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大厨祖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历代圣人七十四位陈李杨整理一.科技生产领域<一>发明家1.酒神:仪狄,发明黄酒仪狄是夏禹时代的造酒官,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
秦相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有『仪狄造酒』。
西汉刘向所著《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酒字条》中提到,仪狄作酒醪,夏禹喝了觉得太好,怕沉迷于此,所以疏远仪狄。
『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而成的『醪糟儿』。
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
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有自制醪糟儿。
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
2.酒圣:杜康,发明高粱酒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
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国君,夏后氏相的儿子(另说黄帝时期人、东周洛阳人、汉代人)。
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
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
3.厨圣:伊尹,发明汤液,烹饪鼻祖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
夏朝末年生于空桑(今洛阳嵩县,开封杞县,菏泽曹县),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
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贤相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
他是中华厨祖,中原菜系创始人。
4.木圣:公输般,发明木具,建筑业鼻祖(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5.表圣:石申,发明世界最早的星表石申,一名石申夫,战国时代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被命名的中国人之一。
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
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其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测定一百二十一颗恒星方位,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所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堪称厨师始祖的中国史上三位“厨神”是谁?导语:近年,《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播出后,广受吃货们的厚爱。
但中国地大物博,饮食又讲究因地取材。
因地制宜,创造出不同风味的饮食,由此也拉开近年,《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播出后,广受吃货们的厚爱。
但中国地大物博,饮食又讲究因地取材。
因地制宜,创造出不同风味的饮食,由此也拉开了吃货们的饮食寻踪之旅。
要说中国的烹饪技艺变迁,可谓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间也产生了诸多为后世敬仰的厨神。
如在网络上也有评选中国十大名厨的说法,列举了许多“美食达人”,这说明在不同的时代,名厨们的作为也是各有特色,在繁荣中华饮食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最为显著的。
不过,在“厨神”界,被公认的,又有历史记载的则是这三位:彭祖、伊尹、易牙。
他们或有烹饪理论流传后世,或有高超烹饪技艺载入史册,在中国烹饪开创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厨师的始祖。
烹饪鼻祖彭祖关于彭祖的介绍,既有养生也有长寿之说,但除此之外,他在烹饪领域也有独到的技术,这才是他被称为烹饪鼻祖的来历。
彭祖,姓钱名铿,是黄帝的第八代孙。
彭祖为长寿之神,相传他曾隐居武夷山幔亭峰下,茹芝饮瀑,遁迹养生,寿至百年。
其有二子,一名彭武,二名彭夷,来此山定居,故此山便命名为武夷山。
他们给武夷山留下许多宝贵的保健餐饮与美食养生的财富。
