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拔管相关并发症
- 格式:ppt
- 大小:425.00 KB
- 文档页数:22
气管插管拔管时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处理作为呼吸科医生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并不陌生,在症状消失,符合拔管指征时就要考虑拔管,那么在拔管时的注意事项都有那些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回顾一下~作者:李鸿政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机械通气患者,一旦原发病得到控制,就开始着手脱机,但脱离呼吸机与拔除气管插管是两回事,这点必须强调,因为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脱离呼吸机,但咳痰能力不好,仍需要气管插管,便于气道管理。
所以,撤离呼吸机分两步走:先脱机,再拔管。
脱机的注意事项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现在来谈一谈拔出气管插管前后应该注意呢?一、拔管的指征拔管的指征通俗讲就是气管插管的指征已经不存在了,就可考虑拔管了。
如引起上呼吸道梗阻的因素已经去除、气道保护性反射恢复、具有呼吸道清洁能力、已经撤离了呼吸机等。
更确切的说,当改变通气模式或间断脱机若干时间后,患者能维持满意的通气合氧合状况,即可考虑拔除气管插管。
特别要注意的是拔管前要保证患者能成功脱机,否则可能需要重新插管。
二、拔管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对于有拔除气管插管指征的患者,一旦决定拔管,那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拔管前物品准备及患者的合作。
准备吸氧装置、口腔护理物品、纸巾、雾化装置等,必要时准备无创通气;拔管前对患者进行宣教,使其了解拔管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消除患者心理恐惧感,以保证患者的充分合作。
2、彻底、充分吸引气道分泌物。
清除口咽部及鼻咽部分泌物,如果是声门下引流的导管,应充分冲洗抽吸声门下引流管;如是普通导管,可在气囊放气的同时,通过呼吸机或简易呼吸囊,经人工气道给予较大的潮气量,以期在塌陷的气囊周围形成正压,将潴留的分泌物“冲”到口咽部,再给予吸出,从而避免误吸。
这一点是拔管前的常规动作,如果没有把这些分泌物清理干净,一不小心误吸入肺部、窒息就麻烦了。
3、适当吸入氧浓度,增加体内氧储备。
可常规先吸入纯氧几分钟,再进行拔管。
4、将新的吸痰管置于气管插管远端开口以远1-2 cm,边抽吸,边气囊放气,并快速拔出气管插管。
气管内麻醉拔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近五年来威海市文登整骨医院等五所医院,累计施行气管内麻醉5800例,其中并发拔管后呼吸困难5例;上呼吸道梗阻(声门痉挛,异物阻塞,声门水肿,咽喉变窄等)28例;Mendelson综合症3例;支气管哮喘4例。
结合典型病例报告,就其诱发原因,预防措施等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1 拔管后呼吸困难例1,女,45岁,左下颌造釉细胞瘤体切除植骨术。
采用快诱导,经左侧鼻腔插管,因阻力大、鼻出血,用麻黄素棉球压迫止血后,改行对侧鼻腔插管成功,在普鲁卡因、琥珀胆碱复合麻醉下手术顺利。
术毕拔管后呼吸道通畅。
回病房后病人突感呼吸困难,拟再行气管内插管,于喉镜显露声门之际,发现棉球部分阻塞声门,取出绵球后,呼吸恢复正常。
分析鼻腔内压迫止血的棉球随自然呼吸建立后,棉球逐渐下移,终至部分阻塞声门,原因比较明确。
2 可疑Mendelson综合征例2,男,45岁,上腭肿瘤,在快速诱导插管,氟烷-N2O-O2,潘库溴胺维持麻醉下,行上腭骨部分切除术,术中气道压力无异常,SPO298-100%,手术顺利。
术毕静注新斯的明2.5mg 拮抗,5分钟后肌张力恢复,神志清,不能忍受导管,吸引气管后拔出气管导管,病人随即感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心率110bpm,SPO285%,即注琥珀胆碱50mg,重行气管内插管,但呼吸阻力大,经静注氟美松20mg,氨茶碱0.5g,30分钟呼吸恢复正常。
分析拔管期由于胃内压增高,贲门括约肌松弛、生理反射恢复不全,以致发生反流误吸,导致反射性呛咳,呼吸困难,肺通气功能障碍。
本例应首先考虑误吸综合征,采取通气、解痉治疗,治疗效果尚可,可能与误吸量较小有关。
3 声门水肿例3,男,50岁,胸骨后甲状腺肿大,并存呼吸困难。
X线证实气管部分受压。
全麻下进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平稳,双眼结合膜明显水肿,术中累计输复方氯化钠1000ml,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库存血200ml。
拔管前神志清,呼吸通气量正常,肌张力恢复。
气管插管与拔管指征2017-07-15 19:00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Tube/Tracheal tube)是指将一特制的气管内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称为气管插管,这一技术能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最佳条件。
气管插管术是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抢救技术,是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是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气管插管指征①患者自主呼吸突然停止或呼吸微弱、意识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②不能满足机体的通气和氧供的需要、严重酸中毒、严重呼吸肌疲劳③不能自主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内容物返流或出血随时有误吸者;④存在有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等影响正常通气者;⑤急性呼吸衰竭;⑥中枢性或周围性呼吸衰竭。
二、并发症极少数患者在此过程中或其后可能出现如下并发症:1、气管插管操作过程中心跳、呼吸骤停;2、口腔舌咽部损伤出血及血肿形成;3、咽喉部、会厌感染;4、牙齿脱落、环杓关节脱位、气管软骨脱位;5、喉头水肿、声带水肿、气管狭窄、气管食管瘘;6、长时间应用呼吸机可能导致肺部感染、肺不张;7、正压通气引起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低血压、气胸等;8、因患者肺功能差难以脱离呼吸机或不能脱离呼吸机;9、其他意外。
三、替代方案气管切开:美国胸科医师协会1989年推荐,气管插管大于21 天患者应行气管切开(有研究建议7天内行气切),替代气管插管,通畅呼吸道并行机械通气治疗,舒适性较好,病人可长期耐受气管切开。
但需要手术、创伤性较大,造成组织损伤、出血等的可能性较大,而且操作费时,不利于紧急抢救。
一般用于病情稳定后,需长期通畅呼吸道、机械通气的病人。
四、气管插管拔管指征①神志清楚②血流动力学稳定③PS≤8④PEEP≤5⑤肌力正常⑥咳嗽反射恢复,咳痰有力⑦动脉血气正常或相对正常⑧气囊漏气试验阴性(喉头是否水肿)⑨氧合指数PO2/Fi02>150(反映患者真实的氧合状况)⑩呼吸浅快指数(RVR)≤105(f/VT )(反映患者真实的呼吸状况)。
意外拔管的整改措施摘要意外拔管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的气管导管或其他插管器械意外脱出的情况。
意外拔管可能导致患者窒息、窒息、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为了防止意外拔管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
