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近代广西城市发展对周边农村经济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17.95 KB
- 文档页数:5
两广地域变革历史论文
清代广东广西地区是我国南方地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对外交流和贸易活动的重要窗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两广地域也经历了许多变革与挑战。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两广地区经历了一系列混乱和动荡,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广西苗民起义和广东海盗问题。
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两广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贸易活动的减少。
随着清代政治改革的推行和对外贸易的逐渐开放,两广地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广东的广州和广西的柳州等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和对外贸易港口,吸引了众多外国商人和旅行者。
两广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壮大,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20世纪初,两广地区再次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
辛亥革命的
爆发打破了清朝的统治,两广地区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广东的军阀混战和广西的脱离清朝统治都使得两广地区的政治局势更加混乱。
然而,随着中国国民党的崛起和对外贸易的再次扩大,两广地区再次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至今,两广地域变革历史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
两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始终与历史的变革密不可分,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与变迁,展现出了独特的历史魅力。
当代农业经济构造分析1、鸦片战争后广西的农业经济结构变化1.1鸦片战争前夕农业经济结构情况。
自从康熙皇帝推行“盛世兹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以及雍正皇帝在广西推行“摊丁入亩”的制度以来,广西的人口迅速增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效的促进了广西地区的农业发展,不过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又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到了鸦片战争前夕,广西农业经济主要有以下的特点:第一,人地矛盾很尖锐,在1840年,广西省全省人口已经达到了763.3万人,其人口增长速度高出了全国平均数的1.6倍,可是人口迅猛增加,耕地却不但没有增加,还被毁弃了许多,因此人口增长与耕地提供严重失调,在顺治年间人均耕地可达到14亩左右,而到了乾隆后期则锐减到人均1.5亩左右;第二,土地高度集中,当时广西省绝大部分耕地都掌握在官僚、地主和富户手中,而80%以上的农民完全没有土地,或者仅有少量耕地;第三,农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这获益于当时土壤改良与技术的推广,当地人积极对土壤进行改良,兴修了大量的水利,还推广了双季稻和种植杂粮;第四,自然经济依旧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是由我国当时所处的封建王朝的实施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决定的。
1.2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广西农业经济结构情况。
在这个时期,广西的农业资源和环境主要呈现出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多;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也不均衡;拥有丰富的资源贮藏,但是没有获得充分开发和利用。
在人口方面,从1840年到1911年间,广西的人口由763.3万人增加到了897.4万人,净增了134.1万人。
而自1911年到1949年,广西人口出现一个增长高峰期,人口净增长553.1万人。
在人口分布方面,由于广西东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较少,而东北地区则开发较早,人口较多,所以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大于北的特点,人口密度总体上不断提高,东南高于西北。
在耕地的数量和分布方面,耕地的数量处在一个递增过程,清末耕地的面积变化不是很大,一直在1000万亩左右浮动,民国时期,根据1943年播种面积折算,当时的耕地面积约为3000万亩。
谈谈广西的地理位置对广西地理坏境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谈谈广西的地理位置对广西地理坏境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资环学院地本101班学号:1007401120 黄冠摘要:浅析广西地理坏境和社会经济活动问题,首要是从地理位置去分析。
从地理角度来讲,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首先是看这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即使想发展好经济,没有很好的进行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那么这只是教条主义式的发展经济,而当地的地理环境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
所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寻找一种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就必须详细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对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
广西区位优越,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
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广西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接壤。
东南与广东省省界线长约931公里,东北与湖南省省界长约970 公里,北面与贵州省省界长约1177公里,西面与云南省省界长约632公里。
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界线长约637公里。
大陆海岸线长约1500公里。
全区土地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2.47%。
东西最大跨距约771公里,南北最大跨距(南至斜阳岛)约634公里。
一、广西的地理位置对广西地理环境的影响(1)广西位于全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
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
(2)广西属沿海地区。
北部湾海域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东起粤桂交界处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1500多公里。
广西地级市经济实力分析1. 引言1.1 概述广西地级市经济实力分析广西地级市经济实力分析是对广西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全面评估和研究。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级市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通过对广西地级市经济实力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广西地级市经济实力分析涉及各地级市的GDP总量、产业结构、人口规模、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通过比较不同地级市的经济数据,可以发现各地级市的优势和劣势,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提供参考。
