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胃病
- 格式:ppt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8
近年针灸治疗胃病的研究总结作者:刘爱玲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近年胃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可总结出临床有用的针灸治疗方法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
方法:从各种文献中筛选出治疗胃病的针灸处方及具体方法,并寻找西医实验室证据,得出有效的疗法。
结果:发现近年在治疗胃病方面有许多创新方法,同时古人也有很多经验穴位可以借鉴。
结论:通过总结上述临床研究可以更高效地治疗胃病这一常见高发病。
关键词:针灸;穴位;研究;胃病历代医家都对胃病的腧穴针灸治疗有过论述,但是太过分散,而且近几年随着胃病发生率的增高涌现出许多在这方面有成就的大家,对于治疗胃病的心得我们应该予以总结归纳,使其能更好的发展。
1 临床研究1.1 中西医临床配伍对照针灸治疗胃病的选穴配伍多种多样,疗效一般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如刘文全[1] 将6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
针刺组取穴为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胃俞、脾俞、太冲、气海、关元、天枢。
对照组选用吗丁啉10 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
结果显示针刺组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4.7% ,对照组为83.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临床无显著性差异。
骆乐[3]选择动力障碍性FD58例,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针刺足三里、梁丘等穴治疗4周;对照组口服西沙必利治疗。
以上腹饱胀、早饱、暖气、恶心、纳差5项主症为观察指标,记录症状积分,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两种疗法均能改善动力障碍性FD患者的症状,对早饱、暖气、纳差的疗效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1.2 常用配伍经查阅自《黄帝内经》以来,有关针灸典籍32本,治疗胃(脘)痛、呕吐、呃逆、腹胀、泄泻等胃肠疾患,选用经脉较多者依次为:任脉138次,胃经70次,脾经61次等。
所选穴位较多者依次为:足三里97次,中脘82次,内关34次,关元23次,气海23次,肝俞16次,神门l3次,上脘7次等。
可见,历代针灸医家治疗胃病,多选或首选足三里、中脘、内关三穴。
胃痛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很多现代人三餐饮食不规律,久了之后就造成了胃病,病情发作的时候食不下咽,非常难受,有的人知道中医针灸治疗胃痛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还是可以试试的哦。
以下是小编推荐胃痛针灸的穴位知识,欢迎阅读!胃痛针灸的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不仅是胃之募穴,而且是八会穴之腑会,治疗胃腑之病变。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为胃之下合穴,凡胃脘部疼痛,无论虚实,均可用本穴治疗。
具有通调腑气,和胃止痛的作用。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和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宽胸理气等作用。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
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可用于治疗脾胃方面的病证。
胃痛针灸具体操作脾胃虚弱:以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按为主症。
治疗上以灸法为主,针刺用补法。
取穴上加神阙、气海、关元温中散寒。
胃阴不足:以胃脘部灼痛,饥不欲食为主。
慎用灸法,因为灸可使胃阳更盛;一般只针不灸,针刺可用补法或平补平泻。
穴位可加用内庭、血海、三阴交养阴清热,益胃止痛。
寒邪犯胃:胃脘部疼痛因感受风寒之邪而暴作,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可针灸并用,虚者用补法,实者用泻法;加神阙、胃俞、梁丘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食积伤胃:常有暴饮暴食史,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出未消化之食物,吐后痛减。
禁用灸法,若灸只会加重食滞。
针刺用泻法,在基础穴位上,加用梁门、下脘、里内庭消食化滞,行气止痛。
肝气犯胃:胃脘胀痛,可连及两肋,喜叹气,常因情志刺激而发作。
针灸用泻法;除了基础穴外,还可用肝经上输募配穴法泻肝气,即期门和太冲穴。
淤血阻滞:胃脘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通加剧。
临床上本证一般不提倡用针刺治疗,以手术疗法为主。
如情况紧急下可用针刺治疗,但仍需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情况。
胃痛的原因1、胃寒痛:胃寒痛证见喜手按热饮,痛时持续,伴吐清水,胃寒,手足冷,脉沉迟,舌苔白腻。
董氏针灸治疗案例董氏针灸治疗案例据统计数据显示,董氏针灸疗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展示了董氏针灸治疗的良好效果。
