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角度上理性与感性
- 格式:docx
- 大小:16.18 KB
- 文档页数:2
本节课的主题是突破毛概的难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析。
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很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从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如何突破他们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难点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感性认识:是指人类在感性活动中通过对外界事物直接感受,认知和把握事物本来的特性和规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进行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获得外界的直接感受。
毛泽东也曾说过:“认识世界的感觉只有通过感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只有在感性认识之后才会产生。
”理性认识:是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思维等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了解和把握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和必然性的一种认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和发展,也是科学认识的基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曾强调:“一切理论的来源和归宿都是实践,理论必须联系到实际才有生命力,否则就变成了空洞的渺训。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与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显著的区别。
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感性与理性都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发挥的作用,都是认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方式,二者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1.感性认识是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体现,而理性认识是人类对客观实际存在进行反思和总结的心理活动。
2.感性认识是直观和具体的认识方式,具有直接性和感性的现实特征,而理性认识则是抽象和理论的认识方式。
3.感性认识只是把客观外界事物的显现面整体地感受到,而理性认识则是在对客观事物显现面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从中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三、突破毛概的难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析毛泽东思想中有一句名言:“知识分子要结合革命实践去思考问题。
哲学中的理性与情感的辨析理性与情感是人类思考和行为中的重要元素。
在哲学领域,对理性和情感的辨析一直是一个广泛探讨的话题。
这两者既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又在某些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哲学中的理性和情感进行辨析,并探讨它们对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一、理性与情感的定义与区别理性是人类思考、推理和决策的基础,是一种基于逻辑和事实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思维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通过逻辑推理和科学方法来构建知识和理解世界。
理性使人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客观地评估情况,从中得出合理的结论和决策。
情感则是人类情绪和感受的表达,是对外界刺激的主观反应。
情感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主观性,是感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的一种综合体现。
情感使人产生共鸣、理解和关心他人,同时也会影响人的决策和行为。
理性和情感在定义和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理性更注重逻辑性和客观性,它是一种从事实出发的思考方式;而情感更注重主观性和个体感受,它是一种对于外界事件和人际关系的情绪反应。
然而,在人类思维和行为中,理性和情感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二、理性与情感的相互关系1. 理性对情感的调节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情感进行调节。
当个体受到情感的冲动和影响时,理性能够帮助人们冷静下来,以客观标准评估和处理问题。
理性思维可以通过分析事实、权衡利弊来削弱情感的影响,从而避免因情感的主观偏见导致错误的决策。
2. 情感对理性的启迪情感也能够激发人们的理性思考。
感性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可以使人对某个问题更加关注和投入,从而激发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例如,对于社会不公、环境破坏等问题,个体的情感共鸣可以成为改变现状的一个动力,推动人们进行理性的行动。
三、理性与情感在人类思维与行为中的角色1. 理性对思维的促进理性对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理性思维能够帮助人们理清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表面,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和推理,理性能够为人类提供正确的认知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西方哲学二元论传统西方哲学中的二元论是一种基本的哲学观念,它将世界分为两个对立的部分或原则,比如心灵/身体、理性/感性、理性/感性等。
这种观念源自希腊哲学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成为整个西方哲学的基础。
柏拉图认为,物质世界是世界的感觉性部分,只是真实世界的影子。
他将人的灵魂分成两个部分:理性和欲望。
理性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欲望灵魂追求感官享受和快乐。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应该通过哲学追求理性的境界,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因此,柏拉图的二元论强调了理性和精神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
亚里士多德通过他的形而上学系统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形式和物质。
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和特性,而物质是实际存在的基础。
他认为,物质和形式是相互依赖和共同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的二元论更加强调实际存在和包容性。
在随后的西方哲学中,二元论继续发展,并逐渐成为哲学的一种范式。
笛卡尔的思想二元论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基础。
笛卡尔将世界分为思维和扩展。
