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_胃痛
- 格式:ppt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11
胃疼怎么快速缓解穴位胃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不管是因为食物过多、不消化、胃溃疡、胃炎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胃疼,都对我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医院看医生,所以了解一些快速缓解胃疼的穴位,能够帮助我们在家就能够缓解疼痛,提高生活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可以缓解胃疼。
1. 臊脾腹腰穴:位于胃脾经脉上,当肋缘下第七肋间凹陷处。
用手指轻柔地按摩或者用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揉约1-2分钟,有助于舒缓胃部不适和胃疼。
在按摩过程中,如果感觉到酸胀或者胃部舒展感加强,那就是说明按摩的穴位正确。
2. 大横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距离肚脐约四横指宽度。
使用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2分钟,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疼。
3.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相当于人体的胃部位置。
使用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2分钟,有助于缓解胃痛和胃酸倒流引起的不适。
4. 天突穴:位于胸骨正中央,两侧锁骨之间隆起的部位。
使用两手的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2分钟,有助于缓解胃部肿胀和疼痛。
5. 曲池穴:位于胸部正中线,第六肋间的外侧中点。
使用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2分钟,有助于缓解胃胀食积引起的疼痛。
6. 大陵穴:位于肩胛骨与颈椎之间的肩部凹陷处。
用手指轻柔地按摩或按压该穴位,每次按摩约1-2分钟,有助于舒缓胃部不适和胃疼痛。
在按摩这些穴位时,可以选择坐着或躺着的姿势,放松身体,配合深呼吸,帮助放松和舒缓身体。
按摩时可以用力适中,以不感到疼痛为宜。
每天按摩几次,每次约1-2分钟,效果会更好。
此外,除了穴位按摩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方法缓解胃疼。
如:1. 饮用姜水:将生姜切片,用沸水冲泡,每天饮用一到两杯姜水,有助于舒缓胃部不适和胃疼痛。
2. 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过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缓解胃疼痛。
胃痛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很多现代人三餐饮食不规律,久了之后就造成了胃病,病情发作的时候食不下咽,非常难受,有的人知道中医针灸治疗胃痛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还是可以试试的哦。
以下是小编推荐胃痛针灸的穴位知识,欢迎阅读!胃痛针灸的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不仅是胃之募穴,而且是八会穴之腑会,治疗胃腑之病变。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为胃之下合穴,凡胃脘部疼痛,无论虚实,均可用本穴治疗。
具有通调腑气,和胃止痛的作用。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和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宽胸理气等作用。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
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可用于治疗脾胃方面的病证。
胃痛针灸具体操作脾胃虚弱:以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按为主症。
治疗上以灸法为主,针刺用补法。
取穴上加神阙、气海、关元温中散寒。
胃阴不足:以胃脘部灼痛,饥不欲食为主。
慎用灸法,因为灸可使胃阳更盛;一般只针不灸,针刺可用补法或平补平泻。
穴位可加用内庭、血海、三阴交养阴清热,益胃止痛。
寒邪犯胃:胃脘部疼痛因感受风寒之邪而暴作,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可针灸并用,虚者用补法,实者用泻法;加神阙、胃俞、梁丘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食积伤胃:常有暴饮暴食史,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出未消化之食物,吐后痛减。
禁用灸法,若灸只会加重食滞。
针刺用泻法,在基础穴位上,加用梁门、下脘、里内庭消食化滞,行气止痛。
肝气犯胃:胃脘胀痛,可连及两肋,喜叹气,常因情志刺激而发作。
针灸用泻法;除了基础穴外,还可用肝经上输募配穴法泻肝气,即期门和太冲穴。
淤血阻滞:胃脘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通加剧。
临床上本证一般不提倡用针刺治疗,以手术疗法为主。
如情况紧急下可用针刺治疗,但仍需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情况。
胃痛的原因1、胃寒痛:胃寒痛证见喜手按热饮,痛时持续,伴吐清水,胃寒,手足冷,脉沉迟,舌苔白腻。
1、外感头痛 北风太烈。
(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内伤头痛 【实证】北风微。
(百会,风池,头维)【虚证】北风足。
(百会,风池,足三里)2、漏肩风 阵前聊语。
(肩贞,肩前,肩髎,肩髃)3、腰痛 阿是大肠畏重。
(阿是穴,大肠俞,委中)4、痹证:(阿是穴、局部经)( 1)行痹:割血。
膈血。
(膈俞,血海)( 2)痛痹:肾元。
(肾俞,关元)( 3)着痹:足印。
足阴。
(足三里,阴陵泉)( 4)热痹:大曲。
(大椎,曲池)5、中风 【中经络】三阴天,水沟内唯剩几尺泽水。
(三阴交,水沟,内关,委中,极泉,尺泽) 【中脏腑闭证】何故十二水沟内臭气太冲。
(合谷,十二井,水沟,内关,太冲) 【中脏腑脱证】人中内元,气,神脱了。
(水沟,内关,关元,气海,神阙)6、眩晕 【实证】北风太猛冲内关。
(百会,风池,太冲,内关)【虚证】山里北风伤肝肾。
(足三里,百会,风池,肝俞,肾俞)7、不寐 神僧照印堂,四神安眠。
(神门,申脉,照海,印堂,四神聪,安眠)8、感冒 何故有太阳,缺大风。
(合谷,太阳,列缺,大椎,风池)9、胃痛 内关走三里,中脘痛。
(内关,足三里,中脘)11、痛经 【实证】三次交战,中计痴了。
【虚证】山里三叫,气海痛。
12、遗尿 大观园三次交战,中计光输。
13、蛇串疮 阿是挟击蛇。
(阿是穴,夹脊)14、扭伤(下各症都要加阿是穴)【腰部】腰痛是肾亏阳萎。
(腰痛穴,肾俞,委中)【踝部】参解秋虚。
(申脉,解溪,丘虚)【膝部】夕阳照亮细眼。
(膝阳关,梁丘,膝眼)【肩部】同漏肩风。
【肘部】天京小曲。
(天井,小海,曲池)【腕部】羊吃细骨。
(阳池,阳溪,阳谷)【髋部】边环跳,边撑扶。
(秩边,环跳,承扶)15 、耳聋,耳鸣 【实证】侠医在中渚听开会。
(侠溪,翳风,中渚,听会)【虚证】照海宫,光太稀。
(照海,听宫,太溪)16、牙痛 何故下车。
(合谷,下关,颊车)17、咽喉肿痛 【实热】何故内庭斥责关绍商。
针刺中脘穴的功能主治
中脘穴的位置
中脘穴是人体上的一个特殊穴位,位于胸部正中线,距离胸骨下缘4寸,是人
体胃经的一部分,也属于经验穴位。
通过针刺中脘穴,可以起到调节和治疗一些疾病的作用。
针刺中脘穴的功能主治
针刺中脘穴具有许多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胃脾功能:中脘穴位于胃脾经络的相关区域,针刺中脘穴可以调
节胃脾功能,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从而改善胃肠不适、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2.缓解胃部疼痛:中脘穴是胃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通过针刺中脘穴可
以有效缓解胃部的疼痛症状,如胃痛、胃炎等,特别对于胀气引起的胃痛效果较好。
3.改善胸闷气滞:中脘穴位于胸部正中线,针刺中脘穴可以疏通气机,