一位名叫王先生的患者,一直以来都在患有慢性胃炎的症状。
他经常感到胃部不适、胃酸反流、腹痛等症状,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他曾尝试过各种药物治疗,但效果都不明显。
直到有一天,他听说了董氏针灸的疗效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他决定一试。
于是,他来到了一家董氏针灸诊所寻求治疗。
在诊所里,他被一位经验丰富的针灸师接待。
针灸师首先详细了解了王先生的病史和症状,然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
通过仔细观察和询问,针灸师发现了王先生胃气不和、胃蠕动减弱等问题。
针灸师认为这些问题是导致他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针灸师根据王先生的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他使用了多个穴位进行针灸,包括足三里、神阙、足阳明胃经等穴位。
通过调理这些穴位,针灸师试图恢复王先生的胃气平衡,增强胃蠕动。
在针灸过程中,王先生只感到轻微的针刺感,没有任何疼痛感。
他觉得非常舒适,还有一种深度放松的感觉。
每次治疗持续约30分钟,期间王先生一直处于放松状态。
经过几次治疗之后,王先生开始逐渐感觉到症状的改善。
他的胃部不适感明显减少,胃酸反流的症状也大大减轻。
他可以正常进食,不再经常感到腹痛。
他感到非常高兴和满意,对董氏针灸的疗效感到非常惊讶。
随着治疗的继续,王先生的症状逐渐消失。
他胃病不再复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感谢针灸师的细心治疗和专业技术,认为董氏针灸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治疗方法。
这个案例表明,董氏针灸疗法可以有效治疗慢性胃炎,减轻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都不尽相同,所以治疗效果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时,患者应该选择一个有经验的专业针灸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总之,董氏针灸疗法在治疗慢性胃炎的案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无疼痛,舒适,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胃病针灸的效果好吗导语:胃病是很多人都会遇到一种身体疾病。
人体每天要吃很多的食物,这都需要靠胃部来进行消化和吸收。
如果胃部出现疾病的话,那么是会有可能让人胃病是很多人都会遇到一种身体疾病。
人体每天要吃很多的食物,这都需要靠胃部来进行消化和吸收。
如果胃部出现疾病的话,那么是会有可能让人体的正常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
治疗胃病的方法有很多种,具体如何选择还要看实际的病情。
今天我们就说一下针灸治疗胃病的时候,效果好不好。
针灸是胃病中医治疗的常见方法,所以针灸治疗胃病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另外由于不同胃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存在差异,所以在同样采用针灸治疗胃病的方式方法上也有所差别。
由于胃病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共同结果,所以适合针灸治疗胃病的朋友,在用针灸治疗胃病的同时,还要注意在饮食习惯等日常生活,切记暴饮暴食或不按时吃饭。
另外可以结果其他胃病的治疗方法,进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胃酸过多与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的食品有着直接的关系。
另外,吸烟、喝酒也是引发胃酸过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对于此类病的患者,在戒烟忌酒的同时,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冷饮,以及辣椒、生蒜等刺激性的食物。
有的人在冬末春初之时,如遇阴冷天气或饮食不当,会常泛胃酸,很难受,这时可吃一个或半个大苹果,胃很快就能舒服一些了。
胃的脾性是喜燥恶寒,选择食物以热为好,不要贪图一时清凉的快感。
1.规律饮食,不要暴饮暴食,按时吃饭.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多饮水,尤其是香蕉,苹果,蜂蜜类润肠通便食物..。
近年针灸治疗胃病的研究总结目的:近年胃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可总结出临床有用的针灸治疗方法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
方法:从各种文献中筛选出治疗胃病的针灸处方及具体方法,并寻找西医实验室证据,得出有效的疗法。
结果:发现近年在治疗胃病方面有许多创新方法,同时古人也有很多经验穴位可以借鉴。
结论:通过总结上述临床研究可以更高效地治疗胃病这一常见高发病。
标签:针灸;穴位;研究;胃病历代医家都对胃病的腧穴针灸治疗有过论述,但是太过分散,而且近几年随着胃病发生率的增高涌现出许多在这方面有成就的大家,对于治疗胃病的心得我们应该予以总结归纳,使其能更好的发展。
1 临床研究1.1 中西医临床配伍对照针灸治疗胃病的选穴配伍多种多样,疗效一般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如刘文全[1] 将6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
