性质(大小、结构、温度

和味道等)和进食环境等。

(1)体位:吞咽障碍的患者在早期训练时应选择既有代偿作用且又安全的体位。一般采取床头抬高30〜45°的半坐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护理人员站立于患者健侧。此种体位进食,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团向舌根运送,还可以减少向鼻腔反流及误咽的危险。能坐起且口唇闭合能力较好的患者,应采取坐位进食的方式,头稍前屈,躯干向健侧倾斜30°,使食物经健侧咽部进入食道,以防止误咽。吞咽障碍患者进食体位的选择应以进食安全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减少误咽的发生。

(2)食物的形态:选择密度均匀、黏性适当、不易松散、通过咽和食道时易变形且很少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如香蕉、软蛋羹、均质糊状食物等。此外,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对于不同病变、不同时期的吞咽障碍患者,所选食物亦有所不同,如准备期和口腔期障碍的食物应为质地软、易咀嚼的食物,如菜泥、水果泥和浓汤;咽期障碍应选用稠厚的液体,如果蔬泥和湿润光滑的软食,避免有碎屑的糕饼类食物

和缺少内聚力的食物;食管期障碍的食物为软食、湿润的食物,避免高黏性和干燥的食物。

(3)食物在口中位置:进食训练时应把食物放置在口腔内最能感觉到食物的部位,且有利于食物在口腔中的保持和运送。最佳的位置是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部或健侧颊部,有利于食物的吞咽。

(4)一口量:包括调整进食的一口量和控制速度的一

口量,即最适于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正常人约为20ml。一

般先以少量试之(3〜4m1 ,然后酌情增加。为防止吞咽时食物误吸入气管,可结合声门上吞咽训练方法,这样可使声带闭合封闭喉部后再

吞咽。吞咽后咳嗽,可除去残留在咽喉部的食物

残渣。摄食时应注意调整合适的进食速度,避免2次食物重叠入口的现象。

(5)进食习惯和环境:培养患者尽可能采用直立坐位的进食习

惯,此种体位可较好的发挥吞咽相关肌肉的功能,使易疲劳、瞌睡的患者最大程度保持觉醒,使食物反流最少。同时吞咽障碍患者应尽量保持在安静环境下进食,尽量减少在进餐时讲话,以免忘记吞咽动作,从而影响吞咽的整个过程。

1辅助性训练是进行吞咽时采用的姿势与方法,一般是通过

改变食物经过的路径和采用特定的吞咽方法使吞咽变得安全。

(1)侧方吞咽:让患者分别向左、右侧转头,作侧方吞咽,可除去梨状隐窝部的残留食物。

(2)空吞咽与交替吞咽:每次进食吞咽后,反复做几

次空吞咽,使食团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可除去残留食物防止误咽,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极少量的水(1〜2ml),这样

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称为“交替吞咽”。

(3)用力吞咽:让患者将舌用力向后移动,帮助食物推进通过咽腔,以增大口腔吞咽压,减少食物残留。

(4)点头样吞咽:颈部尽量前屈似点头状,同时作空

吞咽动作,可去除会厌谷残留食物。

(5)低头吞咽:吞咽时颈部尽量前屈,使会厌谷的空间扩大,并让会厌向后移位,避免食物溢漏入喉前庭,更有利于保护气

道,攵窄气管入口,咽后壁后移,使食物尽量离开气管入口处。(6)门德尔松氏(Mendelsohn)手法:要求患者先进食少量食物,然后咀嚼、吞咽,在吞咽的瞬间,用拇指和食指顺势将喉结上推并处于最高阶段,保持这种吞咽状态2〜3秒,然后完成吞咽,再放松呼气。此手法是通过延长吞咽时的自主时间,并加强喉上举和前置运动的方法来增强环咽肌打开程度,目的是可帮助提升咽喉上抬程度以助吞咽功能。

(7 )声门上吞咽法:先吸气后屏气,在屏气时(此时声带和气

管关闭)做吞咽动作,然后立即做咳嗽动作;亦可在吸气后呼出少量气体,再做屏气和吞咽动作及吞咽后咳嗽。

(8 )超声门上吞咽法:吸气后屏气,再做加强屏气的动作,吞

咽后咳出咽部残留物。

(9)屏气一发声运动: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和屏气运动,同时发“ a”音。此时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突然松手,声门大开,呼气发声。此运动不仅可以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强

化软腭的肌力,并且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

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

(一)康复训练

可分为不用食物、针对吞咽功能障碍的间接训练(基础训练)和在进食的同时,通过调整体位及食物种类,应用辅助吞咽动作练习等的直接训练(摄食训练)。

1 •间接训练

间接训练从预防废用性功能低下、改善吞咽相关器官的运动及协调动作入手,为经口腔摄取营养做必要的功能性准备。由于间接训练不使用食物,安全性好,因此适用于从轻度到重度的各类吞咽困难患者。间接训练一般先于直接训练进行,直接训练开始后仍可并用间接训练。常用的间接训练方法有:

⑴口唇闭锁练习:口唇运动训练可以改善食物或水从口中漏出。让患者面对镜子独立进行紧闭口唇的练习。对无法主动闭锁口唇的患者,可予以辅助。当患者可以主动闭拢口唇后,可让患者口内衔以系线的大纽扣, 治疗师牵拉系线,患者紧闭口唇进行对抗,尽量不使纽扣脱出。其他练

习包括口唇突出与旁拉、嘴角上翘(作微笑状)、抗阻鼓腮等。

⑵下颌运动训练:可促进咀嚼功能,做尽量张口,然后松弛及下颌向两侧运动练习。对张口困难患者,可对痉挛肌肉进行冷刺激或轻柔按摩,使咬肌放松;通过主动、被动运动让患者体会开合下颌的感觉。为强化咬肌肌力,可

