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专题 第1课 我的母亲
- 格式:doc
- 大小:711.50 KB
- 文档页数:12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1.1.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1.1.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1.2.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1.2.3 培养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珍惜家庭的情感。
1.3.2 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和关爱,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1.3.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我的母亲》2.1.1 文章介绍:本文是一篇描写作者对母亲深情的回忆和赞美的散文。
2.1.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抓住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2 教学资源: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视频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通过展示母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付出和关爱。
3.1.2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与母亲的美好回忆。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
3.2.2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3 课堂讲解与讨论3.3.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3.3.2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4 写作练习3.4.1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3.4.2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内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情感态度。
4.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练习题、作文和学生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模仿、创编的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孝道观念。
(2)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珍惜。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 理解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 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文中词语和句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造句。
(2)让学生模仿课文,编写类似的文章。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写一篇以“我的母亲”为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我的母亲》一文,让学生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观念,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作者冰心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理解《我的母亲》一文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3. 鉴赏散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我的母亲》文本及相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我的母亲》一文,了解作者冰心,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并在课堂上分享。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重点解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母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6. 语言鉴赏: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美。
六、教学延伸: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其他散文作品,如《小桔灯》、《荷叶母亲》等,感受作者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思想。
2. 比较阅读:让学生选取一篇其他作家的母爱主题散文,与《我的母亲》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写作母爱主题的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举办散文朗诵会:让学生选择《我的母亲》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朗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我的母亲》语文优秀教案【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我的母亲》语文优秀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我的母亲》语文优秀教案篇一一、文本内容本文是高中语文《现代语文选读》第二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
他是作家胡适的一篇感怀亲情的叙事散文。
作家在文中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用朴实的语言叙说了母亲的生活琐事,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抒情,但是读来却能感到作者的深情。
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失去丈夫的妇女,她对儿子的爱,也许显得有些苛刻;但是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天性和直觉。
而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一)教学目标1、体验文中真情,品味作者写作的意图。
2、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能对作者的感情有所感悟,使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
(二)确立目标的依据1、本文虽然是重点课文,但是语言通俗易懂,感情深沉而浓厚。
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意图,通过联系自身,体验人物的情感经历,即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与社会接轨,进而品味亲情。
这是语文人文性的基本要求。
2、文章主题和思想一目了然,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自觉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有所体会、感悟浓厚的至爱亲情。