通过分析广西地级市经济实力的发展趋势和因素影响,可以预测未来经济动向,为政府和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指导和建议。
本文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对广西地级市经济实力的深入分析,旨在为促进广西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地级市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背景广西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地级市是广西的基本行政单位和经济中心,各地级市的经济实力也是整个广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广西地级市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各地级市之间存在着差异,有的地级市经济发展迅速,有的地级市发展缓慢,影响了整个广西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探讨广西地级市经济实力的现状和比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找出问题所在,制定更有效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促进广西地级市经济的均衡发展。
研究广西地级市经济增长趋势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未来的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对广西地级市的经济实力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促进广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广西地级市经济实力分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西地级市经济实力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广西地级市经济实力的比较可以发现各地区的优势和劣势,为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近代广西城市管理研究回顾目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如何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发挥城市对周边农村辐射和拉动作用,日益成为政府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伴随城市化发展而来的城市管理问题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当中寻找历史借鉴,因此,笔者认为对近代广西城市管理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便利,也可以为当今广西壮族地区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一、学位论文类谷云黎在博士学位论文《南宁城市建设历史研究》一文中指出:清末民国时期是南宁由古代城市向近现代城市的转型期;清末开始的商埠区建设在民国时期得到了深化,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行政和休闲区;南宁建立了相应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
行政力量与商业、社会力量协调、配合,初步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
文章在第三章中详细论述并指出:商会代替传统的商业会馆,以会馆为中心的商业社会管理向规范的商业社会管理转变,商会场所功能使用的多样化,商会所代表的商业力量与行政力量在社会管理层面的共治。
此外第三章论述了警察机构的成立以及对城市的管理表现了市政管理的近代转型,广西城市某些管理手段与发达地区同步,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同时第三章对于公共事务管理的转型进行了探讨:政府对建筑业的管理已初步形成了“招商投标”等一整套办法,促进建筑业的发展;清末民国时期的南宁实行行政分区管理。
[1]李季在硕士学位论文《广西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以南宁、柳州、梧州、北海为中心》对梧州、南宁、柳州、北海四个城市在近代各个时期,近代市政机构的建立和城市规划全面开展――城市建设活动(拆城墙、修马路、改造旧城等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2]史志刚的硕士学位论文《近代梧州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考察》第三部分分析了政府在梧州现代化中的作用;尤其是新桂系在“三自三寓”政策推动下,全面推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使当时梧州城市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本部分论述了梧州城市管理机构的改革,梧州进行了司法改革及建立民意组织机关,进行工商业管理变革,以及金融的改革等内容,这些改良措施使梧州的现代化在新桂系时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产业结构变化对城乡收入的影响作者:龚庆秀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6期摘要:本文分析了近30年广西城乡收入差距和产业结构现状,通过相关性研究,揭示了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的影响,旨在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普遍存在的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为“广西”)为例,试图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剖析产业结构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旨在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广西城乡收入分配现状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具体来说,农村居民纯收入从1980年的人均173元增长到2009年的3980元,增幅为基年的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455元增长到2009年的15451元,增幅为基年的33倍。
从最终分配的结果来看,城镇收入的增长快于农村,增幅为农村的1.5倍。
为了进一步明确广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动态过程,我们从广西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下同)来进行测算。
将广西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变化放在中国城乡改革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发现,城乡变化的差距与政策基本吻合。
如图1所示,自1980年以来,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上出现了一个下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过程,其变动轨迹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1981—1983年期间,农村普遍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的生产热情急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由2.63缩小到1.69。
其次是1984—1994年期间,国家改革的重心向城镇转移,国企的改革使得企业的效率提高,利润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工资水平得到大幅度增长,致使城乡居民收入比率由1984年的2.11上升到1994年的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