彭祖因善调制味道鲜美雉羹,治好尧帝厌食症,而受封于大彭(今江苏省徐州市)。
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汉代楚辞专家王逸注曰:“彭铿,彭祖也。
好和滋生活常识分享。
灶王爷的真实来历
灶王爷,也被称为灶神或灶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神灵。
他被认为是管辖家庭厨房的神祇,负责守护家庭,并记录家庭成员的善恶行为。
灶王爷的真实来历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和传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说法和传说:
1.基于历史人物:一种说法认为,灶王爷的原型是历史上的
人物,名叫曹国舅(公元581年-618年)。
据说,曹国舅
在隋朝的时候是一位仁慈好施的官员,被人们尊称为灶王,后来被传化为灶王爷。
2.源于道教信仰:另一种说法认为,灶王爷的来历与中国道
教密切相关。
在道教的信仰中,有诸多神灵主管不同的事
物,灶王爷被视为负责家庭厨房的神灵,也是道教信仰中
的一部分。
3.源于民间传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灶王爷的来历与民间
信仰和传统有关。
在中国农村,人们相信灶王爷会观察家
庭成员的行为,根据他们的善恶评定他们的福祉,同时也
会为他们带来好运和保护。
需要指出的是,灶王爷的来历和形象因地区和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这些说法和传说主要是为了解释灶王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并非历史的确凿记录。
无论灶王爷的具体来历是什么,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
为家庭神灵之一,人们常常会在厨房设置灶王爷的神位,以示尊敬和祈求祝福。
中国饮食文化名人介绍及特点中国饮食文化名人介绍及特点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变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味。
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不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名人,他们以其独特的创造力、领袖风范、精湛的技艺等等,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这些名人并探讨其特点。
1. 齐康公——皇家宴席之始祖齐康公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饮食文化名人,他执政期间,曾主持了多次隆重的宴会,并创造了许多盛名菜肴。
同时,他还将甘酒引入宴会,作为皇家宴席上的必备饮品。
齐康公的行为,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注入了更多的仪式感和庄重感。
2. 周公——孔圣人最敬爱的大厨师周公是孔子的晚辈,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他不仅在治国方面有卓越的表现,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大厨师。
据史书记载,孔圣人很是欣赏周公的才华,甚至称其为“君子之代大厨”。
周公曾经发明了许多美味佳肴,如八珍豆腐、九转秋刀鱼等,其创意、智慧和见识,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笔财富。
3. 宋代包公——端庄典雅的饮食文化代表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法学家之一,同时也是文化名人中的翘楚。
在他的掌管下,南宋王朝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
不仅如此,他还非常注重饮食文化,通过整治食品市场、监督食品质量等一系列措施,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他治理下的南宋王朝,饮食文化更是呈现出端庄典雅的特点。
以上仅是中国饮食文化名人中的几位,他们以其独到的见解、严格的标准以及精湛的技艺,为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他们的传世之作,领略到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卓越的成就和卓越的精神。
我中华泱泱大国,先不说经济、文化、就是在最基本的“吃”这一方面也让其他国家望洋兴叹、望尘莫及。
改革开放之后,华夏文化风靡全球,中餐理所当然的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川菜、粤菜、湘菜等在世界饮食界那是大放异彩,稳居鳌头,岂是其他国家菜系所能比拟的。
