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9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2)迁移的作用。
(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4)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5)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考纲链接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1)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2)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2.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训练可以改善人的某种心理能力,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训练某种心理能力。
获得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内容,前后学习中有共同的内容,一种学习就能影响另~种学习。
(3)经验类化说(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4.现代的迁移理论。
(1)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2)继奥苏泊尔之后的几种观点:①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
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②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一、单项选择题1.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叫做:( )。
A.正迁移B.负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2.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迁移B.固着C.定势D.原型影响3.懂得了(a+b)×2展开,就会解(2a+3b)×2等,属于:()。
A.顺应迁移 B.同化迁移 C.重组迁移 D.逆向迁移4.贾德所做的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证明的是()。
A、智力技能中规则的迁移B、陈述性知识的迁移C、动作技能的迁移D、认知策略的迁移5.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
A.共同的要素说B.概括原理说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6.桑代克在迁移研究中的最大贡献是( )。
A、发现了迁移的心理机制B、最早进行迁移实验研究C、否定了普遍迁移的说法D、用实验事实否定了形式训练说7、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逻辑抽象水平以后,这种思维形式适用于任何具体领域。
从迁移的理论来看,这种观念与( )接近。
A、形式训练说B、关系转换说C、产生式理论D、学习定势说8、“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逆向迁移9、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理论是()的现代翻版。
A.关系转换说 B.经验内化说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10、根据近100年来迁移研究的结果,下面说法更有科学依据的是()。
A、如数学、计算机之类的学科能更有效地开发儿童的智力B、汉字比其他文字更适合开发儿童的智力C、单独设思维训练课是发展智力的捷径D、通过广义知识教学可以全面发展认知能力1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12、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13、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一、不定向选择题1、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创造性思维阶段包括()。
A、准备期B、交流期C、酝酿期D、豁朗期E、验证期2、以下属于问题解决的特点有()。
A、目的性B、认知性C、序列性D、知识性E、指向性3、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集约性B、流畅性C、变通性D、辐射性E、独创性4、下面关于无结构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B、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C、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唯一性D、问题的初始条件可能是不明确的E、无结构问题比有结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欲5、哪些搜寻解法的策略会干扰问题图式的获得?( )A、问题类比B、想法——检验C、问题分解D、“手段——目的”分析E、问题怀疑6、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表现在()。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C、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E、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7、在搜寻解法阶段,当学习者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时,学习者只能采用的策略是().A、问题类比B、“手段—-目的"分析C、问题分解D、想法——检验8、“木头除了做桌椅板凳外,还能作什么用?”这属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形态扩散D、方法扩散9、基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认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大致包括的阶段是( )。
A、建立问题表征B、搜寻解法C、执行解法D、评价10、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相同的问题,有的人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
这反映了思维的().A、独创性B、多维性C、变通性D、流畅性11、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包括()。
A、幽默感B、好幻想C、强烈的好奇心D、独立性12、为分析问题,找到解法,学习者可以采用的策略有()。
A、问题类比B、“手段-—目的”分析C、问题分解D、想法—-检验E、问题怀疑13、下列选项中,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A、1+1=?B、世界上有几大洋?C、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是?D、衣服有哪些功能?E、如何治理空气污染?14、“红色的东西有哪些?"这属于发散思维的哪种训练方法?()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形态扩散D、方法扩散15、依照基克的观点,解决问题首先要().A、建立问题表征B、搜寻解法C、执行解法和评价D、分解问题16、在搜寻解法的策略中,()是最通用也是最无力、最笨拙的方法。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的概念2、学习迁移的各种不同类型3、学习迁移早期的四种理论及现代新近的理论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5、联系实际怎样在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二)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石,磊(五)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的是A.一般迁移B.具体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2. 我们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A.顺应迁移B.同化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具体迁移3. 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关系转换理论B.经验类化理论C.共同要素说D.形式训练说4.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5. 根据迁移的不同抽象概括水平可分为A.正迁移与负迁移B.同化性迁移与顺应性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6.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A.正迁移与负迁移B.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7.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成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8. 