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肠梗阻患者的护理体会
- 格式:docx
- 大小:28.12 KB
- 文档页数:2
肠梗阻病人的临床护理观察与体会何昭华高梅兰罗菊兰刘春莲江西省峡江县人民医院(331409)【摘要】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发生障碍,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多发病。
肠梗阻的共同的症状与体征是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腹胀。
但由于梗阻的部位、梗阻的性质、有无血循环障碍而使临床表现、疾病的治疗方案以及疾病的转归有很大不同,因此护士敏锐观察力,积极的护理对疾病的痊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肠梗阻护理肠梗阻是肠内容物因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顺利通过肠道,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我们通过多年对各类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观察体会总结如下:一、病因和分类1.1. 动力性肠梗阻:发病较少。
是由于肠蠕动功能不良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传递运送,无器质性的肠腔狭窄。
常见于各种重症肺炎、脓毒症、肠炎所致的中毒性肠麻痹或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低血钾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或是因肠道神经发育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巨结肠、幽门肥厚性梗阻等。
而痉挛性肠梗阻甚少见,如肠道功能紊乱和慢性铅中毒引起的肠痉挛,多为暂时性。
1.2 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肠管血运障碍,使肠管丧失运动功能,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
1.2 单纯性肠梗阻:仅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而无肠壁血运障碍。
1.3 绞窄性肠梗阻:肠壁血运存在障碍的肠梗阻。
2.1 根据梗阻部位分类:高位和低位肠梗阻。
3.1 根据梗阻程度分类: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
4.1 根据病程长短分类:急性和慢性肠梗阻。
二、临床表现腹痛、呕吐、腹胀、便秘和停止排气排便是肠梗阻的典型症状,但在各类肠梗阻中轻重并不一致。
腹痛肠梗阻的病人大多有腹痛。
在急性完全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病人中,腹痛表现为阵发性绞痛。
是由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引起。
多位于腹中部。
常突然发作。
逐步加剧,持续数分钟后缓解。
间隙期可以完全无痛,但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再发。
而低位梗阻则可因肠胀气抑制肠蠕动,故绞痛亦轻。
肠梗阻患者的护理体会我院自2005年12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肠梗阻患者118例,其中粘连性肠梗阻98例,肠扭转4例,肠套叠3例,嵌顿疝8例,结肠癌并肠梗阻2例,其他3例,住院时间5d~35d,经过一次手术的105例,二次手术的8例,三次手术的5例。
年龄在10个月~68岁。
2护理2.1 一般护理体位:患者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
并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饮食:术后在胃肠功能恢复之前禁止饮食并胃肠减压,注意体液平衡及记录出入量;当胃肠功能恢复后拔出胃管,逐步恢复饮食,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活动: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以利于肠功能恢复,防止肠粘连。
防止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2.2 并发症的防治和护理2.2.1 吸入性肺炎:病人应采取平卧位,头偏一侧,呕吐后及时清洁口腔,并记录呕吐物的颜色、量及性状。
观察病人是否发生呛咳,有无咳嗽、胸痛、寒战、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除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外,还应协助病人翻身叩背及雾化吸入,指导病人有效咳嗽、咳痰等。
2.2.2 腹腔感染及肠瘘:注意保持引流通畅,严格无菌操作,以免发生逆行性感染。
根据病人的情况合理补充营养,待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
同时还应观察引流管口周围流出的液体的气味,如果带粪臭味、同时病人出现局部或弥漫陛腹膜炎的表现,应警惕腹腔内感染及肠瘘的可能。
2.2.3 肠粘连:术后应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
同时观察病人是否有再次发生肠粘连的症状。
一旦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遵医嘱给予病人口服液体石蜡、胃肠减压或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2.3 对症护理呕吐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入气管;呕吐后及时清理口腔,保证口腔清洁;注意观察并记录呕吐出现的时间、次数和呕吐物的性状;补充液体在注意维持体液平衡的同时,还应注意改善病人全身的营养状况。
2.4 输液护理遵医嘱静脉输液,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结合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结果,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调节输液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浅析肠梗阻患者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0-07-14T15:31:51.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刘国芬[导读] 肠内容物因某种原因不能顺利通过肠道,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多发病。
刘国芬(黑龙江省庆安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庆安 152400)【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8-0201-02【关键词】肠梗阻护理肠内容物因某种原因不能顺利通过肠道,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多发病。
肠梗阻的症状是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
肠梗阻的病因和类型很多,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不但引起肠管本身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改变,而且导致一系列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因此护士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护理对疾病的痊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7~2009年共收治肠梗阻患者116例,其中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98例,肠套叠4例,嵌顿疝6例,肠扭转7例,其他1例。
