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屋效应 杨发记
- 格式:ppt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12
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一文描写了一个现象:几个人在一个屋子里面,一个人嫌房间光线太暗,要求开一个窗,其他人却不同意。
这个人再提出要屋顶掀掉,于是其他人就采取折中的办法,允许他开一个窗。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拆屋效应”。
乍一看,拆屋效应还很模糊,不知可以做何用。
那么就举一个借钱的技巧吧。
张三、李四两人打赌,看谁先从王五那里借到100元钱。
张三先去找王五,开口就说:“借我100块吧,我有急用。
”王五拒绝了,说:“我刚刚买完东西,没有了。
”李四再去找王五借:“王五,借我一千块钱吧,我明天就还你。
”王五睁大眼睛:“一千?你当我是什么人啊!”李四又说:“那你借我500?”王五摇摇头。
李四再说:“那你借我100总可以吧。
”王五不好再推脱就同意借李四100元。
当你去借钱的时候,先说一个比实际需要大许多的数字,对方肯定不乐意借这么多钱给你,于是找各种借口拒绝你。
但是,注意了,人就有这么一个心理,在拒绝他人,不能提供帮助的时候,他的内心会产生内疚感。
当你第二次说出一个很小的借钱数额时,对方为了弥补第一次拒绝产生的内疚感,就会很乐意的把钱借给你。
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说出这个实际需要的数字,就容易被人拒绝。
这就是拆屋效应的实际运用。
谈判时,拆屋效应也是一招妙棋。
你先给对方一个看似很不合理的要求,故意让对方拒绝你。
但是,对方是不愿意一味拒绝你的要求的,因为这样会使他承担拒绝的心理压力。
当你随后提出预期的要求,对方就容易接受。
因为这有利于提高其心理的舒适程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等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要在两个小区树立一块“小心驾车”的大牌子。
在第一个小区,实验者向小区的居民直接提出这样的要求,结果仅有不到20%的人赞同,计划遭到阻碍。
在第二个小区,实验者则没有直接提出这一要求,而是先做了一些关于交通安全的知识宣传,并且要小区的人们在一份赞同安全驾车的书上签字,自然几乎人人都签字赞同了。
过了一段时间,实验者才摆出真正的意图,要求小区的居民允许他们在小区树立一块“安全驾车”的大牌子。
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
1典型案例这一现象与"登门槛效应"似乎有点异曲同工,这一效应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
就有这样的例子:学校的一名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把班主任急坏了,没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地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这名学生之前所犯的错误了。
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就相当于“拆屋”,是班主任没办法接受,也是不希望再发生的一种结果,学生之前犯的错误就相当于“开天窗”,虽然原来难以接受,但相对于离家出走就显得可以接受,实际上这就是拆屋效应,只不过好像学生用得比老师要好。
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2心理实验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实验中提出的。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
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
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
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3成因分析拆屋效应的产生可能由于:在面临不希望发生的事,同时有两种心理机制启动,一是设法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发生,二是开始调整内在的心理矛盾,准备接纳不可改变的事实。
如果在调整进入平衡状态时,出现的一个新的选择与内在平衡状态相近时,就很容易被内化接纳。
拆屋效应——不要拒绝你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力资源拆屋效应来源于鲁迅先生在1927年写的一篇文章,他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鲁迅先生的这个例子一语中的,后来,这种人们面对困难“循序渐进”的心理就被叫做拆屋效应。
丝毫不用怀疑的是,很多老板好像都读过这段文字,也深谙员工的这种心理,所以很多时候,职场人士会发现,领导经常会分配下来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领导抛来这样的烫手山芋时,怎么办?大多数人都会避而不及,找个借口匆匆躲过,还有人,会装作听不懂、不接招。
终于,领导可能会锁定住一个人,让他去完成这个工作任务,如果这个人是你,你会怎么办?是单纯地对领导说“我的能力达不到”,还是自以为聪明地说,我想我现在手头工作紧张,没有时间处理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是逃避,无论找什么借口都是没有用的。
你丝毫不用怀疑的是,领导也不是天生就当领导,当你想到某个借口的时候,你的领导早在出道的时候就用过了。
他,怎么可能看不透你?相反,这样的回答却在同事当中暴露了你的怯懦,虽然其他人并没接招。
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即使不能在面对“烫手山芋”时主动请缨,也必须要停止说“我做不了”这样的话。
何立凯在公司工作多年,虽然没有任何职位,但是他为人稳重,任劳任怨,得到了公司大多数人的肯定和赞赏。
大家认为,他的升职只是时间的问题。
有一天,一个偶然的原因,经理从某些渠道得知外地一个小城镇需要公司的产品,于是有意选派人员前往。
大家都知道这项任务可不轻松。
且不说,公司的出差条件并不优厚,就说经理的要求,小城镇有5家有意向的单位,至少要拿下3个,就足以让人退避三舍。
对于在那个小城镇毫无根基的公司来说,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5家都谈了,但是哪家都没有谈成功,谁也不想大冬天地跑到外地那个小城镇吃苦受罪,没有业绩,回来还要领受责备。
拆屋效应——不要回绝你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力资源拆屋效应来源于鲁迅先生在1927年写的一篇文章,他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假设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鲁迅先生的这个例子一语中的,后来,这种人们面对困难“循序渐进〞的心理就被叫做拆屋效应。
