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和四诊
- 格式:doc
- 大小:199.00 KB
- 文档页数:8
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200摘要:作为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愈后防复的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保健的思维模式,对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四诊即中医传统望、闻、问、切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医疗行业中的中医辅助四诊诊疗仪器[1]。
健康管理是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评估、干预与随访跟踪的全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疾病的治疗,而是更加重视健康管理,追求更高质量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而健康管理不只局限于仪器设备检查和化验检查等手段,已充分融入中医“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理念。
当前,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亚健康、体质偏颇、慢性病等人群的健康管理已取得一定成效,作为其中代表项目的中医四诊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原则,从整体、动态、平衡和个体化的角度,实时掌握受检者身体动态变化,为受检者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治疗和养生指导方案,突出了中医个体化诊疗理念优势,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四诊;健康管理;体质辨识当前,医学模式已经从疾病医学转化为健康医学,国家明确提出“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力发掘传统医学在健康促进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及“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等战略主题与政策宣言。
中医在健康管理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通过检查人体功能状态的方式了解机体脏腑功能、经络系统是否处于动态平衡,是否有患某种疾病的倾向,有效弥补非患病状态下西医检查中物理指标、生化指标等体检指标的不足,为临床制定预防干预方案提供参考和指导,取得未病先防的效果[1,2]。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兴起,中医也紧跟时代脚步,紧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许多智能化的设备应运而生,如中医四诊仪,融合了大量现代科技成果及众多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将中医问诊、面诊、舌诊和脉诊整合在一起,可提供中医诊断信息采集与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体质辨识、健康状态干预调整建议、疗效评估、慢病管理等覆盖中医医疗与预防保健体系的各层面的技术服务,在健康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3]。
中医四诊合参精简版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
古称“诊法”。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
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中医究竟怎么通过望、闻、问、切来给患者看病?病人应该怎么配合?在此说说中医四诊,详述中医之道,看病误区。
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
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洪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
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二)望气色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光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注于面”,面部气血充盛,且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故望气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
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1.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2.面色红:为热证。
血液充盈皮肤脉络则显红色。
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红色。
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若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
中医健康科普文章中医健康科普:养生之道一、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调节人体内外环境,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中医健康科普知识,探寻养生之道。
二、顺应自然,起居有常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起居有常。
昼夜节律:人体应顺应昼夜变化,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四季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更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随之调整。
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遵循四季养生原则。
饮食有节:饮食是养生的基础。
中医认为,饮食应定时定量,饥饱适中,五味调和。
避免暴饮暴食、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三、运动养生,调和气血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和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
适度的运动对养生至关重要。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典型的中医养生运动。
