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类型1.课程的经典界定:①课程即学习的科目:六艺e。
g。
其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只关注教学的科目,不评价学生的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逻辑,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及所学知识对于学生个人的意义。
②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所有教学活动为目标服务e.g.③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目标、内容、评价e.g。
④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杜威e。
g。
以儿童为中心这种课程观将课程的重心由学科和教师转移到了学习者身上,实现了课程本质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⑤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做中学e.g.活动产生经验,经验依赖于活动,儿童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者在活动中的各种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做中学”是儿童获得经验的主要方式.⑥hh2.课程组织形态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2种分类①主体与客体(学科与儿童)②分与合3.学科与儿童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①学科课程(知识为核心):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如语文、算术、历史、音乐等)②经验课程(儿童为核心):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的特点/优点:[1]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基点[2]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3]经验课程中,学习者的需要、动机、情感、态度的发展与其智力的发展同等重要,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4]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③hh4.分与合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①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②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5.课程功能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艾斯纳教授:从课程的功能出发,提出三种课程类型:①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即官方规定的外显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的教育影响。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一、重难点解析主题词:课程的多元定义;一元化课程;多元化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的要素;游戏;教学;日常生活活动(一)课程的定义1.课程即科目将课程定义为学科科目(或领域),即主要讨论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如科学、数学、语言等)。
认为课程即学科科目(或领域),就会注重学科科学体系,会依据科学和学问的逻辑,并根据学习者的发展特征和认识水平编制成一定体系的教材,让学习者进行“系统的”学习。
这种课程通常表现为各科目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材等。
我国幼儿园过去普遍实施的分科课程(语言课,常识课,计算课,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即是认同这种定义的表现。
2.课程即经验课程还被从广泛的意义上定义为学习者的经验,即课程被认为“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所获得的一切经验”,而不是学科科目群。
以经验的维度界定课程,起源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i他主张“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个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
”这种观点即强调从教材转向个人,认为唯有儿童实际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经验,才能称为儿童学习到的课程认为课程即经验,就会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就会“以开发与培养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突出地将生活现实和社会课题,或者说是以社区、经验、活动、劳动等等作为内容编成,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
经验课程的基本着眼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动机为教学组织的中心。
”现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经常讲的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就是属于这种经验课程。
3.课程即目标还有一种观点将课程界定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
从这种维度来界定的课程“并不关心学生在学习的情境中将要做什么,而关心的是作为其行为结果——他们将学到什么(或将能做什么)。
课程关心的是结果,而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
幼儿园课程第一节幼儿园课程概述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主导的定义是活动论.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不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而是以充分发展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潜能为目的,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1、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2、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特点: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
)三、课程的要素:要素:幼儿园课程目标、幼儿园课程内容、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
四、幼儿园常见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
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活动课程:通过心里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强调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来组织课程内容。
核心课程:围绕社会问题来组织内容,目的在于通过课程使幼儿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对生活的适应性。
艾斯纳的三种类型:显性课程、隐形课程、悬缺课程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就是幼儿园课程力图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
2、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
3、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就目前而言,教育界对课程目标的来源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
比较认同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
就幼儿园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来看,主要有对幼儿的研究(幼儿园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学科知识的研究(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职能是传递社会文化)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体系、结构、层次。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知识点提示】课程概述;幼儿园课程概述【重、难点提示】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定义二、课程理论第二节幼儿园课程概述一、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二、幼儿园课程的要素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的基础【知识点提示】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重、难点提示】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流派与幼儿园课程二、心理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一、经济与幼儿园课程二、政治与幼儿园课程三、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第三章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知识点提示】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活动;教学与幼儿园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幼儿园课程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重、难点提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幼儿园课程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第一节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活动一、对游戏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作用的理论研究二、游戏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三、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