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学者认为,贡桑诺尔布是蒙古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奠基人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死亡诗社•精灵夜路•19位粉丝•1楼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
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
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
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
该遗址2 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
分布范围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
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
博物馆领导讲话篇一:在王府博物馆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副校长王鹏同志在活动仪式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学们、朋友们:大家好!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是教育的关键和重任。
为对同学们进行有序、有趣、有效而有意义的德育教育,我校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体系,设置了德育教育课程,搭建了德育教育的平台。
今天的揭牌仪式,让我们走进了德育教育又一个新的课堂。
王府博物馆,是历史的,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王府博物馆,是有形的,是无形的,更是无价的。
有形,可以美丽我们的眼睛,无形,可以感动我们的心灵。
贡桑诺尔布,属于昨天,属于今天,更属于永远。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就活在人们的纪念之中。
就活在人们对他思想的传承和弘扬之中。
贡桑诺尔布,是喀喇沁王者勒蔑的第25代孙,他文治武功,创下了许多近代蒙古族历史之最。
从1902年始,在蒙地,他相继创办了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创建近代工厂,创办近代邮电,出版《婴报》,派遣留学生,实施开放办学等等,他的创举,可敬可学,他的壮举,可歌可泣。
同学们,人生的意义,在于继承,在于弘扬,在于创造,人生的意义,在于情系社会,情系民族,情系国家。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凭吊的是一段历史,缅怀的是一种精神,养育的是一种情怀。
新时代的我们,就是要义无反顾地接力前行,让继承、弘扬、创造和奉献成为我们人生的主旋律。
天地无限,大道无疆,传承思想,致力弘扬。
同学们,“亲王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揭牌和运行,拓宽了我们的教育渠道,增加了我们的教育内容,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水平,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美好的未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这样一个伟大而光荣的历史平台之上,我们的眼前,风光无限,我们的脚下,道路无限,我们肩头,责任无限。
同学们,让我们珍爱生命、崇尚智慧、守护道义、追求幸福。
追求,需要信仰,责任,需要担当,幸福,需要创造。
我们必须牢记,高唱爱国的旋律,高举主义的旗帜,我们就一定会坚定的行走在民族复兴大路之上!今天,我们的活动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开展,是因为有旗旅游局和王府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向旗旅游局和博物馆的领导及同志们表示真诚的谢意!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青春的壮美,同学们,我们的第一选择是努力,我们的第二选择还是努力!谢谢大家篇二:博物馆开馆讲话稿篇一:在华侨博物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在华侨博物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博物馆事业是一个国家、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贡桑诺尔布与内蒙古近代报业的诞生贡桑诺尔布(1872~1931),系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世袭扎萨克郡王,同时还担任过卓索图盟盟长,被后世人称为“贡王”。
1898年,贡桑诺尔布正式承袭了喀喇沁王位,继位后即在喀喇沁旗推行新政,进行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兴办新式学堂,培养蒙古族分子;创办近代报纸;兴建图书馆等。
他的这些改革措施,不仅给当时闭塞的边疆地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全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还起到了启迪民智,发展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最早的近代报刊也正是诞生于贡桑诺尔布执政下的喀喇沁旗。