针刺组取穴为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胃俞、脾俞、太冲、气海、关元、天枢。
对照组选用吗丁啉10 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
结果显示针刺组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4.7% ,对照组为83.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
表明针刺具有促进并协调FD患者胃肠动力的作用。
吴耀持[2]取中脘、足三里穴,用阳中隐阴法治疗3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并与药物组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针灸组与药物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有效率分别为86.84 和84.21% ,而胃镜及病理活检综合疗效比较,有效率分别为81.58% 和84.21% ,两者统计学处理P> 0.05,临床无显著性差异。
骆乐[3]选择动力障碍性FD58例,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针刺足三里、梁丘等穴治疗4周;对照组口服西沙必利治疗。
以上腹饱胀、早饱、暖气、恶心、纳差5项主症为观察指标,记录症状积分,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两种疗法均能改善动力障碍性FD患者的症状,对早饱、暖气、纳差的疗效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治疗FD具有很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胃肠病的原理和方法胃肠疾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如胃炎、胃食管反流等。
传统中医针灸疗法可以很好地缓解和治疗这些疾病,它是通过激活穴位改变人体内环境,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本文将介绍针灸治疗胃肠病的原理和方法。
一、针灸治疗胃肠的原理针刺可以刺激身体的经络,改变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治疗效果。
1.活血化瘀许多胃肠疾病往往是由于瘀血阻滞,气滞或湿邪所引起的。
针灸可以在针药的作用下活补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足,消散湿邪,进而缓解疼痛。
2.激活主治和其他穴位针刺穴位可以调整身体的脏腑和经络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由于胃肠疾病往往涉及到多个脏器、经络和穴位,因此在针灸治疗中会同时激活主治穴位和其他穴位,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具体方法1.选择穴位选择适当的穴位是针灸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针灸治疗胃肠疾病时,通常激活胃经、脾经、肝经、胆经等经络和相关的穴位。
如:足三里、关元、曲池、厥阴俞穴等穴位。
2.刺激方法在选择了合适的穴位之后,需要进行刺激。
刺激方法包括多种,如将针头轻轻地插入穴位、进行温针、电针、灸法、按揉、手法按摩等。
3.针灸频率针灸治疗的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轻度症状可选择每周一次的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可以选择一周两到三次治疗。
三、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注意事项1.针灸治疗要选择正规的医院和针灸师针灸治疗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因此在治疗前要确保选择正规的医院和针灸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2.注意卫生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头在患者的皮肤中穿刺,因此需要注意卫生,防止感染。
3.治疗期间注意饮食卫生针灸治疗期间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进食,以免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4.注意身体反应可以适当观察身体的反应情况,如果在治疗期间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告知针灸师。
总之,针灸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疗效。
在治疗胃肠疾病方面,针灸作为传统中医治疗方式之一,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痛苦,并且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
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中药治疗:中医药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半夏、陈皮等,可通过煎煮、泡服等方式服用,有助于舒缓症状、调节胃肠功能。
2. 针灸治疗:中医常用针灸疗法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胃肠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枢等。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患者的胃部,刺激腹部的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胃肠功能。