让患者做以臼齿咬紧压舌板的练习。

⑶舌的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对食丸的控制及向咽部输送的能力。可让患者向前及两侧尽力伸舌,伸舌不充分时,可用纱布裹住舌尖轻轻牵拉,然后让患者用力缩舌,促进舌的前后运动;通过以舌尖舔吮口唇周围,练习舌的灵活性;用压舌板抵抗舌根部,练习舌根抬高等。

⑷冷刺激(ice-massage ):冷刺激能有效地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使之易于诱发且吞咽有力。将冰冻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如出现呕吐反射即应终止刺激;如患者流涎过多,可对患侧颈部唾液腺行冷刺激,3次/日,10

分钟/次,至皮肤稍发红。

⑸构音训练:吞咽困难患者常伴有构音障碍,通过构音训练可以改善吞咽有关器官的功能。

⑹声带内收训练:通过声带内收训练,以达到屏气时声带闭锁,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具体方法是,患者深吸气,两手按住桌子或在胸前对掌,用力推压,闭唇、憋气5秒钟。

⑺咳嗽训练:吞咽困难患者由于肌力和体力下降、声带麻痹,咳嗽会变得无力。强化咳嗽有利于排出吸入或误咽的食物,促进喉部闭锁。

⑻声门上吞咽训练:声门上吞咽又称“屏气吞咽”,具体做法是由鼻腔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气进行空吞咽,吞咽后立即咳嗽。这一方法的原理是:屏住呼吸使声门闭锁、声门气压加大、吞咽时食丸不易进入气管;吞咽后咳嗽可以清除滞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

⑼促进吞咽反射训练:用手指上下摩擦甲状软骨至下颌下方的皮肤,可引起下颌的上下运动和舌部的前后运动,继而引发吞咽。此方法可用于口中

含有食物却不能产生吞咽运动的患者。

2.直接训练

直接训练的适应证是:患者意识状态清醒、全身状态稳定、能产生吞咽反射、少量吸入或误咽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

⑴体位:由于口腔期及咽期同时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较多,因此开始训练时,应选择既有代偿作用且又安全的体位。开始可先尝试30o仰卧、颈部前倾的体位。该体位可利用重力使食物易于摄入和吞咽;颈部前倾可使颈前肌群放松,有利于吞咽。偏瘫患者应将患侧肩背部垫高,护理者于健侧

喂食。

⑵食物的选择:一般容易吞咽的食物具有下述特征:①柔软、密度及性

状均一;②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③易于咀嚼,通过咽及食道时容易变形;④不易在粘膜上滞留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饮食习惯进行选择,兼顾食物的色、香、味等。

⑶一口量:即最适于患者吞咽的每次喂食量。一口量过多,食物易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滞留,增加误咽的危险;一口量过少,贝V难以触发吞咽反

射。应从小量(1 - 4 ml )开始,逐步增加,掌握合适的一口量

⑷调整进食速度:指导患者以较常人缓慢的速度进行摄食、咀嚼和吞咽

一般每餐进食的时间控制在45分钟左右为宜。

⑸咽部滞留食物的去除法:可训练患者通过以下方法去除滞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①空吞咽:每次吞咽食物后,再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②交互吞咽:让患者交替吞咽固体食物和流食,或每次吞咽后饮少许水(1 -2ml ),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去除咽部滞留食物的目的;③点头样吞咽:颈部后仰时会厌谷变窄,可挤出滞留食物,随后低头并做吞咽动作,反复数次,可清除并咽下滞留的食物。④侧方吞咽:梨状隐窝是另一处吞咽后容易滞留食物的部位,通过颏部指向左、右侧的点头样吞咽动作,可去除并咽下滞留于两侧梨状隐窝的食物。

(二)其他治疗

1.物理治疗:可应用低中频电疗法、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等,增强吞咽相关肌肉的肌力,促进吞咽动作的协调性,达到改善吞咽功能的目的。用冰刺激舌根周围,速度要快。

2•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有风池、翳风、廉泉、人迎、合谷、内关、金津、玉液等。

3、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进食时老人注意力要集中,不能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第二,尽量保持坐位,或半卧在床上,身体与床的夹角为6 0度以上。第三,饮食应在固体、糊状物和液体之间进行调整。清水或固体块状食物最易导致吞咽困难。所以,要将固体食物弄碎后再喂给老人吃。清水也不能直接给老人喝,应加入无糖藕粉、杏仁霜等黏稠剂, 让清水变得黏稠后才能让老人喝。第四,食物要一勺一勺地喂给老人吃。严重的病人,要进行“空吞咽”,即让老人吃一口,咽一口,再空咽一口,然后再吃第二口。要确定病人两颊之内没有食物,才能喂第二口。吞咽困难严重的老人,可去医院做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何主任建议,首先要治疗原发疾病。其次,可有意识地用一些简单的办法来进行吞咽训练,比如,老年人可以练习加强吸气,往外使劲咳。还可以通过多饮水来锻炼吞咽的功能。此外,一般正常老化的吞咽困难并

不需要特别处理,只要调整一下进食速度,不要吃得太快,注意不吃块大的

食物,要吃软的和碎的东西。喝水容易呛到的话,改小口慢慢吞。吃饭时不要说话,不要活动。如果老年人是因疾病造成吞咽困难,不要一开始在家里擅自处理,比较保险的做法是到医院请专家对吞咽困难的程度进行评估,然后再决定如何治疗、如何喂食。

间接训练

间接训练是不使用食物的基础训练。包括吞咽相关肌群的肌力增强训练,ROM呼吸训练,吞咽反射的诱发训练,代偿性吞咽策略的学习,气道保护训练等。间接训练的危险性低,无法确定有无误吸的患者、严重吞咽困难患者以及全身状态差的患者适合间接训练。

1•颈部牵张

颈部牵张适用于颈部肌肉紧张的患者。包括颈部屈曲、伸展、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

2•口唇及面颊的运动训练

适用于口唇闭合不全,流涎,口腔内食物残留等。

口唇的运动包括:撅嘴,示齿,鼓腮,张大嘴等。

面颊的运动包括:吹气,鼓腮等。

构音训练:发口唇音(ba,pa,ma等)

