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3复习提纲
- 格式:docx
- 大小:16.15 KB
- 文档页数:2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1 希望你喜爱物理1、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是实验物理学的先驱,第一位用望远镜观察星空的人,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
牛顿:英国科学家,创立了经典力学,有三大运动定律。
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之父”。
创立了相对论。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两种测量。
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
2、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
3、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和纳秒(ns)4、单位换算关系:(1)长度单位:① 1km=103m=106mm=109µm=1012nm;② 1m=10dm=102cm=103mm(2)时间单位:①1h=60min;②1min=60s;③1s=103ms;④1ms=103µs;⑤1µms=103ns5、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看: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破损,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记录的数据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即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并注明单位。
6、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2)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7、学会估测长度和时间:(1)知道1m的长度:会估常见物体的长度。
(走两步约1m,一层楼高约3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2)用脉搏估测时间: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例:测量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化曲为直法(例:测一段曲线长度、从地图上测京广线的长度)(3)三角板直尺配合测量法(例: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a、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方法:①先用刻度尺测量出一沓纸的厚度为D,②数出这沓纸的张数为n(注:张数不等于页数,一张纸等于两页),③一张纸的厚度d=D/n。
2023年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笔记归纳第一章:力和运动- 1.1 力的概念和特征- 1.1.1 力的定义- 1.1.2 力的单位和测量- 1.1.3 力的合成与分解- 1.2 运动的描述和研究方法- 1.2.1 运动的描述- 1.2.2 运动的图像与图表表示- 1.2.3 运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物体的运动规律- 2.1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2.1.1 牛顿第一定律- 2.1.2 惯性与非惯性系- 2.2 牛顿第二定律和质量- 2.2.1 牛顿第二定律- 2.2.2 质量和重量- 2.3 牛顿第三定律和力的平衡- 2.3.1 牛顿第三定律- 2.3.2 力的平衡条件- 2.4 运动的若干规律- 2.4.1 物体在运动中的变速运动- 2.4.2 物体在平抛运动中的速度和位移- 2.4.3 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速度和位移第三章:测量物体的物理量- 3.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3.1.1 长度的测量- 3.1.2 时间的测量- 3.2 其他物理量的测量- 3.2.1 面积的测量- 3.2.2 体积的测量- 3.2.3 质量的测量- 3.3 误差与精度- 3.3.1 测量中的误差- 3.3.2 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第四章:热与能- 4.1 温度与热量- 4.1.1 温度的概念和测量- 4.1.2 物体的内能- 4.2 物体的热学性质- 4.2.1 物体的热膨胀性质- 4.2.2 物体的比热容性质- 4.3 能源与能量转化- 4.3.1 能源和能量的概念- 4.3.2 能源与能量的转化第五章:光的传播- 5.1 光的直线传播- 5.1.1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5.1.2 光的传播速度- 5.2 光的反射和折射- 5.2.1 光的反射现象- 5.2.2 光的折射现象- 5.3 光的色散和光的合成- 5.3.1 光的色散现象- 5.3.2 光的合成与分解第六章:应用光学- 6.1 光的反射应用- 6.1.1 平面镜的成像- 6.1.2 球面镜的成像- 6.2 光的折射应用- 6.2.1 透镜的成像与应用- 6.2.2 光的天文学应用以上是2023年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复习提纲笔记归纳,包含了各章节的重点内容,供复习参考。
高中化学复习提纲(全套)
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复
1.1 基本概念
- 原子结构
- 元素周期表
- 分子结构
1.2 化学方程式
- 离子方程式
- 平衡方程式
- 氧化还原方程式
1.3 化学反应
- 酸碱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 气体的化学反应
第二章:常见化学物质复
2.1 酸碱盐
- 酸的性质和分类
- 碱的性质和分类
- 盐的性质和分类
2.2 金属与非金属
- 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
- 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
2.3 有机化合物
- 烃类
- 醇类
- 羧酸类
第三章:化学实验与实践3.1 基本实验操作
- 配制溶液
- 提取纯净物质
- 分离混合物
3.2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 显色反应管
- 酸碱滴定仪
- 蒸馏器
3.3 常见化学实验
- 酸碱滴定实验
- 气体检验实验
- 溶液浓度实验
第四章:化学应用与相关知识4.1 化学工业
- 常见化学工业原料与产品
- 化学工业生产过程
4.2 环境与化学
- 大气污染与控制
- 水污染与控制
- 土壤污染与控制
4.3 化学与生活
- 食品添加剂
- 药物与药理学
- 日常用品的化学原理
以上是高中化学复习的全套提纲,涵盖了基础知识、常见化学物质、化学实验与实践以及化学应用与相关知识。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2023年高考数学复习提纲及大纲(最新最全)复提纲1. 函数- 函数的概念及分类- 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 常见函数及其性质2. 数列- 数列的概念及其分类- 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 常见数列及其性质3.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关系式- 常见三角函数的性质- 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方程4. 平面向量- 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 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应用- 向量共线、垂直及夹角的判定5. 解析几何- 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及其应用- 空间直角坐标系及其应用- 点、直线、圆、锥面、曲面及其方程大纲1. 函数与导数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2 常见函数及其变换1.3 导数概念及其计算法1.4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1.5 函数的单调性及曲线的凹凸性2. 不等式组与线性规划2.1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2.2 多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2.3 线性规划基本概念及其解法3.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3.1 数列的概念及性质3.2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及其应用3.3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应用4. 三角函数4.1 角度及弧度制与三角函数关系4.2 常见三角函数及其性质4.3 三角函数的图像及其变换4.4 解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及解法5. 平面向量5.1 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5.2 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应用5.3 向量的共线、垂直、平行及夹角的判定6. 解析几何6.1 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及其应用6.2 空间直角坐标系及其应用6.3 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坐标表示7. 概率论基础7.1 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概念7.2 基本概型及其计算7.3 条件概率及乘法公式7.4 全概率公式及贝叶斯公式8. 统计与统计图8.1 样本与总体的概念及其统计量8.2 常见统计图及其应用8.3 正态分布及其应用。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地理复习提纲一、自然地理知识1.1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1.2 大气层与天气- 大气层的组成和分布- 气温、气压、湿度和风的关系- 雨水的形成和降水的规律1.3 水资源与水循环-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1.4 陆地地貌与水资源- 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的特点- 瀑布、峡谷和巨石的形成过程-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人文地理知识2.1 人口与人口分布- 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人口的增长- 人口密度和人口负荷的计算2.2 农业与农业区位- 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不同农业区位的特点和农作物的区域分布 - 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2.3 工业与工业区位- 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变化- 不同工业区位的特点和主要工业产品的分布 - 工业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2.4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的演变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3.