4. 中医饮食疗法:中医认为饮食能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治疗胃病。
比如,推荐食用易消化的食物,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根据个体症状调理饮食。
5. 中医草药熏蒸疗法:利用中草药的挥发性成分,通过熏蒸的方式让病人吸入,以达到清理胃肠、舒缓炎症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胃病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和调整,并且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中医治疗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调理和坚持,不能仅依赖于短期治疗的效果。
神奇的针灸实例
针灸在中医中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其疗效也被广泛认可。
下面介绍一些神奇的针灸实例:
1. 针灸治愈癌症:有一位患有淋巴癌的患者,在接受一年的放疗和化疗后病情并没有好转。
后来他开始接受针灸治疗,每周三次,治疗近一年后,他的病情得到很大的改善,现在他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不适症状。
2. 针灸治疗焦虑症:有一位年轻女子患有焦虑症,她接受了多种治疗却没有好转。
后来她开始接受针灸治疗,治疗三个月后,她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她感觉自己更加平静和安心。
3. 针灸治疗脑震荡:有一位男孩在打篮球时不慎摔倒,导致脑震荡。
他接受了药物治疗,但仍然感到头痛、恶心和眩晕。
后来他开始接受针灸治疗,治疗三周后,他感觉头痛和眩晕症状明显减轻,还能够集中注意力,开始重返球场。
4. 针灸治疗失眠:有一位女士患有失眠症,每晚都难以入眠。
她接受了几种治疗方式,但都没有效果。
后来她开始接受针灸治疗,治疗一个月后,她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不再感到疲倦和困倦。
5. 针灸治疗胃病:有一位男士患有胃炎和胃酸倒流症,他接受了多种治疗方式,但都没有改善。
后来他开始接受针灸治疗,治疗一个月后,他感觉胃病症状明显减轻,没有胃酸倒流症状了。
以上是一些神奇的针灸实例,虽然针灸治疗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它的疗效是显著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针灸治疗,获得健康和幸
福。
中医如何看待胃病说到胃病,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胃是我们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一旦它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机体的健康以及日常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胃病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冷痛、灼痛等,常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治疗胃病历史悠久,现如今被临床广泛应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胃病的诱发因素1、感受寒邪:脾胃受凉,又称之为寒邪客胃。
这类患者平时脾胃就怕冷,不能吃冷的食物和冷饮。
吃了之后就会加重胃痛,患者平时自己也会非常注意。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
2、肝气犯胃:人的心情也会影响胃的健康,日常生活中脾气比较大的人,一旦暴怒或压力过大后,胃脘部也会出现疼痛症状。
这个主要是因为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所以患者也会出现胃痛症状。
3、饮食伤胃:胃就像一部每天不停工作的机器,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会对黏膜造成机械性的损伤,因此,保持有节制的饮食是治疗胃病的关键。
老话说得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所以这类患者一般会有暴饮暴食的习惯,时间久了,胃脘部被食物反复的刺激后,胃黏膜出现损伤,也会出现疼痛症状。
4、脾胃虚弱:主要是由于后天不足,患者长时间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等导致脾胃虚弱。
时间长了,患者饮食量也会减少,面色发白、发黄,饭后痞满,消化不动。
二、中医的辨证要点胃痛的辨证应区分为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的不同。
1、辨虚实虚者多病程长,痛处喜按,饥时痛著,纳后痛减,体弱脉虚。
属虚者应进一步辨气虚、阳虚与阴虚。
实者多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后痛增,体壮脉盛。
属实者应进一步辨别不同的病理因素为病。
2、辨寒热:胃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泛吐清水者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凉恶热,泛吐酸水者为热证。
感谢,此番“相遇”近年来在慢性胃病的治疗上,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越趋单一,其多集中于抑酸药和质子泵抑制剂的联合应用。