通过对具体细微内容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产生一个至爱亲情的空间;鼓励学生交流个人的情感故事和感悟,通过课外迁移阅读,将其对亲情的理解升华到更高层次,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教学设计(一)整体设计这是一篇重点课文,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变成自主、交流和发现的乐园。
因此在首先用歌曲、诗歌导入亲情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们自主阅读,使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再与学生一起寻找课文的具体事件,共同讨论,挖掘文章内涵、体会散文特点;接下来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及社会生活实际,讲述自身所历所感的亲情故事,理解亲情对人的精神滋养作用。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能够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敬爱之情。
3.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和珍惜。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我的母亲》是一篇描写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的散文。
文章通过回忆和叙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点滴故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敬爱之情。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母亲的印象和感受,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关注。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细节,分享对母亲的感受和体验。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写一篇关于“我的母亲”的短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生的表达和讨论,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2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我的母亲》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相关阅读材料提供一些关于母爱主题的文章或故事,供学生扩展阅读和思考。
5.3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课文文本和相关材料。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母亲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母亲的认识和感受,为学习《我的母亲》做好情感铺垫。
第1课我的母亲对应学生用书P1一、字音辨读1.文绉.绉(zh ōu) 2.麇.先生(j ūn) 3.绰.号(chu ò)4.庶.祖母(sh ù) 5.吹笙.(sh ēn ɡ)6.摹.画(m ó) 7.眼翳.(y ì)8.舔.去(ti ǎn) 9.调.度(di ào)10.侮.辱(w ǔ) 二、字形辨识 1.⎩⎨⎧ 野m án 蛮 f ēi 蜚 声2.⎩⎨⎧x ī 嬉 戏笑x ī x ī 嘻 嘻3.⎩⎨⎧ch óu 筹 备田ch óu 畴4.⎩⎨⎧s ī 撕 毁s ī 厮 杀5.⎩⎨⎧m ó 摹 画m ù 暮 色招m ù 募6.⎩⎨⎧p éi 赔 罪p éi 陪 侍烘b èi 焙三、词语辨析1.居然·竟然·果然辨析⎩⎨⎧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语气重,含责备之意。
竟然:出乎意料,语气轻,不含责备之意。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和预料的完全相符。
例句⎩⎪⎪⎪⎨⎪⎪⎪⎧①同学在考试分数下来后吃惊地告诉我,他交了张白卷,居然考了15分,他高尚地提醒了一下老师是否搞错。
老师自信且认真地告诉他:这是卷面整洁分……②承德避暑山庄南侧几百米外一处工地,因行政性政策原因,停工长达九年,现在竟然变成了臭水沟。
③8月7日的京鲁大战开战在即,球迷看好鲁能队,认为鲁能队必胜,事实果然如人们所料。
2.提议·建议辨析⎩⎨⎧提议:商量问题时提出主张来请大家讨论。
建议:向人提出自己的主张。
例句⎩⎪⎨⎪⎧①韩国政府8月11日向朝鲜提议于19日在板门店举行南北高层会议,以讨论南北离散家属团聚等事宜。
②昨日,在市政协召开的专题政治协商会上,委员们针对《征求意见稿》提出不少新颖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3.宽恕·宽容辨析⎩⎨⎧宽恕:宽容饶恕。
宽容: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例句⎩⎨⎧①积极赔偿,以示受害者乃至全体国人的宽恕,这是该基金设立的目的,也必须是该基金的运作原则。
高考语文第1课《我的母亲》课后练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 穈.先生(jūn)广漠.(mó)捞.着(lāo)嬉.戏(xī)B. 掷.铜钱(zhì)厌恶.(wù)摹.画(mò)管束.(sù)C. 眼翳.病(yì)抽屉.(tī)容.忍(rònɡ)泡.茶(pào)D. 文绉绉..(zhōu)绰.号(zhuō)牢骚.(sāo)锁匙.(shī)【答案】D(B.束shù,C.屉tì,D.绰chuó、匙chí)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答案】A(B.份;C.侮;D.恕)3. 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_______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_______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_______我,然后_______,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A. 严厉教育责备惩罚B. 严肃教育责骂惩罚C. 严肃教训责骂行罚D. 严厉教训责备行罚【答案】D(严厉:严肃而厉害。
严厉打击,态度严厉,措词严厉。
严肃:①神态、气氛庄重,使人敬畏:教室里呈现严肃的气氛。
②指作风态度认真:严肃处理,严肃地批评。
从轻到重是:责备---责骂)4.下列各句中, 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B.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
第1课我的母亲对应学生用书P1一、字音辨读 1.文绉.绉(zh ōu) 2.麇.先生(j ūn) 3.绰.号(chu ò) 4.庶.祖母(sh ù) 5.吹笙.(sh ēn ɡ) 6.摹.画(m ó) 7.眼翳.(y ì) 8.舔.去(ti ǎn) 9.调.度(di ào) 10.侮.辱(w ǔ) 二、字形辨识1.⎩⎪⎨⎪⎧ 野m án 蛮 f ēi 蜚 声 2.⎩⎪⎨⎪⎧ x ī 嬉 戏笑x ī x ī 嘻 嘻 3.⎩⎪⎨⎪⎧ ch óu 筹 备田ch óu 畴 4.⎩⎪⎨⎪⎧ s ī 撕 毁s ī 厮 杀5.⎩⎪⎨⎪⎧ m ó 摹 画m ù 暮 色招m ù 募6.⎩⎪⎨⎪⎧p ãi 赔 罪p ãi 陪 侍烘b âi 焙三、词语辨析 1.居然·竟然·果然 辨析⎩⎪⎨⎪⎧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语气重,含责备之意。
竟然:出乎意料,语气轻,不含责备之意。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和预料的完全相符。
例句⎩⎪⎪⎨⎪⎪⎧ ①同学在考试分数下来后吃惊地告诉我,他交了张白卷,居然考了15分,他高尚地提醒了一下老师是否搞错。
老师自信且认真地告诉他:这是卷面整洁分……②承德避暑山庄南侧几百米外一处工地,因行政性政策原因,停工长达九年,现在竟然变成了臭水沟。
③8月7日的京鲁大战开战在即,球迷看好鲁能队,认为鲁能队必胜,事实果然如人们所料。
2.提议·建议辨析⎩⎪⎨⎪⎧ 提议:商量问题时提出主张来请大家讨论。
建议:向人提出自己的主张。
例句⎩⎪⎨⎪⎧①韩国政府8月11日向朝鲜提议于19日在板门店举行南北高层会议,以讨论南北离散家属团聚等事宜。
②昨日,在市政协召开的专题政治协商会上,委员们针对《征求意见稿》提出不少新颖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3.宽恕·宽容辨析⎩⎪⎨⎪⎧ 宽恕:宽容饶恕。