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GIS在地理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GIS在社会、经济、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案例3.2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和构成- GPS在交通、导航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 GPS对于物流、旅游等行业的影响3.3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 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的因素和影响-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与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4.2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 资源的耗竭和再生利用- 资源利用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3 灾害防治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防治措施- 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 灾害防治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五、地理实践与社会参与5.1 地理实地考察与报告撰写- 实施地理考察的目的和方法- 地理考察报告的结构和写作要点 - 通过地理实践提高社会参与意识 5.2 地理问题课题的研究与解决- 选取地理问题课题的原则和步骤- 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六、思考与拓展6.1 地球的未来与人类责任- 地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人类对地球未来的责任和担当6.2 地理学科的发展与应用- 地理学科的意义和价值- 地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6.3 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地理意识和环境意识的重要性以上是八年级上册地理的复习提纲,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整理,帮助你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全面回顾并加深理解地理知识。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1.1中国的疆域(考察重点:位置、海域)1、我国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北 半球 、 东半球。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大部分 北温 带、少部分 热带、无 寒带。
2、我国陆地领土面积 960 万平方千米,世界第 3 。
3、我国领土四端(见图)东西跨度大导致 时差;南北跨度大导致 温 差。
4、如图我国四大海域从北到南依次为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图中标记台湾岛 、台湾海峡、海南岛、琼州海峡。
其中我国的内海是 渤海和 琼州海峡。
5、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简】如何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主体位于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便于发展多种经营。
②季风气候显著,降水丰富。
③各地气候差异大,自然景观优美,民俗多姿多彩,旅游资源丰富。
④海陆兼备,便于对外贸易与联络1.2 中国的行政区划(考察重点:熟记位置、简称和行政中心)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大致分为省、县、 镇 三级。
图3.3南海诸岛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北京 天津石家庄郑州 太原 济南 武汉 长沙 南昌 合肥 南京 杭州上海福州广州 南宁台北 海口香港澳门 成都 重庆贵阳 昆明拉萨乌鲁木齐西宁 兰州银川 西安 黑吉辽京津 冀 晋 豫 鲁 苏 皖 浙 沪赣 湘 鄂 闽 粤 港澳 琼桂台 云、滇 贵、黔川、蜀 藏青 新甘 、陇陕秦 内蒙古渝宁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1.3 中国的人口(考察重点:人口分布、影响因素、人口密度)1、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第7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超14.1亿。
2、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交通、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有关。
3、我国的人口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目前人口增长速度缓慢,2016年元旦起全面开放二胎,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人口问题。
八年级生物复习提纲最新归纳以下是八年级生物复习的提纲:
1. 生物的基本概念
1.1 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1.2 生物的层次及其交互关系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2 细胞的代谢和能量转换
2.3 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3.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3.1 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3.2 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调控
3.3 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
4. 基本组织与器官
4.1 动植物的组织类型和结构特点
4.2 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5.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5.1 植物的营养和代谢
5.2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5.3 植物的繁殖方式和适应策略
6. 动物生存与繁衍
6.1 动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6.2 动物的营养和消化
6.3 动物的呼吸和循环
6.4 动物的排泄和神经调节
6.5 动物的生殖和继承
7.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7.1 生物的适应和生态位
7.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7.3 生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提纲涵盖了八年级生物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
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要求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拓展。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1.1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2 我们怎样学地理——学会看地图:地图的种类:鸟瞰和平面 地图的组成:①图例和注记:介绍每个物体的标志。
②方向:用来辨别方向的;有坐标:N 为北S 为南E 为东W 为西;无坐标: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南北)纬(东西)度确定方向。
③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单。
a.数字式 b. 文字式 c. 线段式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辞书 ②咨询有关人士 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2.1 认识地球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对地球形状的说法:“盖天说”和“浑天说”。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月食现象.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仪:南极、北极、地轴。
地轴与地球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
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
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危险的弧线,叫做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 和160°E 。
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 、160°E.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1、地球的自转§2.2 世界的海陆分布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陆地”概况地球海陆分布 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
地理必修I复习材料1 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其中自然天体中基本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八大行星公转的特点: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光年——距离单位,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液态水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 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 太阳活动 影响日 冕 太阳风 磁暴、极光色 球 耀斑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日珥光 球 太阳黑子 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
2.1-2.3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尖锐或者低沉是指音调不同)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震耳欲聋”“引吭高歌”)
音色(与发声体声带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在电话里能听出是谁是因为音色不同,不同的乐器发出的音色不同,我们通过敲击来区别瓷器是根据音色)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