丝毫不用疑心的是,很多老板好似都读过这段文字,也深谙员工的这种心理,所以很多时候,职场人士会发现,指导经常会分配下来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指导抛来这样的烫手山芋时,怎么办?大多数人都会避而不及,找个借口匆匆躲过,还有人,会装作听不懂、不接招。
终于,指导可能会锁定住一个人,让他去完成这个工作任务,假设这个人是你,你会怎么办?是单纯地对指导说“我的才能达不到〞,还是自以为聪明地说,我想我如今手头工作紧张,没有时间处理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是逃避,无论找什么借口都是没有用的。
你丝毫不用疑心的是,指导也不是天生就当指导,当你想到某个借口的时候,你的指导早在出道的时候就用过了。
他,怎么可能看不透你?相反,这样的答复却在同事当中暴露了你的怯懦,虽然其别人并没接招。
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即使不能在面对“烫手山芋〞时主动请缨,也必需要停顿说“我做不了〞这样的话。
何立凯在公司工作多年,虽然没有任何职位,但是他为人稳重,任劳任怨,得到了公司大多数人的肯定和赞赏。
大家认为,他的升职只是时间的问题。
有一天,一个偶然的原因,经理从某些渠道得知外地一个小城镇需要公司的产品,于是有意选派人员前往。
大家都知道这项任务可不轻松。
且不说,公司的出差条件并不优厚,就说经理的要求,小城镇有5家有意向的单位,至少要拿下3个,就足以让人退避三舍。
对于在那个小城镇毫无根基的公司来说,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5家都谈了,但是哪家都没有谈成功,谁也不想大冬天地跑到外地那个小城镇吃苦受罪,没有业绩,回来还要领受责备。
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
原因我们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呢?我们拿两种情况做一下对比,第一种是先提出一个不合理要求,再提出一个相对较小的要求,第二种是直接提出这个较小的要求,比较哪种情况下的要求更易被接受。
实验结果表明,在前一种情况下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而直接提出要求反而不容易被接受。
通常人们不太愿意两次连续地拒绝同一个人,当你对第一个无理要求拒绝后,你会对被拒绝的人有一种歉疚,所以当他马上提出一个相对较易接受的要求时,你会尽量地满足他,而不太愿意连续两次摆出拒绝的姿态,毕竟我们并不想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让人觉得我们想拒绝这个人。
使用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有这样的例子:学校的一名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把班主任急坏了,没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地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这名学生之前所犯的错误了。
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就相当于“拆屋”,是班主任没办法接受,也是不希望再发生的一种结果,学生之前犯的错误就相当于“开天窗”,虽然原来难以接受,但相对于离家出走就显得可以接受。
心理实验《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曾做过一个实验,假扮成县里青年咨询计划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大学校园里去问大学生们是否愿意陪一群少年犯去参观动物园。
要与一群年龄各异的少年犯一起在公共场所呆上好几个小时,而且也没有任何报酬,这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当然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
结果也正像我们所预料的那样,绝大部分人(83%)都拒绝了这个请求。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1,飞轮效应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假期过后,重新返回工作总觉得异常艰难,焦虑且毫无头绪,这正是“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所以如果有什么明天要做的事,最好今天就开始做。
万事开头难,但你如果提前开好了头,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之后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2,拆屋效应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鲁迅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跟登门槛效应是一对,虽然方向相反,但用在特定的场景都能事半功倍。
3,登门槛效应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人们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大家才会慢慢地接受那个较大的要求。
4,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当你想说服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又没有什么把握的时候,可以委托一个他比较信服或者崇拜的人去说服他,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率。
5,阿伦森效应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
表现为: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而不喜欢那些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喜欢你,那切不可在一开始相处时就给予他过多的奖赏,因为一旦高奖励被放在了开头,那么随着之后的奖赏越来越少,他对你的态度也会越来越消极。
这个原则在亲人、朋友、恋人之间送礼物时都适用。
拆屋效应例子
1. 你知道吗,在买东西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拆屋效应。
就说我上次去逛街买衣服,我看中一件挺不错的外套,标价八百呢!我本来觉得有点贵不太想买,结果店员说这件衣服原价一千五,现在打折才八百,哇,这么一听好像还挺划算的呢,这不就是拆屋效应嘛!我就犹豫着买下了。
2. 我们在谈工资的时候也会这样啊!老板一开始说只能给你这么点,等你提出更高要求后,再稍微增加一点,你就会觉得还不错,就接受了。
就好像我朋友去找工作,老板说月薪三千,他争取说要五千,最后老板给到四千,他还挺开心的,这像不像拆屋效应在起作用呢?