先不说中国人在渊源历史长河中对厨艺的研究,以及现在中国的厨师学校遍布全国,甚至在华人集居的海外某些地方也有着中餐的专业厨师培训学校,就是中国古代的厨艺大师也让其他国家的烹饪大师们“只闻其人,罕见其技”,自古中国就被称为“舌尖上舞蹈的国度”。
在这里为大家,写这些帖子的原因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过分的迷恋什么蛋糕、西餐、红酒,自家的菜才是最牛的。
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主题,咱看看中国古代都有什么“神人”级别的厨师。
在很久很久以前,(小生才疏学浅,这个神人厨师的传奇,借用下故事开头,各位谅解谅解谅解)有个家庭教师,这个家庭教师有点牛,他可不是一般的家庭教师,人家是奴隶主贵族的家庭教师,而且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甲骨文)的家庭教师,可谓是千古第一人啊,这个家庭教师名伊尹,小名阿衡。
其实也没什么,这么牛的人也是奴隶出身,(可见,自古英雄皆布衣啊)他爹就是个又能屠宰又会烹调的奴隶主的“御用厨师”,姓保,这里称为保老爹。
阿衡的娘可谓是巾帼英雄啊,要是没有她老人家的一个梦,还真让咱的主人公很难出场。
中国“厨祖”伊尹保老爹的妻子呢,是个善良的采桑妇,辛勤的劳作在伊水流域。
话说,有一天晚上呢,这个老妇人做了个梦,梦到神仙跟她说:“臼出水而东走,毋顾”。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明天你家捣米做饭,烹调美食的臼要往外边冒水,一直往东走,别回头,别乱看,千万别管别人,千万别告诉别人。
这老妇人是个善良的人,真要冒水了村里其他人咋办呢?这事她哪能干呢!再说了吃人家嘴软,她昨天还吃了邻居李大娘的红烧肉呢,于是她就告诉了村里所有的人。
大家一听,哎呀!这还了得,赶紧跑吧,一口气全村人跑出了20多里地(那时候人人都是马拉松运动员),回头一看,这时的村子已经是汪洋一片了。
中国烹饪界的六位祖师中国厨师有六位祖师爷,分别是:伊尹、彭祖、少康、易⽛、汉宣帝和詹王⼤帝。
在厨师界认可度最⾼的祖师是伊尹。
⼀、伊尹伊尹,名伊,⼀说名挚,⼩名阿衡。
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华厨祖,中原菜系创始⼈,尹是右相之意。
前1600年,他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建⽴⽴下了汗马功劳。
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较繁荣,政治⽐较清明,商朝国⼒迅速强盛。
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余年,为商朝强盛⽴下汗马功劳。
沃丁⼋年(前1549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
他当过奴⾪,幼年的时候寄养于庖⼈之家,得以学习烹饪之术,长⼤以后成为精通烹饪的⼤师。
并由烹饪⽽通治国之道,说汤以⾄味,成为商汤⼼⽬中的智者贤者,被任⽤为相,影响较⼤。
以伊尹来⽐喻技艺⾼超的厨师的词语也不少。
“伊尹煎熬”(枚乘《七发》),“伊公调和”(梁昭明太⼦《七契》),“伊尹负⿍”(《史记》),“伊尹善割烹”(《汉书》)等。
《鹖冠⼦·世兵篇》还有“伊尹酒保”的记载,表明伊尹曾在餐馆⼲过。
创五味调和说与⽕候论伊尹说,烹饪的⽤⽕要适度,不得违背⽤⽕的道理:“五味三材,九沸九变,⽕为之纪,时疾时徐。
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失其理。
” 伊尹说,调味之事是很微妙的,要特别⽤⼼去掌握体会:“调和之事,必以⽢酸苦⾟咸。
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起。
” 伊尹说,烹饪的全过程集中于⿍中的变化,⽽⿍中的变化更是精妙⽽细微,语⾔难以表达,⼼中有数也更应悉⼼去领悟:“⿍中之变,精妙微纤,⼝弗能⾔,志弗能喻。
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彭祖彭祖,⼀作彭铿,陆终第三⼦。
烹饪⿐祖,中国第⼀位职业厨师。
⽓功祖师,中华武术⽂化的⿐祖。
房中始祖,中国最早的性学⼤师。
长寿始祖,中国第⼀位养⽣学家。
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被帝尧封于⼤彭。
中国爱国主义诗⼈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这艺术地反映了彭祖在推动我国饮⾷⽂化进步⽅⾯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各行各业的祖师爷!各行各业的祖师爷!木匠是鲁班旧俗极具讲究尊师重道。
民家供奉祖宗牌位,正户题名为“天地君亲师”或称“天地国亲师”,其中“师道”列为五尊之一。
全省各地各行业千古流传,均有供奉“祖师爷”的习俗,较常见有:农业。
奉祀土神和谷神。
周代的始祖名弃,又名后稷,在尧、舜时期被封做农官,教民耕种稷麦,故后世农业尊其为祖师,并与社神合一,称为土地神,村野之间,每隔三五里的田头路边就建有一座小矮屋——土地庙,皖西南一带称之为“社祀庙”,各有土地公婆的神像供奉。