缓解胸闷气滞的症状,特别对于胸部胀痛、气滞不畅等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4.调节情绪和睡眠:针刺中脘穴也可以起到调节情绪和改善睡眠的作用。
通过刺激中脘穴,可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舒缓身心压力,并且对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总结起来,针刺中脘穴的功能主治包括调节胃脾功能、缓解胃部疼痛、改善胸
闷气滞以及调节情绪和睡眠等方面。
针刺中脘穴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能量平衡,达到治疗和改善一系列相关症状的目的。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针刺中脘穴的操作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刺
需使用消毒的针具,并注意操作技巧和力度的掌握。
不同个体和疾病状况下,针刺中脘穴的治疗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最好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医师建议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学歌诀目录1、头痛..................................................................2、面痛..................................................................3、落枕.................................................................. 颈椎病...................................................................4、漏肩风................................................................5、肘劳..................................................................6、腰痛.................................................................. 坐骨神经痛...............................................................7、痹证..................................................................8、中风..................................................................9、眩晕.................................................................. 高血压...................................................................10、面瘫.................................................................11、痿证.................................................................12、痫病:...............................................................13、癫狂................................................................. 癫病..................................................................... 狂病.....................................................................14、颤证.................................................................15、不寐.................................................................17、痴呆.................................................................18、心悸.................................................................19、感冒.................................................................20、咳嗽.................................................................21、哮喘.................................................................22、呕吐.................................................................23、胃痛.................................................................24、腹痛.................................................................25、胁痛.................................................................26、泄泻.................................................................27、痢疾.................................................................28、便秘.................................................................29、阳痿.................................................................30、癃闭.................................................................31、消渴.................................................................32、月经不调.............................................................33、痛经.................................................................34、经闭.................................................................35、崩漏.................................................................36、绝经前后诸症.........................................................37、胎位不正.............................................................39、带下病...............................................................40、不孕症...............................................................41、缺乳.................................................................42、遗尿.................................................................43、小儿惊风.............................................................44、小儿积滞.............................................................45、小儿脑性瘫痪.........................................................46、注意力缺陷多动症.....................................................47、瘾疹.................................................................48、蛇串疮...............................................................49、神经性皮炎...........................................................50、斑秃.................................................................51、痄腮.................................................................52、乳痈.................................................................53、肠痈.................................................................54、痔疮.................................................................55、扭伤.................................................................56、腱鞘囊肿............................................................. 