在西药迅速起效的大潮下,大部分胃病患者都选择了西医治疗,然而,胃痛、腹胀、嗳气、反酸、呕吐等症状仍频繁再发,让无数胃病患者身心俱疲。
难道真的无法逃脱“胃病”这个梦魇?身为一名中医学子,我一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气血经络相系相通并共同运作的统一整体。
慢性胃病在中医上对应而言,多指“胃脘痛”,是上腹胃脘部经常反复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其病位多在胃脘部,病性分虚实,病机多为胃气阻滞不通和脾胃虚弱不荣;由于其疼痛部位接近心窝,故又称“心痛”、“心下痛”。
据了解,一部分胃病患者在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的情况下,会选择中医的传统治疗。
我认为中药、气功、推拿、膳食都是中医治疗胃病的重要部分,如针对保健穴位足三里的按摩推拿,八段锦、太极等气功导引法,香砂养胃丸、平胃散等中药治疗,淮山、芡实、生姜等膳食调养,在胃病的预防和治疗上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起效缓慢依旧是上述各法共同的局限性。
在胃病发作之际,何法方能快速奏效?我陷入了一片迷茫……直到遇见了它——发表在“杏林集”中医药网站上的《针灸对胃肠动力调节作用研究进展》,我才如梦初醒:针灸治胃病,速奏治胃养胃之效莫过于此。
该项研究表明针灸对胃肠动力的调节具有整体性、双向性、即时性和持续性,针灸对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之后在反复细读“杏林集”上有关中医养生的最新观点后,我才确信:针灸,是治胃养胃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
如胃脘部骤起疼痛,痛势剧,痛不可按者,可针刺“足三里”穴、“中脘”穴、“梁丘”穴,能迅奏和胃止痛之功;如胃脘部隐隐作痛,痛势绵绵,痛而喜按者,在针刺上述穴位的同时,可加上“内关”穴、“胃俞”穴、“脾俞”穴,速起止痛之效,久者可健脾和胃。
痛势稍缓后,可加用艾灸,灸治上述穴位,与针刺结合,相得益彰。
一直陶醉于“杏林集”的字句行间,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它是一个全方位展示中医药最新发展、新研究及新观点的轻阅读网站,其整合了众多医学圣手、杏林中人的精辟言论,有着对最新医案医理和最新研究的深入探讨,以最为轻简、精细的方式阐述着最为全面、精辟的中医养生知识,是为广大中医学子打造的中医药咨询和交流的良好网络平台。
胃肠疾病专家总结中医胃病治疗理论身体的健康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胃病作为常见病症之一,给很多人带来了身心健康上的困扰。
传统中医学源远流长,对于胃病的治疗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熟练的中医胃肠疾病专家们更是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治疗方法和经验。
下面就是一些胃肠疾病专家总结的中医胃病治疗理论。
中医胃病治疗理论的核心是“和为贵”。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环境的调和是健康的基础。
胃病的形成往往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引发胃病。
因此,治疗胃病不仅要关注症状,更要重视整体调理,通过调节情志、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方法,促进体内阴阳平衡,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中医药物治疗胃病的理论依托于中药,中药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胃病专家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选用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比如在治疗胃痛的过程中,常用的中药有半夏、陈皮、厚朴等,这些中药具有理气健脾的功效,可以缓解胃痛、改善消化功能。
此外,中医胃病治疗还注重中药的配伍和煎服方法,以增强药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胃肠疾病专家还注重针灸、推拿、艾灸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
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在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对于胃病的治疗也颇具功效。
推拿和艾灸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起到温通经络、舒筋活血的作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胃病治疗的综合疗法,使得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全面的调理,全方位的康复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胃病治疗理论是一门全面、系统的医学学科,它以和为贵、以治未病为主旨,通过调理身心、调整饮食和作息、运用中药及其他非药物疗法等多种手段,来达到治疗胃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胃肠疾病专家们凭借对中医胃病治疗理论的深刻理解和丰富临床经验,不断探索和钻研,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助力他们重获健康。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重视胃病的预防与治疗,通过中医胃病治疗理论的指导,维持身体的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