以下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A.教师指导B.认知结构C.媒体D.学习材料特性9.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D.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10. 各种不同的武术动作的迁移属于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特殊性迁移11. 两种学习间发生互相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A.正迁移B.负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12. 将原有认知经验用于新情景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方式称为A.顺应性迁移B.同化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一般性迁移13. 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A.顺向负迁移B.逆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顺向正迁移14.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尔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A.共同要素说B.概括化理论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15. 认为迁移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6. 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7. 重视对情境关系的理解的迁移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原理说D.关系转换说18.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体现的是A.创适性B.学会学习C.学习迁移D.学习动机19. 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内容简介]创造力是人类最具重要意义的内容,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们平时常说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解决的实践价值不言自明。
本章阐述了问题、问题解决基本含义;探讨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最后论述了创造力的含义、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测量,如何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等心理学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及其基本成分、问题解决及其特征、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中的几个心理学术语(定势、问题情境、功能固着);创造力与知识、智力、学业成绩、人格的关系。
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的概述表5.1 卢钦斯的取水问题在上述问题中,前七个问题属于一个共同的模式,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方法是:把B-2C-A。
第6题和第7题也可以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法加以解决,第6题是A-C,第7题是A+C。
第8题只能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即A-C。
卢钦斯让两组被试同时完成这些问题。
其中一组被试是从第一题开始做起,一致做到第8题。
另一组被试则只做最后三道题(即第6、第7、第8题)。
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80%的人在做后三道题时,仍然采用与前五道题一样的方法,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大部分人未能解答完最后一道题。
第二组被试在完成第8题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并且大部分人在解答第6、第7个问题时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方法。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第一组被试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某种方法处理这些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
尽管可以利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他们却不能改变这种问题解决的思维,并且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出第8题。
如何克服思维定势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因为,思维定势的出现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求同思维所引起的。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伍新春张军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C )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_______属性的反映。
A、本质B、个别C、整体D、全部( B ) 2、对事实类的信息,如字词、地名、人名、观点、概念等的记忆是___________。
A、内隐记忆B、陈述性记忆C、程序性记忆D、技能记忆( D ) 3、后识记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造成的干扰被称为___________。
A、侧抑制B、超限抑制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 D ) 4、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随之消失,而是逐渐减弱,即感觉有一种暂留现象,这被称为___________。
A、感觉对比B、感觉适应C、感觉融合D、感觉后像( A )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速度是___________。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逐渐加快D、前后一样( C ) 6、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__个组块。
A、3±2B、、5±2C、7±2D、9±2( B ) 7、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电影、动画等都是利用了__________的原理制作的。
A、自主运动B、动景运动C、相对运动D、诱导运动( A ) 8、记忆时间短暂,记忆的容量大,记忆的信息未经任何加工,具有形象性,这属于:___________。
A、感觉记忆B、知觉记忆C、短时记忆D、形象记忆( B )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___________。
A、理解性B、规律性C、整体性D、恒常性( D ) 10、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但我们认为它是直的。
这是知觉的:___________。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二、填空题:1、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
2、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记忆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忘,这种现象叫做序列位置效应。
3、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被称为绝对感受阈限。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发展理论第一节身体脑神经系统的发展1.发展: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2.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是两个半球的背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大概在12岁左右),顶叶前部的功能是接受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后部负责逻辑和空间知觉。
3.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4.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是最迟发育完善的,功能也是最齐全的。
主要负责说话、写作、计算、音乐等认知加工,还具备分析、应用、评估的功能,它和学习关系最为密切。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1)内发论观点: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