3.舌的运动训练

适用于唾液与食物混合不良、食物从口腔到咽腔输送困难、液体

在口腔内难以保留的患者。

舌的运动训练包括:伸舌及后缩,左右及上下运动,用舌尖顶两侧

面颊等。

构音训练:舌尖音(ta, da, sa, la 等)舌后音(ka, ga 等)4•下颌运动训练

适用于张嘴、闭嘴及咀嚼障碍的患者。

训练方法包括:下颌运动训练,张嘴、闭嘴及咀嚼等。

5•冷刺激

适应于吞咽反射延迟的患者。

训练方法:用喉镜或棉签在冰水中放置10秒钟,然后在两

侧前腭弓或舌根部摩擦10次左右,告诉患者吞咽唾液或水。冷刺激时间约5〜10min。

6.喉部上举训练(Shaker训练)

适用于喉部上举无力及食道上括约肌开大不全的患者。

方法:去枕平卧后抬头,注意双肩不能离开床面。

7.气囊扩张法:

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开大不全的患者。目的是使采用气囊对狭窄的食道

上括约肌及食道进行扩张。

方法:将带有气囊的软管插入狭窄部位,然后注入气体扩张。

&屏气一发声运动(pushing exercise )

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运动,屏气。此时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突然松手,声门打开,呼气发声。此运动不仅可以训练声门的闭缩功能、强化软腭的肌力,而且有助于除去滞留在咽部的食物。

9•呼吸功能训练

呼吸功能训练可以使气道排除异物的能力增加,可以训练肺活量、进行

咳嗽训练等。

10. Mendelsohn法训练:适用于食道上括约肌松弛不全的患者。方法如

下:当患者进行空吞咽时,喉部上提,让患者在此位置上停止吞咽动作,保持3〜5秒,或治疗者用手托住患者的环状软骨在上提位,保持3〜5秒。

㈡直接训练

直接训练是使用食物进行的吞咽功能训练。

直接训练适用于下列患者: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存在吞咽反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有严重的误吸;存在咳嗽反射;舌及咽部运动功能没有明显低下。

1•食物调整

食物调整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如前所述,患者吞咽粘稠及稀薄液体的能力是不同的。患者可以通过进食粘稠或稀薄液体来保证充足的水分。进食粘稠或稀薄液体均呛咳的患者很少。许多有严重吞咽障碍的患

者不能安全地进食肉制品及类似粗糟食物,需要进软食。如果患者在口

腔准备期障碍,即食物存留在牙齿与面颊之间或进食固体食物时咽部滞留,可以将食物做成酱状,如菜泥、肉泥、果泥等。

2.体位调整

可以防止误吸的体位主要有:半卧位,颈部前屈位,颈部旋转位。

⑴半卧位:适用于口腔期及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

方法:取躯干30〜45。仰卧位,头部前屈。

与端坐位比较该体位的优点是:食物不易从口中流出,有利于食团

向舌根输送,还可以减少鼻腔逆流及误吸的危险,可以保持躯干及颈部稳定性,不易疲劳。

该体位的缺点是:颈部容易后仰,自己进食困难,液体容易进入

咽部。

注意此位置进食的食物容积必须维持小量,约法2〜5ml。

⑵颈部前屈位(下颌向下头位,chin down )

这个头位减少气管的开放,牵引舌向前和扩大咽峡范围,因此可

以预防或减少食物过早地进入咽部和开放喉部。该位置对于存在吞咽延迟的患者特别适合,可有效地保护气道。

⑶头旋转位

适用于一侧咽部食物容易残留,而且残流物容易引起误吸。将头转向咽无力的一侧,健侧食道入口处静止压力下降,梨状窝的食团容易通过。

3•预防误吸的吞咽技术

⑴重复吞咽:就是连续吞咽两次,先吞咽食物,随后干吞咽。这

适合于一次吞咽后口腔及咽部有残留食物的患者。

⑵用力吞咽:就是患者舌用力向后移动进行吞咽,推动食团通过咽腔,可改善舌根后缩及咽肌收缩的力量。

⑶声门上方吞咽(supraglottic swallow ):目的是使吞咽时声门下压力增加,防止食物进入气道。方法:指令患者作深呼吸,然后屏住呼吸,再进行吞咽,吞咽后用力咳嗽。

⑷液体与固体交替吞咽:吞咽液体可以帮助去除会厌谷及梨状隐

窝残留食物。

⑸一口量:即最适合吞咽的每次摄入口量,正常人约为20ml, 对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如一口量过多,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残留;如一口量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先以少量试之(3〜4ml),然后酌情增加。

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 1.基础训练是针对摄食-吞咽活动相关器官进行功能训练,也称间接训练。 (1)头颈控制训练:头颈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口腔颜面部的运动功能,因此在床旁就应进行头颈控制训练。训练方法:身体朝前坐正,头部从正中开始,分别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做旋转运动和提肩、沉肩运动,每个动作持续5秒再回至正中位。 (2)口唇运动: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要求患者尽最大能力 张口发“ a- u -i ”音。也可练习吹蜡烛、吹口哨、缩唇、微笑等动作促进唇的运动。若患者口唇肌群无力时,用指尖或冰块 叩击唇周、短暂的肌肉牵拉和按摩等可促进口唇肌肉的运动。唇闭合力度训练,让患者在闭合的两唇之间放置一压舌板,用两手指在压舌板的两端向下压,口唇应尽量保持闭合状态;也可用系线的纽扣置于口内,向外牵拉纽扣,患者闭唇尽量不让其拔出。在训练过程中应使患者的口唇始终保持在正中位置。 (3)颊肌运动:要求患者轻张口后闭上,然后做鼓腮动作,随后轻呼气;也可让患者作吸吮手指的动作,借以收缩颊部及口轮匝肌增强肌力。每日2次,每次重复5遍。 (4 )下颌运动及咀嚼训练:大多数患者下颌运动幅度不充分,治疗者应辅助患者完成下颌的张闭运动,同时做适度的侧方运动。当咬