四、消化系统病证(一)胃痛(Gastralgia)目的要求:一、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二、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三、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1、概述:(1)概念:胃痛指上腹胃脘反复性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
(2)“胃痛”与“心痛”的鉴别:由于心与胃的位置临近,胃痛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
《医学正传》曰:“古方九种心痛……祥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说明两者之间容易发生混淆,故临床应辨别胃痛与心痛。
症状胃痛心痛常见疾病胃炎、胃溃疡冠心病、心肌梗死诱因刺激性食物、气候变化劳累、情绪激动部位上腹部胸骨后性质烧灼、胀闷刀割、压榨、沉闷,可窜至上肢、肩背伴随症状嗳气、返酸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缓解因素解痉制酸药、保暖休息、硝酸甘油发作时间数日、数周数分钟、数小时相关检查胃镜、消化道钡餐心电图、心肌酶谱(2)西医相关病证:①急慢性胃炎:胃炎是指胃粘膜的炎性病变,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胃炎以上腹不适、疼痛、厌食、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一般仅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②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总称,是由胃酸和胃蛋白酶损伤胃壁、十二指肠壁黏膜组织而引起。
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多表现为空腹痛,疼痛在二餐之间发生;胃溃疡多表现为餐后痛,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
③胃神经官能症:胃神经官能症是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导致胃的运动与分泌机能失调,无器质性病变,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暧气、厌食等症状。
2、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总的病因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虚证为气血不足、不荣则痛。
总结如下:外邪侵袭 寒邪客胃饮食不节 饮食停滞情志失调 肝气犯胃 气滞血瘀、不通则通气滞血瘀 胃痛劳倦体虚 脾胃虚寒胃阴不足 气血不足、不荣则痛3、辨证(1)辨虚实实证——痛势较剧、痛处拒按、纳后痛增、饥时痛减虚证——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2)辨寒热寒证——胃脘冷痛,遇寒痛增热证——胃脘灼痛,遇热痛剧(3)辨气血气滞——痛呈窜痛、胀痛 ,情志诱发血瘀——痛处固定、刺痛 ,入夜痛甚(4)辨证分型寒邪客胃——得温痛减,遇寒痛增饮食停滞——嗳腐吞酸、吐后或矢气后痛减肝气犯胃——脘痛连胁、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气滞血瘀——痛有定处、入夜痛甚脾胃虚寒——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胃阴不足——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4、针灸治疗(1)基本治疗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 寒邪犯胃——胃俞和胃止痛 饮食停滞——梁门胃痛 配穴 肝气犯胃——太冲气滞血瘀——膈俞脾胃虚寒——气海、关元胃阴不足——三阴交、内庭(2)方义《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曰:“腹内疼痛,内关、三里、中脘”,首次提出针灸治疗胃病的基本方——中脘、内关、足三里,后世医家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针刺此三穴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患疗效较好。
金刚胃疗针灸周晓俊作品金刚胃疗针灸:天下第一治疗胃病针灸方法。
主要通过人体十二经络募穴、十二经络的输(土)穴、十二经络井(木)穴等,共36个与脾胃有着密切关系的穴位针灸来治疗脾胃疾病,并可有效调理和改善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的慢性疾病。
《金刚经》:是中国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这部经的原题目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金刚”有两种意义:闪电:具有极大的快速而又猛烈的威力;钻石:世界上最坚硬、最珍贵、最受人青睐的宝贝。
佛教运用“金刚”来形容教法的坚固和能够破斥外道,而不被外道所破坏。
中医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份,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或调制与病情相关的药物放于患处和穴位处。
利用热的温度和药物反映刺激来治疗疾病。
中医针灸是我们祖先在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金刚胃疗针灸:主要应用人体十二经络的募穴、十二经络的的输穴、十二经络的井穴的针的法,用雾花浓肠胃理疗泥灸的灸法、食疗、按摩推拿等四重一的方法来治疗胃肠疾病,从而使我们的胃肠能够象金刚一样坚固刀枪不入。