对游戏的界定第二节教学与幼儿园课程中的教学活动一、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对教学的界定二、对教学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作用的理论研究第三节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一、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二、游戏与教学的结合三、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第四节幼儿园课程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选择和组合二、在幼儿园课程编制中实现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第四章幼儿园课程的编制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编制模式一、目标模式二、过程模式三、实践模式四、批判模式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一、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从一般到具体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及其表述三、课程的各种目标取向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互补四、幼儿园课程编制中目标的设置第三节幼儿园课程内容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取向二、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理三、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原则与方式四、幼儿园课程编制中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第四节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取向二、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因素三、对幼儿园课程实施取向的权衡第五节幼儿园课程的评价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要素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取向三、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类型四、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模式五、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第五章西方当代早期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第一节当代西方著名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一、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二、当代西方著名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第二节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一、未来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挑战二、西方国家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第六章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知识点提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当代我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向【重、难点提示】当代我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第一节当代我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一、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二、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第二节当今我国幼儿园改革的主要动向一、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二、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是幼儿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或桥梁。
幼儿教育实践常以课程为核心展开,幼儿教育改革也常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第一节课程的概述课程来源涉及面宽广。
勒威(Arieh Lewy)在其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列举了影响课程的14种因素1:教育思想;法律因素;教育心理学;认知因素;U形行为发展对课程研制的影响;课程政治学;课程政策运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因素;知识的急增;个人的知识;知识工艺学与课程理论;课程政策学;课本的影响;性学的影响。
正是因为课程来源广泛,因此,人们对课程本质的理解也不能达成一致,甚至认为“课程是一个用得很普遍但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
2.一、课程的词源课程一词起源于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race-course)。
在学校教育中,其原始含义是指“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是课程的名词意义。
从动词形式解释,其含义便是“奔跑”或“跑步”,意味着要求教育者理解课程、开展活动,让儿童从中进行学习。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Spencer,H.)《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间。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一词,已有“课业及其进程”的含义,其中也包含着所分担工作的程度以及学习内容的范围、时限和进度的意思。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一词可以指学习计划、活动、学科科目、材料及学习的主题等。
课程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见解:(一)“学科”说《辞海》(教育心理分册)认为:“课程即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一组教学科目”。
3在西方,夸美纽斯曾引用了课程这一教育术语,他为泛智学校设计了三类课程,指出在那里(泛智学校)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学科,“可见,夸美纽斯把课程理解为一切学科,他是从学科的角度理解课程的。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一、选择题单选2、以下课程类型中个,不属于学科课程的是( B )。
A、分科课程B、核心课程C、相关课程D、融合课程3、依据课程决策的层次标准来分析,任课教师实际理解领会的课程属于( A )。
A、学校层次的课程B、教学层次的课程C、观念层次的课程D、体验层次课程4、( C )是根据儿童经验或团体生活统整起来的课程,它的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课程哲学观,所以又称对称经验课程。
A、核心课程B、广域课程C、活动课程D、融合课程5、( B )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是生成课程,当受教师水平、物质环境条件、幼儿人数等制约时,容易使幼儿的自主、探索、实践流于表面。
!A、隐性课程B、经验课程C、学科课程D、分科课程6、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A )从课程的功能出发提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悬缺课程三种类型的课程。
A、艾斯纳B、古德莱德C、普洛佛斯D、费尼克斯7、以下哪种课程是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的课程。
( C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悬缺课程D、经验课程8、以下哪种课程是属于社会本位的课程类型。
( A )A、核心课程B、分科课程C、融合课程D、广域课程9、除了活动课程外,以下哪种课程也是属于经验课程。
( C )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核心课程D、广域课程10、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主导的定义是( B )。
]A、经验论B、活动论C、过程论D、体验论多选1、以下哪些是幼儿园课程的特点(ABCD )。
A、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B、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C、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D、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2、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教授从课程功能出发提出以下哪些课程类型( ABC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悬缺课程D、经验课程3、关于课程的概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ABCD )A、课程是教与学的内容B、课程是教与学的计划C、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D、课程是各种活动4、幼儿园课程由以下哪些要素组成(ABCD )A、幼儿园课程目标B、幼儿园课程内容C、幼儿园课程实施D、幼儿园课程评价5、以下哪些课程属于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划分的(AB )A、理想课程B、领悟课程C、隐性课程D、悬缺课程填空题1、按在不同层次上起作用对课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观念层次的课程、社会层次的课程、学校层次的课程、教学层次的课程和体验层次的课程。
2、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类型主要是分领域课程,其实质是学科课程。
3、悬缺课程是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课程。
4、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类型主要是分领域课程,其具体样式表现为分科课程和相关课程。