肌张力低下时,可对其进行振动和轻拍刺激;而张力过高时可进行冷刺激按摩和牵伸疗法,使咬肌放松,并利用咀嚼动作促进下颌的放松。 (5)舌体运动训练:舌体无任何运动时,治疗者用压舌板或勺子的凸面轻压舌背,促进舌体前伸;或用纱布包裹患者舌体轻 轻向前牵拉及左右摆动。若舌体可自主运动时,应指导患者面对矫正镜用舌尖尽量触及两侧唇角、弹舌、沿唇做环转运动等方法均可增加患者舌体灵活性。 (6)软腭训练:指导患者发“ ge-ge-ge ”音;或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10秒钟,接着从口中将气体呼出。 (7)喉部运动:喉上提训练方法是患者头前伸,使颌下肌伸展2?3秒,后在颌下施加压力,嘱患者低头,抬高舌背,即舌向上抵住硬腭或进行辅音的发音训练。目的是改善喉入口的闭合能力,扩大咽部的空间,增加食管上括约肌开放的被动牵张 力。 (8)口腔感知觉训练:指导患者用温水和冰水交替漱口进行冷热温度刺激,或给予不同味道的食物如柠檬、辣椒、糖等进行味觉刺激。 (9)冰刺激:用头端呈球状的不锈钢棒醮冰水或用冰棉签棒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刺激,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冷刺激可以提高软腭和咽部的敏感度,改善吞咽过程中

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吞咽障碍,进食困难,易发生营养障碍、误吸、吸入性肺炎及窒息。因此,脑卒中病人应较早地有计划地根据病情进行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1、心理开导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由于肢体瘫痪或失语、语言不清、表达力差等原因,病人易出现烦躁、易怒和情绪抑郁,有的甚至拒食。因此,在训练时,要有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还应针对老年人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 2、发音训练由于吞咽障碍时咽喉反射是不随意的,而体内器官很难接近,从发音和语言器官考虑皆和咽下有关,可用言语进行康复训练。如嘱病人张口发“a”音,并向两侧运动发“yi”音,然后再发“wu”音,也可嘱病人缩唇后发“f”音,像吹蜡烛、口哨动作一样。每个音发3次,连续5~10次。通过张闭口动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 3、舌部运动嘱病人开口,将舌头向前伸出,然后作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下唇后转向上唇,按压硬腭部,每隔5分钟作一次以上运动,每天3次。 4、脸、下颌及喉部运动嘱病人作微笑或皱眉,张口后闭上,然后鼓腮,使双颊部充满气体后轻轻吐气,如此反复进行,每天3次。也可帮助病人洗净手后作吮指运动以收缩颊部、口轮匝肌运动。通过主动或被动地活动病人下颌,嘱病人作咀嚼动作,每天反复练习3次。 5、进食训练为保证病人的综合训练目的,促进摄取足够的营养,使其具备足够的体力,逐步恢复自行进食能力。进食时的最佳体位:进食前应嘱病人放松精神,保持轻松、愉快情绪15~30分钟,然后让病人坐直(坐不稳时可使用靠背架)或头稍前倾45。左右,这样使在进食时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或可将头部轻轻转向瘫痪侧90。使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 6、食物选择根据老年人饮食特点及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易被病人接受的食物,将食物做成冻状或糊状以便进食。进食的协助:当病人开始进食时,可协助病人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一般食团摄入每次

吞咽功能训练讲解学习

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 1.基础训练是针对摄食-吞咽活动相关器官进行功能训练,也称间接训练。 (1)头颈控制训练:头颈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口腔颜面部的运动功能,因此在床旁就应进行头颈控制训练。训练方法:身体朝前坐正,头部从正中开始,分别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做旋转运动和提肩、沉肩运动,每个动作持续5秒再回至正中位。(2)口唇运动: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要求患者尽最大能力张口发“a- u -i”音。也可练习吹蜡烛、吹口哨、缩唇、微笑等动作促进唇的运动。若患者口唇肌群无力时,用指尖或冰块叩击唇周、短暂的肌肉牵拉和按摩等可促进口唇肌肉的运动。唇闭合力度训练,让患者在闭合的两唇之间放置一压舌板,用两手指在压舌板的两端向下压,口唇应尽量保持闭合状态;也可用系线的纽扣置于口内,向外牵拉纽扣,患者闭唇尽量不让其拔出。在训练过程中应使患者的口唇始终保持在正中位置。 (3)颊肌运动:要求患者轻张口后闭上, 然后做鼓腮动作, 随后轻呼气;也可让患者作吸吮手指的动作, 借以收缩颊部及口轮匝肌增强肌力。每日2次, 每次重复5遍。 (4)下颌运动及咀嚼训练:大多数患者下颌运动幅度不充分,治疗者应辅助患者完成下颌的张闭运动,同时做适度的侧方运动。当咬肌张力低下时,可对其进行振动和轻拍刺激;而张力过高时可进行冷刺激按摩和牵伸疗法,使咬肌放松,并利用咀嚼动作促进下颌的放松。 (5)舌体运动训练:舌体无任何运动时,治疗者用压舌板或勺子的凸面轻压舌背,促进舌体前伸;或用纱布包裹患者舌体轻轻向前牵拉及左右摆动。若舌体可自主运动时,应指导患者面对矫正镜用舌尖尽量触及两侧唇角、弹舌、沿唇做环转运动等方法均可增加患者舌体灵活性。 (6)软腭训练:指导患者发“ge-ge-ge”音;或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10秒钟,接着从口中将气体呼出。 (7)喉部运动:喉上提训练方法是患者头前伸,使颌下肌伸展2~3秒,后在颌下施加压力,嘱患者低头,抬高舌背,即舌向上抵住硬腭或进行辅音的发音训练。目的是改善喉入口的

