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疫苗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对疫苗的认识和理解
《对疫苗的认识和理解》
一、什么是疫苗
疫苗是一种特殊的预防措施,它是通过向人体接种经过特殊处理的病毒或细菌,使其免疫力提高,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可以使免疫系统确定识别某种病原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疫苗的分类
疫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细菌疫苗:细菌疫苗由经过培养处理的细菌株组成,可以有效地预防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百白破、流行性脑膜炎、白喉和炭疽等。
2、病毒疫苗:病毒疫苗由死病毒或活病毒制成,可以有效预防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流感、乙肝、腮腺炎和水痘等。
3、毒素抗原疫苗:毒素抗原疫苗是由微生物毒素经过处理后制成的,可以有效预防由毒素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溶血性链球菌病毒、破伤风和杆菌病毒等。
三、疫苗的作用
1、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疫苗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减少疾病的死亡率。
2、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疫苗能够有效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从而更好地抵御外来的病原体。
3、防止流行病的发生: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生,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从而防止流行病的发生。
四、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
1、疫苗的选择:应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
2、接种的时间:应严格按照当地疫苗接种时间表接种疫苗,不要推迟或提前接种。
3、检查接种者的健康状况:在接种前,应仔细检查接种者的健康状况,确定接种者是否有禁忌症。
4、注意接种后的观察:接种后,应密切观察接种者的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到医院就诊。
新冠疫苗接种指南新冠疫苗的研发和推广是当今全球抗击新冠病毒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帮助民众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新冠疫苗接种的相关信息,本文将对新冠疫苗接种的指南进行介绍和阐述。
一、新冠疫苗类型及特点目前,新冠病毒疫苗主要分为脱活疫苗、mRNA疫苗和载体病毒疫苗三种类型。
脱活疫苗采用灭活的新冠病毒,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免疫记忆;mRNA疫苗则通过注射mRNA,让人体细胞产生病毒的蛋白质刺激免疫反应;而载体病毒疫苗则将病毒的DNA序列植入另一种病毒中,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触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二、新冠疫苗接种对象及流程1. 接种对象的范围新冠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包括高风险人群、医护人员和广大公众。
高风险人群包括65岁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等。
医护人员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工作者,优先接种可有效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而广大公众可以根据相关部门的指导,了解疫苗接种的相关信息和要求,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决策。
2. 接种流程接种新冠疫苗需要提前预约,在接种点按照现场指引进行登记和排队等待。
一般在接种前会进行问诊和体温测量,以确保接种者身体状况良好。
接种时需要提供个人身份证明,接种完毕后会发放接种证明和接种记录卡,并告知接种后注意事项。
三、新冠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1. 接种前注意事项在接种新冠疫苗前,应提前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疫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医生专业建议进行决策。
同时,如有过敏史或长期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也应向医生咨询并告知个人状况。
2. 接种后注意事项接种新冠疫苗后,可能出现一些常见的不适反应,如注射部位疼痛、发红、肿胀,以及短期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这些不适反应一般在24到48小时内自行缓解,大部分人的症状都是轻微的。
但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
3. 接种后免疫效果及保护措施接种新冠疫苗后,个体的免疫保护能力会逐步建立和提高。
新冠疫苗的原理介绍
新冠疫苗的原理是通过让人体产生免疫应答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或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两种特别常见的新冠疫苗原理:
1. mRNA疫苗:这种疫苗使用了一种称为mRNA的分子。
mRNA是一种指导细胞合成特定蛋白质的信息分子。
新冠疫苗使用mRNA编码了SARS-CoV-2
的蛋白质“刺突蛋白”,即病毒表面上的突起。
当疫苗注射到人体后,人体细胞会利用这些mRNA指导合成刺突蛋白。
这些合成的刺突蛋白会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T细胞来对抗入侵的新冠病毒。
这样,当真正的病毒入侵时,人体已经准备好应对,并能更快地发起免疫反应。