他认为,思想是自证明和独立的,而扩展是物质的外在属性。
笛卡尔认为,思维和扩展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他提出了心灵-身体二元论。
休谟则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印象和理念的二元论。
他认为,印象是感官经验的直接结果,而理念是我们对经验的反思和总结。
休谟的二元论暴露了知识的有限和主观性,进一步挑战了传统的理性主义。
康德则试图解决二元论的困境,他提出了合成判断的概念,将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
康德的二元论被称为合成主义,他认为,我们的理性需要通过经验来验证和补充。
合成主义强调了经验和理性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可能性。
尽管有不同的变体和争议,传统的西方哲学二元论展示了对世界和人类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它试图理解和解释人类存在和现实世界的本质,并为哲学提供了基本的范式。
总的来说,传统西方哲学的二元论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对立和相互割裂的思维方式。
然而,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也引发了对于统一、整合和和谐性的追求,从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理性与感性的哲学辨析理性与感性是哲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它们代表着人类思维和认识的两个重要维度。
理性强调的是逻辑、推理和思考,而感性则强调的是情感、直觉和个人体验。
两者在人类认识世界和决策行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关系和区别。
理性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逻辑为基础,通过推理和分析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性从抽象到具体,从普遍到个别,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推断,从感性经验中抽象出普遍规律和概念。
理性的思维是客观、明确和连贯的,它能够提供理性证明和合理解释,使人们在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时更加理性和客观。
感性则是人类情感和直觉的表达。
感性思维强调的是个人体验和内心感受,它通过感知和感受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感性思维是非逻辑的、非线性的,它更关注的是个体的主观情感和体验。
感性思维使人们能够通过对感受的直觉把握,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事物的本质,以及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
感性的思维能够激发人们对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的热情,丰富人类生活的内涵。
理性与感性在人类思维中不可或缺,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区别和冲突。
理性强调逻辑分析和客观思考,而感性则强调主观体验和情感感受。
理性思维是冷静和客观的,它通过分析和推理来得出结论;而感性思维则是热情和主观的,它通过情感和直觉来感知事物。
理性思维偏向于理性解释和科学分析,而感性思维则更关注人类的主观感受和审美情趣。
然而,理性与感性并非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理性和感性相互交织和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思维的完整性。
理性需要感性的启迪和补充,感性需要理性的约束和指导。
感性的情感和直觉能够激发理性的思考和研究兴趣,而理性可以帮助感性的情感和体验更好地得到表达和理解。
理性和感性在人类认知和决策中相互补充和平衡,使得人类的思维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现代社会,理性的思维方式似乎更加被重视和倡导。
科学、技术和逻辑分析成为了主导,而感性的思维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哲学中感性和理性认识及辩证关系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另有理论、假说等,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从现象上看超脱了对象,但从实质内容上看则是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了对象。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低级和高级的关系(1)两者的对立: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2)两者的统一: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因为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
再次,两者是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这是因为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和在理性认识参与下进行。
理性认识含有感性认识,这是因为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就是说它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并以语言这种具有一定声响或文字的感性形式来表达。
感性认识是否丰富影响对事物理解的深度。
第四,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在理论上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才是可靠的,不必上升到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
(2)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者夸大书本作用,轻视感性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哲学思想知识:理性与感性的力量——生命的本质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
生命是不可描述的、神秘的,对此有人选择追寻理性思考的道路,有人决定回归感性,不求道理,只追求顺应内心的感受。
然而,无论何种选择,理性与感性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理性与感性的角度来探讨生命的本质。
首先,我们来谈谈理性。
理性是人类的特有能力,是人类独立于自然界的智慧积累,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
理性让人类不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是学会探究本质,思考事物的内在联系。
人通过理性思维来推断和预测,可以超越感受的局限,掌握为什么和如何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理性意味着严密、准确、逻辑、科学、理性,这些都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重要标志。
对于生命这一抽象的概念,科学是通过理性思考来接近生命本质的。
生命是生物有机体的根本性质,可以用细胞质浆的自组织、自复制、自修复、自调节等特征来描述。
理性思考告诉我们,生命不是单纯的机械化运作,而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这种交互作用从微观到宏观、从分子到生态系统都在发挥作用。
在科学研究生命的过程中,理性思考的逻辑推理和实验假设的精细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深化我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然而,理性思考并不能回答一切问题。