它动作柔和缓慢,既能锻炼身体各部位,又能调节呼吸和意念,达到身心并养的效果。
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简单易学的中医养生操。
通过八个动作的组合练习,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散步:散步是一种轻松愉悦的运动方式。
饭后散步有助于消化食物、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四、情志养生,调畅气机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过度的喜怒哀乐会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引发疾病。
因此,情志养生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保持乐观: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气血畅通,增强免疫力。
遇到困难时,要积极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制怒平气:怒伤肝,长期愤怒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要学会控制情绪,宽容待人,保持平和的心态。
知足常乐:知足者常乐。
要珍惜当下,不盲目攀比,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知足常乐有助于身心健康。
中医技师工作流程中医技师是指从事中医诊断及治疗工作的专职人员,负责进行中医模式下的疾病诊断和治疗。
中医技师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病人接待与病史采集:中医技师首先要进行病人的接待工作,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询问病史以及症状,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程度以及伴随症状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中医四诊:中医技师进行中医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面色、舌苔颜色、眼晴神态等进行望诊;通过闻气息、声音和体味进行闻诊;通过询问病人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进行问诊;通过按摩穴位、触摸局部进行切诊。
通过中医四诊,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理发生的部位和整体的病情。
三、辨证论治:根据中医四诊结果,中医技师进行辨证论治,即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程、病症和病机,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技师可以应用针灸、中药、推拿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包括疾病的虚实、寒热、表里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处方开具与疗程安排:中医技师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开具相应的中药处方或草药处方,并给出具体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同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确定疗程的长短和治疗的频次,告知病人需持续治疗的时间。
五、治疗操作与观察:中医技师进行具体的治疗操作,可以进行针灸、推拿、灸法等治疗方法。
在治疗期间,中医技师需要对病人的情况进行观察,包括病情的变化、病人的反应等。
根据观察的结果,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复诊与调整治疗方案:治疗周期结束后,病人进行复诊,中医技师根据病人的病情、治疗效果等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病人的病情好转,可以减少治疗的次数;如果病人的病情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亦或病情加重,中医技师需要重新评估病人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七、宣教与康复指导:在病人治疗期间,中医技师需要向病人宣传中医理念、中医养生知识等内容,帮助病人了解中医的疗效和预防保健的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四诊合参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
其中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就是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一种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诊断的方法。
下面将分述四诊合参的具体内容。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中观察患者外部的一种方法。
在望诊中,医生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多个方面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代表气血不足或寒凉证;面色红润可能代表气血畅通或阳盛证;舌苔黄腻可能代表湿热内蕴等。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进行诊断的方法。
在中医中,医生会仔细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从中判断病情的轻重和性质。
例如,患者的声音低微可能代表气虚证或肺病等;咳嗽音粗糙可能代表痰湿阻肺等。
通过闻诊,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指导后续的治疗。
三、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来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
医生会询问患者有关疾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例如,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发热、头痛、咳嗽、腹痛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的出现时间、频率等。
通过问诊,医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病情信息,进一步指导治疗。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
中医认为,脉搏是反映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切诊中,医生会触摸患者的脉搏,并且根据脉搏的强弱、速度、规律等特点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脉搏细弱可能代表气虚证;脉搏滑数可能代表湿热证等。