3. 小孩要零花钱也会用这一招呢!我表妹想要五十块钱零花钱,她不直接说要五十,而是先说要一百,她爸妈肯定不同意呀,然后她就说那五十吧,她爸妈就很容易答应了,哎呀,这小鬼头,可精了,这不就是妥妥的拆屋效应嘛!
4. 再想想装修房子的时候,装修公司给你报个超高的价格,你觉得贵,他们再降一些,你就觉得能接受了。
我家装修的时候就是这样,开始说要二十万,吓死个人了,后来降到十五万,我爸妈就觉得还行了,这不是拆屋效应是什么呢!
5. 还有啊,出去旅游的时候跟团也是。
导游一开始给你介绍各种贵的项目,等你表示不想参加,他就推出一些稍微便宜点的,你可能就会参加了。
我那次旅游不就是嘛,一开始那些项目贵得离谱,后来那些稍微便宜点的我就参加了,这也是拆屋效应的体现呀!
6. 咱在学习上也会有这种情况呢!老师说要做十套试卷,全班都叫苦连天,然后老师说那就做五套吧,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感觉还能接受。
这不就是典型的拆屋效应嘛!
总之啊,拆屋效应在我们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就掉进这个陷阱里啦!。
拆屋效应在生活中的例子文章一:《拆屋效应:生活中的智慧策略》(针对成年人)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拆屋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先提出一个大要求,对方拒绝后,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这时候小要求就容易被答应。
比如说,你想跟老板涨薪 50%,这可能会让老板直接拒绝。
但要是你先说涨薪 100%,老板拒绝后,你再退一步说涨薪 30%,这时候老板可能就会考虑一下了。
再比如,孩子想要一个很贵的玩具车,家长肯定不同意。
但孩子要是先说要一个超级豪华的玩具套装,家长拒绝后,再提出要这个玩具车,家长可能就会觉得这个要求也不是那么过分,就答应了。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拆屋效应,达到自己的小目标。
但也要注意,别用得太过分,不然别人可能会反感哦!文章二:《拆屋效应:让生活更顺心的小窍门》(针对职场人士)职场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拆屋效应”。
这可是个能帮咱们解决不少问题的好东西!就拿跟客户谈合作来说吧。
你要是直接给出一个中等的方案,客户可能还会挑挑拣拣。
但要是你先给出一个特别高大上、但不太实际的方案,客户觉得不行。
这时候你再拿出那个中等的方案,客户可能就觉得:“嗯,这个还行,就它了!”还有啊,跟同事分工的时候也能用得上。
比如你想让同事多承担一些任务,别直接说,先说让他承担绝大部分,他肯定不干。
然后你再调整,说让他多承担一部分,这时候他可能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学会了这一招,咱们在职场上就能更顺利啦!文章三:《拆屋效应:搞定孩子的神奇魔法》(针对家长)各位家长们,是不是经常被孩子的要求弄得头疼?别着急,“拆屋效应”来帮忙!比如说,孩子周末想一直看电视,不做作业。
你要是直接说不行,孩子可能会闹。
但你要是先说:“那咱们这周末就别做作业了,光看电视玩游戏。
”孩子肯定也知道这不行。
然后你再说:“那咱们看一个小时电视,然后做作业,好不好?”孩子可能就乖乖听话了。
再比如,孩子不想吃蔬菜,你先说:“那以后咱们都别吃蔬菜了,光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