年龄1岁~86岁。
住院时间7天~38天。
手术治疗84例,保守治疗32例。
1.2临床表现肠梗阻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各种类型肠梗阻的共同特点是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腔,由于肠梗阻的原因、类型、部位、病变程度、病理性质和发病缓急的不同,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其共同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便排气。
1.3辅助检查临床上可以通过X线检查,在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腹部立位或侧卧位透视或摄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及胀气肠袢;空肠黏膜环状皱襞可显示“鱼肋骨刺”状,回肠黏膜则无此表现;结肠胀气位于腹部周边,显示结肠袋形。
当怀疑肠套叠、乙状结肠扭转或结肠肿瘤时,可行气钡灌肠检查以助诊断。
腹部CT和B超检查也有助于肠梗阻的诊断和梗阻原因的判断。
CT表现包括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肠腔内径变化、肠系膜血管走向改变和肠腔外病变等。
浅析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对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总结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46例肠梗阻患者的护理经验,分析治疗资料,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通过采用科学有效的专业护理、综合术中、术后指导及心理、饮食护理等,46例患者梗阻症状均缓解。
结论全面专业的整体护理,有效的康复训练及科学饮食护理,对缓解肠梗阻,恢复肠壁血液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大大降低了患者手术的痛苦。
【关键词】肠梗阻;疗效;护理体会肠梗阻属于腹部外科普遍存在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腹痛、腹胀、呕吐、停止肛门排便。
排气。
由于引发肠梗阻的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不仅会造成肠管本身形态结构与功能方面不协调,还会引起全身病理改变,程度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1]。
因此,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及时的护理对疾病的痊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46例肠梗阻患者,其中粘连性肠梗阻24例,肠扭转3例,肠套叠2例,嵌顿疝8例,结肠癌并肠梗阻9例。
住院时间5~35d,采取手术或保守治疗年龄10个月~98岁。
2 护理2. 1 热情接待护理协助主管医生共同了解病情起因,配合医生为患者做各项指标检查,指导患者做每项检查,确诊患者是不是患有肠梗阻。
肠梗阻通常症状:腹痛、腹胀及呕吐,还有肛门停止排便或排气。
诊断为肠梗阻后,深入检查是不是存在绞窄性肠梗阻,对存在绞窄或类似绞窄倾向的患者做好积极有效的术前准备工作,需尽早行手术治疗。
2. 2 保守治疗时期护理措施①禁食、胃肠减压:洁净肠腔残留的积气、积液,快速降低腹痛感和腹胀困扰。
进行胃肠减压时,时刻注视负压吸引通畅与否,全面跟踪及记录引流液状况及流量,假如抽出血性液体,很可能由于绞窄性肠梗阻所致。
待肠梗阻稳定24 h方行适量流食,今后慢慢从半流食转向普食。
在严禁进食及胃肠减压环节需给予全面科学的肠外营养。
②解痉止痛:只是单一肠梗阻患者确诊后,可以在按照医生的嘱咐适量应用解痉剂,如山莨菪碱等,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痛感,还可以缓解梗阻,不提倡使用吗啡类止痛药物,避免出现病情掩盖的现象。
浅析肠梗阻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患者的生理特点在于肠道受阻,需要及时的护理干预。
本文探讨了肠梗阻患者的护理体会,包括患者的饮食护理、排泄护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方面。
在护理中会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护理工作者始终坚守在护理工作中。
护理工作的意义在于给患者带来改善与希望,同时也在不断的护理工作中获得成长与收获。
护理工作者在肠梗阻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体会到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患者的康复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肠梗阻患者的细心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护理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感。
【关键词】肠梗阻、患者、护理体会、引言、正文、结论、生理特点、重要性、饮食护理、排泄护理、心理护理、护理技巧、注意事项、困难、挑战、意义、改善、希望、收获、成长。
1. 引言1.1 患者的生理特点肠梗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发病率较高。
患者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症状。
患者由于肠道受阻,肠蠕动减弱或停止,造成胃肠蠕动消失,食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延长,引起肠道细菌移位,导致胃肠道水肿、气体聚集、血液循环障碍等症状。
患者常常伴有饥饿感、恶心、呕吐、口渴等不适感,严重时还可引起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肠梗阻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干预,缓解症状,防止病情恶化。
生理特点的了解有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1.2 护理的重要性在肠梗阻患者的护理中,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患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更加专业和细致的护理,以确保他们的身体得到适当的照顾和支持。
护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护理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不适。
通过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调节饮食和排泄。
肠梗阻患者的饮食和排泄功能受到影响,需要特殊的护理来维持体内的平衡,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浅析肠梗阻患者的护理体会
肠内容物因某种原因不能顺利通过肠道,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多发病。
肠梗阻的症状是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