吞咽障碍的指导训练技术

吞咽障碍的指导训练技术 引言 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影响人们的饮食和生活质量。针对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本文将介绍一些指导训练技术,旨在帮助患者克服吞咽障碍,提高吞咽功能。 早期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训练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吞咽功能。以下是一些早期康复训练的技术: 1. 吞咽姿势训练 •患者一般需要坐直,保持身体姿势稳定。 •舌头平放在嘴巴底部,放松颌下肌肉。 •尽量将食物或液体放入嘴巴最后部位,蓄积至后舌二分之一。 2. 咀嚼和舌部协调训练 •患者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食物和液体,逐渐增加咀嚼和舌部协调的难度。•可以使用口腔肌肉训练器,刺激口腔肌肉运动。 3. 吞咽节奏训练 •利用吞咽节奏训练帮助患者建立吞咽动作的自信心和规律性。 •患者可以尝试将吞咽动作与外部节奏声音或口头指令相配合。 高级康复训练 在患者逐渐适应早期康复训练后,可以进行更高级的康复训练,以进一步提高吞咽功能。以下是一些高级康复训练的技术:

1. 肌肉力量训练 •利用力量练习设备,如呼气肌力训练器,帮助患者增加肌肉力量。 •针对咀嚼肌肉和喉部肌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吞咽力量。 2. 吞咽反射训练 •利用声音、触觉或刺激物等方法,刺激吞咽反射,帮助患者恢复吞咽能力。•可以使用吸管吞咽训练器等辅助器材进行训练。 3. 认知复健训练 •通过认知复健训练,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对吞咽过程的认知和意识。 •可以使用反馈技术,如视频记录和回放,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吞咽过程和改进方向。 4. 咸味调味剂训练 •利用咸味调味剂,通过刺激患者的味觉,增加咽部的刺激感,促进吞咽反射。•需要患者在指导下进行训练,避免过量食用咸味。 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个性化:康复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例如根据吞咽 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类型进行合理的训练。 2.专业指导:康复训练应由专业康复医生或语言治疗师进行指导和监督,以确 保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逐步递增:康复训练应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逐步递增,避免过度负荷和 损伤。 4.坚持有度:康复训练需要患者和家属的持续参与和配合,建立恒定的训练计 划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论 吞咽障碍的指导训练技术对于帮助患者克服吞咽障碍、恢复吞咽功能至关重要。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和高级康复训练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吞咽能力和生活质

洼田饮水试验+吞咽训练方法

洼田氏饮水试验及吞咽功能训练 开展洼田饮水试验的原因 吞咽障碍 优点: 1.明确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 2.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3.避免不必要的留置胃管 4.及早予置鼻胃管鼻饲能有效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洼田饮水试验方法 洼田饮水试验——日本学者洼田俊夫提出的,分级明确清楚,操作简单,利于选择有治疗适应症的患者,并要求患者意识清楚并能够按照指令完成试验。 洼田饮水试验方法 患者端坐,喝下30毫升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喝呛咳情况。 1级(优)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 2级(良)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 3级(中)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 4级(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 5级(差)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 正常:1级,5秒之内;可疑:1级,5秒以上或2级;异常:3~5级 注意问题: 1.无需告诉患者正在做测试,以防紧张。 2.饮水量要准确。 3.饮食指导。 评估结果: 3级:给予指导自行吞咽训练 4级:给予吞咽训练及指导自行吞咽训练 5级:留置胃管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 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 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 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学者提出3种能减少误吸的条件,根据患者需要条件的多少及种类逐步分级,分为1~6及,级别越高吞咽障碍越轻,6级为正常。 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 评定条件:帮助的人,食物种类,进食方法和时间。 1级:任何条件下均有吞咽困难和不能吞咽; 2级:3个条件均具备则误吸减少; 3级:具备2个条件则误吸减少; 4级:如选择适当食物,则基本上无误吸; 5级:如注意进食方法和时间基本上无误吸; 6级:吞咽正常。 吞咽训练 吞咽——是不同肌肉在神经支配下协调完成的生理过程。 引发吞咽障碍的病理机制:主要与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延髓性麻痹和双侧皮质或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产生的假性延髓性麻痹有关。 吞咽障碍 临床特征主要包括: 异常的唇闭合和舌运动 口清除能力的减弱 构音障碍及发声困难,异常的自主咳嗽及咽反射 口和咽腔传送时间的延迟,咽部食物的残留及吞咽启动的延迟或缺乏等 吞咽训练方法 训练步骤: ①咽冷刺激,常规护理口腔后,用冰冻棉签蘸少许冰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进行吞咽动作,以刺激吞咽反射,并嘱患者做空吞咽功能训练,每日上、下午各刺激 15 min; ②触觉刺激及吸允训练,用手指、棉签或压舌板等刺激面颊部内外、唇周、整个舌部等,以增加这些感官的敏感度。并嘱患者将戴手套的手指放入口中模仿吸允动作,反复练习,直到产生中度吸允力量,每次5~10 min,2次/min; ③声门上训练,嘱患者充分吸气、憋气,进行吞咽动作,然后呼气,最后用力咳嗽,即利用憋气时声门闭锁后咳嗽排出喉头周围残存食物; ④面部肌肉训练,包造括唇、舌、颌渐进式肌肉训练、屏气、发声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 1、基础训练就是针对摄食-吞咽活动有关器官进行功能训练,也称间接训练。 (1)头颈控制训练:头颈得稳定性直接影响口腔颜面部得运动功能,因此在床旁就应进行头颈控制训练。训练措施:身体朝前坐正,头部从正中开始,分别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做旋转运动与提肩、沉肩运动,每个动作持续5秒再回至正中位、 (2)口唇运动:运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规定患者尽最大能力张口发“a- u —i”音。也可练习吹蜡烛、吹口哨、缩唇、微笑等动作增进唇得运动。若患者口唇肌群无力时,用指尖或冰块叩击唇周、短暂得肌肉牵拉与按摩等可增进口唇肌肉得运动、唇闭合力度训练,让患者在闭合得两唇之间放置一压舌板,用两手指在压舌板得两端向下压,口唇应尽量保持闭合状态;也可用系线得纽扣置于口内,向外牵拉纽扣,患者闭唇尽量不让其拔出。在训练过程中应使患者得口唇一直保持在正中位置。 (3)颊肌运动:规定患者轻张口后闭上, 然后做鼓腮动作, 随即轻呼气;也可让患者作吸吮手指得动作, 借以收缩颊部及口轮匝肌增强肌力。每日2次, 每次反复5遍。 (4)下颌运动及咀嚼训练:大多数患者下颌运动幅度不充足,治疗者应辅助患者完毕下颌得张闭运动,同步做适度得侧方运动。