通过切诊,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合四诊合参的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四诊合参是一种综合诊断方法,诊断结果不仅仅是单一因素的判断,而是多个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
因此,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信息,并且经过严谨的思维过程,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一、养生概念生广义:“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谓之易”《周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狭义:春天——肝胆人生于寅,衰老先从肝,十一脏皆取于胆.二、如何养生阴阳入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时——随时养生地利——环境与食疗人和——穴位保健与心理调节上篇——天天人相应——肺主气、主治节“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素问六节藏象论》)肺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左右十二根)四肢大关节:十二个一.五运与六气五运:木-春、火-夏、土-长夏、金-秋、水-冬六气:厥阴风木-春少阴君火-夏少阳相火-夏太阴湿土-长夏阳明燥金-秋太阳寒水-冬春--生作息方面: “夜卧早起”行为方面: “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宽衣披发,穿衣宽松一点,头发不要紧紧的扎起来,到门外去散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绵衣晚脱,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鼻塞咳嗽。
“尝闻避风如避箭,春风多厉须防患,况因阳发毛孔开,风才一入成瘫痪。
”夏——长作息方面: “夜卧早起”行为方面:人常宜宴居静坐,节减饮食嗜欲,调和心志。
常宜食热物,使腹温暖,勿食煎炒炙等物,以助热毒。
多发痈疽。
虽大热,勿食冻水、冷粉、冷粥等物,虽取快一时,冷热相搏,多致腹疾。
“四时惟夏难调理,阳神在外阴在里,心旺肾衰何所防,特忌贪欢泄精气。
”长夏——化作息方面:夜卧早起行为方面:慎饮食,忌油腻秋——收作息方面:早卧早起行为方面:勿多食辛味,减辛以养肝气。
勿食生冷,以防痢疾。
勿食新姜,大热,损目。
勿贪取新凉。
“时到秋来多疟痢,浣漱沐浴宜暖水,瓜茄生菜不宜餐,卧冷枕凉皆勿喜。
”冬——藏作息方面:“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不要太早起床,要等到日出以后;心理方面:“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情绪不要激扬,要平静,要低调。
行为方面:“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要多穿衣服,要保暖,不要过量运动。
“伏阳在内三冬月,切忌汗多阳气泄,阴雾之中勿远行,冻雪严霜宜早歇。
”季节产生——太阳视运动阳气——升、浮、降、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雷打冬,九个牛栏十个空。
◆瑞雪兆丰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圆运动的时空模式中医的生理:轴旋转于内,轮升降于外。
中医的病理:轴不旋转,轮不升降。
中医的医理:运轴使轮升降,运轮使轴旋转。
二、昼夜1、一日分四时2、子时——胆经、丑时——肝经、寅时——肺经、卯时——大肠经辰时——胃经、巳时——脾经午时——心经、未时——小肠经申时——膀胱经、酉时——肾经戌时——心包经、亥时——三焦经中篇——地人地相关——脾胃仓廪之本一、地域差异北方人:面食;个子结实高大,筋强力壮,性格诚恳而忭急,喜啖大葱,不辞其臭,爱滑稽,常有天真烂漫之态;伤寒学派南方人:米、习于安逸,文质彬彬,巧作诈伪,智力发达而体格衰退,爱好幽雅韵事,静而少动。
男子则润泽而矮小,妇女则苗条而纤弱;温病学派东方人:瘦小、皮肤黄色、肝炎、散漫、气一元论西方人:高大、皮肤白色、感冒(心肌炎)、严谨、原子论“不是东风压到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1840(庚子)鸦片战争、1900(庚子)八国联军上海地域特点与疾病地理:东方风木之地病机:肝郁脾虚(木克土)饮食:甘甜上海——甘甜四川、湖南、江西——辛辣、麻辣山西——酸(醋)食疗小方感冒:风寒-生姜葱白汤、风热-乌梅白糖汤益肺气-生脉饮(党参五味子麦冬)补脾气-山药芡实薏米粥西瓜汁(天然白虎汤)梨汁(天然复脉汤)清热利水-茅根银花茶养颜-玫瑰花红茶闭经: 山楂红糖汤痛经: 山楂益母草红糖汤妇女产后气血虚弱,驱寒保暖:当归生姜羊肉汤下篇——人因人制宜——心为君主之官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情志与疾病心——喜肝——怒肺——忧脾——思肾——恐“范进中举”《儒林外史》“黛玉葬花”《红楼梦》养生:不生气;不上火人身有百药——经络与穴位足三里位置: 它位于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胃病、腰痛、腹泻、痢疾、便秘、头痛眩晕,下肢瘫痪,半身不遂,膝胫酸痛,消化系统疾病。
太溪位置:足内侧,内踝的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滋阴补肾、通调三焦涌泉位置:位于足底中线前、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当足趾屈时,足底前凹陷处。
主治:昏厥、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萎、遗精、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
太冲位置: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去肝火、消火气,疏肝解郁之功。
敲胆经“凡十一藏皆取于胆”。
推心包经-预防心脏病。
四诊一、如何获得疾病的信息(一)天人相应、取类比象,黑箱理论、全息理论电脑比喻:硬件软件中医正是把人体当作一个黑箱来研究的。
一方面,人体黑箱输出的信息,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获得的。
中医四诊法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取得人体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干扰人体本身的生理病理活动,没有破坏原有的状态结构。
中医理论建立所依据的主要是由四诊可以获知的症状变量,而症状变量的最后输出端都在体表,都是可以由外部观察的。
生物全息律理论(一)全息的来源:生物全息律的“全息”一词,来源于激光全息技术,激全息的“全息”是“信息全息”;而生物全息也是信息全息。
(二)生物全息律:生物全息学说是研究生物体的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全息对应性,揭示相关部位有序的全息分布形式,每个独立相关部位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全息胚胎,胚胎细胞处于低级并且功能相似而组成全息元。
