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计算器》教后记数学教材第四单元是《计算器》。
组内备课时,几位老师都认为: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方面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对计算器的相关知识可能了解不多,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相关知识,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可放开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步熟练。
根据集体备课中的研讨,我先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通过调查:80%以上的孩子认识计算器上的基本键:开关键、数字键、符号键、清除键等。
100%的孩子会用计算器对大数目进行计算。
根据学生的情况,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我把它分成了课上和课下两部分。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计算器上几个基本键的用途和用法,统一认识。
然后出示一组题目:①57734+7698= ②56÷7= ③2345-39×21=我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三道题目各有意图:第一题,让学生感受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快捷和优越性。
第二题,明白计算器计算虽然准确、快捷;但不是所有的题目都要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像这样简单的题目反而口算更快;第三道题目意在提醒孩子注意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也要注意计算的顺序,必要时可利用计算器上的“记忆加”和“记忆减”键。
这样通过具体题目的计算,让学生了解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也进一步理解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应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以及根据计算结果呢寻找规律,我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然后小组内互相订正,出错时找出错误的原因。
因为孩子们对用计算器计算的兴致很高,而且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而寻找规律,部分孩子是能够发现但不会表达,放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可以相互的取长补短,给每个孩子以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学习的过程之中,感受合作学习的必要和快乐。
回顾计算器的教学,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很高,学习效果也比较好,我在课堂教学中感觉也比较轻松。
看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孩子的需求,这样教学中才能够让学生学自己想学的,研究自己不会的,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快乐,才能在每节课上有新的收获、新的提高。
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使用了计算器教授学生有关计算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回顾我使用计算器进行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从这次经历中学到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计算器的使用前,我首先介绍了计算器的功能和用途。
我告诉学生计算器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数学计算,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计算,如加减乘除、求平方、开方等等。
我向他们展示了计算器上的各种按钮和功能,并解释了每个按钮的作用。
随后,我通过示范讲解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方法,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我向学生强调了正确使用计算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进行多步计算时,需要按照正确的顺序按下按钮以确保正确的运算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计算器的兴趣非常高。
他们非常喜欢按下按钮并观察计算器上的数字变化。
然而,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按下按钮时犯了一些错误。
一些学生按错了按钮,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另一些学生在进行多步计算时没有按照正确的顺序按下按钮,也导致了错误的结果。
我发现这些错误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所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进行更多的练习。
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我告诉他们要按照正确的顺序按下按钮,并仔细检查计算结果。
我还鼓励学生们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和进步。
在课堂上,我还加强了对计算器的使用技巧的讲解,如如何清零、如何调整小数位数等等。
通过这次教学经验,我深刻意识到计算器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然而,我也意识到计算器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学生们需要掌握如何正确操作计算器,才能获得准确的计算结果。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们在计算器的使用上存在一些误区。
一些学生过分依赖计算器,不愿意进行手算。
他们认为通过计算器可以更快地得到结果,因此没有养成良好的手算习惯。
另一些学生则完全相反,对计算器持有抵触情绪,认为使用计算器会剥夺他们手算的机会。
这些误区都需要我们去解决和指导。
因此,从这次教学中我得到了一些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前言在课堂教学中,计算器是一个常见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一些复杂的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和精确度。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计算器的使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我特意设计了一节课,目的是教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数学题目。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对这节课进行反思,总结出一些教学经验和改进方法。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 2. 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 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器的技能并提高计算速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介绍:包括加减乘除、开方、平方等; 2. 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包括数字输入、功能选择、运算结果显示等; 3. 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三、教学过程1. 引入在课堂开始前,我设计了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器的作用和重要性。
然后,我向学生简要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计算器基本功能介绍首先,我以PPT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并解释了每个功能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我特别强调了加减乘除、开方和平方这几个常用的功能。
3. 计算器的操作方法接下来,我向学生详细介绍了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我提醒学生注意数字的输入顺序,以及如何选择不同的功能。
我还演示了一些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操作方法。
4. 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在学生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后,我组织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我特别强调了运算符的使用和运算次序的确定。
我还设置了一些小组竞赛,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更多的题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总结与展望在课堂的最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总结。
我提醒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多使用计算器,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学生对计算器的兴趣和喜爱,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计算。
一年级数学《认识计算器》教学反思简介本文是对一年级数学课程中使用计算器进行《认识计算器》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计算器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2. 促进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和方法1. 课前准备:带上足够数量的计算器,并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做简单介绍。
2. 教学过程:- 第一步:向学生展示计算器的功能,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 第二步: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自己实践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 第三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计算器竞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 第四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解答。