本文将讨论意外拔管的原因,以及承担责任的各方的责任和建议的整改措施。
1. 意外拔管的原因意外拔管是一个多因素引起的问题,常见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a. 患者因素•患者自身的不配合,例如不合作的姿势调整、不理解医护人员的插管操作。
•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导致患者无法理解和配合操作。
b. 技术操作因素•插管固定不牢靠,如使用不合适的固定设备、没有固定导管等。
•插管技术不熟练或不规范,导致插管过程中出现错误。
•技术操作中的疏忽,如没有及时检查插管是否固定等。
c. 护理操作因素•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和监测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拔管风险。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监测和观察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患者自拔的行为。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教育不到位,无法使患者了解拔管风险和应该如何配合。
2. 承担责任的各方的责任在防止和整改意外拔管问题中,有以下几个主要的责任方:a. 医疗机构责任医疗机构应该承担以下责任: - 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包括插管操作的技术规范、设备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 建立健全的插管操作流程和标准,确保每一位插管操作人员都能够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 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教育,确保插管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意识能力持续提高。
- 提供合适的设备和工具,确保插管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b. 护理人员责任护理人员应该承担以下责任:-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认知水平、精神状态等。
-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插管教育,让患者了解拔管的风险和应该如何配合。
- 对患者的插管固定进行密切的观察和监测,确保插管的安全性。
- 及时发现和报告患者可能出现的拔管风险,协助医护人员采取措施防止意外拔管的发生。
c. 患者及家属责任患者及家属应该承担以下责任: - 配合护理人员的插管操作,保持合适的姿势和配合插管的过程。
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预防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维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
然而,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气管插管的常见并发症,并提供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一、误吸误吸是气管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它指的是气管插管后,胃内容物或者口腔分泌物进入气管和肺部。
这可能导致肺炎和其他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生。
预防措施:1. 预防误吸的关键是正确选择气管插管的尺寸。
插管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增加误吸的风险。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身高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尺寸。
2. 在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维持患者的头部和颈部的正中位,以减少误吸的风险。
3. 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胃内容物,避免其进入气管和肺部。
4. 定期检查气囊的充气情况,确保气囊的密封性,防止误吸的发生。
二、声带损伤气管插管可能会导致声带损伤,包括声带水肿、声带损伤和声带瘢痕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难点和吞咽难点等问题。
预防措施:1. 在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尽量减少对声带的刺激和损伤。
插管时,应避免过度插入或者过度旋转。
2. 定期检查插管的位置,确保其与声带的接触不超过推荐的时间,以减少声带损伤的风险。
3. 在拔管时,应缓慢且谨慎地进行,以避免对声带的额外损伤。
三、气胸气胸是气管插管的另一个潜在并发症。
它指的是气体进入胸腔,导致胸腔膜与肺组织之间的空隙增大。
气胸可能会导致呼吸难点和胸痛等症状。
预防措施:1. 在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插管的深度,避免插入过深,以减少气胸的风险。
2. 定期检查插管的位置,确保其在气管内稳定,避免与气管壁磨擦引起气胸。
3. 在插管后,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和胸部的X射线结果,及时发现和处理气胸。
四、气管炎气管插管可能会导致气管炎的发生,这是由于气管黏膜受到刺激和损伤所致。
气管炎可能会导致咳嗽、喉咙疼痛和呼吸难点等症状。
预防措施:1. 在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尽量减少对气管黏膜的刺激和损伤。
高龄手术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后的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倪海芳;秦晓云【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手术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后的并发症及护理防范措施.方法选取气管插管拔管后的年龄≥70岁的患者110例,观察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后的情况,对相应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结果本组中,呛咳患者19例(17.3%),咽喉疼痛患者28例(25.5%),拔管后低氧血症再插管的患者3例(2.7%),误吸患者7例(6.4%),气道痉挛患者4例(3.6%),高血压患者2例(1.8%),心脏骤停患者1例(0.9%).结论气管插管拔管后患者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年(卷),期】2015(001)004【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气管插管;拔管;并发症【作者】倪海芳;秦晓云【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江苏无锡2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气管插管是将一特质的气管内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是现今常用的一种急救措施,也是呼吸道管理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缺氧、CO2潴留和酸碱失衡等症状。