当咬肌张力低下时,可对其进行振动与轻拍刺激;而张力过高时可进行冷刺激按摩与牵伸疗法,使咬肌放松,并运用咀嚼动作增进下颌得放松、 (5)舌体运动训练:舌体无任何运动时,治疗者用压舌板或勺子得凸面轻压舌背,增进舌体前伸;或用纱布包裹患者舌体轻轻向前牵拉及左右摆动。若舌体可自主运动时,应指导患者面对矫正镜用舌尖尽量触及两侧唇角、弹舌、沿唇做环转运动等措施均可增长患者舌体灵活性。 (6)软腭训练:指导患者发“ge-ge-ge”音;或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10秒钟,接着从口中将气体呼出。 (7)喉部运动:喉上提训练措施就是患者头前伸,使颌下肌伸展2~3秒,后在颌下施加压力,嘱患者低头,抬高舌背,即舌向上抵住硬腭或进行辅音得发音训练。目得就是改善喉入口得闭合能力,扩大咽部得空间,增长食管上括约肌开放得被动牵张 力。 (8)口腔感知觉训练:指导患者用温水与冰水交替漱口进行冷热温度刺激,或予以不一样味道得食物如柠檬、辣椒、糖等进行味觉刺激。 (9)冰刺激:用头端呈球状得不锈钢棒醮冰水或用冰棉签棒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左右相似部位交替刺激,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冷刺激可以提高软腭与咽部得敏感度,改善吞咽过程中神经肌肉得活动,增强吞咽反射,减少唾液腺得分

吞咽功能训练影响气管切开患者痰池量的临床观察

吞咽功能训练影响气管切开患者痰池量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气管切开患者痰池量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6月至2018年8月RICU病区接收的3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采用就诊序列号单双分组法将患者分入干预组和常规组。两组治疗期间均接受基 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护理干预。统计不同护理方案实施 前后,两组平均痰池量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日吸痰频次及气管套管留置总时长。结果:护理后,干预组平均痰池量、日吸痰频次、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均少于常规 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指导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能够减少患者痰池量,降低吸痰频次,缩短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加快其康复进展。 【关键词】气管切开;吞咽功能训练;痰池量;护理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410-02 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梗阻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维持患者通气功能的有效措施。待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及时拔除套管,以促使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恢复。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若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拔管后口腔内分泌液造成误吸, 诱发肺部感染,甚至造成窒息死亡。因此,临床护理人员需要格外注意,积极开 展拔管前准备工作。为提高气管切开患者预后,本院积极探究相应的护理对策,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吞咽功能训练的应用价值极高。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8月RICU接收的3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为30-85岁,病程为5-58天。 本研究将合并心肺功能衰竭者或沟通障碍者,依从性差及无法配合全程研究者排 除在外。采用就诊序列号单双分组法将患者分入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15例, 对比两组各项基线资料均衡性较强(P>0.05)。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 的批准,确保研究对象入组行为均属自愿。 1.2护理方法 1.2.1基础护理 1.2.1.1规范化吸痰 吸痰时,动作应轻柔,以免损伤气道及气管壁,遵循鼻腔和口腔分泌物在先,气管内分泌物吸除在后的顺序;边进边吸。同时,抽吸前,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深 呼吸,应左右旋转深入、向上牵引;单次吸引时间应控制在15s内,以免引发不适。 1.2.1.2气囊压力监测 护理期间,应严密监测气囊压力,客观记录气囊压力表。需要注意的是,护 理人员应提前讲解气囊压力监测的配合要点,使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尽量维持呼吸 平静,避免咳嗽。 1.2.1.3声门下吸引 妥善连接中心吸引装置和声门下管末端,调整负压为20-30cmH20并保持恒定;遵从医嘱调配冲洗液,持续吸引并间断冲洗,保持引流畅通。通常情况下, 间断冲洗频次为每6h一次,期间应辅以气囊压力监测。

针对食管期的吞咽训练

针对食管期的吞咽训练 门德尔松吞咽训练法患者做吞咽时喉部上抬动作,并在最高处维持2~3秒。此动作可以牵动食管上括约肌,改善其松弛能力,从而使食物在吞咽时顺利进入食管期。 5.3电刺激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极的更新,颈部电刺激技术已为吞咽障碍治疗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只要有神经肌肉低频点刺激和肌电生物反馈技术。 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师使用一种专门针对吞咽障碍的电刺激器,经过皮肤对颈部吞咽肌群进行低频电刺激,帮助维持或增强吞咽相关肌肉的肌力,并通过增强肌力和提高速度而使喉提升功能改善,从而改善吞咽功能。目前主要代表产品是吞咽障碍电刺激治疗仪Vital Stim。 5.3.1治疗参数 该吞咽障碍电刺激治疗仪属低频电刺激范畴,其刺激参数为双向方波,波宽700ms,输出强度0~15mA,频率为变频固定,有固定通断比,使用专用体表电极,电极在颈、面部有4种方法可供选择。此治疗仪的输出波形虽为双向方波,但在正负半波(各为300ms)之间有100ms的间歇。 5.3.2适应症 各种原因所致神经性吞咽障碍是该项治疗的首选适应症,其次,头、颈、肺癌症术后,面、颈部肌肉障碍。 5.3.3电极放置方式 ①最常用的放置,98%可采用,此方法适用于大部分患者,在严重吞咽困难时,沿正中线春之排列所有电极,将第一电极刚好放置于舌骨上方,第二电极紧挨第一电极下放置,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第三和第四电极按前两个电极之间的等距离放置,最下面的电极不应放置在环状软骨之下。通道1主要作用于舌骨上及舌骨下肌肉系统;通道2则作用于舌骨下肌肉系统。

