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题(11)(含解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6
2019高考历史一轮编练习题(2)李仕才一、选择题1、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解析: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西周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D项正确。
2、(2017·汕头二模,24)据传尧去世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位天子。
对此,孟子认为这是天意。
这说明( )A.孟子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B.孟子倾向于恢复王位禅让制C.中国自古就有选贤举能的传统D.周天子已失去统治的合法性答案 A解析材料中并未体现孟子的政治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对中国古代禅让制的认识,不是其传统,故C项错误;当时处于原始社会,不是西周,故D项错误。
3、下面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嗣查表。
据此可推知( )向背和综合国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军人体质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就各项数据来看,清军士兵身体素质落后于日军士兵,间接反映了清政府军队建设的滞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清军战斗精神的信息,故D项错误。
4、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
这折射出顾炎武( )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思想。
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A项错误;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辨伪,故C项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5、(2017·河南濮阳一模)“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
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2020·江西高三联考)薛君度在《中国外交新论》一书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没有实现彻底的中立和不结盟的资本,因为自立的前提是自强。
”这可以用来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A.外交方针与具体国情不符B.推行“一边倒”政策是势之必然C.急需改变和调整外交政策D.中立更能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解析:选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不致处于孤立地位,这与作者的观点相一致,故B 项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与具体国情相符的,故A 项错误;实行“一边倒”政策是与我国当时的国情相符的,故C项错误;成立之初的中国国力贫弱,面对美苏对峙和“冷战”,中立不能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故D项错误。
2.(2021·河北承德模拟)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和平共处”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解析:选D。
“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说明中共主张在废除国民党与西方国家已经签订的条约的基础上与他们重新建立新的平等关系,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特征,故D项正确。
“和平共处”强调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故A项错误;“一边倒”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主张废除中国近代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故C项错误。
3.(2020·四川德阳一模)苏联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1950年)》上图作为中苏关系的史料,其价值在于( )A.是研究中苏建交的第一手资料B.真实还原了签约现场的细节C.用于印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艺术再现了中苏的友好关系解析:选D。
第五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831年11月23日清晨,里昂工人起义队伍占领了整个里昂城。
起义工人成立了工人委员会,发表告市民书,宣布自己的政治主张,要求实行民主选举,把自己的代表选进政府。
当时的工人领袖甚至邀请警察局长参加他们的辩论会。
这从根本上表明( ) A.工人运动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B.工人对资产阶级本质认识不足C.法国工人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D.法国里昂工人建立政权的尝试解析:选A 从里昂工人请警察局长参与辩论看,显然工人阶级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这也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2.(2012·珠海模拟)《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全面完整的党纲,恩格斯曾经指出:“一般来说,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虽没有它的实际行动那样重要。
但是,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
”这表明《共产党宣言》( )A.具有科学的指导性B.是共产党人的一面旗帜C.具有理论的开创性D.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性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宣言》的意义。
根据恩格斯的论述来看,他强调的是《共产党宣言》的纲领性和旗帜性,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虽然也符合《共产党宣言》的特点,但都不符合题意。
3.(2013·合肥月考)“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
”材料反映巴黎公社( ) A.财政困难,倡导勤俭节约B.委员们具有“公仆”意识C.坚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解析:选B 从“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和“如坐针毡”看,公社委员不愿意搞特殊化、脱离群众;他们廉洁奉公,具有“公仆意识”。
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信息与“国家机器”和“无产阶级专政”无关。
人教版历史高考一轮选练习题一、选择题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业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
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
2、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海禁政策【名师点睛】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虽是明清政府实行的防御自卫式的政策,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又有消极落后的一方面,海禁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了工业化的契机。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
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
这反映出( )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解析:选B。
在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到了商朝后期,其占卜的范围大大缩小,由此可知到商朝后期,商王的权力有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项。
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其政局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占卜范围和内容的一些变化,没有涉及宗教祭祀活动的情况,排除C项;在先秦时期,神权与王权结合得非常紧密,并没有分离的趋势,排除D项。
2.(2020·北京丰台区二模)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
史书记载“殷民大悦”。
后武庚叛乱被杀,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未参加叛乱的纣王之兄微子启,国号宋。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血缘认同B.维护社会稳定C.实现贵族平等D.加强直接管理解析:选B。
由材料“武庚叛乱被杀,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未参加叛乱的纣王之兄微子启”可知,此举可以削弱叛国势力,维护社会稳定,故选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认同,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贵族间的平等关系,排除C项;分封制并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排除D项。
3.(2021·福建莆田模拟)卫国为殷商故地,周初分封卫国时,周公命始封君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之”。
据此可知,周初( )A.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B.对殷商遗民实施怀柔政策C.采用儒法并施的治理策略D.承袭殷商的地方治理模式解析:选B。
周公命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之”,这说明周初对殷商遗民实施了怀柔政策,以巩固统治,故选B项。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习练(10)(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习练(10)(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习练(10)(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基础习练(10)李仕才一、选择题1、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据此可知,列宁认为( )A.俄国参加“一战”引发了“二月革命”B。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C.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D。
“一战”前夕的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答案】A2、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
这表明( )A.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发生转变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
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答案】A【解析】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故A项正确。
3、下面是发生于1894年的某场战争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参战舰艇(艘)火炮(门)兵力(人)舰船损失伤亡人数中方10191 2 0525艘沉没 1 200日方12272 3 5665艘重伤300A。
北洋舰队损失较大B。
北洋水师实力损失过半C.日本舰队毫发无损D.中国军队率先撤离导致中国惨败【答案】A【解析】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排除B;黄海海战中,日本有五舰重伤,三百人伤亡,排除C;黄海海战中,日本率先撤离战场,排除D。
综合测评(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清嘉庆十年(1805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情况:“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田。
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江西新城地区( )A.对外贸易迅速发展B.商业市镇空前繁荣C.农业生产逐渐衰落D.小农经济受到冲击2.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烟,英国人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