2. 腺病毒载体疫苗:这种疫苗使用了一种被改造的腺病毒作为载体。
腺病毒本身是一种普通感冒病毒,但经过基因工程,其基因组被修改以携带SARS-CoV-2的基因信息,例如刺突蛋白的基因。
当疫苗注射到人体后,这些改造的腺病毒会进入人体细胞,并释放出SARS-CoV-2的基因信息。
人体细胞会根据这些基因信息合成刺突蛋白,并引发免疫反应。
类似于mRNA疫苗,这样的免疫反应将使人体在遇到真正的病毒时能更有效地应对感染。
无论是哪种原理,新冠疫苗的目标都是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抗SARS-CoV-2的免疫反应,以预防感染或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
有关疫苗的详细信息和具体操作,请咨询相关医疗专家。
主要疫苗种类的中英文对比一、疫苗种类的简介疫苗作为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疫苗的种类和名称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疫苗的中英文对比,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疫苗的名称及功能。
二、灭活疫苗1. 中文名:百白破疫苗英文名:DTaP/Tdap Vaccine简介:百白破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包含破伤风、白喉、百日咳三种疫苗成分。
2. 中文名:脊灰疫苗英文名:Polio Vaccine简介:脊灰疫苗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可分为口服和注射两种类型。
3. 中文名:流感疫苗英文名:Influenza Vaccine简介:流感疫苗可根据不同的流感病毒亚型制备,每年根据流行病学数据调整配方。
三、减毒疫苗1. 中文名:麻腮风疫苗英文名:MMR Vaccine简介:麻腮风疫苗是一种减毒疫苗,包含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种疫苗成分。
2. 中文名:水痘疫苗英文名:Varicella Vaccine简介:水痘疫苗用于预防水痘,是一种减毒疫苗。
3. 中文名:黄热病疫苗英文名:Yellow Fever Vaccine简介:黄热病疫苗是由黄热病病毒株经人工传代制得的减毒疫苗。
四、亚单位疫苗1. 中文名:乙肝疫苗英文名:Hepatitis B Vaccine简介:乙肝疫苗是亚单位疫苗的一种,用于预防乙型肝炎。
2. 中文名:白破疫苗英文名:Pertussis Vaccine简介:白破疫苗是亚单位疫苗的一种,用于预防百日咳。
3. 中文名:肺炎球菌疫苗英文名:Pneumococcal Vaccine简介:肺炎球菌疫苗可分为多糖疫苗和亚单位蛋白疫苗,用于预防肺炎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五、基因工程疫苗1. 中文名:乙脑疫苗英文名: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简介:乙脑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用于预防乙型脑炎。
2. 中文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英文名: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简介: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可预防导致宫颈癌等疾病的感染。
RSV疫苗即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其工作原理是在怀孕后期接种疫苗,孕妇在怀孕期间产生抗病毒抗体,这些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从而在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月内提供保护。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副黏液病毒,会通过空气飞沫以及密切接触的方式感染病毒,婴幼儿为高发人群,在感染此病毒后,会引发鼻炎、咽炎等疾病。
不过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可以到正规医院注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可以在体内形成对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抗体,达到降低感染的功效。
但请注意,不能完全保证患者不被感染,所以即使注射了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也要注意防护工作。
新冠疫苗说明书
《新冠病毒疫苗使用说明书》
一、疫苗介绍
1、什么是新冠病毒疫苗?
新冠病毒疫苗是一种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免疫联合疫苗,通过接种
新冠病毒的蛋白质光子链毒株来免疫受体,从而达到预防新冠疾病的
治疗效果。
2、为什么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由于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尤其在人与人接触密切的场合,存在极大的传染风险。
所以强烈建议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来有效的预
防新冠病毒的感染。
二、疫苗的接种
1、谁能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安全有效地用于年满18周岁以上的健康成年人,在
此前具有一定接种经历的人群中有效接种,也可以安全接种。
2、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方法有哪些?
新冠病毒疫苗主要是通过注射的方式接种,接种后需要做相应的观察,以提前发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接种后的常见问题
1、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发生什么副作用?
一般而言,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会产生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轻烦恼、全身乏力、肢体酸痛等,这些症状不会持续太久,不必担心。
2、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有什么注意事项?