②对伴有原发性会厌谷滞留和喉部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考虑这一电极放置方法,通道1仅位于舌骨上方,水平排列电极;通道2沿正中线水平排列电极,最上面的电极放置于甲状上切迹上方,最下方的电极放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下方。该放置方法的上方通道电流主要作用于会厌谷和舌基部周围肌肉系统,下方通道电流主要作用于舌骨下肌肉,强度足够情况下,电流还可作用于喉内肌。 ③在中线两侧垂直排列通道,最下方电极恰位于或放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但应注意不要向旁侧果园放置电极,以免电流通过颈动脉窦,电流主要作用于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和甲状舌骨肌,当电流够强时,电流将向深部穿透并还可以到达舌骨咽肌,可能情况下,可到达上咽缩肌和中咽缩肌。此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咽部及喉部运动缺陷。 ④将通道1电极置于颏下方,通道2电极放置于面神经颊支位置上。通道1刺激舌外夫肌群和某些舌内附肌肉组织及舌骨上肌肉,促进咽部上抬;通道2刺激面神经,引发面部肌肉收缩,颊肌和口轮匝肌失口腔期吞咽困难的目的肌肉。此放置方法适合治疗口腔期的吞咽困难。 5.3.4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①严重痴呆并不停说话的患者 ②由于使用鼻饲管而严重反流患者 ③药物中毒所致吞咽困难的患者 ④不要直接在肿瘤或感染区使用 ⑤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慎用 ⑥带有其他植入电极的患者慎用 ⑦不要在主动运动禁忌处使用 ⑧癫痫发作患者慎用 ⑨不要直接在颈动脉窦使用电极 吞咽功能障碍现在并不为太多人所重视,但是它的危害却真的很大。健康人每天约需吞咽600次,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35%~45%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都存在吞咽障碍。这些患者中约半数无法在发病后第一周内恢复吞咽功能,从而在卒中后出现长

吞咽计划

一般状态:全身状态:意识清楚,口角歪斜,不能言语,右腿拖曳,右手持物不稳。右 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4-级。 年龄:74岁 合并症:完全性运动型失语 既往史:陈旧性脑梗死,糖尿病史2年 主要脏器的机能状态: 神经功能状态:意识障碍:无 智能障碍: 言语障碍:不能言语 肢体伤残程度:无 训练 1.心理疏导 2.基础训练包括感官刺激和面部肌肉训练 (1)感官刺激 1)触觉刺激 2)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 3)味觉刺激 (2)口、颜面功能训练:包括唇、舌、颌肌肉训练,屏气-发生运动训练等。3.摄食训练经过基础训练之后,逐渐进入摄食训练。首先选择适合进食的体位,一般选择半坐位或坐位,配合头部运动进行进食,严禁在水平仰卧位及侧卧位下进食。食物的形状应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其特征为密度均匀,有适当的粘性,不易松散且爽滑,咽下后经过食管时容易变形、不易残留在黏膜上 1.间接措施:即进食训练前采取的方法。其中冷刺激咽腭弓前部是治疗吞咽困难最传统的间接方法,它通过冷刺激提高相应区域的敏感性,改善吞咽过程中必须的神经肌肉活动,从而使吞咽反射更加强烈。另外还有许多方法,如声门上吞咽,也叫自主气道保护法,要求患者在吞咽前和吞咽过程中自主屏住呼吸,然后关闭真声带。 2.直接措施:即进食训练时采取的措施,包括进食体位、食团入口位置、食团性质(大小、结构、温度和味道等)和进食环境等。进食时保持躯干与床面成45度或以上角度最安全。进行吞咽训练时,要先选用易于吞咽的食物,此类食物的特点是密度均匀、黏性适当、不易松散、通过咽和食道时易变形且很少在黏膜上残留。稠的食物比稀的安全,因为它能较满意地刺激触、压觉和唾液分泌,使吞咽变得容易。另外对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还应对一口吞入量、喂养手法、

吞咽障碍指导训练

吞咽障碍指导训练 定义: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括约肌或食管的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吧食物正常送到胃内的一个过程。 目的 (1)使吞咽功能的效率和有效性最大化,保证患者营养供应 (2)判断经口进食的安全性:如果不适宜经口进食,应当提供非经口营养补液的方案。如果经口进食,需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水平来确定食物、液体最适宜的质地 (3)规避吞咽障碍相关的风险:如果患者体位,襁褓包裹婴儿,患者对辅助和监督的需要(4)改善与吞咽相关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会、文化方面) (5)确定是否有必要采取代偿方案(如食物/液体调整)和(或)康复治疗来改善预后(6)评估进一步的服务需求:如是否需要其他专业医疗人员的协助诊治,或是否需要进一步的仪器评估 【应用范围】 除口、咽、食管病变外,脑神经、延髓病变、假设性延髓麻痹、椎体外系疾病等引起的吞咽困难 【操作准备】 1.吞咽筛查:用物准备:压舌板,棉签,手电筒,50ml凉开水或矿泉水,1~10ml注射器,长柄小勺,擦手纸和垃圾袋