有些问题是超越理性思考的,需要回归感性。
感性是人类的第六感,是一个人面对未知和未预料到的事物时反应的本能和直觉,是人类灵魂的另一面。
感性思考可以满足人类与他人和自然的认同感,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和谐的心灵生活。
从生命本质的角度来看,感性是极其重要的。
它是指人类与生命本质的直接接触和体验,是人类克服自身局限,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适应生命的能力。
在生命和死亡,疾病和痛苦,创伤和挫折中,感性是人类的精神安慰和心灵安慰。
对生命的理解并非仅仅靠科学和逻辑,还需要借助感性的面貌来看待和感受生命的美好。
总之,理性和感性的力量是不可分割的。
对于探究生命本质,理性思维是科学研究的路径,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更严谨的证据和知识,加深我们对生命的认识;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感性的力量,因为它能让自己的灵魂与生命相连,感受其意义和价值。
---------------------------------------------------------------最新资料推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理性认识。
在高二哲学认识论的教学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对重要名词。
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防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内涵、区别、辩证关系及认识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两者的内涵与区别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人们在实践中,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产生和形成感性认识。
1 / 13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形式实现的。
感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产生是主体的感觉器官接受来自外界事物的各种状况、属性等信息的刺激,并将客体的信息通过神经传达到大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是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它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一个局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全貌。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高一级的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觉反映。
哲学思想知识:知识和智慧——哲学思考的感性和理性之路哲学思想指的是人类在思考世界本质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存在、知识、伦理、美学等方面的一些看法和理论。
作为人们思考人生、探究宇宙本质的过程,哲学思想既包含强大的理性思维,又具有深刻的感性体验。
在哲学思考的路径中,知识和智慧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二者之间既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存在一些差异和区别。
首先,知识和智慧是哲学思考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知识指的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学习、积累、研究等途径获得的。
具体而言,知识包含事实、概念、关系等方面,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反映和理解。
而智慧则是更为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是对于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和体验。
智慧包括人类在实践中积累的、通过沉思和领悟获得的见解和洞察,是人类在生活中或思考中走出去的过程。
因此,知识和智慧是相互补充的,知识通过提供基本素材,为人类的智慧发挥提供了基础,而智慧则通过更为深刻的理解,扩大了人类认识的领域和深度,是知识得以深化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知识和智慧之间也存在一些区别和差异。
知识是既可通过外部获取的,也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它是相对客观的一种认识形式。
而智慧则强调对于个体的主体性和视野、感知的独特性。
无论是通过思考、领悟,还是通过生命中独特的经验,人们的智慧都是个体化的、唯一的。
智慧不同于普通知识渗透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旅程,体现的是个体本身的认识和领悟方式的独特性和特殊性。
此外,智慧也强调了对于生命价值的重视。
知识可以是任何类型的信息,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
然而,智慧的本质是在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中获得的,它强调的是对于意义、目的、理想的体验与认识,从而使人能够超越表层现象,洞悉事物的深层意义。
在哲学思考的路径上,知识和智慧虽然存在差别,但其关系却密不可分。
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和研究,智慧便无从产生,因为智慧的发掘和开发是基于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相反,如果只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引导和指引,那么学习知识还可能变成枯燥的机械过程。
28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二、感性认识有对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区分为相对的,人们不能把他们截然区分开。
如果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分析事例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思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政治思想上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而经济上更加落后的德国在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上却远远超过了英法两国。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举例:传统文化。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的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12、劳动力的价值,是有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四部分: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解析人性的理性与感性人性一直是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
人性涉及到人类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其中理性和感性是人性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理性和感性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人性的理性与感性进行解析。