57,目赤肿痛.............................................................58、麦粒肿...............................................................59、近视.................................................................61、鼻渊.................................................................62、牙痛.................................................................63、咽喉肿痛.............................................................64、晕厥.................................................................65、虚脱.................................................................66、高热.................................................................67、内脏绞痛.............................................................68、肥胖症...............................................................69、戒断综合征...........................................................70、慢性疲劳综合征....................................................... 丄丅×│○△↓※补法:┬泻法:⊥平补平泻:∣三棱针刺血:↓艾条灸:×艾炷灸3壮:△3 温针灸: 拔罐:○皮肤针:※皮内针: 电针:IN 穴注:IM在针灸处方中,上述符号直接在腧穴后面。
胃痛的一些针灸疗法第一方♦主治:胃痛。
♦取穴:素髎。
在鼻之尖端。
手法:用毫针直刺二至三分,不捻转,一般可立即缓解疼痛。
按倍:素髎为督脉腧穴,一般此穴多用于昏迷急救;而在实践中,用于急性胃脘胀痛或挛缩痛效果颇佳。
第二方♦主治:胃胀痛。
♦取穴:外膝眼。
即犊鼻穴。
屈膝,在髌骨外侧凹陷中。
手法:患者仰卧,两腿平伸。
用银针捻转刺入,待有麻酸感觉为宜。
男左女右,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小时。
按语:外膝眼属足阳明胃经腧穴。
此方即为本经经穴主治本经症候。
第三方♦主治:胃痉挛。
♦取穴:劳宫。
在屈指握拳时,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
手法:用毫针直刺三至五分,速刺轻捻,留针 10 分钟。
按语:劳宫为手厥阴之荥穴,对肝气犯胃所致胃痉挛者效果较佳。
第四方♦主治:胃口痛。
♦取穴:鸠尾。
在剑突下,相当于脐上七寸。
♦手法:用毫针直刺,乘患者吸气时进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
♦按语 ::鸠尾为任脉经的络穴。
治疗功能:一是沟通腹部经气;二是属局部取穴,可主治局部体表或邻近内脏疾患之故。
5. 中脘一针,透刺六穴操作方法:中脘穴常规消毒,用2~2. 5寸毫针,垂直刺人,进针约1~1. 5寸深,有针感出现为度。
然后将针退至皮下,扳倒针体用斜刺,或横刺的角度透刺上脘,深度约1~1. 5寸,至上脘穴有针感出现为度。
再将针体退至皮下,翻转针体向下透刺建里,针感向肚脐周围传导,留针2~3分钟。
复将针退至皮下,分别向左右两侧透刺阴都、梁门,深度约1. 5~2寸,要求针感向上腹部、两胁下放散。
中脘一针向四周透刺六穴,此六穴均在胃体之局部,是治疗脾胃病的要穴。
集众穴之功效于一针之下,使上腹部均有针感,刺激量大。
对于胃炎、胃痉挛,以及其他胃部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明显效果。
6、深刺中脘,配合他穴(1) 急性胃脘痛,选穴①中脘、肝俞、足三里。
②膈俞、胃俞。
(2) 慢性胃脘痛,选穴①中脘、脾俞。
②胃俞、身柱。
针刺手法:深刺中脘穴。
患者仰卧位,双膝屈起,腹部放松,随呼吸缓慢进针,将针刺人腹壁,再将前胃壁刺穿,针尖顶到后胃壁为止。
刘家瑛教授针灸治疗胃痛经验标签:名医经验;刘家瑛;针灸;胃痛刘家瑛是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侨办、海外交流协会中医专家组成员,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40余年。
刘师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长针灸治疗各种痛证,尤其是对胃痛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造诣颇深。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与工作,收获良多。
现将老师治疗胃痛的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慎审周全胃痛,又称“胃脘痛”、“胃气痛”。
其临床表现有急性与慢性之分。
急性胃痛大多猝然而引起,于数小时或数天内缓解。
慢性胃痛往往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年累月不愈。
刘师认为:急、慢性胃痛通常是以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外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而引发生成。
大致可分4个阶段:(1)胃痛初起,可致脾胃轻伤,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与运化,主要病机为脾虚气滞,肝气犯胃,饮食停滞;(2)胃痛中期,进一步损伤脾胃,使脾胃愈虚,气血运行不畅,其病机可演变为肝胃郁热,寒热错杂,气滞血瘀;(3)若胃痛久病伤络,此时病机演变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气、血、痰、瘀互结,胃络瘀滞不通;(4)当脾胃素虚,病痛迁延不愈之时,主要表现除肝胃气滞、气阴耗伤之症状外,已演变为瘀毒交阻、脾胃虚寒之严重症候[1-2]。
针灸临床治疗胃痛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扭转、胃神经官能症,胰腺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临证可相互参考。
刘师强调,胃痛只是一个症状,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累而导致胃失和降,产生胃痛。
临床以病邪阻滞,气机不利,营血凝涩为多见[3]。
在新世纪赋予的责任重重压力之下,胃痛也会因忧思恼怒而发,因饥饱失常而作,因寒热不适而犯。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竞争意识强烈,加之长久的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导致了胃肠道平滑肌舒缩异常,使胃痛患者疾病虚实夹杂,症状多变,且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呈阵发性剧烈绞痛,或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