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3.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 )A.虎门销烟池遗址B.虎门销烟浮雕C.电影《林则徐》(1959年)D.[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2015年)4.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由灵活逐渐转向僵化B.立场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外交政策正逐步与国际规则接轨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5.[2021·河北保定期中]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政治制度。
他认为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的局面;议员和总统皆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
这说明( )A.魏源主张制度变革,仿英立宪B.近代士人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C.西方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D.少数国人对西方制度有了初步认识6.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近20年来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基本肯定,认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必须以“三大革命”(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纲。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故D项正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故C项错误。
2.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
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滑公即位;宋滑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
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传贤优于传子B.宗法制度瓦解C.王室逐渐衰微D.殷人旧俗影响【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国是殷商遗民之国,因此其制度方面更多地继承了殷商的继承制度,即兄终弟及,故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对传长与传贤两种继承方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传贤优于传长,排除A项;题干涉及时间是西周,宗法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王室衰微是在西周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3.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从一而终”“不事二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
这说明了( )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B.儒学主流地位确立C.官僚政治开始形成D.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春秋中后期,“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他们不再“从一而终”“不事二君”,甚至出现了“臣一主二”的现象,说明随着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瓦解和宗法制的崩溃,人们不再受到固有观念的束缚,故选D项。
4.战国时期,各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在政务和军事两个方面,君主都需要专门的辅佐之官。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
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
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
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的。
(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案(1)实行军功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制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辱民:实行严刑峻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
解析第(1)问,三个“低下”是指生产率低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指生产关系落后,反映的是改革前秦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存在的问题,故应列举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相关措施。
第(2)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理解愚民、辱民和穷民的含义,进而联系相关知识,列举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愚民是使人民愚昧无知,应列举文化专制政策;辱民就是侮辱人民,让人民没有尊严,从而尊崇权贵,敬畏皇家,故这方面应列举的是严刑酷法;穷民就是使人民贫穷,此项应列举商鞅经济上与民夺利的相关措施。
第(3)问,从“愚民、辱民和穷民”等措施分析可知,法家强调集权,实行严刑酷法等,这是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起来。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时空定位【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政治方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文化方面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2019某某单井田制近几年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1)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科,1,3分集中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注重考查核心价值观引领,如制度创新等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
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017某某单科,1,3分青铜器2016某某单科,1,3分宗法制的内涵与特点2015某某单科,1,3分分封制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考点集训】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X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X国,最后双方在纟需葛开战,X 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X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练习题(11)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这表明( )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发展。
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汉唐到宋代大臣地位的变化,要注意其对应关系:世家大族到科举、坐而论道到直立奏对,前者体现选官的变化,后者体现君臣关系的变化。
秦朝以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不能说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君主专制登峰造极是在清朝,C项不符合时间概念;选官制度只是变化之一,D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的两种变化都属于官僚政治的表现,故B项符合题意。
2、《数字中国-2016》:“从城市建制、城市功能、城市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宋代的城市化远超其他王朝。
城市人口比例达前所未有20%,而后世就连清朝嘉庆盛世也只不过7%,民国只有10%。
当时世界上的最大城市开封人口达150万,远远超过当时的伦敦的10万。
”下列与宋代城市化增长无关的因素是( )
A.古代中国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繁荣
C.海外贸易与货币经济的发达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扶植
【答案】D
【解析】城市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由“重农抑商政策”的内涵可以确定古代中国政府不可能扶植鼓励城市化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
3、九一八事变后,民国史学家发扬传统史学精神,大力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以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这里的“传统史学精神”最有可能源自( )
A.原始儒学B.南宋史学
C.宋明理学D.前清史学
【答案】B
4、下图中的“?”应填( )
A.贵族、平民B.公民、自由民
C.平民、贵族D.罗马人、自由民
【答案】B
5、“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了( )
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题干体现了当时的女学生思想发生变化,但不能推断出女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由于学校广泛开展了女权运动,故A项错误;维新启蒙思想主要涉及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涉及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当时女学生的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抵制专为她们设置的修身课的现象,同时出现了“抗婚”、“逃婚”等现象,用实际行动反抗三纲五常,抵制封建礼教,这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故C项正确;在材料中强调的是学生对封建礼教的抵制,不是自由平等思想,故D项错误。
6、《欧美文学》在讲述某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时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
”下列哪部作品属于这一文学流派( )
A.《哈姆雷特》
B.《人间喜剧》
C.《巴黎圣母院》
D.《老人与海》
【答案】B
【解析】“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剖析与批判,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哈姆雷特》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故A项错误;《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故B项正确;《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C项错误;《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
7、美国总统奥巴马仍在坚持1992年提出的沃尔福威茨理论,即通过武力在全世界保持一种美国领导的单极态势,遏制其他强国的崛起。
沃尔福威茨理论提出的背景是( )
A.东欧剧变
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答案】D
8、1973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与单机,价值43亿美元。
在当时被称为“四三方案”。
这一方案( )
A.属于“文化大革命”促进经济的体现
B.说明领导人有了对外开放的初步设想
C.是各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的结果
D.说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
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
……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
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答案】(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
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
材料一:完全禁止。
材料二:限制。
(3)人民富足;社会安定。
消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
(4)维护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