接种过程中一定要符合正规医疗机构的要求,不得以民间的方式进行接种。
接种后需要留意本人的身体发热及其他症状变化,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以确保人身健康。
同时,由于身体的免疫力战斗的新冠病毒,所以接种后仍需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等,有助于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
病毒疫苗简介病毒性疫苗分为活病毒疫苗和死病毒苗两类。
1、活病毒疫苗:通常简称活疫苗、活毒苗、活苗,是用无致病性的弱病毒制成的,接种之后,可使家禽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免疫力,抵抗强毒感染(有致病性的病毒称为强毒)。
活苗是应用最广的疫苗,它同死苗相比,主要有四方面优点:(1)活病毒刺激免疫应答有力,可以较快地形成免疫力。
(2)活苗接种后,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同样能形成良好的免疫力,而死苗的作用主要在于体液免疫,在细胞免疫方面作用甚微。
(3)活病毒接种到体内能增殖,接种量比死病毒少得多,费用低廉。
(4)有些活苗可采取饮水、气雾等方法接种,省工省事,而死苗必须逐个家禽进行注射。
活苗也有一定的缺点:首先是运输、保存必须符合冷藏和冷冻要求,接种时操作要快,否则一部分病毒死亡甚至全部死亡,就要减效或失效。
其次是活苗在体内作用的时间比较短,不易形成高水平抗体,其作用还会受母源抗体与某些抗生素的干扰。
在安全性方面,活疫苗能使机体局部或全身出现一定的反应,对饲养环境也会造成污染。
活苗的这些缺点,通过合理使用,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2、死病毒苗疫苗:简称死苗或灭活苗,是用甲醛等药品将病毒灭活(杀死)之后再加上佐剂制成的。
佐剂种类很多,常用的有油乳剂、氢氧化铝及蜂胶等,都能增强灭活苗的抗原性,延长其在体内作用的时间,并促进机体应答。
病毒性灭活苗的佐剂一般采用乳剂,由白油与乳化剂配制而成。
油乳剂灭活苗大多为单相,即油包水型,也有的是双相,即油包水—水包油型。
所谓“水”,是指含病毒的液体,先将其中的病毒灭活,再将这种病毒水分散成极细小的微滴,悬浮于油乳佐剂中,即得成品。
其外观应为乳白色,无油乳分层现象,无沉淀物,黏度较低(双相苗的主要优点是黏度低)。
其内在质量是含死病毒越多越好。
注射后局部有轻度肉芽肿是正常现象,但不应严重。
灭活苗与活苗相比,主要优点是:(1)灭活苗注射后不是很快吸收,而是在局部形成抗原库,持续释放抗原,不断刺激免疫应答,作用可达到20余天。
8种新冠病毒疫苗,哪种“最好”打印收藏加入书签添加成功收藏成功分享分享到微博分享到空间分享到微信8种新冠病毒疫苗,哪种“最好”在与新冠病毒的这场较量中,疫苗可谓是致胜的“杀手锏”。
疫情暴发后,全世界的医学科学家聚焦于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
2020年8月,俄羅斯成为第一个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国家。
之后,其他国家陆续开始了民众的疫苗接种。
我国于2021年1月2日也开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既然各个国家都在研制疫苗,那么疫苗就不会都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这里主要谈谈新冠病毒疫苗都有哪些类型。
目前,世界范围内共有200多款新冠病毒疫苗,其中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约90款。
这些新冠病毒疫苗主要分为以核酸为基础的疫苗和以蛋白为基础的疫苗两大类,具体可分为8种类别(见下图)。
在此重点介绍几款应用较广的疫苗。
以核酸为基础的疫苗:安全性有待提高(1)核酸疫苗核酸疫苗是通过基因技术将表达新冠病毒目标抗原成分的核酸(RNA或DNA,含有遗传信息)嫁接到一个载体(如脂质体)上,相当于给核酸穿上一件外衣,再注入人体,让核酸在体内合成新冠病毒的有效抗原(如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相当于“新冠病毒疫苗”在机体内制造,而不是在体外制造后注入体内。
核酸类疫苗的一大优势是制备简单快速,且能够诱导的抗体水平好。
但mRNA疫苗引起的急性不良反应较明显,贝尔面瘫(面瘫的一种类型)曾被怀疑与接种BNT162b2疫苗有关,且这类疫苗对储存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在70℃以下。
在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之前,国内外尚无核酸类疫苗获批上市使用。
以核酸疫苗为代表的新冠病毒疫苗主要有两款,由辉瑞/Biotech研发的BNT162b2(公司简称+国际通用的疫苗代码来表示疫苗产品)、美国Moderna公司研发的mRNA-1273疫苗。
另一款Inovio/艾棣维欣研发的INO-4800DNA疫苗,目前处在临床试验状态。
两款mRNA疫苗均已公布3期临床试验的中期数据,其保护效果均达到90%以上,免疫程序为2针次间隔21天(BNT162b2)和间隔28天(mRNA-1273)。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相关知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相关知识。
我们将探讨疫苗的类型、作用原理、接种程序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新冠病毒疫苗的类型及其作用原理。
2. 掌握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程序和注意事项。
3. 提高学生对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新冠病毒疫苗的类型、作用原理、接种程序及注意事项。
难点:疫苗的作用原理及接种程序的细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新冠病毒疫情新闻,引导学生关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2. 讲解疫苗类型:介绍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等。
3. 讲解疫苗作用原理:以灭活疫苗为例,解释疫苗如何引起免疫反应。
4. 讲解接种程序:分阶段介绍接种时间、剂量及间隔。
5. 讲解注意事项:强调接种疫苗前的筛查、接种疫苗后的观察等。
6. 实践练习: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到的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六、板书设计疫苗类型作用原理接种程序注意事项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名称及其作用原理。
答案:灭活疫苗(引起免疫反应)、腺病毒载体疫苗(导入基因)、mRNA疫苗(编码病毒蛋白)。
2. 作业题目:简述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程序。
答案:分为初种和加强针,初种一般为两剂,间隔至少21天,加强针接种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但在讲解疫苗作用原理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详细地解释疫苗作用原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身边同学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了解不同人群的接种意愿和实际接种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讲解疫苗类型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教学中,讲解疫苗类型是重点内容之一。
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09年9月24日在泰国首都曼谷联合宣布,一种“联合疫苗”可使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31.2%。
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用一定浓度的福尔马林或其他化学试剂处理病毒,使之失去致病性,可以制成灭活疫苗,请解释为什么不能用加热杀死病毒的方式制备灭活疫苗?