但由于气管插管是一种创伤性的操作,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伤害,而且插管置留的时间越长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就越大,因此及时拔管是很重要的[2]。
据研究[3]表明,由于临床主要关注插管时的监护,而对拔管的监护不够重视,导致患者拔管后出现了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所以如何减少拔管后的并发症值得临床医护人员关注。
2012年1月—2014年6月本院对110例年龄≥70岁的患者进行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进行气管插管拔管后的110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52例,年龄70~93岁,平均(75.1±2.5)岁,插管时间为6 h~18 d, 平均(7.9±1.5) d, 麻醉插管者45例,其他疾病插管者65例。
非计划性拔管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在医疗领域中,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在患者无法自主呼吸或气管插管处于气囊自动排空状态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意外地将气管插管拔出的行为。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呼吸中断,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非计划性拔管可能发生在许多临床环境中,如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急诊室以及转运过程中等。
尽管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改善,但非计划性拔管仍然是医疗事故中严重的事件之一。
据统计,非计划性拔管在全球医疗场所中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因素可以通过规范的操作和预防措施来避免。
然而,某些情况下,即使在最严谨的操作下,非计划性拔管仍然可能发生。
以下是一些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常见原因:1. 意外移位:在匆忙的环境下,例如转院过程中或抢救急诊情况下,气管插管可能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而意外移位。
这种情况下,患者的气道将失去通畅,呼吸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2. 设备故障:气管插管设备的故障也可能导致非计划性拔管。
例如,气管插管管道的断裂、固定装置的松动或失效等问题都可能使插管脱离原位。
3. 患者不安:某些病患,特别是儿童或焦虑的患者,可能会无意中成功地拔掉气管插管。
在这些情况下,患者的非自愿行为导致插管脱落,使医务人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
4. 错误操作:在繁忙或紧急环境中,医务人员的疏忽或错误操作也可能导致非计划性拔管。
例如,过度拔出插管或错误固定插管等操作失误都可能引起插管脱位。
非计划性拔管的后果可能是严重的,它可能造成患者窒息、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是医务人员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为了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医疗机构和专业组织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培训对于减少非计划性拔管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应该接受专业的培训,熟悉操作细节,遵循标准操作规程来确保插管的稳定性。
非计划性拔管护理措施引言在医疗领域中,拔管是指将插入患者身体的气管插管或者其他类型的管道移除的过程。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拔管可能会变得非计划,即在没有提前计划的情况下执行拔管操作。
非计划性拔管可能发生在患者自发拔管或不恰当操作引起的拔管等情况下。
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迅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来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非计划性拔管护理措施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目的•保护患者气道通畅:非计划性拔管可能导致患者气道堵塞,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迅速采取措施来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
•预防并处理拔管引发的并发症:拔管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包括呼吸困难、声门痉挛等。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提供心理支持:非计划性拔管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意外且具有紧急性的事件,护理人员需要提供心理支持来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焦虑。
步骤1.立即发现:护理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及时发现非计划性拔管的情况。
通常,患者的突然咳嗽或呼吸急促可能是非计划性拔管的信号。
2.确保患者安全:护理人员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例如,将患者放置在恰当的位置,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3.恢复通气: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呼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恢复通气。
这可能包括给予患者人工气道插管或使用面罩给氧等方法。
4.监测患者状况: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和心率等指标。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5.与医生沟通: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非计划性拔管的情况,并根据医嘱执行后续的护理措施。
6.提供心理支持:非计划性拔管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小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焦虑。
注意事项1.牢固固定:在患者恢复通气后,护理人员需要确保人工气道插管或面罩的固定牢固,避免再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情况。
2.加强监测:非计划性拔管后,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状况,包括观察呼吸情况、皮肤颜色和意识状态等指标,以及定期测量血压、心率和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