一、理性与感性的定义人性的理性和感性是两个广泛应用于人类认知和行为能力的概念。
理性通常被定义为基于逻辑和分析的思维方式,强调理性思考的客观、冷静和合理性。
感性则强调个体的情感、直觉和主观体验,是一种基于情感和直觉的非形式化思维方式。
二、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理性和感性并不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理性和感性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相辅相成理性和感性在人类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
理性提供了逻辑推理、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感性则赋予了人类创造力、直觉和灵感。
两者的结合使人类能够更全面地认知和感知世界。
2. 冲突与协调有时,理性和感性之间存在冲突。
理性强调客观性和合理性,而感性强调主观性和情感投入。
在决策和行为选择时,人们可能会面临理性和感性之间的抉择。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理性和感性通常是相互协调和调和的。
理性可以帮助人们评估各种选择的利弊,而感性可以提供直觉和情感上的指导。
三、理性和感性在行为中的作用理性和感性在人类的行为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理性的作用理性思维在决策和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作用。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并从中推导出适当的结论。
理性思维还鼓励人们进行逻辑推理和合理论证,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2. 感性的作用感性在人类的行为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感性使人们对信息产生直观的认知和体验,它可以激发人类的兴趣、动机和情感反应。
感性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推动人们追求美、追求幸福。
四、理性和感性对个体差异的影响理性和感性的强调程度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
哲学角度上理性与感性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
当西方哲学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从此就拉开了哲学探索之路的帷幕。
然而,在诸先哲那里,对万物的探索却仍然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徘徊,在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荡着感性的余响。
哲学之父巴门尼德提出:存在物是唯一真正存在的(真理),运动和变化是虚幻骗人的(意见);或者说,“存在”是宇宙的本体、实在,“存在”是唯一的(全)、不动的。
这就是巴门尼德的根本主张,也是贯穿整个爱利亚派哲学的中心思想。
反之,不能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就是不能存在的。
这就是他所谓的“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原理。
围绕着存在和非存在、真理和意见的学说,巴门尼德在本体(本原)和现象、思想(理性)和意见之间作出了重要的区别,与此相联的还有一般与个别、永恒与生灭、运动与静止、统一与多样、连续与间断、可分与不可分等等之间的区别。
但是,他把这些对立面都割裂开来,成为两个领域(世界)。
接着,毕达哥拉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
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
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
这四种元索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都是摹仿数的,是数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毕达哥拉派的成员一度异常活跃。
他们在宗教上宣扬灵魂轮回说,在哲学上提出关于数的学说以及和谐说。
与智者哲学相对立的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
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
同时,他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
苏格拉底所揭示的哲学篇章在柏拉图那里得到更深的发展。
柏拉图提出:
所有的理念构成丁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真实的世界。
至于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
柏拉图吸取了“摹仿说”,并且提出了“分有说”。
所谓“摹仿说”,就是认为理念是原型,个别事物只是“摹仿”原型产生的,所以个别事物只是其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就如毕达哥拉派把万物看作“数”的“摹本”一样。
所谓“分有说’是说个别事物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理念。
柏拉图把理念看作永恒不变的“真正的实在”,个别事物有生有灭,而理
念则永存不息。
他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存在,具体事物则是不真实的。
但具体事
物又是“分有”了理念的,所以它们可以说是半实在半虚幻的或者说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结合。
而且,感性知觉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知觉也是相对的、易变的、不真实的,柏拉图称这种认识为所谓“意见”;只有认识到理念,或者说认识到事物‘本身’,那才算是真正的知识。
譬如,只认识到美的东西而不认识美本身的人,就只能说具有关于美的‘意见’,而不能说具有关的知识。
总之,知识与知觉是截然不同的,知识不涉及感觉世界。
但是,柏拉图哲学并没有完成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的科学建构,困难在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古希腊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因为他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宏伟的思辨哲学体系,它“思辨地考察一切,把一切转变为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之外的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是引起感觉的原因、基础(底层)。
他不仅肯定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且断定,认识活动起自感觉。
感觉是认识的起源,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
人在婴儿时期,正如同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那样,上面什么都没有。
由于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就产生感觉和知觉。
亚里士多德反对毕达哥拉派和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灵魂转世说,认为灵魂是身体的形式,灵魂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
按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人的理性灵魂包含着两部分:一是受动的理性或被动的理性,另一是能魂的理性或创造的理性。
感觉只能认识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而理性则是关于一般的概念的认识,它能告诉我们“为什么”。