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各土地庙均被拆除;90年代又有所恢复。
裁缝业。
尊奉轩辕氏(黄帝)。
《史记》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
后世尊其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因传言黄帝曾教民众用骨针穿麻线缝树叶和兽皮做衣。
故被缝纫业尊为祖师。
蚕丝业。
尊奉嫘祖(又作累祖)。
传说她是黄帝的妻子,曾教民养蚕治丝,北周以后被视为蚕神。
酿酒业。
凡酒坊、酒馆、酒家均尊奉杜康为祖师。
杜康即少康,为夏代的第五任君主。
《说文解字》称其为“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又传言禹帝曾命“仪狄造酒”,有的地方亦尊仪狄为酒业的祖师。
竹木泥瓦匠。
同尊鲁班为祖师。
历史上确有其人,氏公输,名般(取同音字为“班”),春秋时鲁国人,故称鲁班,生平创造过云梯、石磨、木作工具及木制飞乌等,为当时杰出的发明家。
铁业。
铁匠、铜匠、银匠与冶铸业均尊太上老君为祖师。
《老子内传》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
”传说老子曾铸造八卦炉(后人称为“老君炉”)炼制丹药以求长生。
教育。
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旧时书生、学子、学童在家中正堂,私塾、县学、府学、大学均在正厅供奉孔子牌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晚年致力于教育并著述立说,史称他曾授教“弟子三干,贤人七十”。
商业。
供奉财神牌位。
道教奉“赵公元帅”为财神,其像黑面浓须,骑坐黑虎;相传其人姓赵,号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封号为“正一玄坛元帅”。
谁才是厨师的祖师爷?三百六十行,除了“行行出状元”外,也各有各的祖师爷。
就烹饪行业而言,其祖师爷,依时代的先后,计有彭祖、伊尹、易牙及詹王四位,合称“四大厨神”。
其中广为世人所熟知的,首推伊尹,其次为易牙。
伊尹是商代开国君汤的阿衡(即宰相),其名为伊,尹是官名。
据《吕氏春秋》的说法,他本是个弃婴,因有侁氏(即有莘氏)女子在采桑时发现,乃献给她的国君,国君交给烰人(即庖厨)抚养至成人。
汤求才若渴,闻伊尹贤能,请有莘氏让贤,但有莘氏不肯。
此时,伊尹亦有意愿追随商汤。
汤于是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请娶其女为妻,有莘氏大喜,派伊尹为陪嫁的媵臣,这是他们君臣遇合之始。
真相到底如何尚不得而知,但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的情节,却精采绝伦。
汤得伊尹后,便在太庙斋戒沐浴,点燃火炬祭祀,并以牲血抹身,以示崇隆尊重。
明日设朝相见,伊尹乃“说汤以至味”。
汤闻其言后说:“这些美味可以获致吗?”伊尹回道:“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
”接着他开始长篇大论,表示三群之虫,水居者味腥,肉玃者味臊,草食者味膻,即使有些臭恶,只要用对法子,都可变成美味。
大凡味道之本,水为先决条件。
五味三材(五味为咸、苦、酸、辛、甘,三材是水、木、火),九沸九变,全靠火来调节,有时得用武火,有时须用文火,掌握其中诀窍,才能减腥、去臊、除膻。
若想要调和其味,必须用甘、酸、苦、辛、咸这五味,量的先后多少,其中虽然细微,但有一定准则。
它们在鼎中的变化,可精妙到颠毫,就算心里有数,言语无法说明,心思不能晓喻,其精微之处,就好象射箭、驾车一般,也如同阴阳的变化与四时的运行。
所以,其滋味才久而不坏,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过,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这番话打动了商汤,于是任命伊尹做宰相。
伊尹主政,国家大治,经革命后,代夏而有天下。
商汤去世,伊尹续秉国政,历佐卜丙、仲壬二王。
仲壬之后,太甲即位,“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灶神*导读: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
晋以后则列为督……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
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
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
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
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
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
旧俗供于灶上的神。
