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9.06 KB
- 文档页数:5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通用21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通用21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最近,我拜读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使我收获颇多,感悟颇多。
记得刚看到书名时,便吸引了我,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童年的秘密是什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众多的困难,其中成人所设置的障碍是关键。
我们成年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对设计孩子的人生越来越“热心”、“积极”、“强势”、“自我中心主义”,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作为童年主人的孩子反而几乎失去了选择童年幸福的权利,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
成人不应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不应该把儿童当作没有生命力的物体,不应该在他小的时候随便支配他,在他长大以后又让他惟命是从。
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它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永恒的思考。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去发现他们“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2《童年的秘密》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之一玛丽亚所著,本书深刻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并解释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儿童心理发生偏差的根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正确对待孩子,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改变家长、家长和老师的观念是必要的。
总之,有必要改变成人的观念,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在作品中,蒙台梭利阐述了她对儿童教育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一个合适的儿童环境。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范文5篇看《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解开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觉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不少,看来多看书真的还是有这个必要的。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专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各国,她还反思了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指出儿童的很多问题源于成人对儿童的错误方式以及对他们产生的压抑,向成人提出了警示。
本书的资料共有30章,好的观点实在很多,我就对我感受比较深的几点阐述一下吧。
1、成人就应受到控告在成人中进行彻底的变革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即使他们能够说服自己这是出于对儿童的爱和自我牺牲,但实际上他们却在无意识中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2、儿童发展的秘密儿童在敏感期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能够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吸收和学习。
当儿童的敏感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就会产生抑郁或愤怒的情绪。
我们不能漠视儿童的心里发展,就应去帮忙他们。
这种帮忙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为儿童的心灵成长带给支持。
3、睡眠失调是儿童成长的障碍成人就应发奋去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才能给儿童带给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
不好把儿童当做没有生命的个体,不好在他们年幼的时候随心所欲地支配他们,在他们长大以后还要求他们惟命是从。
成人务必认识到:在儿童成长中,成人只能起一种次要作用;成人务必尽可能地了解儿童,这样才能给儿童带给适当的帮忙。
正因儿童比成人弱小的多,要想让儿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人就必须要控制自己,学着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把孩子和倾听孩子的心声当成一项神圣的职责。
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就应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好处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8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8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很好的一本书,哪怕是翻开的第一篇章,译者的话看后也很有启发。
童年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我也曾经历孩童时刻,可看现在的孩子,却好像和我生活在两个世界,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活动。
很多事情,很多时候都不被理解,被嗤之以鼻,所以这本书真的有必要读,并且是好好读。
了解孩子,才能走进孩子,同时走进我们自己。
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也许来得比大学更重要些,像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和拉里佩奇所说,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蒙台梭利”小学,他们认为在那里可以自由自在的学习,在那里没有任何消极输入的教育方式。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正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勇于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并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有时候我们以为孩子的不听话就是应该用惩戒的方式去教育,其实根本没有搞清孩子这样做的真正原因。
好比一棵树,看到了有残枝败叶就不管不问直接砍掉,却不问原因。
相当多的成年人都存在“漏了一针”或“漏了几针”的现象,他们可能动作笨拙,不解音乐,缺乏色彩感,不懂艺术,计算迟缓,发音嘶哑,书写凌乱,怯于社交,依赖他人,缺乏决断力等,但由于此时已经错过了敏感期,所以任凭成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
蒙台梭利主张,教室不应该按照安排好了的教学计划将预订的时间内强赛给儿童,而是应该以更有效,更有趣,更适合儿童敏感期特点的方式开发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
教师不应按同样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而应该以每个儿童自发的学习为中心,重视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重视对每个孩子的个别辅导。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精选17篇)《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篇1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书中的前言部分简要的介绍了蒙台梭利的生平和儿童教育观。
她创办“儿童之家”,从事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研究,撰写教育著作,促进了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
其中很多部分让我值得揣摩、思考和回味。
《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
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
蒙特梭利在儿童的秩序感一章中举了很多极易引起共鸣的例子,看的时候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是的,我的小孩就是这样,由于错误的解读,大人常将孩子这些行为解释为无理取闹,而强制要求孩子妥协。
虽然某些要求我们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没什么伤害性,为何不顺着小孩的意思呢?当事情按着小孩的预期发生,他比较会有安全感,我们大人不也较喜欢用习惯的方式做事嘛。
当满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将很惊讶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顺从,不然小孩就会奋力的争取,如果长期外在发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会产生无用感,对小孩意志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
