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共3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92 MB
- 文档页数:32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报告: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回顾一、引言随着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成为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城市化进程同样也经历了许多变迁和转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经验。
本文将围绕近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回顾性总结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演变和规律。
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转型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19世纪末期的开埠以来,满清政府逐渐为了促进对外贸易、融入国际市场而陆续开放多个港口。
以此为契机,中国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逐步得以展开。
1.1 传统城市的衰落中国传统城市的衰落源于其繁华与凋亡的原因。
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和人民贫困的生活状态,促使着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逐渐走向衰落。
传统城市商贾阶层的财富逐渐流向西方列强在中国控制的港口城市。
1.2 引进外国经济模式与城市创新西方列强的来临,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式。
如1898年湖南张謇创建了江南制造局,成功引进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工业,并嫁接在传统社会背景之上,为中国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此时,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一次创新性的工业革命。
1.3 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新帝国主义时代,外国势力在中国开展侵华政策,中国城市正逐渐陷入分裂和贫困的困境中。
同时,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传统的土地税和盐税也无法维持现代城市规模的财政支出,城市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三、近代城市发展中的政府角色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在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城市的变迁和转型,离不开政府投入和协调。
2.1 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国政府为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满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制定了许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例如,上海进城规划,定于1927年至1930年;香港英国殖民政府落实知事梁士诒中学区拨地计划,打通新披香隧道,开辟新地盘,提高了香港的城市化水平。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公认的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中国也正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乱期;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情况,我根据资料,依照时间顺序将把中国的城市发展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1840—189421895—194931950—195741958—197651977—199161992—现在业城市建立起来;根据相关资料,从1949—1957 年,中国的城市数量由136 个增长到178 个,城市化率由10.6%提高到15.39%,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7.06%;这一阶段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也是比较正常的;没有出现太突出的矛盾;但由于平均每年新增400万适龄劳动者,五年计划并不能完全吸纳他们;计划的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至少是没有以计划的速度完成;中国农村人口增长迅速,但农业产量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增长,这导致了食物短缺的情况;四1958—1976年这期间的两个错误运动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严重受挫;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所以,在此期间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和超高速的城市化现象,这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到1960 年,城市化水平提高达到19.8%;但由于前期冒进的发展,矛盾开始逐渐显露;从1961 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减城镇人口的数量,动员部分职工和家属回乡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压缩了城市人口2 600 万,城市化水平由1960 年的19.8%下降到1964 年的14.6%,回落到1957 年以前的水平;连学校里都可能堵上;交通问题是中国很多大型城市的通病,像北京,我有个同学在那边读书,他说,明明走路都不要十五分钟的路,车硬是开了整整一个小时……二环境脏乱武汉的街道还算好,环卫工人太幸苦;这段时间为了建地铁啥的,武汉成了“满城挖”,不仅把街道变得很乱,而且空气也弄得很差;虽然这是城市建设中必要的,可我总感觉没有规划好;武汉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就说下水道系统吧,今年那次大雨,几乎整个武汉都被淹了,听说华农是整个被淹了;三流动人口问题武汉地处交通要道,高校众多,这直接导致了武汉的流动人口数量剧增,而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大多数城市做的并不到位;武汉这方面我不是很清楚,所以不作赘述;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五城市区划问题很多人对武汉的区划存在疑问,很多人觉得武汉湖泊江河湿地多,城市区隔严重,不适合摊大饼似地城市交通建设,应该发展组团式结构,运用现代交通方式进行连接,这样既节约了交通建设成本,保护了环境,也可以避免很多城市病的发生;六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大武汉城乡分明,城市和乡村分界太明显了,城乡差异太大,未能很好统筹发展;七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与拉美国家城市化超工业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城市化的明显滞后于工化;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都是不理想的;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随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中国城市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传统的封建城市逐步转变为现代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的经济意义、现代城市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沿革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城市。
从唐宋以后,中国的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许多大型城市,如浙江的杭州、江苏的苏州、福建的福州等。
但是,城市在经历了一段繁荣之后,很容易就会崩溃。
中国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乱和动荡,这导致了城市经济的崩溃和城市自身的衰败。
直到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变革,中国的城市才开始逐渐复苏。
二、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念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城市规划理念。
1904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交通总局”,开始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
此后,中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多个城市规划机构,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例如上海外滩、广州中山大道、北京长安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
三、城市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更加加快。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城市人口占比从17.9%提高到了58.5%。
尤其在21世纪初,中国遭遇了一波城市建设的狂风,许多县级城市变成了地级城市,一些地级城市发展成了省会城市。
例如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形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城市发展的经济意义城市化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首先,城市化可以促进人口和资源的集聚,使生产效率更高。
其次,城市化可以为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更多的创业和就业人才。
当城市化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的财政收入也会大幅增加。
因此,发展城市化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公认的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中国也正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乱期。
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情况,我根据资料,依照时间顺序将把中国的城市发展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1840—1894(2)1895—1949(3)1950—1957(4)1958—1976(5)1977—1991(6)1992—现在的工业城市建立起来。
根据相关资料,从1949—1957 年,中国的城市数量由136 个增长到178 个,城市化率由10.6%提高到15.39%,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7.06%。
这一阶段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也是比较正常的。
没有出现太突出的矛盾。
但由于平均每年新增400万适龄劳动者,五年计划并不能完全吸纳他们。
计划的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至少是没有以计划的速度完成。
中国农村人口增长迅速,但农业产量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增长,这导致了食物短缺的情况。
(四)1958—1976年这期间的两个错误运动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严重受挫。
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
所以,在此期间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和超高速的城市化现象,这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到1960 年,城市化水平提高达到19.8%。
但由于前期冒进的发展,矛盾开始逐渐显露。
从1961 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减城镇人口的数量,动员部分职工和家属回乡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压缩了城市人口2 600 万,城市化水平由1960 年的19.8%下降到1964 年的14.6%,回落到1957 年以前的水平。
至连学校里都可能堵上。
交通问题是中国很多大型城市的通病,像北京,我有个同学在那边读书,他说,明明走路都不要十五分钟的路,车硬是开了整整一个小时……(二)环境脏乱武汉的街道还算好,环卫工人太幸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