宽容: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例句⎩⎪⎨⎪⎧ ①积极赔偿,以示受害者乃至全体国人的宽恕,这是该基金设立的目的,也必须是该基金的运作原则。
②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容。
四、熟语释义 1.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2.面红耳热: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3.待人接物:泛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比喻做人做事。
对应学生用书P2一、走近作者胡适(1891—1962),字希强,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研究。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二、相关背景本文是胡适所写自传的一部分,回忆的是他的母亲。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安徽绩溪县中屯人。
她16岁嫁给当时已48岁的胡适的父亲胡传做填房,3年后胡适出生。
在胡适母亲23岁时,胡适的父亲不幸去世。
年纪轻轻就丧了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最大的不幸!而当时胡传前妻曹氏所养的儿女都比胡适的母亲大,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
所以胡适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家庭特殊时期的特别的母亲,要抚养自己的儿子,又要支撑整个家庭,需要承受怎样的苦痛和压力,需要具备怎样的智慧和品德?三、主旨把握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把作者的成长与母亲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文章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了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艰辛,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四、结构图示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明确:作者写自己在童年生活中只学会了读书与写字两件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母亲无关,但实际上蕴含了多方面的内容:(1)因为母亲的严格要求,“我”才不调皮捣蛋;(2)“我”小时候体质差,更显示了母亲的艰难;(3)作者童年只学会了读书与写字,衬托出母亲给“我”做人的训练和教诲的珍贵,体现出“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这一主旨,为下文写母亲做铺垫,更能抒发出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2.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共写了以下几件事:(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会重重责罚——教之严。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明确: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
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文章写的事很琐碎,但作者用一句话串起了全文,这句话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明确:这句话是“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后文又好几次说了与这句类似的话,如“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这几句话都体现了“我”的母亲是“我”的慈母,同时又是“我”的恩师。
全文正是围绕这句话,写出了母亲的优良品质——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他人宽容忍耐,对儿子无私奉献。
1.记叙与抒情相融合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辅之以画龙点睛的直抒胸臆。
如“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
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记叙后抒情,展现母亲对“我”要求之严格。
2.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文章语言非常朴实,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
3.巧设对比,形象鲜明本文对母亲的形象塑造比较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对比手法的运用。
例如:母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却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二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时,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
4.细节描写,以小见大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母亲的优良品质。
如“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又如“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这些细节表现出母亲的严厉与隐忍。
对应学生用书P3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完成1~4题。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跌股便是丢脸,出丑。
)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
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
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
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母亲对“我”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和“完全的人”的意思?这时,胡适的父亲已不在人世,母亲为什么还要告诫儿子“不要跌他的股”?答:参考答案:“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就是要胡适像他父亲一样,走读书做官的路;“完全的人”是说胡适的父亲是个十全十美的人,这是对胡适父亲的极高评价;告诫儿子不要丢父亲的面子,表现了胡适母亲对丈夫的尊重,同时也是以此来督促儿子更努力地读书。
2.母亲对“我”管束很严,但她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答:参考答案:这是为了保护“我”的自尊心。
3.作者为什么在叙述了母亲对“我”的教育之后,要特别说明“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答:参考答案:这是针对下文写嫂嫂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而作的对比,也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教育是不夹带任何杂念的。
4.母亲为什么对“我”随口所说的“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那么生气?答:参考答案:“我”借用姨母话中的“凉”字的谐音引到“娘”字上,再引到“老子”上,说了句“老子都不老子”的话。
本来胡适也就是开玩笑地说自己并不怕凉,但这段话前后连起来理解,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老子都不在了,还要娘干什么呢”?这句话既伤害了母亲,也伤害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