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集合1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童年的秘密》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灵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可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正因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用错了方法。
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
而《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所以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个性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十分值得一看。
这本书里的好的观点是在太多,我此刻就讲几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这是蒙台梭利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我们明白,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
但这个蜂群只选取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
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
被喂了这种极美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
如果工蜂挑选她时,她已经年岁较大,就不可能成为一只蜂皇,正因她已经不再会有贪婪的食欲,她的身体不可能再发展成一只蜂皇。
这些例子能够使我们意识到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儿童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产生惊人的举动。
不能跟随这些冲动力,意味着他们软弱和无活力。
然而当敏感期儿童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是就会有一种外部表现,成人称之为“发脾气”。
然而这真的是儿童的一种无理取闹吗?当然不是,是正因我们成人不明白不了解儿童这种反应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发脾气”的名称。
我们把任何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任何固执或无理性的行为当做任性。
我们也注意到某些发脾气的方式会更加恶化。
很多任性的行为只是人们过去错误地对待儿童并由此恶化而导致不正常的结果。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8篇)《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
蒙台索利撰写的。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8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童年的秘密》中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儿童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
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压制了孩子自发性的活动?蒙台梭利还从七个方面讨论了儿童的发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碍儿童的发展的。
第一、成人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强迫儿童长时间睡觉。
蒙台索利指出,如果我们要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鉴于儿童是一个弱者,那么有着更强个性的成人在指导儿童的时候必须控制自己。
第二、蒙台索利认为,儿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发展,而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因此,成人必须调整自己以帮助儿童享受行走的乐趣。
第三、蒙台索利表示,当我们评价儿童的心理发展时,我们应该根据言语的出现以及从工作中激发出的手部动作的出现来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
第四、蒙台索利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
第五、蒙台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第六、蒙台索利认为,由于成人不理解运动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阻止儿童的身体活动。
而一个“失去肉体自由”的人要比失聪的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惨也更严重。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28篇)在《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以医生、人类学家、教育家的身份告诉我们,如何善待童年,培植养自主、强大、智慧的生命的秘密。
下面给大家分享《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28篇),欢迎借鉴!《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题记:“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它逐渐展现出来。
这种隐藏的秘密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某种模式一样,也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小儿7岁,已是梅小一年级的小学生了。
读完《童年的秘密》一书,看到了蒙台梭利所描述的很多各种情况下的儿童形象,我的感觉是作者很肯定的认同:儿童不仅是个生物体,更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要尊重孩子的心灵,而不是更注重分数。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
”她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力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
由此联想到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所为有多少与此书所著相吻合呢?对比起来,似乎不多。
因为我本身也是一名教师,因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也不曾想到“输在起跑线上”,多年的教育告诉我所谓起跑线只是暂时现象,如果孩子的兴趣、心理爱好不健全,即再多的超前教育也有落后的一天,因而我对孩子的教育更注重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游戏中锻炼孩子,发现孩子培养孩子。
与别的孩子不一样,时至今日,他没有上过一天与学习有关的兴趣班——他不想我也不愿意。
虽然成绩在班级只是中等,但我没有感觉到他差。
因为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他喜欢的活动上,陪他玩,激发他在玩中体验成功、在玩中学习。
我看到的是他每天快乐的笑脸,每天回来看到他的笑容,听到他高兴的介绍在学校发生的故事,积极的要求下去锻炼,我觉得孩子就是应该这样享受生活,学习很重要,学习成绩也很重要,但如果孩子是在我强迫下被动的去学,即使每次考试都得满分又如何呢,经验告诉我如果学习没有兴趣,分数不会长久。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7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童年的秘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暑假期间,怀着虔诚的学习之心阅读了这本专著,本书研究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成人的冲突,并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例子教会教师和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当承担的正确角色和行为。
可以说通过阅读我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提到的有些观点甚至颠覆了以前的认知,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从儿童出生起,我们的心理就被这种思想所支配:“当心这小孩别让他弄脏任何东西。
看住他!提防他”,我们成人对孩子的潜意识就是管控与支配,往往还把这种无尽的管控与支配冠为是对儿童的“爱”与“付出”,须知这种无知的爱往往就是限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根源,对于此书中形象的举例:在早期阶段,所有动物的母亲都会小心地保护它们的后代,并攻击任何接近其后代的人。
但是,家畜的这些母性本能常常会遭到破坏或失去。
众所周知,母猪甚至会吞噬掉它自己所生下的一窝小猪,相反地,野母猪却是最温柔和最富于感情的母亲之一。
动物园里关在笼中的雌虎和雌狮也会吃掉它的幼崽。
这就表明,天赋的保护本能只有在没有人为束缚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地发展。
这形象的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必须要赋予一定自由的环境,很多能力只有在没有人为束缚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发展,这也深深的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儿童的任何学习与能力发展过程需要其自己的空间,不能一味的讲授、管控和支配,当然也不是说任其自由发展,我们应该在这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我觉得应该是在一定规则的前提下的自由发展,规则不能太细。