- 第五步: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收获。
教学反思和总结通过这次《认识计算器》教学,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亮点。
- 问题:1. 有些学生使用计算器时还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讲解。
2. 在计算器竞赛环节,有些学生过于追求速度而忽略了准确性,需要提醒他们要注重计算的准确性。
- 亮点:1. 大部分学生对计算器的兴趣很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帮助,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将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关于计算器使用方法的示范和练时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技能。
2. 引入更多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解能力。
3. 重点强调计算准确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计算器竞赛中注重计算的准确性。
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我相信《认识计算器》这一课程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计算能力。
《计算器》教学反思《计算器》教学反思一、第一次试教1.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2)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4)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
2.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基本流程(1)认识计算器。
(2)用计算器计算并体验其优点。
(3)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4)全课总结。
3.我的设计意图(1)认识计算器本教学环节,除利用例题中的两幅场景图外,我又找了几张不同的场景图,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知计算器的广泛应用,接着出示两种常见的计算器,教师介绍显示器和键盘,说明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是计算,最后引导学生交流主要键的功能。
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计算器。
因此,在介绍计算器功能和认识计算器键盘的作用时,我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2)用计算器计算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因此,我主要让学生尝试操作,自主探索。
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操作方法后,要求学生用笔算或口算来验算,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的优点。
然后,“试一试”安排了9道试题及“想想做做”1、2两题。
这当中虽然有些题是一步试题,但绝大部分都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大数目的计算题,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能力。
(3)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全课总结主要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哪些?用计算器算有什么优点和作用?有哪些收获?并提问:计算器还有哪些应用?4.本次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一次试教时间大约多余5分钟,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由于课堂过于放手,缺少了教师必要的引导,课堂秩序显得有些乱。
基于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使用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新鲜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十二课时计算器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 计算器在四则运算中的应用3. 计算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计算器在四则运算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计算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计算器的操作熟练程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步骤。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器的按键功能。
3. 练习法: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计算器的操作熟练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计算器,引导学生关注计算器的外观和按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功能,如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清除键、等于键等。
(2)讲解计算器的操作步骤,如输入数字、选择运算符号、查看结果等。
(3)强调计算器的注意事项,如避免摔打、防水、防尘等。
3. 演示计算器的操作(1)教师演示计算器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熟悉计算器的使用。
(2)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4. 组织计算练习(1)发放计算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器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3)组织学生交流计算心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5.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2)分享合作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拓展计算器的应用领域,如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等。
六、课后作业1. 运用计算器完成课后练习题。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计算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之一、在教学中,教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然而,面对计算器的广泛普及和使用,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
计算器作为一种工具,它的正确使用对于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我通常会向学生提供使用计算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输入数据、如何选择运算符和如何读取结果等。
同时,我也会告诉学生一些常见错误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如输入错误、运算符选择错误、计算过程错误等。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掌握正确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的计算中去,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其次,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运算符、输入正确的数字,并根据计算结果判断答案的正确与否。
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我会提供一些有关于如何分析题目、如何选择运算符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在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我也会引导他们自己判断答案是否合理,并对错误的答案进行纠正。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逐渐独立思考和判断,并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会注重计算器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教导。
尽管计算器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很高,但也有一些问题是计算器无法解决的,如复杂的文字问题、逻辑推理问题等。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告诉学生计算器的局限性,让他们清楚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计算器,在哪些情况下需要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明确计算器的作用和适用范围,避免过分依赖计算器。
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教学反思计算器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工具,它的功能简单易用,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各种数学运算。
在现代生活中,计算器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很多人对于计算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对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导。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计算器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计算器通常包括数字键、运算符键、等号键、清零键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功能的键。
数字键用于输入数字,运算符键用于选择不同的运算操作(如加、减、乘、除等),等号键用于得到最终的运算结果,清零键用于清除之前的计算结果。
同时,计算器还会有一些特殊功能的键,如平方根、倒数、百分数等,这些键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更复杂的计算。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图示和演示,详细介绍计算器的各个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先从最基本的加、减、乘、除开始,教会学生如何输入数字和选择运算符,然后讲解如何按下等号键得到结果。
