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5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最全版)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进展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和处理逐渐受到各学科关注和重视。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PE 和DVT 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为VTE。
外科病人术前活动减少、术中制动和术后长期卧床均会导致静脉血流明显减慢;麻醉及手术创伤促使组织因子释放,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病人自身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等,这些因素均可使VTE 发生风险增加。
此外,越来越多的病人在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同时使用抗栓药物,常见的情况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慢性心房颤动、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等心脏疾病以及周围血管疾病。
对于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并需要行普通外科手术的病人,外科医师应对病人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管理。
为规范和推动我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病人血栓管理实践,2015 年11 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牵头,依据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参考相关学科专家意见和已有工作基础[1],制定《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希望对国内广大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围手术期VTE预防1 概述1.1 普通外科病人VTE发生率VTE 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
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病人DVT 发生率为10%~40%[2]。
大型手术病人当同时具有多种VTE 风险因素时(年龄>40 岁、VTE 病史、肿瘤等),致死性PE 发生率高达5%[3]。
亚洲人群中,普通外科未进行抗凝预防的手术病人DVT 发生率为13%,症状性PE 发生率为1%[4]。
日本相关调查显示,腹部大手术病人仅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预防者,静脉造影检出VTE 发生率为24.3%[5]。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三)完整版第五部分其他临床情况下的血栓防治问题一、抗栓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1. VKA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推荐意见】(1)推荐择期手术前停用华法林5d,术前1-2d评估INR【1B】。
(2)术前暂时停用VKA 者,建议术后12-24h充分止血后继续使用【2C】。
(3)INR<1.5时凝血功能基本正常,大部分手术和操作可安全进行【1B】。
(4)机械性心脏瓣膜、房颤或VTE患者,若血栓风险评估为高危,推荐在中断VKA 治疗期间应用桥接抗凝;若血栓风险评估为低危,不推荐桥接抗凝【1C】。
(5)接受VKA治疗者,建议接受牙科、皮科或白内障手术时继续应用【2C】。
(6)VKA治疗与轴索阻滞:①轴索阻滞前需停用华法林5d且INR达到正常范围【1B】;②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时,轴索阻滞镇痛导管建议在INR<1.5时拔除;INR在1.5-3范围内时,拔管前注意有无合并应用其他可影响凝血功能但不会影响INR的药物,导管拔除应谨慎【2C】;③INR>3时出血风险增大,有镇痛导管时推荐停止华法林抗凝或降低抗凝药物剂量【1A】;④如果硬膜外镇痛期间给予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推荐每天监测INR值和神经功能,使用最低有效浓度的局麻药以利于神经功能的评估【1C】。
2.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推荐意见】(1)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二级预防者,建议在接受牙科、皮科或白内障手术时继续应用【2C】。
(2)非心脏手术者:①心血管事件高风险,且超过出血风险,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并需行非心脏手术者,建议继续应用,不必术前停用7-10d;心血管事件风险低危者,建议术前停用阿司匹林7-10d【2C】;②如无严重缺血事件,术前建议停用氯吡格雷≥5d,术后24h 恢复使用【2C】。
(3)CABG的患者:①CABG术前不推荐停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1B】;②对计划行CABG手术并接受DAPT 治疗者,建议继续服用阿司匹林,于术前5d停用氯吡格雷【2B】。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进展、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和处理逐渐受到各学科的关注和重视。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
PE 与 DVT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其在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为 VTE。
外科患者术前活动量减少、术中制动、术后长期卧床均使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麻醉及手术创伤促使组织因子释放,并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患者自身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等,均可使VTE发生的风险增加。
此外,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同时使用抗栓药物,常见的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慢性心房颤动、冠心病支架置入后等心脏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患者。
对于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并需要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外科医师应该对患者实施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管理。
为了规范和推动全国范围内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血栓管理实践,20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牵头,依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参考相关学科专家的意见和已有的工作基础[1],制定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希望对国内广大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一、概述(一)普通外科患者VTE发生率VTE是外科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为10%~40%[2]。
大型手术患者同时具有多种VTE风险因素(年龄>40岁、VTE病史、肿瘤等)时,致死性PE发生率高达5%[3]。
亚洲人群中,普通外科未进行抗凝预防的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为13%,症状性PE发生率为1%[4]。
日本调查结果显示,腹部大手术患者仅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预防,静脉造影检出的VTE发生率为24.3%[5]。
普外科围手术期血栓如何预防与管理?普外科手术,也就是普通外科手术,如阑尾炎切除、胆囊摘除、胃肠道手术等,是我们生活中相对常见的医疗程序。
许多人都曾经或将会经历这些手术,这也正是普外科手术的普及性所在。
然而,除了手术本身可能带来的担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健康风险需要我们关注,那就是血栓。
血栓是一种在血液中形成的凝块,通常是为了停止出血而产生的自然反应。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血栓可能在血管中不必要地形成,导致了一系列健康问题。
而在普外科手术中,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手术过程中需要创伤、静脉穿刺等操作,这些都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
一、了解血栓的形成血栓,简单来说,就是在血液中形成的凝块。
这些凝块通常是人体自然的应急措施,目的是停止出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血栓可能在不需要的时候形成,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血栓的形成过程主要涉及凝血系统的各种成分,如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它们在损伤的血管内逐渐积聚,形成坚固的血栓。
血栓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
当血栓堵塞血管时,它会阻止血液流动,这可能导致供血不足,引发组织坏死。
在心脏血管中,这可能导致心肌梗塞;在脑血管中,可能引发中风。
而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来说,手术中的创伤和术后的康复期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
长时间的床位休息、术后的疼痛和炎症等因素都可能使血液在血管中滞留,更容易形成血栓。
因此,了解血栓的形成过程以及血栓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即将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
二、预防血栓的方法(一)主要预防方法1、积极活动:在手术前和术后,积极的体育活动对血液循环非常重要。
医生通常会鼓励患者尽量多地行走和移动,以防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
这有助于减少血栓的形成机会。
2、药物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凝血药物来降低血栓的风险。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血液的凝固性,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
但是,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医生的监督和处方。
3、穿戴压力袜:压力袜是特殊设计的袜子,可以提供适度的压力,帮助促进血液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