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的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弗洛伊德)2)外铄论观点: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在环境,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愿意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资和他的祖先种族,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强盗。
)3)建构观点: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主客体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而实现的。
(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的一种建构过程。
)社会文化历史观点:维果斯基个体心理的发展谁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个体借助于语言符号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致使其心理活动逐渐由外部想内部转化,心理机能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五章小学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小学生发展的概述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单选)(一)身体的发育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身高和体重随年龄增长而稳步增加,衡量小学生身体发育是否正常,需要将身高和体重两项指标结合起来考虑。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1.脑的重量刚入学的小学生的脑重已经发展到成人脑重的90%,到小学末期,他们的脑重已很接近成人了。
这就为小学生接受正规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2.大脑皮层在小学阶段,学生大脑的各部分都不断发展。
从形态上来说,特别表现在额叶的增大上。
额叶是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相联系的,它的发展最晚。
大脑皮层区域成熟的顺序是:枕叶一一颞叶一顶叶一一额叶。
(单选)3.神经系统的机能(1)神经兴奋与抑制机能进一步加强(2)抑制性条件反射的发展(3)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发展(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的转变(5)左右脑机能不断分化二、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多选、简答、论述)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就从游戏转变为学校学习(一)学校学习的特点1.学习要超越直接经验2.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3.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源泉4.学习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为主(二)学习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这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责任感和义务感发展2.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心理活动有意性和自觉性发展3.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和性格形成(三)小学生的学习特点1.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第一,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远大的、自觉的学习动机发展。
第二,从具体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抽象的学习动机发展。
第三,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2)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有人通过研究认为,学习动机从内容上可分为四种:第一种,为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或者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表扬,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学习。
这是一种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第二种,为履行集体和组织(学校和班级以及各种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者为集体和组织争光而学习;第三种,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而学习;第四种,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勤奋学习。
这四种学习动机,第一种属于近景动机,其他三种属于远景动机。
在整个小学阶段,主导学习动机的是第一种和第二种。
低年级学生中第一种学习动机者居多。
这说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基本上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
2.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
间接的学习兴趣是由对学习结果感到需要引起的。
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第一,低年级的小学生从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逐渐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和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感兴趣。
第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种不同学科内容产生了初步的分化性的兴趣。
但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很容易变化,表现出不稳定性。
第三,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较感兴趣,对抽象的因果关系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第四,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以游戏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感兴趣。
中,高年级学生对这种学习活动的兴趣逐步下降。
第五,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一个发展过程。
即从对课内阅读感兴趣向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发展;从对阅读童话故事感兴趣向对阅读科普读物感兴趣发展;从对读物中的事实、情节感兴趣向对读物中人物、思想感兴趣发展。
3.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所做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
学习态度可以是肯定的或否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正确的或错误的。
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待作业和对待学业分数上。
第二节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一)感觉颜色视觉、视觉感受性、颜色偏好以及听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二)知觉知觉发展的特点:(多选、简答)1.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
在教学的影响下,中、高年级学生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
主要表现在知觉的选择性和知觉的持续性上,从知觉对象中分出需要感知的东西的速度越来越快,也能做到长时间、有效地进行知觉。
2.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提高。
在教学的影响和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不仅能精确地进行分析和综合,而且也能发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三)观察观察发展的过程小学生观察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丁祖荫的研究表明,幼儿和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认识“个别对象”阶段阶段二: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阶段三: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阶段四: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四)注意注意发展的特点(1)注意的有意性。