金刚胃疗针灸作用:无丝毫痛苦、不用吃药、不用打针、花费几元钱(购针灸针),治疗肠胃疾病,调理人体各大系统的亚健康,理顺人体阴阳平衡,简单易操作治疗方法带给千家万户。
金刚胃疗针灸原理:宇宙→地球→天地→五行→十二月→十二时辰→十二经络。
十二募穴算是人体12经络中穴位的领导,管理人体六脏六腑精气神的重要穴位,十二输(土)穴,属土穴在十二经络中对脾胃起着重要作用,大自然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中木克土,土五脏属脾胃,所为胃病先降肝火,因此调理十二井(木)穴也是关键所在,十二经络募穴配输穴配井穴,共36个穴可有效调理和控制脾胃疾病的发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针灸为什么可以治疗胃病导语:针灸治疗疾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现在的人一生病就去医院,看的也是西医,然后吃吃药,打打针之类的。
当然。
也有人还接受针灸针灸治疗疾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现在的人一生病就去医院,看的也是西医,然后吃吃药,打打针之类的。
当然。
也有人还接受针灸治疗法,一些医院也有这种治疗方案。
比如,现在的人们饮食也越来越不规律,因为工作学习等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时吃饭,胃病已经困扰了很多人,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
对此,有人选择针灸治疗胃病,那么针灸为什么可以治疗胃病呢,效果怎么样?人生病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反应出来,针灸对于治疗疾病一般是起双向选择作用,例如当一个人便秘时,足三里穴用针灸可以通便,当人泄泻时,足三里可以起到止泻的作用,这是针灸的神奇之处。
人生病之后,必然在生病的一些穴位上其导电性能要低一些,而针灸的针带有导电性质,可以增强其导电性,使经络又恢复原来的状态。
所以,针灸就是运用这种原理治疗胃病。
但是,胃病的类型很多,有胃炎也有溃疡病或是与胆汁反流形成的胃病,一般需要结合形成的原因和具体的类型才能科学治疗针灸治疗只有辅助治疗作用,而且也是有效果的,比如可以针灸足三里,天枢,中脘等穴位,但是针灸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而且得了胃病的人平时要禁忌辛辣食物。
针灸能治疗胃病,主要是通过针灸一些穴位,达到疏通脉络的运用调节身体。
但是无论如何,不管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让自己得胃病,毕竟受过胃病折磨的身体肯定没有以前的强健。
所以,大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胃,按时吃饭,不要暴饮暴食,尽量不要吃对胃伤害大的食物。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慢性胃炎如何灸?慢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指的是在胃黏膜部位发生的持续性慢性炎症性疾病。
当病情发生到一定阶段时患者胃黏膜固有层腺体就会产生萎缩、化生,若不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就会出现癌变的风险。
当前临床治疗中归纳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有不良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上腹疼痛等,并且在饮食后还存在反酸、呕吐、嗳气等症状。
经实践证明,针灸疗法对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让人们更全面的了解针灸疗法的应用,本文开展详细探讨。
一、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现代医学中对慢性胃炎的描述常常专指于胃,而在中医学中论及胃时也少不了对脾和肝的谈论。
在中医学中将慢性胃炎疾病归属于“吞酸”、“胃脘痛”、“纳呆”、“嘈杂”等范畴中,认为慢性胃炎的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饮食不当、睡眠失常以及情志不遂而导致其胃失和降、脾失健运、郁结于肝,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曾提到“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月真,呕吐霍乱……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由此可见,胃、脾以及肝等器官的功能失常是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基本病理。
在临床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其辩证性的论治,从而更高效的实现对慢性胃炎的转归,使患者可以早日痊愈。
二、针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实践采用针灸疗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在《灵柩·厥病》中曾记载了针灸对慢性胃炎病症的治疗方法“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在临床治疗中针灸疗法具有简单、便捷、高效的优势特点,因此受到许多患者的信任和青睐。
(一)“老十针”针刺法“老十针”针刺法是根据对《脾胃论》中补中益气的方义而设计出的一种治疗肠胃病的施治方法。
其取穴位置为:上脘、中脘、下脘、内关、气海、天枢以及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