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古诗阅读之咏物言志诗作者:卢家连杨守训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5年第42期【技法指津】一、概念与特点咏物言志诗是指作者以生活中某一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以此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理想志向或爱憎好恶等思想情感的一类诗。
描摹其态求形似,融入哲理求神似,形神兼备是此类诗的特点。
二、常见类别及主旨1.单纯咏物。
状物之形貌,写物之神态,只求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情感,只为表达作者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2.托物言志(志向)。
诗中描绘的物象只是载体,借以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抱负追求与豪情壮志。
名为咏物,实则通过描摹物象特征展示个人志向: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或坚持理想、绝不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或表达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等等。
3.托物喻理。
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自然法理、社会道理、人生哲理。
4.托物讽世。
通过咏物来讽喻揭露批判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讽刺丑恶的人性。
5.咏物抒怀(情感)。
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或表达羁人生不幸遭遇的愤懑感慨;或表达羁旅离愁;或表达思乡念亲之情;或表达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或忧国忧民,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针砭时弊;或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等等。
三、常考题型针对咏物言志诗,一般有以下几种题型。
1.这首诗所描写的主要意象(物象)是什么?有何特点。
2.通过分析意象(物象),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性格追求。
3.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物象)的寓意,进而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或主旨。
4.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或比较两首诗情感技巧的异同。
四、鉴赏方法1.抓“物”的特点。
鉴赏咏物言志诗,首先要注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
我们只有准确抓住外形特点,分析物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才能展开联想,探求到主旨。
如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植物,有耐寒的特点,能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所以二者往往象征坚贞不屈、孤傲直立、刚正不阿等品质。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理解古诗常见意象。
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分析比照、衬托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问储藏【咏物诗的鉴赏】1、含义: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表达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予了肯定的感情。
在诗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奇特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特点: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咏子规,题目即为《子规》;咏葡萄,题为《葡萄》;咏牡丹,题为《赏牡丹》。
其次,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石灰吟》中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燃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
其实根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德,寄予作者的情志。
如对于青松,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对于梅花,我们可以读出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对于石灰,我们可以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固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表达,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3、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予的常见情感:第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其次表达自甘孤独、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第四,表达对人民的怜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鉴赏方法: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予的感情。
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寓情于物,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基本特点1、标题:直接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3、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5)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4、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2)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方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一)注意“三读”1、读标题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
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诗一、概述诗歌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一般分三类:一是人物形象造的人物形象(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
二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三是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的描绘或欣赏,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的诗歌。
这类诗有的以物喻人,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如曹邺的《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也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用大老鼠来比喻、讽刺剥削者。
有的托物言志、咏物抒怀,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用象征、比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的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
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表达了作者追求清廉正直,不为浊世之风污染的高尚情操。
有的描摹情态,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中海棠就是诗人本人,其爱花、惜花之情极为深切,可感触到诗人豁达洒脱的胸襟。
(二)咏物诗常见物象:1.蝉:悲凉或品行的高洁。
2.梅花:代表高洁人格。
3.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4.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为隐者所爱,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
5.菊花:傲霜之花,隐逸、高洁、脱俗。
6.莲花:代表高洁、雅致、宁静等。
7.东风:旷达、欢愉、希望。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第一章:咏物言志诗的概念与起源1.1 咏物言志诗的定义1.2 咏物言志诗的起源与发展1.3 咏物言志诗的特点与价值第二章:咏物言志诗的写作技巧2.1 观察与描写2.2 寄托与象征2.3 对比与衬托2.4 咏物言志诗的构思与表达第三章:咏物言志诗的情感表达3.1 咏物言志诗中的情感分类3.2 情感表达的方法与技巧3.3 情感表达的深度与内涵第四章:咏物言志诗的审美鉴赏4.1 咏物言志诗的审美特点4.2 鉴赏咏物言志诗的方法与步骤4.3 咏物言志诗的审美价值与意义第五章:经典咏物言志诗鉴赏案例分析5.1 《墨梅》王冕的诗鉴赏5.2 《石灰吟》于谦的诗鉴赏5.3 《竹石》郑燮的诗鉴赏5.4 学生互动环节:分享自己的咏物言志诗作品及鉴赏心得第六章:唐代咏物言志诗鉴赏6.1 唐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6.2 唐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6.3 唐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蝉》虞世南第七章:宋代咏物言志诗鉴赏7.1 宋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7.2 宋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7.3 宋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墨梅》黄山谷第八章:明代咏物言志诗鉴赏8.1 明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8.2 明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8.3 明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竹石》郑燮第九章:清代咏物言志诗鉴赏9.1 清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9.2 清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9.3 清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石灰吟》于谦第十章:现代咏物言志诗鉴赏10.1 现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10.2 现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10.3 现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兰》郭沫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咏物言志诗的概念与起源难点解析:咏物言志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较长,需要对各个时期的特点进行详细梳理;咏物言志诗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鉴赏,需要对这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咏物言志诗的写作技巧难点解析:观察与描写需要对咏物言志诗中的物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寄托与象征需要理解诗人在诗中寄托的志向与情感;对比与衬托需要把握诗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构思与表达需要分析诗的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
咏物言志诗常见手法咏物言志诗,顾名思义,是通过描写物品的外形、特性、属性等来表达抒情意境,借以展示对生命、时空、自然的感悟和认识。
在艺术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大致可以归纳如下:一、描述快照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撷取某个瞬间、某个姿态来展示物品独特的魅力。
例如:“君子剪不断,妖姬又重愁。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首《青玉案·元夕》通过描绘桥上人们热闹的场景,展示出燕子翻飞、鱼儿跃动的美妙景象,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又表现出节日喜庆氛围。
二、夸张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突出物品的特性和形象,形成生动色彩。
例如:“翠竹连篱落,珠帘半卷开。
客来茶犹热,新雨浴初晴。
”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夸张写法,形象生动地描述出禅院中宁静优美的环境,使人心生向往。
三、拟人手法这种手法以物品为人,赋予其感情和品性,表现出自然界万物的生命力。
例如:“高山流水,凭君传语。
青山横北秦,白水绕东郭。
”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通过把山水比作人物,形成了壮美的景象,同时表现出作者那坚毅、豪迈的性格特点。
四、写景对物这种手法通过写景对物,可以表现出物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展示出自然界的美妙。
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首《点绛唇·江城子》通过对江城美景的描绘,与娇美的女子对比,进一步表现出女子的清丽、形貌。
以上四种手法只是常见的一部分,实际上,咏物言志诗的创作手法各异,无一例外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世界的感悟和理解。
在艺术创作中,要善于把握各种手法,真正做到“调翠与山一色,衬红无数行香”,让读者感受到心灵和视觉的双重享受,由衷地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
“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
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
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
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
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
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