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咏物言志诗鉴赏共44页
- 格式:ppt
- 大小:6.92 MB
- 文档页数:44
唐诗宋词原文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唐诗宋词原文及赏析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大词人。
十首咏物诗并简单赏析咏物诗是诗歌的一种形式,通过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描述和赞美,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十首著名的咏物诗及简单赏析: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场景,以明月为媒介,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登高远望的方式,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诗人的豁达情怀。
3.《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现了梅花在寒冬中的坚强和独立,以及它那淡雅的香气。
4.《荷叶杯》——杨万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这首诗以荷叶杯为媒介,表现了诗人对于时代的失望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为媒介,表达了时间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6.《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通过对江雪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孤独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7.《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以春天的清晨为媒介,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诗人的感悟。
8.《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以山行为媒介,表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9.《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首诗以黄鹤楼为媒介,表现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10.《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以小池为媒介,表现了大自然的细腻和诗人的感悟。
这些咏物诗通过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描述和赞美,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基本特点1、标题:直接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3、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5)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4、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2)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方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一)注意“三读”1、读标题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
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唐诗宋词经典赏析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唐诗和宋词成为了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对几首经典的唐诗和宋词进行赏析。
一、《静夜思》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和含蓄的表达打动了很多读者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是《静夜思》的开篇,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奇特的景象,给人以一种神秘而空灵的感觉。
接着,诗人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怀。
这种思乡之情常常在人们离乡背井之时产生,它带有浓郁的感伤色彩。
《静夜思》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更凭借诗人对故乡的深情表达,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直接而深刻地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部分,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
二、《江南春》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江南春》是一首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宋词。
它以其绮丽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而著名。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是《江南春》的开篇,通过描绘春天的鲜艳景象,给人以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杨万里通过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令人感叹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
在描绘春天的同时,杨万里还把目光投向了江南的山水田园风光。
他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这样的语言展示了江南风景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这种描述方式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诗意,给人以一种亲切而温馨的感觉。
《江南春》通过对春天和江南风景的描绘,给人以一种宁静安详、自然而然的感觉。
它是一首具有浓郁田园风格的词作,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三、《登鹳雀楼》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沉的意境而闻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是《登鹳雀楼》的开篇,通过描绘高山和流水的壮丽景象,给人以一种豪迈和无穷的感觉。
接着,诗人采用了倒装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来表达对追求卓越的渴望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这种表达方式直接而深刻,给人以一种勇往直前的情感。
台州中学古诗复习(一)咏物言志诗一、知识梳理:(一)概述:诗歌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一般分三类:一是人物形象形象(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
二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三是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的描绘或欣赏,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的诗歌。
这类诗有的以物喻人,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如曹邺的《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也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用大老鼠来比喻、讽刺剥削者。
有的托物言志、咏物抒怀,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用象征、比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的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
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表达了作者追求清廉正直,不为浊世之风污染的高尚情操。
有的描摹情态,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中海棠就是诗人本人,其爱花、惜花之情极为深切,可感触到诗人豁达洒脱的胸襟。
(二)咏物诗常见物象:1.蝉:悲凉或品行的高洁。
2.梅花:代表高洁人格。
3.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4. 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5.菊花:傲霜之花,隐逸、高洁、脱俗。
6.莲花:代表高洁、雅致、宁静等。
7.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 8.水仙:玉洁冰清,高贵清雅。
唐诗宋词鉴赏第一部分《唐诗鉴赏部分》1、感遇十二首之一五言古诗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wei1)蕤(rui2):草木枝叶茂盛下垂下的样子。
2.自尔:自然。
3.“闻风”句:闻到了风吹送过来兰桂的香气,而生爱慕之心。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中进士后,曾任过左拾贵,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
有《曲江集》。
后人评他的诗“首创清淡之派”,《感遇》诗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感遇十二首之二五言古诗张九龄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注解】:1.“滞虑”一句:心中没有困惑才显得孤独清高。
滞虑,困惑。
2.飞:比喻身在朝廷。
3.沉:比喻闲散在野。
4.理自隔:朝野相去甚远,情势隔断不通。
【赏析】: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3、感遇十二首之三五言古诗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解】:1.岂伊:岂唯。
唐诗宋词鉴赏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艺术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唐诗宋词进行鉴赏,欣赏其中的美丽与深意。
首先,我们来品味一首唐诗。
这首诗是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凉爽,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杜牧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欣赏一首宋词。
这首词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中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城之中。
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致的构思,展现了苏轼的才华和风采。
唐诗宋词的鉴赏需要我们对其中的意境和艺术表现有敏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注意诗词的韵律和语言的美感,同
时也要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内在含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欣赏到唐诗宋词的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唐诗宋词鉴赏是一种艺术享受,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其中的美丽与深意。
通过对诗词的品味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卓越成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宋词的世界,感受那些千古流传的韵味。
唐诗宋词鉴赏第一部分《唐诗鉴赏部分》1、感遇十二首之一五言古诗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wei1)蕤(rui2):草木枝叶茂盛下垂下的样子。
2.自尔:自然。
3.“闻风”句:闻到了风吹送过来兰桂的香气,而生爱慕之心。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中进士后,曾任过左拾贵,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
有《曲江集》。
后人评他的诗“首创清淡之派”,《感遇》诗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感遇十二首之二五言古诗张九龄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注解】:1.“滞虑”一句:心中没有困惑才显得孤独清高。
滞虑,困惑。
2.飞:比喻身在朝廷。
3.沉:比喻闲散在野。
4.理自隔:朝野相去甚远,情势隔断不通。
【赏析】: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3、感遇十二首之三五言古诗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解】:1.岂伊:岂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