一、内蒙古近代报业诞生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族类隔离政策,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尽管清政府宣称“普天率土,均属一体”,但在具体实施层面仍采取了“内外有别”的政策。
例如,清政府曾先后实施过限制族际人口流动的封禁政策,差别化的户籍制度,限制不同民族官吏往来和商贸往来的措施,限制族际文化交流和禁止族际通婚政策等。
这些政策使内蒙古地区长期处于一种封闭隔绝的状态。
而到了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国门逐渐被打开,中国逐渐变成了西方国家推销商品的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使内蒙古地区原有的社会封闭隔绝状态也被打破。
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商品以更大规模输入内蒙古,同时资本输入也随之出现,这就更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破坏和瓦解过程。
内蒙古原有的封建经济开始加速崩溃。
西方资本的大量涌入,一方面破坏了内蒙古地区的封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另一方面则促进了农牧产品的商品化和城乡商品经济的畸形。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各种新事物、新信息开始冲击内蒙古地区,商路、邮路被开通,道路被修建,银行、矿山兴起。
1901年,慈禧太后下诏变法,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开始实行“新政”。
“新政”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办工业,放开民间投资工商业限制。
内蒙古自治区事业单位真题2023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下列选项中,属于戏剧理论专著的是()A.《管锥编》B.《闲情偶寄》C.《沧浪诗话》D.《文心雕龙》【答案】:B2.谁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A.卞之琳B.闻一多C.陈梦家D.林徽因【答案】:B3.公交支付方式的转变,源于:A.社会进步与时代印记B.生活方式变迁C.信息技术蓬勃发展D.智慧交通与智慧旅游【答案】:C4.《百年孤独》的作者()。
A.马尔克斯B.卡耐基C.高尔基D.奥斯特洛夫斯基【答案】:A5.“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就是用来形容什么得?()A.文章1/ 9B.书法【答案】:B6.发行国债时,政府委托经纪人在证券交易所出售国债的方法称为()。
A.公募法B.交付法C.公卖法D.摊派法【答案】:C7.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它们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毕竟科学家一直在寻找预测地震的方法,但截止目前为止,预测地震仍是个世界性难题。
这说明:A.人类认识运动是无止境的B.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人类不能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答案】:A8.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B.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经济服务体系C.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D.增加农民收入【答案】:D9.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其涵盖的关系不包括()。
A.职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B.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C.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D.下级与上级之间的关系【答案】:D10.华夏文明五千载,历经无数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更没有倒下,而是斗志弥坚。
愈挫愈勇,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地从艰难困苦中挺过来,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屈不挠地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验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多难兴邦!这表明()。
2/ 9A.认识具有无限性B.真理是永恒不变的C.人们只能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答案】:D11.下列公文标题正确的是()。
论尹湛纳希近代化思想对贡桑诺尔布的影响及其重大意义作者:雷广臻乌凤琴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7期(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 122000)摘要:尹湛纳希的近代化思想和贡桑诺尔布近代化实践活动有历史关联性,并对蒙古民族的近代化步伐、蒙古民族的素质提升和融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走向繁荣和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
共同的责任感使尹湛纳希和贡桑诺尔布心灵相同,为了共同的理想以不同方式诠释了自己的人生。
尹湛纳希是幸运的,他丰富的近代化思想,贡桑诺尔布在一定程度上变为现实。
