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的基本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53.89 KB
- 文档页数:1
【关键字】精品第一章早期自然哲学⏹一、填空题⏹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Thales),他提出(water)是万物的本原。
⏹2、阿娜克西曼德称万物的本原为(the infinite)⏹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ir),他们通过()和()转化成万物⏹4、(Heraclitus)提出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和“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说法⏹5、(Pythagoras)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numbers)⏹6、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是指(The path of truth)和(The path of opinion)⏹7、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water)、(air)、(earth)和(fire),他还提出了(love)和(hate)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8、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万物的元素是(seeds),除此之外,他还没有设定一个能动性的本原(mind)⏹9、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toms)和(space)⏹二、名词解释⏹1、本原basic stuff⏹2、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3、原子论者的“流射说”⏹三、简答题⏹1、请简要叙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
⏹2、如何理解巴门尼德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思想⏹3、简要介绍芝诺悖论的内容⏹四、论述题⏹1、巴门尼德是如何论述“是者(being)”的意义的?⏹2、试叙赫拉克利特的“生成辩证法”。
⏹3、在变化问题上,元素论者对前人有哪些继承与发展?第二章智者与苏格拉底一、填空题1、(Protagoras)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着不存在的尺度。
2、高尔吉亚提出了三个相对主义的命题分别是(Nothing exists)、(If anything exists it is incomprehensible)和(Even if it is comprehensible, it can not be communicated to others)3、苏格拉底认为德行即(Knowledge)4、苏格拉底把自己使用的方法比作他母亲的(Intellectual midwifery)二、名词解释1.智者2.自然说3.约定说4.认识你自己5.苏格拉底方法6.助产术三、简答题1、简述智者的方法。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推行的“世界公民”是“中国公民”的延伸和发展。
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主要包括:学生具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能站在全球的高度审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具备跨区域、跨国家、跨文化交流的素质与能力,具有国际主义情怀,以国际视野规划职业生涯。
一、“世界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作为现代职业院校的学生,世界公民的教育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放眼全球,以比较参照的视野,尽可能多的熟悉一些不同的制度与文化,深入思考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意义,并从中探索人类在差异之中所具备的共通性。
通俗来讲,世界公民教育的基本目标首先是使我们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心态,在遵循全社会、全世界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的差异,用跨文化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事物。
世界公民的一个特征,就是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对外部世界有充分的了解。
在今天这样信息传播手段如此发达、各国人民问的交往如此频繁的时代,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了解这个世界,就能成为充分知情的世界公民。
二、“世界公民”教育的实施框架(一)以“世界节日”活动为主要载体,培养“世界公民”把世界公民教育贯穿于课程与活动,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世界节日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通过选取“世界读书日”、“世界微笑日”、“世界粮食日”等18个世界主题节日作为典型代表,对学生形成主动性、感受性的体验式教育,效果显著。
例如,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艺术设计系的师生共同开展了一场以“地球与我——每天快乐阅读一小时”为主题的校园活动。
700多位同学现场在横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承诺并加入了“每天快乐阅读一小时”的活动队伍。
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
学校会选出100名学生的微笑,组成微笑墙在学校展示,学校还会每年评选100名微笑使者等。
(二)上好“两堂课”,从“世界节日”向“世界公民”转变做世界公民,具体到学校的学习上,就是要上好“两课”,所谓的“两课”就是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全球公民社会定义:全球公民社会是90年代后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者们意见纷纭:星野昭吉的定义是:“它是世界范围内为人类共同幸福而展开的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相互关系与斗争的舞台;它是为以实现处于沉默之中的人们以及集团基本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它是把个别的民主主义斗争与更高的普遍人权志向相结合的过程……韦普纳将全球公民社会定义为“处于国家之下、个人之上,但又自发地织起来跨越国家边界的领域”。
可以说全球公民社会是“全球化”和“公民社会”的结合。
全球公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性、以国际非政府组织为最主要构成部分的、独立的社会与政治空间。
它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联盟、全球公民网络、跨国社会运动、全球公共领域等。
它与同属非国家行为体范畴的政府间组织有着复杂多样的关系,它对当代国际关系的独特影响正日益显现。
活动内容:全球公民社会的活动内容丰富,领域广阔。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包括:教育、医疗、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研究、专业活动、环境和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政策推促、宗教、防御、政治等。
资金来源:政府或公共部门资助、服务收费、私人捐款等,对南方的非政府组织来说还包括来自北方非政府组织的援助等。
特征:(1)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能将盈利分配给组织的经营者;(2)中立性,即在政治上采取中立立场,不与特定的政党结盟等;(3)自主性,即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4)使命感,即组织的成员特别是志愿者对所从事事业的执著和对所在组织的归属感;(5)多样性,即非营利组织数量众多,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服务需求;(6)专业性:即高度专业化,集中关注某个社会问题或某个社会群体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7)灵活性,即为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而随时随地调整自身;(8)开创性,即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善于开风气之先;(9)参与性,即依赖于人们的志愿参与行为(包括出钱出力等多种形式)来维持运转;(10)低成本,即由于依靠志愿者和官僚化程度低而导致运作成本较低等。
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这一重要话题。
社会公民意识,是指每个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是对社会规则和价值观的尊重和遵从。
在当今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意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意识是我们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基本素养。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社会当中,我们的行为举止不仅仅关乎自己,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次,培养社会公民意识需要从小抓起,学校教育是培养社会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老师们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懂得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尊重他人、守法守规。
同时,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从小就教育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守法
守规,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社会公民意识。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遵守社会规则,积极参
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自觉
遵守社会规则,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今天这个讲台上,我希望能够呼吁大家一起努力,培养良好
的社会公民意识,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尊重他人、
热心公益的社会公民。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
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概念解析一、公民和国籍(一)公民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历史上,最早的具有制度性的民主政治,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和古罗马的城邦时期。
在这个奴隶制时期,在民主政治的雏形的基础上,出现了“公民”的称呼,也叫“市民”。
古罗马曾经颁布过“市民法”,也就是公民法,用以调整罗马市民之间的关系。
欧洲封建制时期,奴隶制的民主共和形式消失了,公民的概念也就不再使用。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公民的概念被重新提出,各国宪法普遍地使用了公民的概念。
从其性质上来看,公民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两个方面。
公民的自然属性反映出公民首先是基于自然生理规律出生和存在的生命体。
公民的法律属性是指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以一个国家的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应由国家法律加以规定。
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我国的公民。
人民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分享公共权力和承担公共责任的多数人。
具体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内容。
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人民”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例如,在古罗马时代,它一般指共和国的“人民、国民”(贵族阶级)。
在西方政治学辞典中“人民“(people)一词被解释为:广义上指国家主权的构成主体,与“国民”( nation 、Nation) ,“民族”( nation, Volk)和“国族”( nation,state - nation)同义;狭义上指除国家统治阶级外的被统治者—人民。
在我国,“公民”和“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的区别在于:第一,性质不同。
公民是与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人民则是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第二,范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