答案为加热使蛋白质变性,从而引起蛋白质的抗原性
疑问:福尔马林不也能使蛋白质变型吗/我们平时用的疫苗是毒性弱化的,什么意思呢1,免疫和疫苗:牛痘接种的成功,琴纳叩开现代免疫学大门.疫苗和免疫之关系,个人来说:首先,疫苗研究丰富了免疫学理论的内容,推前一点,牛痘接种(当然当时他它还没有疫苗这个名字)的成功,促使科学家去挖掘这其中潜在的奥秘,慢慢地他们找到了证明它至所以成功的理由,"免疫"一词也由此诞生.免疫学也开始了它飞速发展的历程,今天来言,疫苗研究中的种种现象在进一步阐明我们经典免疫学的原理同时也极大丰富了经典免疫学的
知识(登革热和蓝耳病的C-ADE,DNA疫苗的交叉提呈等等)另外也对经典免疫学产生了
很多挑战.这些无疑对促进免疫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其次:免疫学理论更为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一种有效的疫苗应该能够激发机体广泛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全身免疫和黏膜免疫,这一点也一直是我们疫苗研究者努力的方向(当然个人觉得在细胞和体液免疫两手都要抓的情况下,还必须要有一个偏向的问题,
Th1 or Th2or Treg?,或许只能看是什么病原体或者什么疾病了,呵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和人们在疾病压力下的努力,一些新兴疫苗开始出现,疫苗的责任也不只在防病,已经开始延伸到治病,甚至防治兼具的效果,一些针对慢性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已经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疫苗强大功能的理论来源永远源自丰富的免疫知识
2,虽然各种新型疫苗(多肽疫苗,载体疫苗,DNA疫苗等)在理论研究或者实验室水平
上都显示出了很好的效用,但是有一点可以看出目前应用中的疫苗还是主要停留在一代疫苗和二代疫苗,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新型疫苗的应用还存在瓶颈(比如多肽疫苗的低免
疫原性和规模化生产问题,载体疫苗的抗载体免疫,以及DNA疫苗在人体内的低表达和安
全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则需要在长期的跟踪检测中才会慢慢发现并慢慢得以解决.其二,相对与以前来说,在"以人为本"社会理念下,安全性问题显的比以前更为重要,疫苗的审批把关严度也接近苛刻.当然这也是件好事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还是限制了疫苗的设计和研发.其三,与传染病的抗争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人类免疫系统尤其是在各种疫苗激发的进入全面备战状态的免疫系统的选择压力下,各种病原体更是获得了各种迷惑机体免疫系统的面具,这也进一步加大的疫苗研究的步伐,尽管各种所谓的广谱或者超级疫苗也时时涌现,个人觉得任何广谱或者超级疫苗的作用都只是暂时的.疫苗开发之路还很远.