所谓“黑箱系统辨识法”简称“黑箱法”,《辞海》是这样讲的:“即通过观测黑箱外部输入信息(外界对黑箱的影响)和输出信息(黑箱对外界的反应),以研究和认识其功能、特性、结构、机理的科学方法。
黑箱法注重以整体和功能考察事物和系统,便于研究完整状态下和解剖状态下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高级复杂系统。
它根据输入(因)和输出(果)建立黑箱模型(数据或图框模型)进行分析、预测。
化繁为简,便于研究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因素繁多的系统,如生态、经济、社会、脑等。
”二、时相诊断经络与时辰;运气子时——胆;丑时——肝;寅时——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时——脾;午时——心;未时——小肠申时——膀胱;酉时——肾;戌时——心包;亥时——三焦昼——阳夜——阴春夏——阳秋冬——阴三、空间诊断望诊——色(空间分布)(时空一体)切诊——脉(空间分布)(时空一体)经络诊断中医学的四诊合参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
它包括望、闻、问、切,习惯上简称为“四诊”。
四诊是以从外测内,见证知病,以常衡变的方法。
望、闻、问、切是从不同角度上来搜集病情资料的四种方法,因而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临床运用时,必须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分析。
一、望诊望诊,主要是通过医生的视觉,有目的地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和排出物以及小儿食指络脉等方面的变化,以了解内脏病变的一种方法。
它是四诊之首,在四诊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望诊的内容,包括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象和望排出物以及望小儿食指络脉等。
(一)望全身又称“总体望诊”。
医生在接触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动态等整体情况进行扼要的观察,以便对疾病的属性和病情的轻重获得一个大体的印象。
望神中医学中“神”的涵义: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精神”、‘神气”等,一是指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如“神志”、“神明”等。
望神,就是根据这两方面的变化,来测知病人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病情的轻童和预后的好坏。
得神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应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
无神“无神”(又称“失神”),病人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动作艰难,面色晦暗,目光黯淡,语声低微,呼吸气微,或意识模糊,甚则昏迷,瞳人呆滞,语言错乱(澹语或郑声),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
是的表现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假神“假神”,往往见于重病或久病患者,是濒死前出现的一时性假象,如病人精神已极度衰颓,面色晦暗,不欲语言,或语声低微断续,若突然精神转“佳”,两颧泛红如妆,语言不休,语声高亢等,古人以此比作“残灯复明”、“回光返照”。
2.望色赤色主病热证、戴阳证。
白色主病虚寒、气血不足、失血。
黄色主病脾虚、湿证。
青色主病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黑色主病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3.望形体强壮特征: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
精力充沛,食欲旺盛。
羸弱特征: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槁。
体质类型偏阳质特征体形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俯。
意义阴较亏而阳偏旺,患病易从阳化热。
偏阴质特征体形短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
意义:阳较弱而阴偏旺,患病易从阴化寒。
阴阳平和质特征体形介于前两者之间。
意义:阴阳平和,气血调和。
4.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坐、卧、行、立等动态。
不同的疾病,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动静姿态和体位。
望姿态总的是“阳主动,阴主静。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病人所表现的不同姿态,以测知机体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性质。
(二)望局部望局部,又称“局部望诊”或“分部望诊”。
由于整体的病变,可以在局部反映出来,因此,观察局部的异常变化,有助于了解整体的病变。
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根据诊断上的需要,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进行重点的观察。
望局部包括望头面和肢体各部的神、色、形、态等变化。
(1)头头为诸阳之会,内藏脑髓,是精明之府,以其藏脑髓,故又为肾所主。
望头,可以测知脑、肾的病变和气血的盛衰,尤其对儿科疾病更有诊断价值。
(2)发发为血之余,肾之外荣。
故头发的色泽、疏密、形状等变化,可以测知肾气和营血的盛衰。
(3)面面部是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络所聚,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面,故观察面部的色泽和形态的变化,可以测知脏腑的病变和气血的盛衰。
(4)目目与脏腑有密切联系(瞳人属肾、黑睛属肝、白睛属肺、目系属心、目胞属脾)。
故根据目的异常变化,可以测知脏腑的病变。
望目主要是观察眼神、颜色和外形以及动态等变化。
(5)鼻鼻为肺之外窍,鼻梁属肝,鼻头属脾,鼻翼属胃,足阳明胃经布于鼻旁。
故望鼻,可以测知肺与胃的病变。
(6)口与唇唇为脾之外候,阳明经环绕口唇,所以,望唇可以测知脾与胃的病变。
望唇时,应注意观察其颜色、润燥和形态等变化。
(7)齿与龈齿为骨之余,肾所主;跟为阳明经分布之处,所以,望齿与龈,可以测知肾与胃的病变。
望齿、龈应注意观察其颜色、枯润和形态等变化。
(8)咽喉咽喉是呼吸、进食的通道,肺、胃之门户,心、肝、脾、胃、肾的经脉皆络于咽喉。
望咽喉,主要是观察其颜色和形态的异常变化,以测知肺、胃、肾的病变。
(9)耳耳为肾之外窍,少阳经分布于耳,为宗脉所聚之处,所以,望耳,可以测知肾、胆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