贡桑诺尔布也是幸运的,能够拥有尹湛纳希这样关系密切又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思想启蒙者,激励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蒙古族英雄人物。
由于尹湛纳希的奋笔疾书振臂高呼,由于贡桑诺尔布大胆的丰富的先进的实践活动,蒙古民族开始觉醒和思考,也使蒙古民族在关乎命运的关键时刻,在曲折选择中得以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促使蒙古族与兄弟民族同步共聚中华民族大家庭。
关键词:尹湛纳希;贡桑诺尔布;近代化思想;近代化实践;游牧文化中图分类号:K828.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011-05贡桑诺尔布是蒙古近代化的先驱,尹湛纳希是蒙古文学的集大成者,二人在思想行为上有没有关联?本文主旨在于探寻两位蒙古族巨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梳理其意义。
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了充满痛苦然而却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近代化进程。
尹湛纳希是这一时期思想的巨人,只是他没有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政治和经济条件。
而尹湛纳希的思想却影响了贡桑诺尔布,并通过贡桑诺尔布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尽管由于不可控原因没能坚持长久,但其对社会的振动和影响是巨大的。
尹湛纳希孛儿只斤氏,字润亭,成吉思汗第28代孙,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现辽宁省北票市下府经济开发区)人,著有长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和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等。
贡桑诺尔布乌梁海氏,者勒蔑第25世孙,卓索图盟喀喇沁右翼旗(今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人,第十四任世袭扎萨克,多罗杜陵郡王(1912年封为亲王),兼卓索图盟盟长。
赤峰最早的新式学堂论文赤峰历史悠久,文化教育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崇文重教”蔚然成风,贯穿始终。
无论是官办学斋、学馆、学校,还是私塾、学堂,它们都受到了官府的重视、商界的支持以及民众的投资。
清朝时期,赤峰已有私塾,汉语教育与蒙古民族教育共同发展,戊戌变法之后,以学习西方教育模式的教育改革思想传入赤峰。
蒙古族的新派亲王贡桑诺尔布为谋求民族的振兴和本地区文化的发展,呕心沥血,身体力行,创办了哈达街第一所新式学堂——崇正学堂,这所学堂的设立开创了漠南蒙古教育之先河。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崇正国民优级学校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深深懂得一个民族若要振兴,文化和教育所处的重要地位。
所以,他承袭札萨克之后,决心建立学校启迪民智,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为此向全旗公布了振兴蒙古文化的训令:查自古昔以来,不论何种民族,随着时潮的演变,都是由落后逐渐走向文明。
例如汉族,虽然居住在中原地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但在古代轩辕皇帝以前的时期,他们仍然是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在此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很多英明皇帝和古圣先哲创造文字和文化,教育全体民众,才形成了现今的文明民族。
西欧列强,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毫无例外地都经过了野蛮时期,但由于各国国王们善于教养本国人民,才逐渐强盛起来。
日本是一个东海岛国,在他们英明皇帝明治时代,周游各国,变法维新,振兴工业,数十年间,国富民强,比我们清朝这样一个大国还要强盛得多,和西方列强并驾齐驱。
我们蒙古民族,在数百年前,成吉思汗崛起于漠北之地,席卷欧亚两洲,灭国四十;忽必烈薜禅汗,入主中原,数代相传。
元顺帝失政中原,退居漠北,自此之后,日渐衰落,以致于目前的贫弱境地。
这岂不是因为没有文化的原因造成的吗?本王父祖相承,历受大清皇朝的爵位和俸银,当此国家多事之秋,如不协助国家使民众习文练武,实在于心不忍。
因此,于公于私,必须创建学校。
协理台吉、官员、参领以及全体旗民,善体本王意愿,一体遵照,切切此令。
同时强调:振兴民族,要振兴民族文化。
漠南教育史上的丰碑与守正武学堂创办的同时,毓正女学堂的筹办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贡桑诺尔布考察日本回到旗里后,立即对旺都特那木济勒郡王时期的王府戏园“燕贻堂”稍加修缮,准备用做女学校舍。
经日方介绍,贡王从上海务本女学堂聘得日本女教师河原操子,于1903年12月21日(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三)来到喀喇沁右旗王府,帮助筹办女子学校。
次日,她去拜会福晋,商定于12月28日(夏历十一月初十)举行开学典礼。
河原操子的想法是,迅速把学校办起来,然后逐步加以完善。
毓正女学堂的校务由福晋善坤亲自主持,称为“总理”,职责是“总理堂中一切事务”。
河原操子为总教习,她抓紧制定了《学堂规则》(又称《学则》)。
《学则》规定了办学宗旨,教职人员配备,学制,课程,学生的待遇,对学生的服装、礼节、品行等方面要求,考试制度,文凭发放,奖惩办法,经费来源,以及外人来校参观游览的手续等等。
从中可以看到,学堂起点较高,制度严格,一切都按正规化要求办理。
开学典礼如期举行。
贡桑诺尔布和福晋善坤及王府官员、地方绅士、女士共二百多人参加了典礼,盛况空前。