2.直接训练 (1)用物准备:根据病情准备合适的食物300~400ml,300ml温开水,50ml注射器,长柄小勺,手电筒,擦手纸和垃圾桶 (2)环境准备:清洁,安静进餐环境,带餐板病床或轮椅 3.代偿性训练:50ml凉开水或矿泉水,1~10ml注射器,长柄小勺 4.球囊导管扩张术:用物:14号双腔球囊导尿管或改良硅胶双腔球囊导管、生理盐水、10ml注射器、液状石蜡及纱布等,插入前先注水入导尿管内,使球囊充盈,检查球囊是否完好无损,然后抽出水后备用 【操作要点】 1.吞咽困难筛查 (1)第一步: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和头部抬高的姿势 (2)第二步:使用EAT-10吞咽筛查量表问卷筛查 (3)第三步:①洼田饮水试验:方法:先让患者依次喝下1~3汤匙水,如无问题,再让患者像平常一样喝下30ml水,然后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饮水状况的观察包括啜饮、含饮、水从嘴角流出、呛咳、饮后声音改变及听诊情况等。②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检查者将手指放在患者的喉结和舌骨处,嘱患者尽量快速反复做吞咽动作,喉结和舌骨随着吞咽运动,越过手指后复位,即判定完成一次吞咽反射。 ③胸部、颈部听诊。颈部听诊:将听诊器放在喉的外侧缘,能听到正常呼吸、吞咽和讲话

吞咽功能训练的方法(一)

吞咽功能训练的方法(一) 吞咽功能训练 什么是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Swallowing Functional Training)是指通过一系列针对咽喉肌肉的锻炼及技巧训练来改善吞咽功能失常的方法。 吞咽功能训练的意义 吞咽功能失调是指由于咽喉肌肉并不均衡或喉部组织异常,造成食物和液体进入气管所引发的疾病。吞咽功能训练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咽喉肌肉的协调性,减轻吞咽时的疼痛并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失调。 吞咽功能训练的方法及步骤 方法一:口腔牵引器 口腔牵引器是一种辅助设备,它可以把下巴向前拉,让舌头与口腔顶部以及喉部之间的距离增加,刺激咽喉肌肉的活动。使用方法如下: 1.将口腔牵引器装好,将其一头系在下巴的下面,另一头固定住头 部。 2.手动呼气并清空喉咙。 3.持续牵引下巴,直到感觉到喉咙有一定程度的张开,然后保持这 个状态持续10秒钟。 方法二:舌头练习 舌头练习一般是指锻炼舌头活动的训练。这个方法的训练可以让舌头肌肉变得更加灵活,刺激咽喉肌肉运动更加协调。 具体步骤如下: 1.将舌头压着上颚直至牙龈接触。

2.慢慢地分离舌头,将舌头的尖端放置在下巴的中央位置上,维持 该姿势5秒钟。 3.慢慢将舌头收回到嘴巴内,重复锻炼3至5次。 方法三:水的练习 这个方法主要可以帮助改善咽喉肌肉的协调性及扩张性。具体操作如下: 1.取适量的水放在杯中。 2.坐在椅子上,头部后仰。 3.将水慢慢倒入口中,感觉到水通过喉咙时持续呼吸,将水慢慢咽 下。 4.逐渐增加水的量,一遍遍重复锻炼。 结束语 吞咽功能训练虽然是一项繁琐的过程,但是对于失调的吞咽功能患者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的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吞咽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质量。如有其他疑问或需要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方法四:口腔肌肉锻炼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病人增强口腔肌肉的力量,提高吞咽时的协调性。 具体操作如下: 1.将舌头平放于口腔底部。 2.把舌头的两侧分别向颊部靠近,用力压住,然后将舌头向前伸出 去。 3.伸舌时口腔的周围肌肉也在一起运动,这时让其收缩。 4.重复锻炼舌头前伸和周围口腔肌肉的收缩。 方法五:口腔控制练习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病人掌握口腔的控制力和调节力,以便在吞咽时能 够更有效地协调口腔肌肉的运动。具体操作如下: 1.在口腔内放置一枚糖豆、烤米、豆子等小颗粒,等颗粒不容易被 咀嚼后,让病人咽下去。

弹簧圈--提高吞咽功能训练正确率

弹簧圈--提高吞咽功能训练正确率 LT

1

1

1

一、圈的介绍 (一)圈的组成 圈名:弹簧圈成立日期:2013年6月 成员人数:10人平均年龄:30.2±4.8岁 圈长:季翠玲辅导员:陈璐、傅巧美 所属单位: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单位电话:025-******** 圈员:李艳、李秀娟、柏晓燕、李秀娟、张燕茹、狄恒丹、李茜、蒋璐、杨静 主要工作:脑血管病人临床护理、质量控制、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延伸服务 活动期间:2015年03月至2015年08月 (二)圈名意义 1. 小弹簧,大关怀,诚信温馨传递爱。小小的弹簧可以拉长。其寓意在于神经外科的护士们希望通过“诚信、温馨与关爱”,将爱与希望传递给更多的人。 2.小弹簧,大学问,神经外科常用它。弹簧圈恰好是在神经外科经常使用的动脉内支架,神经外科的护士们希望通过品管圈活动,促进专科护理发展,共同打造一支具有神经外科特色的护理团队。 (三)圈徽及意义 1

1.圈徽 2.圈徽意义 (1)体现专科特点。花环的形状,代表颅内的一个由多条血管组成的结构——Willis环。曲线是艺术化的弹簧形状,弹簧圈为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常用工具,体现了神经外科的专科特点。 (2)体现专科疾病。圆形犹如大脑;圆形意味着核心与团队。 (3)代表建设创新型团队。圈徽中的弹簧圈色彩缤纷如同雨后的彩虹,预示着由神经外科护士组成的这个年轻团队朝气蓬勃。 (4)代表不断精进精神。花环不断转动,寓意着“弹簧圈”护卫患者脑血管的畅通无阻;象征着“弹簧圈”团队不断持续前进。 (四)圈活动特点 1. 圈员组成:鼓励自主参与,发扬民主精神; 2. 活动主题:紧扣临床重点,追求卓越品质; 3. 沟通渠道:微信建群讨论,信息实时共享; 4. 品管过程:一切用数据说话,用循证方法思考。 二、主题选定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