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四、五年级学生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注意有意性是被动的,高年级则是主动的。
小学生的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2)注意的广度。
小学生的注意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但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的注意广度优于男生,(3)注意的稳定性。
小学生注意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其发展的速度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注意稳定性在小学生中也具有性别差异,女生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4)注意的分配。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分配能力较幼儿有了明显的发展,尤其小学二年级发展迅速。
注意分配能力在幼儿到小学二年级这一阶段发展较迅速,以后发展就缓慢了。
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5)注意的转移。
小学生正值注意有意性迅速发展阶段,注意的转移能力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
小学五年级儿童注意转移速度较小学二年级有明显增长,尤其是男生发展更快。
二、记忆发展的特点(多选、简答)1.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
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大约是从三年级开始的。
2.意义识记逐渐超过机械识记。
3.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一)思维1.思维发展的特点(多选、简答)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并表现出如下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或“质变”。
这是一个关键转变点,也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
这个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
2.概念的发展(1)概括能力发展的阶段小学生的概括能力是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从对事物外部特征的概括过渡到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
这一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阶段一:直观形象概括水平(7 -8岁)。
此时学生的概括水平和幼儿的概括水平相接近,所能概括的事物属性,常常是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和外部的属性。
阶段二:形象一抽象慨括水平(8 ~10岁)。
此时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状态,在小学生的概括中,事物直观的、外部的属性逐渐减少,本质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多。
阶段三: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平(10~12 岁)。
此时小学生虽然能够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
但是,这种抽象概括还只是初步接近科学的概括。
(2)数概念小学生数概念的发展与他们学习算术有密切联系。
小学生数概念的发展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7~8岁阶段:小学生一般已初步形成三位以内整数概念系统,可以逐步掌握三、四位数。
只能从二维空间去认识图形。
9~10 岁阶段:小学生的整数,小数概念系统正处于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已基本上能掌握万以上的整数。
分数概念正在开始形成。
空间概念已逐步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过渡。
11~ 12 岁阶段:小学生的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系统逐步趋向统一,分数概念也已基本掌握,已逐步形成三维空间概念。
(3)字词概念小学生字词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直观特征、具体形象特征、一般特征、本质特征这一过程。
3.判断和推理的发展(1)判断小学生的判断能力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
具体来说,一年级小学生的判断大多为实然判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事物的外部特征为依据的。
二年级小学生开始初步出现一些盖然判断。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小学生能够比较独立地、有根据而又明确地说出一些比较复杂的盖然判断。
(2)推理推理可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直接推理:指有一个前提引出某一结论间接推理: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
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二)想象1.想象发展的特点(多选、简答)(1)有意性迅速增长。
从三、四年级开始,有意想象逐渐发展并占主要地位,从而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任务。
(2)内容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3)存在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
(4)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2.幻想的发展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随着小学生想象中创造性成分的增多,他们的幻想能力得到发展,并表现出以下特征: (1)由直观性和虚构性向抽象性和现实性发展。
(2)由笼统性和肤浅性向分化性和深刻性发展。
(3)由易变性向稳定性发展。
(4)由非社会性向社会性发展四、言语的发展(单选、多选、论述)(一)口头言语入学前的儿童,已掌握了2500~3500个口头词语。
这个词汇量能够保证他们同成人进行正常的交际。
入学以后,小学生的口头言语水平在质和量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口头言语以对话为主;小学二、三年级学生的独白言语开始发展;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的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完善,他们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书面言语1.识字量的发展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的识字量明显增加。
同时,各年级小学生都能胜任教学对他们的识字量的要求,且发展趋势良好。
2.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大声的或无声的)过渡。
阅读的两种基本方式是朗读和默读,它们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两项主要内容。
朗读主要表现为口头言语;默读主要表现为内部言语。
小学生掌握阅读,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分析阶段---综合阶段---分析综合阶段在小学生书面言语发展过程中,识字是朗读的前提,理解是朗读的基础。
小学生在学会朗读后,默读能力开始发展。
3.写作的发展写作是从说出的词(大声的或无声的)向看到的词过渡。
它是书面言语的高级形式。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会按语法的规则说话,当然也就谈不上写作。
入学后,通过严格的书面言语的训练,逐步学会按语法规则说话。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口述的阶段。
如口头造句、看图讲述等。
口头叙述是书面叙述的基础。
过渡阶段。
这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过渡:一个是从口述向笔述过渡,即把口述的内容写成书面的材料;另一个是从阅读向写作过渡,如模仿作文,改写或缩写。
独立写作阶段。
要求小学生独立地考虑、计划如何写作,如主题的确定、选材、布局、选词等。
(三)内部言语的发展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阶段一:出声思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