肠梗阻的病因和类型很多,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不但引起肠管本身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改变,而且导致一系列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因此护士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护理对疾病的痊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7~2009年共收治肠梗阻患者116例,其中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98例,肠套叠4例,嵌顿疝6例,肠扭转7例,其他1例。
年龄1岁~86岁。
住院时间7天~38天。
手术治疗84例,保守治疗32例。
1.2临床表现
肠梗阻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各种类型肠梗阻的共同特点是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腔,由于肠梗阻的原因、类型、部位、病变程度、病理性质和发病缓急的不同,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其共同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便排气。
1.3辅助检查
临床上可以通过X线检查,在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腹部立位或侧卧位透视或摄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及胀气肠袢;空肠黏膜环状皱襞可显示“鱼肋骨刺”状,回肠黏膜则无此表现;结肠胀气位于腹部周边,显示结肠袋形。
当怀疑肠套叠、乙状结肠扭转或结肠肿瘤时,可行气钡灌肠检查以助诊断。
腹部CT和B超检查也有助于肠梗阻的诊断和梗阻原因的判断。
CT 表现包括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肠腔内径变化、肠系膜血管走向改变和肠腔外病变等。
B超可显示肠管持续性扩张、肠腔积气积液、肠壁水肿增厚和肠管蠕动增强等。
1.4治疗
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纠正全身性生理紊乱,也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
如果是缺血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肿瘤或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可以通过手术治疗。
2 护理体会
2.1保守疗法的护理
2.1.1禁食、胃肠减压,清除肠腔内积气、积液,有效缓解拐汀⒏雇础N赋跹蛊诩溆ψ⒁獗3指貉刮ǔ芮泄鄄觳⒓锹家饕旱男宰醇傲浚舫槌鲅砸禾澹Ω叨然骋山收猿W琛4W杌航?4小时后可进少量流食,以后逐渐由半流食过渡到普食。
在禁食及胃肠减压期间应进行合理的肠外营养。
2.1.2解痉止痛,单纯性肠梗阻病人在诊断明确后可以遵医嘱适当应用解痉剂,如山莨菪碱等,一方面可缓解疼痛,另一方面也可缓解梗阻。
但禁用吗啡类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若病人为不完全性、痉挛性或单纯蛔虫所致的肠梗阻,也可进行腹部按摩,适当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并遵医嘱配合应用针刺疗法,缓解疼痛。
2.1.3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根据病人的脱水情况及相关的血生化指标进行合理输液,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输液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
2.1.4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治感染,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症状。
2.1.5营养支持肠梗阻病人应禁食,给予胃肠外营养。
若经治疗梗阻解除,肠蠕动恢复正常,则可经口进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渡为半流质及普食。
2.1.6严密观察病情,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鉴别绞窄性肠梗阻。
若病人持续性腹痛、频繁呕吐、腹胀不对称、出现腹膜刺激征、腹穿或消化道排出物出现血
性物、X线检查见固定不动的孤立肠袢、经非手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时,均应考虑存在绞
窄性肠梗阻可能,应尽早手术治疗。
2.1.7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治疗、护理方法。
关心、安慰病人,消除其
焦虑或恐惧的心理,使其能够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手术疗法的护理
2.2.1病情观察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同时观察呼吸、神志、切口敷料等情况,并记录24小
时液体出入量。
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
观察病人有否再次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肠梗阻症状。
一旦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包括按医嘱给予病人口服液体石蜡、胃肠减压
或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2.2.2体位与活动,术后早期活动,协助病人翻身并活动肢体;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以
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粘连。
全麻未清醒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
全麻已清
醒者,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于腹腔引流,减轻腹胀。
定时床上翻身,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同时促进呼吸和循环。
2.2.3饮食、营养与胃肠减压,术后禁食并进行静脉营养,提供病人每日所需的水、电解质
及其他营养物质,持续胃肠减压3~4天后,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减压管。
开始肠内营养,饮食从半量流食逐渐向普食过渡。
2.2.4防治感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注意病人体温变化、腹部症状、体征及切口的观察。
2.2.5加强口腔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减少口腔内细菌的生长繁殖,减轻鼻胃管对鼻咽部的
刺激。
2.2.6预防肺部并发症,鼓励深呼吸、咳痰、翻身及早期活动,预防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2.2.7并发症的护理,若发生吸入性肺炎,除遵医嘱及时予以抗菌药外,还应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予雾化吸入,指导病人有效呼吸、咳嗽咳痰等。
3 讨论
虽然粘连是组织损伤后愈合机制的一部分,但过度粘连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预防术后
粘连的产生,需要手术轻柔,尽量减少对腹腔的污染,将腹腔彻底冲洗,术后充分引流,合
理使用抗生素,早期下床活动,保证充分有效的胃肠减压。
胃肠功能恢复后合理饮食是保证
康复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 外科诊疗常规.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黄志强.腹部外科手术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