3,疫苗的短、平、快生产和规模化问题:诚然各种先进设备的引进给疫苗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当前疫苗的规模化生产问题确实是很多疫苗(重组疫苗,病毒类疫
苗等)的一大阻碍,比较突出的则是动物细胞(杂交瘤细胞、CHO细胞、昆虫细胞等)大
规模培养技术.近年各种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为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其中的经典的免疫学提倡用病原体灭活或致弱后来做疫苗,这个是全病原体类疫苗,临床上,这种类型的疫苗至今仍然是主力军!部分病原体做成的疫苗则似乎多还处在研究阶段。
反向疫苗学也多用在部分病原体疫苗上,比如,分析基因序列后,扩增并表达一段保守且能诱导强免疫反应的蛋白抗原,加上一些佐剂等(提高免疫原性),制成疫苗。
反向疫苗学方法也用在全病毒疫苗制备上。
比如流感(呵呵,我是做流感多些。
),就是置换表面基因
HA,NA 后拯救出重排的病毒做灭活苗活冷适应苗的。
但是,这些方法仍然没有脱离经典免疫学理论的指导。
即,让机体事先接触抗原,机体然后产生抗性(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抵抗病原入侵。
具体:通过实验,筛选出保护性好的抗原或病原体,大量扩增制备疫苗,疫苗接种,诱导机体产生抵抗特定病原体的抗体活细胞免疫。
如果,我们仍然是在这个理论下进行研究,那也还只是一些完善工作。
当然,完善工作也很艰巨和不简单,
在下先建议大家深入探讨如何完善目前的疫苗研究。
所以,大家请畅谈自己知道的疫苗制备方法,指出其优劣。
各种反应条件和技术工艺很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摸索改进并优化.经典的免疫学提倡用病原体灭活或致弱后来做疫苗,这个是全病原体类疫苗,临床上,这种类型的疫苗至今仍然是主力军!部分病原体做成的疫苗则似乎多还处在研究阶段。
反向疫苗学也多用在部分病原体疫苗上,比如,分析基因序列后,扩增并表达一段保守且能诱导强免疫反应的蛋白抗原,加上一些佐剂等(提高免疫原性),制成疫苗。
反向疫苗学方法也用在全病毒疫苗制备上。
比如流感(呵呵,我是做流感多些。
),就是置换表面基因
HA,NA 后拯救出重排的病毒做灭活苗活冷适应苗的。
但是,这些方法仍然没有脱离经典免疫学理论的指导。
即,让机体事先接触抗原,机体然后产生抗性(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抵抗病原入侵。
具体:通过实验,筛选出保护性好的抗原或病原体,大量扩增制备疫苗,疫苗接种,诱导机体产生抵抗特定病原体的抗体活细胞免疫。
如果,我们仍然是在这个理论下进行研究,那也还只是一些完善工作。
当然,完善工作也很艰巨和不简单,
在下先建议大家深入探讨如何完善目前的疫苗研究。
所以,大家请畅谈自己知道的疫苗制备方法,指出其优劣。
们所现在在尝试用传代细胞培养病毒,但是病毒并不能很好的吸附上去。
可能于病毒表面的蛋白结构与细胞表面蛋白结构有关。
我也弄不明白,呵呵,我自己的分子生物学其实还很弱。
有一个阶段,病毒是培养出来了,但是表达量很少,驯化做的不好的缘故?
如果有人可以研究出一种细胞系,能表达大多数病毒,我想,将是疫苗界的一大福音。
当然疫苗的研制还是要继续,但是短期(起码十年内)不会有大的进展。
主要还是在免疫类型、抗原选择改造、载体(包括基因佐剂)改进、免疫途径和策略以及动物模型方面做一些零打
碎敲的工作。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动物模型:HIV疫苗的研制之所以如此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合适的动物模型,不管是免疫重建小鼠、Shiv短尾猴还是FIV-猫,这些模型不能很好地模拟HIV-人的实际情况,疫苗可以轻易控制病毒在这些模型中的复制传播,
而一到临床阶段,则溃随着认识的深入,病毒和机体的关系越来越象哲学问题,处处充满了辩证的思想:HIV的感染导致免疫抑制,但是不正常的免疫激活所引起的细胞凋亡才是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DC细胞是呈递病毒抗原引起免疫的主力军,但也是携带HIV,以接触方式感染T细胞的病毒库和病毒感染的定位系统;T细胞的活化是杀死感染细胞的最有效方法,但是活化的T细胞却更利于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病毒和机体之间处处存在着平衡点,而未
来的疫苗则应该着眼于大局,对整个网络系统进行全局考虑,以免疫系统调控者的角色在这个天平上进行砝码的加减。
这应该是应该是一种广义上的疫苗,也许称之为免疫调控系统会更合适。
这条路毫无疑问很难也很远,甚至现在根本看不到可能的目的地。
但是如果不向这个方向前进,我们永远只能在诸如细胞免疫好还是体液免疫好这类观点之间左右乱窜,而最后一片茫然。
不成军。
所以动物模型方面如果能有突破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