那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怎样进行操作呢?我认为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
例1:作为班主任的我,经常会收到学生之间的告状,比如说某某把我的笔盒弄掉了,谁和谁闹矛盾吵架了,这时老师往往会马上把学生叫来,了解情况,批评教育,错的一方写检讨,甚至告知家长等等,那么这样做解决问题了吗?表面上看是解决了,可并没有,儿童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成长吗?真正发展了解决与人产生矛盾的能力吗?并没有,原因就在与这一切过程都是在老师的支配下进行的,没有给儿童自己解决矛盾的空间,我想教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止步于了解情况,让儿童自己尝试来解决双方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观察者与引导者,不能作为裁判者。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通用21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童年的秘密》一书是1936年7月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召开之际出版的。
全书除“导论”外分三个部分,共30章。
在这本著作中,蒙台梭利对6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还对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作了分析,同时对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作了论述。
因此,这本著作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研究方面所做的很多工作,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观。
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
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
”“为儿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和真诚的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的秘密,正如科学的调查研究能使我们洞察众多的自然秘密一样。
”(本书第21、22页。
)正因为如此,当蒙台梭利1949年春访问巴基斯坦结束时,人们送给她一只大蛋糕,上面用奶油浇成一本书的形状,写着:“感谢您发现了童年的秘密。
”(R.克雷默:《玛丽亚·蒙台梭利传》,第356页。
)第一章儿童时代儿童正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存在而不是肉体上的存在,才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也正是儿童的精神,决定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并有可能吧人类引向更高级的文明。
第二章成年人应受到控告在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使得他们之间的误解越来越多。
正是这种自我中心的观点,成年人把儿童看做是心灵里空无一物,有待于他们去尽力填塞的某种东西。
因为把儿童看做是脆弱和没有自理能力的某种东西,为此成人就觉得必须替他们做所有事情。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范文5篇看《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解开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觉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不少,看来多看书真的还是有这个必要的。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专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各国,她还反思了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指出儿童的很多问题源于成人对儿童的错误方式以及对他们产生的压抑,向成人提出了警示。
本书的资料共有30章,好的观点实在很多,我就对我感受比较深的几点阐述一下吧。
1、成人就应受到控告—在成人中进行彻底的变革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即使他们能够说服自己这是出于对儿童的爱和自我牺牲,但实际上他们却在无意识中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2、儿童发展的秘密儿童在敏感期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能够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吸收和学习。
当儿童的敏感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就会产生抑郁或愤怒的情绪。
我们不能漠视儿童的心里发展,就应去帮忙他们。
这种帮忙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为儿童的心灵成长带给支持。
3、睡眠失调是儿童成长的障碍成人就应发奋去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才能给儿童带给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
不好把儿童当做没有生命的个体,不好在他们年幼的时候随心所欲地支配他们,在他们长大以后还要求他们惟命是从。
成人务必认识到:在儿童成长中,成人只能起一种次要作用;成人务必尽可能地了解儿童,这样才能给儿童带给适当的帮忙。
正因儿童比成人弱小的多,要想让儿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人就必须要控制自己,学着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把孩子和倾听孩子的心声当成一项神圣的职责。
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就应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好处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从生命个体来看,每个人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每个人能支配生活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当然,大多数人都想活的有意义,可是这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埋头苦干赢得自己想要的社会地位,还是能随心的放飞自我的过着别人羡慕的自由生活,亦或是辞掉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每个人不同的生命个体,造就截然不同的人生。
蒙台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著名意大利蒙台梭利于1936年7月第五届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举行之际出版的,该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阐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权主义者,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于儿童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
倡导学校应为儿童设计量身定做的专属环境,并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最近,在学习之余较系统的读了一遍《童年的秘密》。
读完此书,使自己受益匪浅,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且使得自己较为凌乱的儿童教育观念得到系统的梳理。
书中列举的孩子与父母的例子如此的熟悉,因为在我和女儿之间也经常有这种情形。
例如:星期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觉,可一大早就被孩子叫醒了,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很讨厌呢?我们来听听蒙台梭利是怎么说的:早晨,儿童进入父母的房间唤醒他们,这是件令父母极讨厌的事情。
但是,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东西会使一个小家伙一醒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黎明,当一个儿童去找他的父母时似乎是要说:“天已经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为了去教导他们,而只是去看他所爱的那些人。
看到这些文字,你是不是心里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在涌动?蒙特梭利对儿童的细微观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让人佩服。
也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观念,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儿童,是否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真该适时的转换一下角色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儿童的世界,了解童年的秘密。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
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
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
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
?°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
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