仪式按贡王亲自拟定的程序进行:第一遍铃声,学生齐集讲堂就坐。
第二遍铃声,王爷、福晋登上讲台,学生起立,行鞠躬礼。
第三遍铃声,总教习河原操子登上讲台,学生起立,行鞠躬礼。
然后依次为:福晋演说;总教习演说;来宾演说;总教习闻铃下讲台,学生起立、鞠躬以送;王爷、福晋闻铃下讲台,学生起立,鞠躬以送;最后,学生起立,分两行对面站立,互相行鞠躬礼,以尽同学之谊。
仪式结束之后,大家一起摄影留念。
据河原操子所记,福晋在开学典礼上发表的演说,主要内容如下:男子和女子本来是平等的人,但我国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是对的,一般不求学是极普通的。
但是大家想想看,作为一个人,假若不学习的话,得不到知识,没有见解,不是成了一个没用的人,白活一辈子吗?男女本来应当是平等的,之所以男的成了尊贵的,女的变得卑贱,就是由于学习与不学习造成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贡桑诺尔布是蒙古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奠基人,他所创办的《婴报》是我国第一份少数民族文字的报纸
贡桑诺尔布在蒙古族近代史上是一位有思想、有作为、有影响的上层人物。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20岁的他就被清廷任命为御前行走;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时值慈禧太后60大寿,赏封辅国公;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承袭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多罗都棱郡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与孙中山多有联系,并加入同盟会;袁世凯执政后被任命为蒙藏事务局(后改为蒙藏院)总裁,并晋升为亲王。
贡王袭位后大胆革除弊政,推行新法。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自费创办崇正学堂,免费招收蒙古族子女入学,志在提高蒙古族的文化素质;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创办守正武学堂,聘请日本教官操练蒙古子弟,以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创办毓正女子学堂,鼓励蒙古族女子学习文化,掌握知识,解放思想。
据说,贡王的母亲、妹妹都是毓正女子学堂的学生。
在相继创办3所学校的前提下,贡王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创办蒙汉合璧报纸《婴报》,石印双日刊,这就是多数学者认为的我国第一份蒙文报纸,也是蒙古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开端。
据不完全统计,自《婴报》创刊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共有不同政权、不同政党、不同集团创办的蒙文报纸18种,蒙文期刊41种。
《内蒙古日报(蒙文版)》是我国第一份少数民族文字省级党报
《内蒙古日报》是中共内蒙古党委机关报,于1948年1月1日在乌兰浩特市用蒙汉两种文字同时创刊,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创办最早的省级党报。
据《内蒙古日报五十年》一书介绍,《内蒙古周报》是《内蒙古日报》的前身。
1945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对内蒙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政府的主张,并派乌兰夫回内蒙古开展民族区域自治运动,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于1945年11月27日成立,乌兰夫当选为联合会主席。
为宣传党的政策,传播重要新闻,隶属于联合会的《内蒙古周报》于1946年3月15日在张家口正式创刊,当时在张家口的萧三、艾青、萧军等著名作家都为《内蒙古周报》创刊写来贺诗、贺词。
《内蒙古周报》是蒙汉合璧的大16开本,以时事新闻报道为主,每期发稿量以汉字计算为3万字左右,蒙文稿约占2/3或3/4。
1946年下半年由于内战爆发,《内蒙古周报》被迫停刊,至1946年10月,共发行近30期。
《内蒙古日报》从这里走向社会阎晨光摄
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一批关心民族前途的蒙古族青年汇集王爷庙(乌兰浩特市),并于12月18日创办《黎明》油印报纸。
1946年“四三”会议后,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在王爷庙成立,于5月3日将《黎明》改为《群众报》。
5月25日,撤销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的同时将其机关报《东蒙新报》与《群众报》合并,从此《群众报》成为东蒙总分会的机关报。
《群众报》为蒙汉两种文字的报纸,除重大时事新闻和重要文章两种文字的报纸均予发表外,自编自采的新闻和文章则不尽相同。
1947年1月1日,《群众报》更名为《内蒙古自治报》。
6月1日,《内蒙古自治报》刊登内蒙古自治政府颁发的第一号布告,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
9月1日,《内蒙古自治报》直接划归内蒙古党工委领导,从此确定了它党委机关报的地位。
1948年1月1日,《内蒙古自治报》更名为《内蒙古日报》,1950年初从王爷庙迁到张家口。
5月15日,《内蒙古日报》在张家口复刊时正式启用毛泽东题写的报头,这一手迹一直沿用到现在。
1952年11月16日,《内蒙古日报》从张家口迁至归绥市(呼和浩特市),后于1953年11
月1日起与《绥远日报》联合出版。
1954年3月5日,将绥远省划归内蒙古、撤销绥远省建制后,《绥远日报》并入《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