传说灶神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陈报人家善恶。
《庄子达生》灶有髻唐成玄英疏: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
汉应劭《风俗通祀典灶神》:《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灶神名隗,状如美女。
又姓张名单,字子郭。
夫人字卿忌一曰名壤子也。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乱岁》:廿五至除夕传为乱岁日。
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驾,诸凶煞俱不用事,多於此五日内婚嫁,谓之百无禁忌。
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 [1]「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
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
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
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上帝报告。
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一:詹王
传说隋炀帝时,穷奢极欲。
天下的山珍海味都吃遍了。
觉得这天下没有什么好的。
于是他就向臣子们询问什么好吃,回答也是多种多样的。
近臣中有一个名叫詹王的,答案与众不同。
他没有说具体的食物。
什么好吃?詹王回答的是:盐。
隋炀帝一听,大怒。
谁没吃过盐呀?我不是天天吃么?哪有什么好吃的。
隋炀帝觉得詹王在糊弄他,就把詹王杀了。
詹王死了,御厨们害怕,做菜都不敢放盐了,可是没盐的饭菜怎么能好吃呢?没两天,隋炀帝就烦了,他想起詹王的话,觉得错怪了詹王,就把詹王敕封为厨神了。
还有一个说法。
前面一样,詹王的回答不一样。
詹王回答的是:饿。
隋炀帝不知道什么是饿。
詹王就带着隋炀帝去找饿。
找呀,找呀,找了许久,当隋炀帝找到饿的时候,吃什么都觉得好吃了。
隋炀帝觉得詹王说的是大道理。
于是就把詹王敕封为厨神了。
直到今天,厨师们在每年立秋起的48天里和收徒仪式中,还要参拜詹王的。
二:伊尹
而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厨师之神应该是伊尹。
这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记载。
伊尹很小就有了名气,商汤听到他的名声,就想把他收拢过来。
伊尹是有莘国人,有莘国君不给,但伊尹却想到商汤的国家去。
为此,商汤就向有莘氏求婚,有莘国君答应了,派伊尹作国君妹妹的随从陪嫁去了商。
这和饮食还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伊尹为什么会成为厨神呢?原来在商汤召见伊尹的仪式上,伊尹大讲如何调味,如何把饭菜做得好吃。
从调味开始,伊尹讲道了各地的美食。
他对商汤说,你要吃到这些美食,就要有良马,要成为天子,但你要成为天子,就要实行仁政,让你的百姓生活好、信任你。
商汤照着伊尹的话去做了,果然统一了天下。
记载商汤和伊尹对话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烹饪文件。
伊尹因辅助商汤夺得天下而成为一代名相,而名相的进身阶梯却是厨艺。
伊尹的经历倒是可以为陈胜、吴广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佐证了。
三:彭祖
祝融氏(传说中发明了火)的侄孙彭祖,叫钱铿,是早期的另一个厨神。
彭祖深谙养生、养性之道,身为大夫,却不理政,整天在外云游。
270岁时,只像5、60岁的人。
到了殷朝末年,767岁了,还不显老。
传说彭祖以雉和以五味,创造了雉羹献给尧帝。
尧帝很高兴,封他为诸侯。
屈原的《离骚》中有“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和久长”之叹。
成为彭祖,是因为其深知养性之道,子孙繁多,被认为是彭姓的祖先。
四:易牙
还有一个叫雍巫的,又叫易牙。
本是厨师,做得一手好菜。
传说是第一个运用调和各种味道做菜的。
他素善奉迎,用美味迎合齐桓公。
做了重臣。
管仲死了以后,他和其他人拥立的太子无能,导致齐国大乱,史书评价不好。
但他是厨师出身,又进行具体的操作,所以被厨师立为厨神。
他为讨好齐桓公,把自己的儿子做成肉羹献上,为此颇为后人诟病。
有首诗中说:雍巫善味祖彭铿,就是说的易牙。
五:刘询
还有一位是皇帝。
汉宣帝刘询,被后人称为饼师神,也就是今天的白案师傅的祖师。
其实他和厨艺没有一点关系,他的祖父、汉武帝的太子刘醵被诬而造反,被汉武帝杀死了,刘询的父母也死在战乱之中。
刘询隐姓埋名混迹民间。
他经常去一家饼铺卖饼吃,这家饼铺的生意就格外的好。
后来霍去病拥立刘询做皇帝后,关中地区的厨业,就把他
奉为祖师了。
“关中饼师每图宣帝像于肆中,今迨成俗”。
宋朝的文献有着这样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