—简答题1、幼儿园课程有哪些特点①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②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③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④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⑤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4、艾斯纳教授提出的隐性课程在那些方面发挥作用一般来说,隐性课程会在三方面发挥作用:①是物质空间方面,校园的建筑、活动场地、绿化、设施设置等物质条件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心理;②是组织制度方面,学校的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无形中与学生的发展紧紧相连;《③文化心理方面,包括学校文化价值观、师生关系,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与行为表现。
学校文化、教师行为态度对学生发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大超过学校、教师向学生开设的正规课程。
第二章一、单选题2、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尝试性的一般目标制定出来后,还要经过哪些“筛子”的筛选:A、教育文化学和教育哲学。
B、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哲学C、学习理论和教育哲学D、教育人类学和教育哲学( C ):1、(A )——提出并系统确立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A 、斯坦豪斯B 1、编制学科课程所考虑的主要是:A、经典文献B、学生的兴趣C、社会生活D、学科内容( D )1、编制活动课程所考虑的主要是:A、经典文献B、学生的兴趣C、社会生活D、学科内容( B )1、编制核心课程所考虑的主要是:A、经典文献B、学生的兴趣C、社会生活D、学科内容( C )二、多选题1.课程开发的经典目标模式原理包括那些基本问题(ABCD )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学习经验C、组织学习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2.泰勒提出的课程组织的标准有:(ABD )A、连续性B、顺序性C、启蒙性D、整合性3、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有哪些(ACD )A、过程原则B、过程设计C、内容的选择D、课程的内隐4、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强调以知识为中心设计课程,其最基本的形式包括(ABD )A、广域设计B、学术性学科设计C、核心设计D、科目设计5、学习者中心的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BCD )A、学术性学科设计B、人本主义设计C、开放教室设计D、经验中心设计三、填空题1、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两种主要模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程开发的模式中的目标模式,其尝试性一般目标来源于__学生__,__社会_和学科专家。
2、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即_横向组织_____、__纵向组织____。
3、按照价值取向的不同,课程设计有三种基本的取向即学科中心取向、学习者中心取向、__问题中心取向__________。
4、福建省的“新省编”《领域活动指导》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这种课程设计属于广域设计或学科中心设计。
四、简答题1、“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6分)泰勒原理包括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分)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分)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分)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分)这一原理对后人的课程编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现在很多的课程都是按照这一原理来编制的。
3、课程设计的学习者中心取向的内涵是什么这种课程设计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课程设计的学习者中心取向强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进而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经验中心设计——经验课程,如瑞吉欧洲方案课程,如“闻香计划”,螃蟹案例,人本主义设计——三种课程的整合,开放教室设计——活动课程,如多彩光谱4.学习者中心课程设计的主要特点如下#目标:经验的丰富、能力的发展、兴趣的激发内容:以经验、兴趣为中心选择内容的组织:儿童的心理发展、儿童的兴趣评价:关注情意目标、重视自我评价第三章单选题1、行为目标在课程领域的确立始建立于()A 泰勒B 卢布姆C 博比特D梅杰2、以下哪种目标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并体现出普遍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追求的() A 教育目标 B 课程目标 C 教学目标D教育目的、3、确立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除了学习者(幼儿)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还有()第二章有填空题A学科知识的需要B国家的需要C家长的要求D园长的意愿4、以下哪位提出教育应当注重追求儿童反应的多元性()A 杜威B艾斯纳C舒伯特D博比特5、杜威的“教育即生长”主张体现了哪种课程目标取向()A 表现性目标B 生成性目标C 行为目标D表现性目标6、以下哪种目标的表述适宜于表达普遍的教育思想,而不涉及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A 表现性目标B 生成性目标C 行为目标D 普遍性目标8、幼儿园课程目标与中小学课程目标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A 学科性B 知识性C 整合性D片面性…9、以下哪个不是普遍性目标的特点的是( )A普遍性B模糊性C 规范性D科学性、泰勒 C 、博比D、查特斯10、以下哪个不是行为目标的特点()A具体化B精确化C可操作性D随意性多项选择题1、课程目标的表达方式按性质分可以划分成哪几类()A生成性目标 B 表达性目标C行为目标D 一般性目标3、在将当代社会生活需要转化为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以下哪些原则()A民主性原则B独立性原则C 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的原则D教育先行的原则E 科学性原则¥4、幼儿园的课程目标的价值性遴选的依据是()A教育哲学B学习心理学 C 课程目标取向 D 社会价值导向5、以下哪个是以生成性目标为取向的早期儿童课程或教育方案是()A 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B 美国项目活动C七田式教育D多元智能课程填空题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目标主要有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2、在教育系统中,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3、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主要包括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年龄阶段(学年)目标、单元目标与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4、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主要是以学习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课程目标体系,而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则是以儿童发展领域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
如中国是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构建课程目标体系,美国是从知觉与动作发展、认知发展、社会与情绪发展以及语言发展四个方面来构建课程目标体系。
~论述题1、行为目标的优点与缺点P392、举例谈谈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角度。
P613、社会生活的需求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可做填空题)第四章( A )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A游戏B教学C日常生活D运动二、多选1、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判断,哪些是正确(B、C、D):A只能采用心理组织法B同时存在论理组织法和心理组织法C需重视幼儿的心理顺序D也要关注知识的逻辑顺序1在冯晓霞《幼儿园课程》中阐述所谓基本知识包括(ABCDE)A生命活动必须的知识B有利于幼儿解决基本地生活、交往问题地知识C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生活环境地知识D为今后学习系统地科学知识打基础地知识E为成长为未来社会的高素质公民奠基地知识4 我国1980年代幼儿园所实施的分科课程内容组织的主要方式为( AC )P90A论理组织法B心理组织法C纵向组织法D横向组织法'4 福建“新省编”《主题活动指导》课程内容组织的主要方式为( BD )A论理组织法B心理组织法C纵向组织法D横向组织法5 幼儿园常见的课程类型有(ABC)P91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核心课程D基础课程三、填空1、通常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P66单元主题课程是通过论理组织法和横向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
方案活动课程是通过心理组织法和横向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
四、简答: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兴趣性原则、基础性原则、逻辑性原则2、社会上出现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类口号,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出发,幼教工作者应如何对此观念做出正确的回应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应遵循目的性、适宜性、生活化、兴趣性、基础性等原则,“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口号可能会造成如下不良后果:第一,片面重视孩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第二,对知识、技能的重视会造成课程内容的超载与脱离幼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