接着,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特殊功能,如如何计算平方根、倒数、百分数等。
在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习惯和注意事项。
首先,我们要提醒学生在进行计算前要先将计算器清零,以确保得到的结果是准确的。
其次,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输入数字,避免输入错误导致结果错误。
同时,我们还应该告诉学生,在进行复杂的计算时,可以先将计算过程分步进行,避免一次性输入过多的数字和运算符导致混乱。
此外,我们还要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地读取和理解计算器的显示屏上的信息,以免产生误解。
计算器的使用教学反思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计算器,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推理。
比如,在讲解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计算器得到结果,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按下数字键和运算符键。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哎呀呀,最近我们学了用计算器计算,这可真是一段有趣又让我有点儿小烦恼的经历呢!一开始,老师把计算器拿到教室里的时候,我眼睛都亮啦!这小小的东西,看起来普普通通,居然能帮我们算那么复杂的数,多神奇呀!老师给我们演示怎么用的时候,我心里直嘀咕:“这能有多难,不就是按几个键嘛!”可是,真到自己上手操作的时候,我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就像明明知道骑自行车的方法,真正骑上去还是会摇摇晃晃一样。
我总是按错键,不是多按了一个数,就是少按了一个运算符号。
我着急得直跺脚,心里想:“这破计算器,怎么就不听我指挥呢!”我看看同桌,他倒是算得挺快,还一脸得意地冲我笑。
我不服气地说:“哼,你别得意,我一会儿就超过你!”他却笑着说:“那你可得加油啦!”这可把我气坏了,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计算器用得顺溜。
后来,在不断的练习中,我慢慢找到了窍门。
我发现,只要认真看清数字和符号,别着急,一步一步来,就能算对。
这就像走迷宫,得静下心来,仔细找路,不然就会在里面晕头转向。
老师还让我们做了一些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每次比赛的时候,教室里都紧张得要命,大家的眼睛都紧紧盯着计算器,手指飞快地按动着按键,那场面,就好像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过疑惑。
我就想啊,既然有计算器能帮我们算,那我们干嘛还要费力地去学心算和笔算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但是老师告诉我们,计算器虽然方便,但它不能替代我们的思考和计算能力。
就好比有了汽车,我们也不能忘了怎么走路一样。
如果过度依赖计算器,我们的大脑就会变得懒惰,以后遇到没有计算器的情况,可就傻眼啦!通过这次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我明白了,任何工具都有它的好处和局限性。
我们要合理地使用它们,不能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有了手机导航,就不记路了呀!现在,我对计算器的使用已经很熟练啦,它确实帮了我不少忙。
但是我也不会忘记,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心算和笔算能力,让我的大脑变得更聪明、更厉害!这就是我关于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你们觉得怎么样?。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引言计算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它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数学运算。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然而,对于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许多关键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探讨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的一些关键点和改进方法。
主体1.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输入小数和运算符,并熟练掌握计算器上的加、减、乘、除等功能按钮的使用方法。
只有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才能准确地完成小数加减法运算。
2.讲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教师在讲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时,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让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小数点的对齐和进位借位的操作,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例如,对于两个小数相加,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小数部分的位数来确定最终结果的小数部分的位数。
通过这种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减少他们在使用计算器时出错的概率。
4.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的估算能力在完成小数加减法运算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对计算结果的估算能力。
通过与实际结果相比较,学生可以发现自己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自我纠错能力。
5.提供练习机会和反馈为了巩固学生对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掌握,教师应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和题型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并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和互相交流讨论。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
主要目的,一是进行较数值较大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索一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
教学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几点想法:
1.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
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学生(52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大部分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
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根据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首先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适当补充.
2.由易到难、尝试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学生对计算器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中学会计算方法。
直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学生兴致浓厚,在自主操作中,发现问题,学会本领.
3.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我还补充出示了这样一组算式:
1 × 1=1
11 × 11=121
111 × 111=12321
1111 × 1111=1234321
11111 ×11111=
× =
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矛盾冲突,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探索欲望。
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
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
归纳是提炼、总结规律的思维活动,要经历由表及里地抽取规律性数学内容的思维过程。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索结果。
最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4.追根溯源,了解发展史,养成正确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历史,就是让学生知道计算工具的发明和发展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渗透爱国、爱科学的教育梦.
总之,使用计算器的教学不止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且还是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教学。
几点不足:
1.应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器与估算结合的意识。
在教学时,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时一不小心就会按错键,输入错误数据,导致结果有误;或者按健顺序搞错,也发生错误。
因此,在计算前应该培养学生先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然后再计算,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正确率。
这一点,我在上课时没有很好地做到,以后要特别注意.
2.课前准备应做得充分。
由于计算器非常普遍,学校不允许统一购买,学生带来的计算器各式各样,有的是普通计算器,有的是科学计算器,计算器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最关健的是计算位数不一致,这就带来课上计算时的不统一,给上课带来很多的不便。
我不得不在课堂上复式教学,分两大类去教这一课。
先讲能识别计算顺序的,再讲不能识别的,但同时还注意,让全班学生都认真听,你带的第一种就操作第一种,口头表达第二种,带的第二种我就反之,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这还有待以后更好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